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12:42:45
文档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

摘要目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焦点问题,其危害表现在虚假的会计报表传递错误的信息、误导经济行为、扰乱经济秩序、导致社会等方面,如果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不严加打击和治理,就难以有效健康地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识别与治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介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财务舞弊的三角理论详细阐述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法及舞弊行为识别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分析阐述的过程中穿插进了实际案例,最后
推荐度:
导读摘要目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焦点问题,其危害表现在虚假的会计报表传递错误的信息、误导经济行为、扰乱经济秩序、导致社会等方面,如果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不严加打击和治理,就难以有效健康地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识别与治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介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财务舞弊的三角理论详细阐述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法及舞弊行为识别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分析阐述的过程中穿插进了实际案例,最后
摘 要

目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焦点问题,其危害表现在虚假的会计报表传递错误的信息、误导经济行为、扰乱经济秩序、导致社会等方面,如果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不严加打击和治理,就难以有效健康地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识别与治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在介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财务舞弊的三角理论详细阐述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法及舞弊行为识别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分析阐述的过程中穿插进了实际案例,最后提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治理的对策和建议,希望本文能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的识别和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舞弊识别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listed company’s financial fraud becomes the focus of global issues. The false accounting sheets convey the wrong message, mislead the economic actions, disrupt economic order and result in social credit crisis. If financial fraud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is not strictly combated and treated,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develop China’s capital market effectively and healthil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dentify and treat financial fraud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mpany's financial fraud listed the basic concept and basic theory, basing on 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financial fraud expounds listed companies’ motive of financial fraud, analyses the trick of financial fraud as well as the corrupt conduct of the identification by the numbers and analyses the process with the actual case in order to introduce, finally bring forward the company's financial fraud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be a listed company's financial fraud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 Listed Companies; Financial fraud; Fraud identify

目 录

引 言    1

1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概述    2

1.1财务舞弊概念    2

1.2财务舞弊的基本理论    3

1.2.1财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    3

1.2.2财务舞弊三角理论(三因素理论)    3

1.2.3财务舞弊GONE理论(四因素理论)    4

1.2.4财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多因素理论)    4

1.3财务舞弊的类型界定    4

2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    6

2.1压力因素    6

2.2机会因素    7

2.2.1内部机会    7

2.2.2外部机会    8

2.3自我合理化因素    10

3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法及识别    11

3.1财务舞弊的手法    11

3.1.1通过收入进行调节    11

3.1.2通过费用进行调节    12

3.1.3通过资产进行调节    14

3.1.4滥用会计估计和会计差错进行调节    14

3.1.5利用表外项目进行调节    16

3.1.6利用关联交易进行调节    17

3.1.7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调节    18

3.2 财务舞弊的识别    19

3.2.1 关联交易剔除法    19

3.2.2 不良资产剔除法    20

3.2.3 或有事项审查法    20

3.2.4异常利润剔除法    21

3.2.5重点会计科目分析法    21

3.2.6财务分析法    21

3.2.7利用财务舞弊识别模型    24

4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    25

4.1 设置多元化考核指标    25

4.1.1 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和管理人员薪酬制度    25

4.1.2 改善再融资条件    25

4.2 建立完善的内部监控机制    25

4.2.1 应强化董事制度    25

4.2.2 完善监事会制度    26

4.2.3 重新确立内部审计的地位    26

4.3 建立完善的外部监控机制    26

4.3.1 加强外部审计的性    26

4.3.2 强化对上市公司的法律约束    27

4.3.3 建立完善的经理人市场    27

4.3.4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27

4.3.5 规范市场中介机构行为    27

4.3.6 建立健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公开制度    28

结 论    29

致 谢    30

参考文献    31

附录A    32

附录B    35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

引 言

财务舞弊的问题自现代资本市场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南海泡沫案件和荷兰的郁金香泡沫,从那时算起财务舞弊的历史已经超过百年,财务舞弊的问题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令学界和实务界所关心的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都发生了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事件,美国的能源公司安然,通信商世通公司,意大利的帕拉马特公司,以及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发生的“老三大”和“新三大”以及近年来发生的银广夏事件,都引起了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财务舞弊事件造成的影响之广,震动整个社会。

根据对所收集到的 2006年因为财务报告舞弊被中国给予行政处罚的 20家上市公司资料的统计研究。仅就 2006年一年,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处罚案例就达到22起,其中东科龙股份有限公司被处罚两次。有7起处罚是由于上市公司未按规定在4月30日前公布年报,此种情况一般对公司给予警告处罚,公司高管一般未给予处罚。更多的处罚案例是由于上市公司虚增利润、隐瞒公司的对外担保事项及与关联方的往来情况以及虚计资产等。

何种原因导致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舞弊者运用何种手法进行财务舞弊、如何识别和治理财务舞弊行为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在中国的制度背景下,结合中国国情,研究财务舞弊的诱因及治理。

1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概述

1.1 财务舞弊概念

国外,特别是美国对财务舞弊研究己有了50多年的历史,期间出现了多种财务舞弊的定义,但财务舞弊的内涵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AICPA)1977年对财务舞弊的定义为:公司或企业故意错报和遗漏重大事项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即进行欺诈性的财务报告,又称“管理当局欺诈”或“管理当局舞弊”(ManagementFraud)。财务舞弊可能涉及以下几种行为:①篡改、伪造、或变更编制财务报告所依据的会计记录或支持性凭证;②有意伪报或遗漏事项、交易或其他主要信息;③在处理金额、分类、表达或披露等方面有意错用会计原则。

