一、文言文部分(25分)
1.默写
(1)老骥伏枥, 。(《龟虽寿》)
(2) ,山山唯落晖。(《野望》)
(3)山随平野尽, 。(《渡荆门送别》)
(4) ,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5)春天,小江逛公园时,看到了缤纷的花朵以及刚刚冒出头的小草,他不禁用《钱塘湖春行》中的 , 赞美眼前的美景。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甲诗的体裁是 ,乙文的作者是宋代的 ,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
4.【甲】诗和【乙】文都善于运用精妙的修辞写景,【甲】诗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乙】文中的“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蕴含了作者月下赏景的 之情。
5.下列选项中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从“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多个角度描绘了登黄鹤楼所见的景色。
B.【甲】诗前两联以传说起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乙】文运用了记叙、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写了夜游承天寺的所见所感。
D.【乙】文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宋仁宗一日晨兴①,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索取?”仁宗曰:“比②闻禁中③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④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注释】①兴:起身。②比:最近。③禁中:皇宫里。④逐:每。
6.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思食烧羊 ②外面遂以为例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注意加点词)。
而启无穷之杀也?
8.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宋仁宗是一个 的君主。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食因器增色
王立端
①民以食为天,食因器增色。生活中的吃喝诸事无不与饮食器具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器具设计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展现出中国当代饮食器具设计的多元视角与多重维度。
②毋庸置疑,饮食器具作为生活用具,其实用性是一切设计的初衷。因此,如何在设计中不断提升器物的实用价值,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与习俗,是许多设计师探索的方向。如腌制器皿“新概念泡菜坛”的设计保留了传统泡菜坛用水隔绝空气密封保鲜的方式,针对以往泡菜坛体积过大、外观粗糙等问题进行了再设计。经调查,改良后的泡菜坛避免了因食物存量过多而造成的浪费,走进千家万户,也成为居家环境中富有艺术美感的装饰陈设。
③挖掘传统,让饮食器具设计更好地服务当下。中国有着丰厚的饮食文化传统,深耕其中,将具有代表性的技艺进行提炼,在现代饮食器具设计中加以应用,普通的生活用具便有了文化的灵魂。茶具“竹节·丝语”借助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竹”的意象,运用“竹丝扣瓷”的传统手工技法,以白瓷器皿为胎,用纤细如发、柔软似绸的竹丝依胎编织。整套茶具彰显出清新淡雅的东方文化气韵。
④勇于表达观念与个性,这样的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推崇。他们或是以新的视角彰显设计特点,或是发掘新的制作工艺,抑或是以新材料进行大胆实践,让人耳目一新。如器具“山海杯”,造型看似简洁,却一点也不“简单”。作品由十余个色彩丰富的水杯组成,囊括玻璃、大漆、陶、木、金、银、铜、纸、竹等多种材质。精细的工艺和多变的质感让这些器具构成五光十色的“山海世界”。
