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要说明下列概念、名词或术语
1.环境质量评价
2.环境评价
3.环境
4.环境标准体系
5.污染物排放标准
6.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7.污染源
8.污染因子
9.类别评价
10.污染度
11.噪声
12.环境影响的预测
13.环境质量目标
14.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技术
二、简答题
1.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有哪些?
2.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是什么?
3.大气质量标准的作用是什么?
4.制定通用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常见方法有哪些?
5.将污染源按污染物的特性分类可分为哪些?
6.污染源调查的目的是什么?
7.噪声有哪些来源?
8.噪声污染的特点是什么?
9.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有哪些优缺点?
10.直接污染影响的环境要素有哪些?
11.环境指数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作用是什么?
12.区域的环境现状调查有哪些内容?
13.水体自净的机制有哪些?
三、问答题
1.标准化数值处理体系的优缺点是什么?
2.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哪些过程?
3.环境影响有哪些共同特征?
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可以发挥了哪些作用?
5..环保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应贯彻什么原则?
6.环境指数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作用是什么?
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是什么?
8.我国的水源和水环境保护规划有哪些内容?
9.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有哪些?
《环境质量评价》综合练习答案
(供参考)
一、简要说明下列概念、名词或术语
1. 环境质量评价: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
2.环境评价:是环境科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整体的组成、性质及变化规律,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及生存的影响。
3.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4.环境标准体系:是各个具体的环境标准按其内在联系组成的科学整体系统。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可由三类二级标准组成,即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标准与方法标准三类;国家和地方标准两级。
5.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国家为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确保环境质量标准的实现,而对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允许水平所做的强制施行的具体规定。
6.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内规定污染物的限度,以毒物在大气中的浓度表示。
7. 污染源:是指环境污染物的发生源,即污染物的来源。
8.污染因子:是指任何物质(能量)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度、形态和途径进入、作用于环境系统并对环境生态系统产生污染或破坏的物质(能量)则称为环境污染因子,简称为污染因子。
9. 类别评价:类别评价主要是对单一污染物进行评价,采用污染物的相对含量(浓度)、绝对含量 (体积和质量)、统计指标(检出率、超标率、超标倍数、标准差、概率加权值)等来评价污染物和污染源的污染程度。
10.污染度:标记环境影响变化程度的量度称为污染度。
11. 噪声:各种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音的无规则杂乱组合称为噪声。
12. 环境影响的预测:是建立在了解环境系统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应用过去和现在所掌握的有关知识,对拟议行动产生的未来影响的范围、程度、性质和状态及其后果进行估计和推测。
13. 环境质量目标:是指由各级为了改善辖区内环境质量,在一定时期内必须达到某类环境质量标准而规定的各种环境质量指标的总称。
14. 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技术:主要是对污染源、污染气象和大气化学的参数进行处理,建立数学—物理模型的过程。
二、简答题
1.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有两种:
1)通过调查和原始的监测数据,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归纳整理,一般采用指数方法来表示污染程度。这种方法只能表示静态环境的污染情况,给人以直观简明的数量概念。
2)研究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并作出规划。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能够表示出污染的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以控制污染。
2. 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是:
(1)要保证人体健康和维护生态系统不被破坏
(2) 要合理协调与平衡实现标准的代价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3) 要遵循区域差异性原则
3. 大气质量标准的作用:
①环境管理的目标和手段。
②据以评价我国各地大气环境质量,是制定防治大气污染规划的依据。
③各部门工业企业和地区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
④据以计算环境容量,对污染源进行总量控制。
⑤是贯彻执行“三同时”,对新、改、扩建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依据。
4. 制定通用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常见方法有:
(1)按污染物扩散规律制定排放标准。
(2)按“最佳实用方法(或最佳可用技术)”制定排放标准。
(3)按环境容量制定排放标准。
5. 将污染源按污染物的特性分类可分为四大类:
①工业污染源:包括冶金、动力、化工、造纸、纺织印染、食品等工业。
②农业污染源:包括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等。
③生活污染源:包括住宅、医院、饭店等。
④交通污染源: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6. 污染源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污染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各类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及随时间的变化;各种污染源的排放方式、排放规律;由于污染源的排放而造成的对人群及环境的危害;已经采取的整治措施和效果等等。
7. 噪声有三大来源:
①工业噪声:如鼓风机、织布机、电锯、破碎机和车床等各种工业机械所产生的撞击声和摩擦声。
②交通噪声:如各种机动车辆、火车和飞机等所发出的噪声。