全美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Treadway委员会)1987年对财务舞弊的定义是描述性的,认为“是一种故意的或轻率的行为,无论是虚报还是漏列,其结果是导致重大的误导性财务报告”。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1993年对财务报表舞弊做了如下定义:有意地、故意地错报或遗漏重要事实,或者误导性会计数据,以及在与其他所有可获得的信息一起考虑时,可能导致阅读者改变和调整他(她)的判断和决定的会计数据。

我国2001年7月发布的《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中对“舞弊”的定义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它主要包括:①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②侵占资产;③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④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⑤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财务报告舞弊包括了除②以外的其他行为。挪用或侵占资产是不同于财务报告舞弊的另一种舞弊行为。

2006年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中指出:“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这里舞弊是一个宽泛的法律概念。其中两类故意错报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①对财务信息做出虚假报告导致的错报;②侵占资产导致的错报。

总结国内外不同机构对财务舞弊的定义,我们找到它们的共同点:①舞弊形成的性质:一种故意行为,区别于无意识的虚假陈述;②舞弊的对象:企业的财务报告;③舞弊导致的后果:信息失真,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本文对财务舞弊的研究基于AICPA中对财务舞弊的定义,即公司或企业故意错误和遗漏重大事项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这一行为超越了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其结果是带来虚假的财务报告。

1.2 财务舞弊的基本理论

财务舞弊是舞弊的一种类型,因此舞弊理论成为财务舞弊的规范性理论支持。财务舞弊理论研究以国外研究为主,国内研究多仍局限为国外研究的介绍。国外有代表性的舞弊理论用于分析财务舞弊就形成以下四种主要的财务舞弊理论:

1.2.1 财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

冰山理论把舞弊看作一座海面上的冰山,露在海平面上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庞大、更为危险部分藏在海平面以下。从结构和行为方面考虑舞弊,那么露在海平面上的是舞弊的结构部分,海平面下的部分则是行为部分。舞弊结构是组织内部管理方面,而舞弊行为则是更主观化、更个性化、更容易被刻意掩饰的。利用冰山理论说明财务舞弊,一个公司是否可能发生财务舞弊,不仅取决于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严密性,也取决于该公司是否存在财务压力,是否有潜在的败德的可能性等因素。

1.2.2 财务舞弊三角理论(三因素理论)

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ACFE)的创始人、伯明翰大学的史蒂文·阿伯雷齐特(WStveeAlbrecht)教授进一步发展了舞弊学理论,并于1995年提出著名的舞弊三角理论。这也是分析舞弊行为的一个代表性理论。他认为,企业舞弊的产生是由压力(EPxos)e、机会(Opportmiity)和自我合理化倾向(Retionalization)三要素组成。“压力”可能是经营或财务上的困境、对资本的急切需求以及个人的一些压力等。“机会”可能是宽松或松懈的控制以及信息不对称:包括内部控制的缺乏或失效、信任过度、缺乏惩罚措施、信息不对称、无效的评价机制等等。而“自我合理化倾向”可能是“我只是向公司借而不是偷”、“我们只是为了暂时度过困难时期”、“我的出发点是为了一个很好的愿望”等等,该因素主要受家庭、教育、亲友、社会等方面的影响[1]。舞弊三角中的三个因素是两两相互作用的。本文将从财务舞弊的三角理论角度分析财务舞弊的动因。

1.2.3 财务舞弊GONE理论(四因素理论)

GONE理论是由美国伯洛格纳(GJ.Bolonga)等人在1993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舞弊包括四因素:G贪婪(Greed)、o机会(o即ortunity)、N需要(Need)、E揭露(Exposuer)。其中贪婪因子和需要因子很大程度上与个人(即潜在财务舞弊者)相关[2];机会因子与揭露因子很大程度上与组织(潜在受害者)有关。同三因素理论比较,增加了一个揭露因子,认为财务舞弊行为被发现和揭露的可能性大小以及揭露后的惩罚强弱将会影响舞弊者是否实施舞弊行为。特定环境全部因子组合形成重大不利时,即财务舞弊者有贪婪之心,且又十分需要钱财,只要有机会,并认为事后不会被发现,他就一定会进行舞弊,便出现“钱已丢失(GONE)”的必然情形。

1.2.4 财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多因素理论)

美国伯洛格纳(GJ.Bolonga)等人又在GONE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舞弊风险因子理论。将舞弊风险因子分为个别风险因子与一般风险因子。个别风险因子指因人而异,且在组织或团体控制范围之外的因素包括道德品质(与GONE理论贪婪因子相应)与动机(与GONE理论需求因子相应)。一般风险因子指由自我防护的组织或实体控制的因素,包括潜在财务舞弊者进行舞弊的机会、财务舞弊被发现的概率以及发现后受罚的性质和程度等【2】。

1.3 财务舞弊的类型界定

第一,对某一公司来说,财务舞弊可根据舞弊者的不同层次分为非管理舞弊(Employee fraud)和管理舞弊(Managementfraud)。非管理舞弊(也称员工舞弊),是指公司内部的雇员以欺骗性手段不正当地获取组织的钱财或其他财产的行为。这种舞弊一般使公司利益受到了损害,通常的做法是虚假单据、越权行为、欺骗以及违背员工行为守则等。管理舞弊,则是指公司管理当局通过伪造各种资产负债、虚增或虚减成本、虚增或虚减利润、虚增或虚减存货等、通过公布带有误导性或严重歪曲的财务报告来欺骗投资者和债权人。