⑤饮食器具的设计与制作还要遵循绿色设计理念。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将可持续发展意识贯彻其中,为节能环保提供思路和方法。如“锔瓷造器——碎瓷重生器皿系列”食盘将不可降解的碎瓷片进行打磨拼接,使其以崭新的样态“涅槃重生”,赋予瓷片废料新的生命价值和审美意义。
⑥不同时代的人们对饮食器具的使用与审美要求并非一成不变。可以说,饮食器具的设计是动态的,为当代人的使用而设计才是当代饮食器具设计的真正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3月21日,有删改)
9.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10.说说第②段加点词“经调查”不能删去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请选择一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全文看,②③两段能否互换?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母亲的浪漫
张亚凌
①我一直觉得,母亲从骨子里是个很浪漫很浪漫的人。
②记得小时候,切面条时,母亲总会把我喊到案板前问,凌娃,想吃啥样子的面条?我呢,歪着脖子仰着脸蛋,边瞎想边瞎说,母亲就按我说的样子来切:三角形、菱形、正方形、长方形……我说啥她就切成啥样的。父亲总责怪母亲,说大人没大人样,你就跟着娃贪玩吧,吃一顿饭都吃得乱七八糟。
③父亲不知道的是,就是因了我的参与、我的瞎想瞎说,我才嬉戏般吃完没油水、没莱的杂粮面条,还吃得有滋有味。
④用糜子面、玉米面、红薯面蒸馍馍时,母亲更民主。只要我们兄妹没事,都可以趴到案板上参与。洗干净的各种豆子就放在旁边。馍馍的形样随便捏,可以在里面放进自己喜欢的豆子。母亲只是强调说,自己捏的馍馍蒸熟后就是自己的了,得吃完,不许耍赖的。已经说好了,我们就没有抱怨地吃着其实并不喜欢吃的各种馍馍。不过就因为有几粒豆子包在里面,且是自己包进去的,吃时的感觉就好多了。
⑤想想看,几个箅子上,东倒西歪着不同形样的馍馍,谁家会这么开明?只有浪漫的母亲才会想到用种种方式刺激孩子们的味蕾唤起孩子们的食欲。
⑥母亲的浪漫,当然不止这些。
⑦上小学时,吃个苹果都像过年一样隆重的年月,院子里的苹果树上结了多少苹果,都在母亲反反复复中数得清清楚楚,我们绝对没有机会偷吃的。摘苹果是母亲亲自做的事情。高处,母亲会站在梯子上小心地摘下来,绝不会不小心撞掉一个苹果的。不过,母亲每次都会留一个苹果在树上,说是给鸟雀的。
⑧树上是结了好些苹果,可一条巷子好歹也有二十几户人家,每家送两个,也留不下几个让我们吃。我们自然也不会空手回来的,我们不过是用苹果一种味儿,换来了很多味儿。
⑨呵呵,人都吃不饱,还给鸟雀留。一棵苹果树让我们吃到了许多味儿。这都是母亲的浪漫啊。
⑩记得那年我要外出求学了,母亲把我和父亲送到村口。准备离开了,母亲又喊住了我,从兜里掏出一把钥匙,还挂着一个小小的绒球。“把大门钥匙带上,我娃走得再远,都会觉得像在自家屋里一样散袒。想家了就看看钥匙,家门就推开了。”我和父亲已经走了老远,母亲还在叮咛。
⑪还别说,想家了,我就掏出钥匙。看着看着,恍惚间就进了家,就来到家里的角角落落,想家的难受劲就被慢慢地稀释了。
⑫我一直觉得,给我钥匙是母亲做过的最浪漫的事。
⑬母亲真是个浪漫的女人,在那个田地分到各家各户的年代。人家种庄稼,都磕着边种。母亲倒好,地前面种一溜向日葵。只是图了好看——不等熟好,就被路人摘了。在父亲嘟哝不合算时,母亲说了,咱看了芽儿拱出地面,看了叶子变宽变大,还看了多日的葵花盘。人家就图了个嘴快,还是咱划算。
⑭瞧瞧母亲,算得失都算得如此浪漫!说实在的,我成长的快乐得益于母亲的浪漫。
⑮也记得三十多年前去赶集的事,8分钱一碗香喷喷的踅面,娃娃们围着吃,大人们乐呵呵地看着,不吃也香。而我的母亲则是将我拉到书摊前,kāng kǎi地给我2毛钱,并嘱咐道,好好看。
⑯母亲信奉“嘴瘾一过就消化了,眼瘾一过就留心里了”,当别的母亲给自己孩子带回来吃的东西时,她给我带回来的多是本子、笔,或者书。三十多年前的关中农村,连吃饭都是问题,母亲却给我订了一本少年阅读的杂志。
⑰巷子里别的女人不理解我的母亲,说她“不会过日子”,可我知道,是浪漫引领着我的母亲站在“今天”,看的却是“明天”的风景。
⑱我喜欢母亲身上的那股浪漫,我今天之所以喜欢写作,多半是继承了她的浪漫吧。我更想把它作为一种财富,让孩子传承!