③其他噪声:包括人群的吵闹声(包括通过喇叭的广播声)和各种自然现象所产生的噪声(如雷声)等。
8.噪声污染的特点:
1)它是一种能量污染,当声源出现时,污染随即产生。
它的普遍性,凡有人群以及人群活动的地方,总有噪声污染。
9.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优缺点 :
公众参与的优点是,给公众个人或公众团体一个发表意见的机会,他们可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尤其是当某些影响难以识别或不容易定量表达的时候;有时,可以让公众发泄被抑制的情绪,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同时,公众的参与可以使项目的决策者受到监督,使他们负起责任,有助于工作质量的提高。存在的缺点是,由于公众对项目不甚了解,他们的意见可能会引起误导,产生一些新的、一时难以定论的观点,使评价过程推迟,以致增加项目的费用。
10. 直接污染影响的环境要素有:
(1)大气质量
(2)水质
(3)土壤污染和破坏
(4)环境噪声
(5)环境辐射
11. 环境指数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作用如下:
①可以以数据的形式概括环境现状的过去和现在。
②便于识别和预测现状环境受到污染的程度。
③可用来判断开发行动影响的重要性和区域环境对此开发行动的可接受性。
环境现状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环境质量现状和本底值,为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或分
析,以及日后进行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12. 区域的环境现状调查内容可分为:
①自然资源调查,包括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评价,水资源估算和评价,生物资源(主要是植物和动物)调查和评价,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等。
②环境状况调查,包括空气气象、空气质量、水体水文、水质、土壤等调查和评价。
③社会经济现状调查,包括区域的生活质量等。
13. 水体自净的机制有三种:
①物理净化:由于稀释、扩散、沉积等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②化学净化:由于吸附、化学沉淀、氧化还原、水解等过程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③生物净化:由于水生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三、问答题
1.标准化数值处理体系的优点是:
将指数系统与环境标准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应用简单、明了、易于换算。
缺点是:
①环境有害物在低浓度下,长期作用于人体的生理变化不清楚。
②污染水平和环境危害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线性关系。
③当前各类标准制定的人为性较大,等标换算中常因标准的偏差而使评价失真。
④标准本应具有的地区性,不同的环境条件应有不同的标准。而当今的标准多为全国统一标准。
⑤一个区域或一个项目的标准,本应是各类研究的结果,如果将基础性工作也都一律以标准化处理,似有因果关系倒置之嫌。
2.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以下几种过程:
①环境占上风,人处于弱小、服从的地位,如原始社会。
②环境和人的力量相抗衡,两者成为对手,如农业社会。
③人的力量越出了环境的限度,环境被破坏,如工业社会。
④人和环境协调共处,人联合、借助环境力量,走向太阳系,开发利用太阳系的资源,这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向。
3. 环境影响的共同特征有:
(1)综合性、可分解性(环境要素指标与综合指标)
(2)争议性
(3)地域性
(4)时间性
(5)有可逆和不可逆之分
(6)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
(7)可以产生累积效应
4.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可以发挥如下作用:
①可以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为经济的合理布局提供前提条件,制止用危害环境 的代价谋取短期经济利益的近视做法。
②通过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为确定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提供依据。
③可以加强对环境的科学管理,增加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提高民众关心、保护周围环 境的公识。
5. 环保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应贯彻以下原则:
①项目应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
②项目应贯彻“预防为主”、“谁污染谁负责、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
③应符合城市环境功能区划和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④项目应符合国家技术和装备的规定。
⑤项目的环境评价过程中应贯彻:在污染控制上从单一浓度控制过渡到总量控制;在污染治理上从单纯的末端治理逐步过渡到对生产全过程的管理;在城市污染治理上,把污染源分散治理与集中治理或综合整治结合起来。
6. 环境指数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作用如下:
①可以以数据的形式概括环境现状的过去和现在。
②便于识别和预测现状环境受到污染的程度。
③可用来判断开发行动影响的重要性和区域环境对此开发行动的可接受性。
环境现状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环境质量现状和本底值,为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或分
析,以及日后进行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7.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在工程分析和影响预测的基础上,以法规、标准为依据,解释拟 建项目引起的预期变化所造成影响的重大性,同时辨识敏感对象对污染物排放的反应;对 于拟建项目的生产工艺、总图布置和选址方案(通常是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等提 出改进意见;提出避免、消除和减少大气环境影响的措施或对策的建议;最后做出评价结 论。
8. 我国的水源和水环境保护规划内容,一般包含五个方面:
①规划水域功能、水质要求、水环境容量及纳污量。
②主要污染源排序及主要污染物排序。
③水污染控制措施方案及主要工程项目。
④跨辖区水环境问题的协调解决措施。
⑤水源保护计划。
9.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①项目建设期可能破坏原有的植被和地貌的范围。
②可能受项目排放的废水污染的区域(例如废水排放渠道经过的土地)。
③项目排放到大气中的气态和颗粒态有毒污染物由于干或湿沉降作用而受较重污染的区域。
④项目排放的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性废物堆放和填埋场周围的土地。
土壤环境影响预测:是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土壤环境现状,拟建项目可能造成的土壤侵蚀、退化,以及由于排放的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与积累,应用预测模型计算土壤的侵蚀量、主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雷击或残留数量,预测土壤未来的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