第二,从会计信息反映的角度来看,财务舞弊则表现为财务报告舞弊和财务事项舞弊。财务报告舞弊,是指舞弊者利用财务报告,欺骗股东和债权人等利害相关人。如伪造凭证及记录,涂改凭证和报表;利用虚收虚付,搞乱账目;故意遗漏某种分录,任意调节成本或利润,隐匿收益或虚报费用等。舞弊公司高级管理人员通常进行财务报告舞弊,希望能从舞弊中得到个人的好处,比如晋升。财务事项舞弊,通常是指舞弊者利用伪造或虚假的财务事项将公司的资产转变为个人所有或使用。下级员工一般进行财务事项舞弊来进行贪污。

从世界范围和舞弊的性质上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发生的财务舞弊主要是员工舞弊;而八十年代以后,财务舞弊案件大量增加且多属于管理舞弊类型,我国尤为如此。整个公司(多为上市公司)为了某种利益(增资扩股,摘掉“ST,PT”的帽子),上下结合起来,通过伪造原始凭证等各种手段,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来欺骗广大投资者。

对舞弊的公司而言,因其股东和管理者是财务舞弊的决策者和指挥者,也是财务舞弊的需求者,一般是主动的舞弊主体;另一类是会计从业人员,他们是财务舞弊的具体操作或实施者,也是财务舞弊的供给者,一般是被动的舞弊主体。

2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随之会计领域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但由于传统经济和我国经济独有的特色,也使得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制定与国际准则的要求存在相当差异,这些复杂的情况也造成了诸多新问题和新动因的产生,因此目前我国尚无关于舞弊动因的成型理论。笔者试图根据三角理论来分析我国财务舞弊的动因所在。

2.1 压力因素

压力是财务舞弊的行为动机,动机的种类不只一种,从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来看,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这种现象,分别是监管动机、契约动机及一些其他的相关动机。

(1)监管动机。我国资本市场中对于企业上市经营的较多,包括首次发行IPO、配股资格以及特殊处理ST、S*ST,这些都有具体的法规规定。

根据《公司法》、《证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除投资总额和持股比例必须满足要求外,还须满足“公司近三年连续盈利”的条件。在现实状况下,一些公司上市前,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并不好,上市前没有全面考查分析公司自身运营特点,而是恶意的出于圈钱动机,所谓报批文件都是“做出来”而已。为此,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掩饰公司实际情况,实现账上盈利,账下亏损,从而获得上市资格。

清华大学陈小悦、肖星等重点研究了上市公司对于有关配股资格所做的“净资产收益率10%”规定的反应,研究结果说明上市公司为迎合监管部门的配股权规定存在利润操纵行为,即“10%现象”[3]。统计表明,1997年755家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在10%-11%的有211家,约占28%。1998年,将上市公司配股条件改为6%(但上市后最近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10%),于是当年又出现了6%现象,许多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在第三年时补足均值的10%,依靠这种方法粉饰净资产收益率,从而获得配股资格。这也导致2001年,规定必须扣除非经常性损益来达到均值6%的标准。过去几年的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为配股增发大肆钻法律法规漏洞,玩数字游戏,其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往往达不到要求,存在舞弊行为。郑百文案正是利用关联方交易使得巨额亏损变成盈利。

对于那些经营状况不佳的上市公司来说,压力来自的特别处理,由于上市是一种稀缺而具有巨大价值的资源,财务状况不佳的公司都千方百计的不被ST、S*ST甚至退市,绝大多数是通过舞弊来完成对报表的粉饰。

(2)契约动机

现代企业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此产生了委托代理的契约关系。契约关系进一步划分为经营者与所有者、经营者与债权人的关系。代理人实施对企业的经营权,向委托人提交财务报告以证明其对公司的有效管理和运营。如果代理人并非优秀到满足委托人的要求,为了满足委托人的要求,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代理人可以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来达到要求,这时便产生了舞弊动机。Jensen1976将代理成本分为由所有者承担的监督成本和剩余损失及由管理者承担的保证成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契约关系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也造成了这种内生交易费用,由委托人承担这一剩余损失。

此外,公司经营的运作资本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外部的债权,债权人为了保证自我权益的不受侵害通常在与经营者的融资谈判时加入条件。例如金融机构对公司报表审查来确定公司信用等级。为了达到债权人的审查标准或合同要求,取得更高的信用等级和顺利融资,公司产生舞弊动机。

(3)其他动机

税收动机也是公司舞弊的重要动机之一,企业为了减少纳税,调整财务报表,减少收入增加成本,调整企业利润从而调整应纳税所得额。此外,企业经营的管理者常常为多分红利,提高奖酬来在报表上大做文章,利用与委托人的信息不对称来满足自己的享受和利益,这种现象在高层领导发生变动时更加容易出现。

2.2 机会因素

机会是可以提供给舞弊者能够成功舞弊而不被发现的时机。这种时机也就是经营者能够找出某种方法来完成其舞弊行为,即具备舞弊的手段。经营者有可能从内部寻找机会,也可能从外部寻找机会。