13.根据拼音写汉字。
kāng kǎi
14.阅读文章①-⑫段,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 母亲的“浪漫”表现 | 结果 | 母亲的形象 |
小时候 | 我们吃得有滋有味 | 开明睿智 | |
上小学时 | 母亲将自家苹果送给邻居 | 乐于分享 | |
外出求学时 | 母亲给我家里大门钥匙 | 我想家的难受劲被稀释了 |
母亲说了,咱看了芽儿拱出地面,看了叶子变宽变大,还看了多日的葵花盘。人家就图了个嘴快,还是咱划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对第⑮⑯段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补叙了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花钱让我看书、为我买文具、订杂志的浪漫之举。
B.这两段主要是为了凸显母亲的特别,引出后文人们对她“不会过日子”的评价。
C.这两段写的是母亲在精神层面的浪漫表现,这种浪漫带给我精神成长的快乐。
D.表现出母亲虽生活艰难,却不改浪漫本色,是一个重视教育、目光长远的人。
三、综合运用(5分)
学校开展以“阅读红色经典,汲取奋斗力量”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小海同学从一本书中摘抄了一个人物片段, 请你根据该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在中国也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是瘦个子,中等身材。细小而坚韧的骨骼,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尽管有长而黑的胡子,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他英文讲得虽不流利,却相当准确,据他说已有五年不讲英文了,这使我很惊讶。
17.文中的“他”指的是 ,该片段选自美国记者 的纪实作品
18.作者在该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
A.国民军出师北伐,扩大了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根据地。
四、写作(40分)
19.歌曲《篇章》有一段打动人心的词这样写道:“每当我悲伤过/也被暴雨淋过/泥泞开出花朵/就让它生长着/燃烧小小的梦/不怕赤脚追风/就在勇敢过后/会有万里晴空……”
请以“勇气里开出的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不少于600字。
⑵作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和师生姓名。
⑶不得抄袭,不得以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作为写作材料。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志在千里
(2)树树皆秋色
(3)江入大荒流
(4)大漠孤烟直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解析】【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故答案为: 志在千里树树皆秋色江入大荒流大漠孤烟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注意平时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答案】2.七言律诗;苏轼;东坡居士
3.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澄澈透明。
4.思乡;比喻;喜悦/欣喜
5.C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重在平时的积累,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的特点进行理解和辨析。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理解,结合重点语句,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读懂文本,理解文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结合原文进行比照,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 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本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4.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第一空: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姜萋鹦鹉洲"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诗句选取了典型的景物汉阳树“芳草“鹦鹉洲”,将景物置于晴朗的阳光下,展现了清晰明丽、生机勃勃的景象。阳光明媚,草木葱茏,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联系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可知,此时作者正远离家乡,可见颈联以乐景衬哀情,满含对家乡的思念。
第二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作者与友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欣赏月下庭院之景,月光蛟洁,松柏的影子像水草-样摇曳生姿, 借景抒情,蕴含了作者月下赏景的欢欣、愉悦。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本文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记叙了作者与友人在承天寺的庭院中散步欣赏月景-事;“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运用议论兼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答案】6.吃;作为
7.却要开启无止境的杀戮(残杀/杀害)呢?
8.有仁爱之心、严于律己(写出体恤百姓、为政宽仁等意思相近的词语也可得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结合具体的事件以及文中对人物的各种描写进行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
宋仁宗一天早晨起床,对身边的侍臣说:“昨晚因为睡不着觉感到很饿,想吃烤羊。”侍臣说: “为什么不下命令索要呢?”宋仁宗说:“近来听说宫里每次有需求,宫外面就把它当成惯例。实在是担心从此以后每晚宰杀,来防备不时之需。那么时间长了,浪费就大了。怎么能不忍受一晚上的饥饿,却开启无尽的杀戮呢?”