2.2.1 内部机会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公司舞弊的内部机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和在我国,治理结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不合理和董事会缺乏内部制衡和性[4]。股权结构的问题很大原因是由于国家过去的问题造成的,如控股股东股权比例过高,国有股股份比例偏高,流通股比例偏低,笔者在对2004年可查找到数据的沪市上市的655公司的统计中发现,第一股东持股比例超过30%以上的公司达336家,占总数的51.30%,这其中第一股东为国有企业的有125家,占37.20%;流通股中占40%以上的有229家,占34.96%,占50%以上的有95家,仅占14.50%。一股独大导致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占用上市公司资源、挤占、挪用公司资金的案例屡见不鲜,2006年顾邹军侵占科龙公司大量资金以至引发后来的一系列造假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2、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企业内部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财务报告的质量,2006年制定的新的审计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进行了重新定义:指被审计单位为合理保障财务报告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执行的、程序。新的内部控制定义与以往准则的内部控制定义相比更侧重了对整体框架的认识。也就说明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以从会计流程的设计、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师职业判断的合理运用等方面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而目前我国会计流程的设计和高级财务人员的性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缺陷,这也就为舞弊提供了内在的机会。

2.2.2 外部机会

1、内部人控制

内部人控制理论(Insider Control Theory)是在研究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时建立起来的一种理论,该理论由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教授创立。青木昌彦教授认为:内部人控制作为从前的国有企业经理或厂长在企业公司化的过程中获得相当一部分控制权的现象,这种现象是转轨过程中所固有的一种潜在的内生现象[5]。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同样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我国内部人控制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产生的。一是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利润留存水平;二是企业组织转型,建立股份制公司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三是通过自发性和非正式的私有化。内部人控制中存在着可钻的空子时,舞弊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2005年郞咸平与长虹集团CEO赵勇关于长虹MBO的讨论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

2、会计准则的局限性

企业的经营通过财务报表对外提供各种信息,而会计准则正是指导企业如何选择会计、计量方法、财务报表如何编制的工具。理想的会计准则应是既易于理解,具有可操作性,又能对报告编制者和审计人员形成有效约束;不仅相互之间要保持内在一致,而且要与更高层次的基本会计原则保持一致。但是,完全符合这些要求的准则是难以实现的,这些要求之间也存在内在矛盾。如要求会计准则易于理解操作就可能会使会计决策违背经济真实;要求增加职业判断可能丧失可比性。从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来看,会计准则的制定总是受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这些主体包括、企业和社会公众。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种“微妙的平衡”。

目前全世界会计准则的制定主要有两种导向形式,分别是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指:准则由若干基本原则组成,以原则为基础并辅之以较少的解释、例外和执行指南;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对经济事项的分类和计量等加以引导;会计处理时更强调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需要较高的职业判断。规则导向指:准则由详细具体的规则组成,会计人员可直接用来进行会计处理,需要较少的职业判断;准则包含了具体的标准、例外和操作指南。这两种模式各有特点,但不管哪种模式都不能消除机会主义行为,只是其性质和特征不同。

3、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也给舞弊提供了相当优越的外部条件,尤其在对会计师事务所违规和民事赔偿制度建立中存在较大问题。上个世纪末到现在,舞弊案例层出不穷,从琼民源到红光实业,从亿安科技到银广夏等,企业造假,事务所共同欺诈违规前赴后继。但从目前来看,处罚的形式主要是行政和刑事处罚,对于民事赔偿的处罚,相关法律法规明显不足,在《公司法》、《会计法》中都没有涉及民事责任赔偿的问题,在《证券法》中,也只是提及舞弊责任人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何赔偿并没有具体涉及,这就给司法判决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6]。当年的红光实业股民的起诉没有被立案,到亿安科技、银广夏诉讼的遥遥无期都说明了民事赔偿的难度之大,这之后的事件主要是最高的两个司法解释。它们从制度上保证了上市公司提供虚假陈述应当要承担民事责任,但将赔偿案限定在实际损失幅度内,表明上市公司的责任有限。随后的ST嘉宝案表明了这一点:16个投资者得到了约6万余元的赔偿案。这一事件从经济上决定了对上市公司因为虚假陈述提起法律诉讼是无效的。此外负责外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是否负连带责任,责任程度有多大更加难以刻画,在负责银广夏审计的中天勤事务所只承担了1%的经济责任,这样的尺度难以令广大中小投资者接受。

2.3 自我合理化因素

仅有动机和机会还不足以促成舞弊的最终发生,当两个人在同样的环境和机会下承受着相同的压力时,他们采取的行动却可能是迥然相异的。这是由于很多情况下价值观和情感世界决定着人的行为。通常,人的行为都是合法合规的,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人们也会逾越法律的去做一些违规的事,并有着看似合理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如,当公司的企业文化并不反对某些违法行为时,员工就会渐渐形成一种不诚实的价值观。如果承受着巨大压力,就很容易认为自己所选择的舞弊行为是迫不得已的、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所以,当人们能够在内心为自己的违法行为开脱,认为它们没有违背自己的价值观时,舞弊就很容易发生了。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动机因素和自我合理化因素都是从舞弊行为主体的主观视角出发,是舞弊形成的内因,而机会因素是由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不完善造成的,属于外在因素。当然,我们说内因是事物萌芽、产生的主要原因,但内在因素往往千差万别,难以计量。我们不能阻止违背道德和真实客观的事物产生,但是可以从外部建立一种约束机制,把蕴育中的火苗与氧气隔离,这样的方法很大程度上讲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主体通过财务报表来获取信息,判断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在盈余质量的诸多影响因素中,会计准则作为盈余产生时必须遵守的规范,对盈余质量的影响重大,在会计准则的指导下,企业选择合理的会计,确认、计量业务的发生。因此,在外部因素中,笔者认为会计准则是舞弊防范体系的核心。

3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法及识别

3.1 财务舞弊的手法

3.1.1 通过收入进行调节

1、虚列销售收入交易事项

根据虚构的销售事项确认收入,它的性质是最为恶劣、欺骗性最大的一种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方法,在最近几年发生的规模最大、影响最坏、给投资者造成损失最为惨重的财务舞弊案件,几乎都是使用这种虚假会计信息的手法制造的。常见的造假手段包括虚构销售对象,虚构交易,编制虚构交易的所有原始凭证,填制假入库单、假成本计算单、假、假出库单等等。其特点是交易事项的从无到有,会计结果是凭空杜撰出来的。例如:麦特科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取得上市资格达到募集资金数额,采用倒推的手法伪造会计凭证,伪造材料和产品的购销合同、虚开进出口、伪造海关印章等,并根据伪造的原始凭证编造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记录和会计报表,虚增麦特科(惠州)光学机电有限公司1996年到1999年的会计报表净利润。

2、改变会计截止期操纵收入

一些公司为了虚增本年利润或为完成本年扭亏为盈的目的,把交易截止日期人为提前或延期确认。改变会计截止期操纵利润,一般发生在会计期末,如季度末、半年末、年底等。通常是在本年末提前确认未实现的收入或人为的制造一笔销售,在本年末虚开,再于第二年初确认一笔退货。当然改变会计截止期操纵利润,不仅仅包括把下一会计报告期的交易提前到本期,也包括把本会计期间的交易转移到下一会计期间。

3、提前确认收入

具体的做法主要有提前开具销货、在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因素或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收入的确认不递延,既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时候仍确认收入。在实务中提前记录收入可能表现为这样几种情况:有服务意向或服务合同,但服务尚未提供时记录收入;货物尚未发出时,记录收入;货物已经发出,但销售合同规定的接受条款还未满足时记录收入;货物已经发出,但对方没有条件支付货款时记录收人。例如天津磁卡在2000年与吉林天然气开发有限公司签订的合同尚未履行完毕的情况下,将1100万元的软件系统及技术服务收入确认为收入,属提前确认收入,形成等额虚增利润。

4、把非营业资金转化为营业收入

通过把非经营资金记录为营业收入,增加收入总额,或者用这类资金支付正常的经营费用支出,但并不在账簿上记录为费用,这样就减少了报表费用的数额,从而增加利润的数额。例如:“银鸽投资”用公司的资金进行投资,取得的投资的收入先入“小金库”,然后用小金库资金购买生产用的材料降低产品单位成本,从而增加了会计期间的利润。

5、通过收购兼并运作增加收入

一些公司利用一家子公司将商品销售给第三方,确认该子公司的销售收入,再由另一家子公司从第三方企业购回,规避企业集团内部交易必须抵消的规定的约束,达到虚增企业集团合并报表收入、利润的目的。

6、利用投资收益等一次性所得规划利润

企业可以通过一次性所得提高利润,也可以通过一次性损失减少利润,甚至巨额亏损,以达到以丰补歉的目的。但我国目前较多采用的是通过一次性所得提高利润。可操纵的一次性所得提高利润的途径有:巨额投资收益:通过股权转让、委托投资等产生巨额投资收益;销售实物资产:经营性资产或非经营性资产的转让产生营业收入;无形资产所有权或使用权转让:通过战略联盟等高价转让产生其他业务收入;关联方之间的资产购销:由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被规范的比较严格,一般应把关联交易转化为正常交易来进行,或者按照正常价格大量购销产生正常利润;补贴收入;流动资产盘盈。关注使用一次性所得的公司,一般重点关注处于非常时期的公司,如2003年中期,在12家暂停上市的公司中,除了"ST五环”,11家公司实现盈利,其中有9家公司的盈利来自一次性的非经营收益,例如,“ST国嘉”依靠拍卖资产获利1 066万元,实现净利润79万元,“ST渤海”通过出售债权和股权,获利近l 900万元,“ST春都”转让股权获益l 631万元,“ST襄轴”出售土地使用权获利1138万元;而在8家获得补贴收入的公司中,“ST昆百”转入补贴收入1 200万元,“ST襄轴”获地税返还7万元,“ST原宜”获补贴收入257万元。但是,这些一次性所得不会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盈利收入,当企业达到既定目标后该部分利润随之消失,不但盈利能力不真实,也降低了不同会计期间的可比性。

3.1.2 通过费用进行调节

1、费用化与资本化支出的故意混淆

(1)利息费用资本化

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长期负债费用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负债费用,予以资本化;与对外投资有关而发生的负债费用,不予以资本化,直接计人当期损益;在筹建期发生的长期负债费用(购建固定资产除外)计入开办费。企业为了操纵当期的利润就会对资本化与费用化的划分故意混淆。如果是为了增加当期的利润,企业通常会把费用化支出记入资本化的支出,以增加企业的资产,从而增加企业当期的利润;如果企业是出于避税或其他方面的考虑,需要减少当期利润时,可以把资本化的支出费用化,这样企业当期的费用增加,必然会伴随着利润的减少。例如,世界通信公司就通过费用开支资本化,使亏损变为盈利。该公司自2001年第一季度以来的五个季度中将总额38亿美元的营业开支计在资本开支项下。如果没有这部分违规入账,世通公司2001财务年度和2002年第一财务季度应该是亏损的。