6.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句意:想吃烤羊。食:吃。
(2)句意:宫外面就把它作为惯例。为:作为。
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启,开启。无穷:没有,无止境。杀:杀戮。
8.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可知,宋仁宗虽然因为饿到睡不着,但是为了不让夜里吃饭的需求成为惯例而开启无尽的杀戮,就忍受住了夜晚的饥饿,表现了宋仁宗是一个自律, 有仁爱之心的君主。
【答案】9.提升饮食器具的实用价值,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与习俗|勇于表达观念与个性
10.“经调查”即“根据调查”,表信息来源。说明了“改良后的泡菜坛避免了因食物存量过多而造成的浪费,也成为居家装饰陈设”这一说法是根据调查得来的,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因此不能删去。
11.答案示例:举例子|比如,第④段列举了器具“山海杯”由十余个色彩丰富、材质多样的水杯组成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饮食器具的设计要勇于表达观念与个性。(选择文中其他例子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2.不能,第②段说明了实用性是饮食器具设计的初衷,强调了饮食器具作为生活用具,其实用价值是首要的。第③段说明了挖掘饮食文化传统,能够让普通的饮食器具拥有文化的灵魂,赋予了饮食器具文化价值,是一种附加价值(辅助、次要、增值价值)。两段是按照逻辑顺序写的。且第④段写勇于表达观念与个性,赋予了饮食器具审美价值,③④都写饮食器具的附加价值,两段联系紧密。因此不能互换。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理解文意,结合题干的要求和提示,确定答题区域,抓关键语,中心句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要求学生掌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结合词语进行分析,此为常考题型,考生需掌握一般的答题模式。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类型及其特点,结合语句进行正确的判断,联系上下文阐述其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顺序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注意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把握文段间的关系,联系上下文内容的衔接进行分析和阐述。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第②段"饮食器具作为生活用具,其实用性是-切设计的初衷。因此,如何在设计中不断提升器物的实用价值,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与习俗,是许多设计师探索的方向”,主要写了提升饮食器具的实用价值,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与习俗。
第③段写挖掘中国饮食文化传统,使普通的饮食器具拥有文化的的灵魂;
第④段“勇于表达观念与个性,这样的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推崇。他们或是以新的视角彰显设计特点,或是发掘新的制作工艺,抑或是以新材料进行大胆实践,让人耳-新",主要写了勇于表达观念与个性;
第⑤段写遵循绿色设计理念。
10.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
“经调查'指经过调查得出,表明了信息的来源,表明不是凭空捏造;说明“改良后的泡菜坛避免了因食物存量过多而造成的浪费,走进千家万户,也成为居家环境中富有艺术美感的装饰陈设"这一说法是根据调查得来的,是有依据的,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真实性。说明文语言特点:“经调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因此不能删去。
1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列图表等。
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第②到⑤段均有使用。
举例子比如,第④段列举了器具“山海杯”由十余个色彩丰富、材质多样的水杯组成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饮食器具的设计要勇于表达观念与个性。举例: 第②段如腌制器m新概念泡菜坛的设计保留了传统泡菜坛用水隔绝空气密封保鲜的方式,针对以往泡菜坛体积过大、外观粗糙等问题进行了再设计”,列举腌制器皿“新概念泡菜坛的设计的事例,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的说明了②段中“饮食器具作为生活用具,其实用性是一切设计的初衷"“如何在设计中不断提升器物的实用价值,