(2)广告费用资本化

广告费用属于营业费用的一部分,企业为扩大其产品或劳务的影响而在各种媒体上做广告宣传所发生的广告费,应于相关广告见诸于媒体时,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营业费用,不得预提或待摊,同时还强调,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按照合同或协议预定等)企业实际支付的广告费,其相对应的有广告服务将在未来几个会计年度内获得,则本期实际支付的广告费应作为预付账款,在接受广告服务的各个会计年度内,按照双方合同或协议预定的各期接受广告服务的比例分期计入损益。这样在广告费用较大的企业就会利用广告费用资本化调节利润。

2、费用挂账进行操纵

(1)日常费用支出挂账

日常小额费用支出挂账是指差旅费、水电费、办公费、广告费、贷款利息等,虽然是已经发生的费用,但挂在其他应收款或预付款上,或者挂其他应付款,从而减少确认当期费用,增加当期利润。有时企业会把收不回的坏账、已经支付的费用或失败的投资放入“其他应收款”账户,反之当收入多时,就先放在“其他应付款”账户,以备利润不达要求或未扭亏未达要求时进行调节。

(2)对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的操纵

目前企业发生的“待摊费用”能够按照规定计入相应的会计科目,但在企业亏损或完不成利润计划时,“待摊费用”科目内的应摊费用,就长期挂账不予摊销,从而使企业当期成本、费用降低造成虚增当期利润;而且不论摊销期限长短只设“长期待摊费用”和“待摊费用”其中的一个账户。实际摊销时不论是“长期待摊费用”还是“待摊费用”都在一个账户核算,形成几个年度的费用一年摊销,或者本应一年摊销完毕的费用推迟多年才能摊销完毕。视利润和减亏指标完成情况随意多摊、少摊或不摊来调节利润,弄虚作假,虚盈实亏或变多亏为少亏,骗取政绩。大多数的舞弊案都存在隐瞒负债和费用的事实。

(3)预先支付费用把当期利润转移到将来

利润抚平的做法很多,比如把下一年的保险费、租金、维修费、办公费等各种费用在当期支付并进入损益,这样本应该与未来年度的收入配比的费用被提前了。还可以与出租方签订明暗合同,明合同注明租金提高了,实际情况在暗合同规定好,租金并没有提高。其目的就在于通过估计把以后期间的费用转移到当期,增加当期的成本费用,降低会计利润,或者把以前期间的费用通过重大会计差错的形式转移到当期,抵减当期的会计利润。

3.1.3 通过资产进行调节

目前通常的做法是通过高估资产价值进行资产计价舞弊,其中最常用的是对存货高估。制造虚假资产的手段主要有:多计固定资产、少计提折旧、收益性支出列为资本性支出、利息资本化不当、固定资产虚增等;多计存货价值。这类手段包括:对存货成本故意计算错误,或虚列存货以增加存货价值,从而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润。

3.1.4 滥用会计估计和会计差错进行调节

1、滥用会计、会计估计和会计差错

会计变更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改用另一种会计的行为。会计估计是指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做的判断。会计差错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由于确认、计量、记录、估计、判断等方面出现的错误。

(1)利用会计变更

目前运用会计变更的企业较少,因为我国会计制度对会计有一贯性的要求,改变会计要披露改变的原因,而且有些会计具有刚性的特点,变更难度大,比如企业的纳税,所得税的会计处理等等。虽然如此,会计的变更仍然是利润操纵的工具。

(2)利用会计估计变更

由于企业经营活动中内在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某些会计报表项目不可能精确的计量,而只能加以估计。需要进行估计的项目很多,例如:坏账比例、存货毁损、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净残值、无形资产的收益年限、资产价值等。如果赖以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或者由于取得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可能需要对会计估计进行更正。由于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变更会对企业的会计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固定资产的影响因素多,容易找到变更理由且弹性较大,准确估计难。因此变更折旧方法中固定资产折旧是最常见的利润操作手法。上市公司通常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调节利润,随意改变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

(3)利用会计差错更正

由于会计差错实行追溯调整,可以利用会计差错(实为财务报表造假)更正把当期的成本费用转移到以前的会计期间,可以使本期的利润增加,或者为了消化以前年度的不当会计行为,减少风险,使用重大会计差错概念,对以前的不当会计行为的结果进行调整。还可以利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把以前期间的费用全部重新计入以前期间的损益,减少该事项对以后会计期间的影响。例如:太太药业2001年5月刚刚从证券市场上拿走17.36亿元的募集资金,到2001年会计报表就宣称2000年度存在少计营业费用、坏账准备、未抵消母子公司之间的未实现销售利润、无形资产专有技术摊销年限错误等重大会计差错问题,将2000年度合并净利润调减879万元。

2、利用资产减值准备

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并能够在以后的期间内转回的有:生物性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计量)、金融资产(权益工具投资及其相关衍生金融工具)、石油开采权(探明/未探明矿权)、《资产减值准备准则》涉及的资产;已确认损失可以转回的有: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所得税资产、未担保余值、金融资产(摊余价值计量);未明确规定的有: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建造合同。虽然一些资产的跌价准备在计提后不可以转回,但是企业可以利用可以转回的存货、所得税资产以及应收账款等项目进行会计上的操作,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例如:“浏阳花炮”(600599)2003年9月8日公布了中期报表的更正公告,公告称“本公司在2003年半年度报告中由于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账款的账龄分类及坏账准备计提时出现错误,导致2003年半年度报告出现盈利、净利润、每股收益等信息失真,并对失真信息予以纠正通过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调节使得企业当期的利润虚增47.61万元,通过对其他应收款计提的坏账准备的调节实现了297.6万元的利润。由此可见,通过对坏账准备的调节所带来的虚假利润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表3.1坏账准备对利润影响对比表

应收账款(万元)其它应收款(万元)
更正后更正前更正后更正前
一年以内

1-2年

2-3年

3年以上

8754.61

1.79

63.62

91.61

7329.96

1541.83

63.62

91.61

3116.41

166.66

265.87

10.3

2329.07

1201.60

265.87

10.30

合计9074.639027.023509.243806.84
3、利用完工百分比法

可以使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的劳务有安装费收入、广告费收入、软件制作收入、房屋建筑、大型商品制造等。使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和费用,特点之一是依靠估计和判断,甚至有时需要专家的帮助才能合理确定完成的进度。这就又给企业提供了一个机会。企业可以估计超过进度的工作量,增加当期的会计利润;可以对完成的工作进度估计不足,减少当期的利润,增加以后会计期间的利润;也可以使用激进的会计手法,一次性记录本应该使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的收入和利润。

3.1.5 利用表外项目进行调节

1、不记录负债或者减少记录负债

不记录负债或者减少记录负债,过多使用表外项目,给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假象是得到的报表信息显示的风险水平低于实际的风险水平,有时会造成决策失误。表外负债是指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以反映的负债,包括直接表外负债和间接表外负债。直接表外负债是指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计入负债,如经营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间接表外负债是指由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限度内。利用不记录表外负债或者减少记录负债,可以掩盖公司的风险水平,同时可以提高评价公司流动性的一些指标。如某公司的自有资本与借款数额基本相当,该公司想要以本公司的名义追加借款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该公司就投资新公司,新公司又以本公司名义借款。在此新公司实质上可能是母公司的一个车间,但车间改为公司后具有了法人资格,可以向外借款。这样,母公司实际的负债比例将有所提高。因为,两个公司实际资产总额不包括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而两个公司向外人的借款一部分在母公司的报表内,一部分在子公司的报表内,而子公司的负债是为母公司服务的。

2、转移表外负债

第一,应收票据贴现。它实质上是一种以应收票据作为抵押的借款,尤其当企业将商业承兑汇票予以贴现时,企业基本形成了一种或有负债,但会计处理并不把它作为负债处理,而是冲减应收票据。

第二,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它实质是一种以应收账款抵押的借款,与应收票据贴现具有同样的性质。大多数企业直接冲减应收账款。一般而言,应收账款抵押借款比应收票据贴现成为真实负债的可能性更大。

3.1.6 利用关联交易进行调节

1、资金往来舞弊

上市公司因募集来的资金没有好的投资项目,于是拆借给不纳入合并报表的关联方,并按高额利润率收取资金占用费,以虚增利润。或者是将资金以明显低于或高于市场利率的情况下拆借给没有偿债能力的企业,后称该企业无力偿还,将该笔借款作为坏账予以注销,其实质是将资金或利润转移出去。还有的企业是通过关联方之间的相互投资,虚增资本,提高融资费用,粉饰会计报表。

2、费用分摊

上市公司通过操纵与关联方之间费用的分摊比例实现利润的调节。费用的分担形式是复杂的,分担数额可以是全部的,也可以是部分的,还可以是双方都要发生的费用类别。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大量的广告宣传是必不可少的。有些企业的广告费达到几千万元,甚至数亿元,如果大量关联关系的企业进行广告宣传,并负担广告宣传费用,对上市的母公司来说,节省广告费的同时就意味着增加了等额的利润。

3、利用经济业务舞弊

一种方式是虚构经济业务。虚构销售合同将销售业务作为应收账款而非实际资金流动,通过主营业务收入做出账面利润。另一种方式是将产品低价售给无须经手的中间企业,中间企业再将产品销售给关联方,通过第三方的中转,避开了关联交易的价格和披露的要求,同时也达到了操纵利润的目的。

4、委托经营舞弊

委托经营舞弊是指管理当局利用我国目前缺乏委托经营法规制度缺陷,采用委托经营的方式服务于利润操纵的目的。通常的做法有:的第三方把自己的优质资产委托上市公司经营,或者上市公司把自己的劣质资产委托的第三方经营,而由母公司通过某种方式补偿第三方的损失,或者的第三方本来就与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以及母公司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委托给关联方经营,虽然收取不高的委托收益,但可以达到降低财务风险,避免不良资产产生的亏损,还可凭空获得一块利润,而这笔回报又常常是挂在往来账上,没有真正的现金流入,因此只是一种虚假的利润。

5、转移利润,逃避税赋

将不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的商品或劳务以明显偏低的价格,售给享受税收优惠的关联企业,再由其对外销售。或者通过把享有税收优惠的企业的费用在不享有税收优惠的关联企业列支等手段逃避税负。

3.1.7 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调节

1、利用外资优惠

首先通过虚假合资取得中外合资企业或中外合作企业的名称。在中外合资或中外合作企业的幌子下利用“两免三减半”的外资优惠骗取税收优惠。其中虚假合资的手段有三种:一是外方根本就不存在,完全是中方虚构的;二是外方存在,但未出资,全部资金都是中方提供的;三是外方存在,但是少量出资,外方名下的大部分资金都是由中方代为提供的。

2、资产剥离

由于股票上市有着严格的规定,如:规模控制、家数等,使得有些企业在整体不能上市的情况下,通常采用改组的方式,把原企业中的优良资产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新的会计主体,或者进行局部改制,将原本不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生产线、车间或若干业务并凑成一个上市公司。并使其所创造出来的分公司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会计制度,并虚拟出会计主体在会计期间的经营业务。