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与习俗,是许多设计师探索的方向”这一-内容, 使说明内容更具说服力。
12.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明确观点:不能互换。原因:第②段"饮食器具作为生活用具,其实用性是一切设计的初衷。 因此,如何在设计中不断提升器物的实用价值,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与习俗,是许多设计师探索的方向”,说明了实用性是饮食器具设计的初衷,强调了饮食器具作为生活用具,其实用价值是首要的,基础性的;
第③段“挖掘传统,让饮食器具设计更好地服务当下。中国有着丰厚的饮食文化传统,深耕其中,将具有代表性的技艺进行提炼,在现代饮食器具设计中加以应用,普通的生活用具便有了文化的灵魂",说明了挖掘饮食文化传统,能够让普通的饮食器具拥有文化的灵魂,赋予了饮食器具文化价值,是一种附加价值(辅助、次要增值价值) ; 两段是按照逻辑顺序行文的;
第④段“勇于表达观念与个性,这样的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推崇。他们或是以新的视角彰显设计特点,或是发掘新的制作工艺,抑或是以新材料进行大胆实践,让人耳目一新”, 写勇于表达观念与个性,赋予了饮食器具审美价值,③④都写饮食器具的附加价值,两段联系紧密。故而不能互换。
【答案】13.慷慨
14.母亲用各种方式唤起孩子们的食欲;我们吃到了许多味儿;善解人意(体贴细心、考虑周全)
15.运用语言描写,三个“看了”表现了母亲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注与热爱,“划算”表现了母亲并不看重种植向日葵的利益,而是享受欣赏向日葵生长过程所带来的快乐,把得失都算得很浪漫,表现了母亲爽朗大气的个性以及浪漫情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赏之情。
16.B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要求考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注意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准确辨析,注意平时的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通读文本,理解文意,理清层次,解答时要结合题干的提示,阙答题的区域,对文段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注意参照答案示例进行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描写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结合语句和提示,联系语句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等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进行比照,判断正误。
13.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慷慨(kang kai) :大方;不吝啬。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题干提示"时间:小时候”"“结果:我们吃得有滋有味”,找到第②段记得小时候,切面条时,母亲总会把我喊到案板前问,凌娃,想吃啥样子的面条?我呢,歪着脖子仰着脸蛋,边瞎想边瞎说,母亲就按我说的样子来切:三角形、菱形、正方形、长....我说啥她就切成啥样的”,第③段就是因了我的参与、我的瞎想瞎说,我才嬉戏般吃完没油水、没菜的杂粮面条,还吃得有滋有味”,第④段“用糜子面、玉面、红薯面蒸馍馍时....母亲只是强调说,自己捏的馍馍蒸熟后就是自己的了,得吃完,不许耍赖的。已经说好了,我们就没有抱怨地吃着其实并不喜欢吃的各种馍馍。不过就因为有几粒豆子包在里面,且是自己包进去的,吃时的感觉就好多了”,第⑤段“只有浪漫的母亲才会想到用种种方式刺激孩子们的味蕾唤起孩子们的食欲”"可概括为:母亲用各种方式唤起孩子们的食欲;
根据题干提示“时间:上小学时”“母亲的‘浪漫表现:母亲将自家苹果送给邻居”,找到第⑧段“树上是结了好些苹果,可一条巷子好歹也有二十几户人家,每家送两个,也留不下几个让我们吃。我们自然也不会空手回来的,我们不过是用苹果一种味儿,换来了很多味儿”可知,结果为:“我们"吃到了许多味儿;
根据题干提示“时间:外出求学时“母亲的浪漫表现:母亲给我家里大i ]钥匙”“结果:我想家的难受劲被稀释了”,找到第◎段“记得那年我要外出求学了,母亲把我和父亲送到村口。准备离开了,母亲又喊住了我,从兜里掏出一把钥匙,还挂着一个小小的绒球。把大门 钥匙带上,我娃走得再远,都会觉得像在自家屋里一样散袒。 想家了就看看钥匙,家门就推开了。”,第①段“还别说,想家了,我就掏出钥匙。看着看着,恍惚间就进了家,就来到家里的角角落落,想家的难受劲就被慢慢地稀释了”可知,在外求学想家是难免的,母亲提前考虑到了,将家里大门钥匙给我”,让“我想家的时候拿出来看以解相思;可见母亲善解人意、体贴细心、考虑周全。
15.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根据关键词“母亲说了”可知,此句运用了语言描写;联系第国段“人家种庄稼,都磕着边种。母亲倒好,地前面种一溜向日葵。只是图了好看,不等熟好, 就被路人摘了。在父亲嘟哝不合算时“可知,大家都磕着边种庄稼,母亲却在地头种向日葵,在父亲抱怨葵花籽被路人摘了不合算时,母亲却认为自己看了向日葵从芽儿到向日葵盘生长的过程,三个“看了"表现了母亲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注与热爱;“人家就图了个嘴快,还是咱划算"中的“划算"写母亲认为自己比路人享受吃葵花籽的过程更合得来,可见母亲并不看重种植向日葵的利益,而是享受欣赏向日葵生长过程所带来的快乐;联系第④段“瞧瞧母亲,算得失都算得如此浪漫!说实在的,我成长的快乐得益于母亲的浪漫”可知,母亲把得失都算得很浪漫,表现了母亲爽朗大气的个性以及浪漫情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赏。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根据第⑦段“巷子里别的女人不理解我的母亲,说她‘不会过日子,可我知道,是浪漫引领着我的母亲站在‘今天',看的却是“明天'’的风景”可知,第⑤⑥段补叙了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花钱让我看书、为我买文具订杂志的浪漫之举,然后通过巷子里别的女人不理解我”的母亲,进行对比,来烘托母亲的浪漫,与“超前’意识,对未来的“投资”,进而引出我对母亲的理解与赞美;目的并不是为了“引出后文人们对她‘不会过日子的评价”,表述有误。
【答案】17.周恩来;埃德加·;《红星照耀中国》
18.C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阅读积累,结合掌握的名著知识,对选段进行仔细的阅读和评判,正确进行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识记能力。阅读名著要经常性阅读,反复性阅读,读的多了,就加深印象,对基本内容就会熟悉。解答时对选项逐项审读结合掌握的知识进行辨析和判断。
17.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根据选文外貌描写"瘦个子,中等身材。细小而坚韧的骨骼,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尽管有长而黑的胡子,外表上仍不脱孩气”,及事件“他英文讲得虽不流利,却相当准确,据他说已有五年不讲英文了,这使我很惊讶”可知,此文段出自《红星照耀中国》,此文段是对周恩来的印象,初次见面时周恩来用英文和打招呼:文中的“他指的是周恩来。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党为民族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党的谣言。
18.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长征》第四节《过大草地》原文“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 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如往昔. .... .这种宣传上的巧妙手法必须看成是杰出的政治战略。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造成英勇长征得以胜利结束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宜传可知,文中的大迁移是指“长征”;
故选C。
19.【答案】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本篇习作要求以“勇气里开出的花为题进行创作。“勇气"指有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联系材料中的歌词“每当我悲伤过/也被暴雨淋过泥泞开出花朵就让它生长着/燃烧小小的梦/不怕赤脚追风就在勇敢过后/会有万里晴空”可知,文题“勇气里开出的花”想要传达的意思是,勇敢的接受人生中的磨砺、挑战,定会成长;“开出的花强调的是我们勇敢迎接挑战后的收获,强调的是“有勇气的意义”,据此立意即可。本篇习作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是议论文。若写成记叙文,可以写自己勇敢面对困难有所收获的事件,如:自己喜欢弹琴但又怯场,当我战胜自己勇敢在舞台上展现自我的时候,我看到了“勇气里开出的花朵"等;亦可以写自己作为见证者,他人勇敢向困难发起挑战的事件,如随班就读的患有眼疾的同学,课下积极找老师问问题,借同学的笔记来学习,他勇敢迎接挑战,成绩逐步提升,等等。体现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因“勇气”带来的蜕变,体现文章的中心。若写成议论文,首先要有中心论点,如“勇气能够创造辉煌”等。可以选取不畏惧挑战、困难的古今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如: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 修列等等,他们正是敢于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才能够照耀后人。注意在论述时要着重体现“勇气”的作用。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