3、隐瞒重要事项的披露

主要包括重大诉讼案件、补税、借款的条件、关联交易、担保事项、会计方法变更等等,未予适当披露。

4、利用资产评估

许多企业将一些亏损的因素,如坏账、滞销和毁损的存货、固定资产损失、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等,长期挂账少摊或不摊,留在股份制改组、租赁、对外投资、抵押时,通过资产评估,确认为评估减值,冲减“资本公积”,从而虚增利润。

5、地方援助舞弊

地方援助是指上市公司凭借地方的援助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因为利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对推动区域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上市公司指标争取难度大、壳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地方往往不忍目睹上市指标作废,让已上市公司失去宝贵的上市资格,于是便纷纷向上市公司伸出援助之手。这样,地方援助就成为不少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重要手段。地方援助的主要形式是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

3.2 财务舞弊的识别

3.2.1 关联交易剔除法

运用关联交易剔除法可以较为真实地了解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所谓关联交易除法,是指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从公司利润表中予以剔除。通过种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公司自身获取利润能力的强弱,判断该公司的盈利在多大程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从而判断其利润来源是否稳定、未来的成长性是否可靠等。如公司来源于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所占比例过高,报表使用者就应当特别关注联交易的定价、关联交易发生的时间、关联交易发生的目的等,以判断公司是运用了不等价交换通过关联交易来进行财务舞弊。如:陕长岭的大股东长岭黄河集为了解决拖欠债务问题,2000年10月30日将其持有的西安圣方科技股份公司的10万股股权,以每股1元转让给陕长岭。同年11月22日,陕长岭以每股8元的价格将其让给美鹰玻璃有限公司,获得了7000万元的投资收益,占当年利润总额1604万元436.4%。若剔除这笔交易,陕长岭2000年度实际亏损5396万元[7]。

3.2.2 不良资产剔除法

这里所说的不良资产,除包括预付性质的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固定资产净损失、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外,还包括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如高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不良资产剔法的运用,其一是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产,既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其二是将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加幅度与当期的利总额和利润增加幅度比较,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及增加幅度,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表有“水份”。

3.2.3 或有事项审查法

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常见的或有事项有:未决诉讼、未决索赔、税务纠纷、产品质量保证、商业票据背书转让或贴现、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等。有的上市公司会采取其他手段企图蒙混过关。它们采取的手法包括:首先,或有事项的披露分散在年报的几个部分,没有按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的或有事项一栏集中披露。其次,大部分公司没有披露或有负债可能对公司经营和财务产生的影响,这就要求审阅人先自己做出合理的判断,必要时应向相关部门进行调查与核实。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没有对或有负债进行会计处理。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如果很可能导致支付义务,且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的话,应该在“预计负债”科目下进行确认和计量,但目前在报表上确认或有负债的上市公司几乎没有[8]。

3.2.4 异常利润剔除法

异常利润剔除法是指将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剔除,以分析和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当企业利用资产置换、股权置换、内部关联交易、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手段调节利润,所产生的利润主要通过这些科目体现,此时,运用异常利润剔除法识别财务舞弊将特别有效。1998年ST猴王其他业务利润高达1833.6万元,占当年全部利润的41%。东方航空公司1999年因成本费用增幅较大,营业利润为负数,但当年因出售飞机获得6.7亿元的收益,营业外收入增长1537%,成为公司扭亏为盈的关键。这两家公司是利用其他业务利润和营业外收入来调节利润,如果我们剔除这两项,可以得出他们利润不稳定的结论。

3.2.5 重点会计科目分析法

上市公司进行报表粉饰时,常常运用的账户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存货、投资收益、无形资产、补贴收入、各项准备等会计科目。如果这些会计科目出现异常变动,必须认真对待。例如,“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被戏称为“会计报表垃圾筒”和“利润调节器”。这两个科目主要用于反映除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以外的其他款项,在正常情况下,它们的期末余额不应过大。然而,在许多公司的报表中,它们期末余额常常与“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余额不相上下,甚至超过这些科目的余额。一般而言,“其他应收款”主要用于隐藏潜亏,高估利润,而“其他应付款”主要用于隐瞒收入,低估利润[9]。

3.2.6 财务分析法

1、三大报表的勾稽关系显示端倪

财务舞弊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科目之间的协调配合,因此很多公司出现了“假科目、真做账”的现象,但难免有个别科目出现背离之势,因此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三大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是我们用来识别财务舞弊的有效途径之一。这里仅从税金、货币资金、现金流三个角度对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加以分析[10]

(1)税金与利润、收入之间的关系

流转税和所得税是企业税中的两大类型,其中流转税包括、消费税、营业税等,一般而言,流转税占收入比例应相对稳定,且同业之间不会存在太大差异。但如果账面税率显著小于法定税率,则说明税前会计利润中的大部分在税法中不能确认为利润,这种显著差异折射出一定风险。

(2)货币资金与财务费用之间的关系

货币资金能直观反映企业的现金储备情况,部分财务舞弊公司在货币资金上也进行操纵以造成企业现金充裕的假象,而如果从财务费用与货币资金的勾稽关系入手则可判断其货币资金的真实性。

(3)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相关科目之间的关系

现金流量表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现金”是经营现金流中的两大重要科目,与利润表及资产负债表的相应科目存在下述勾稽关系: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营业收入+预收账款增加额-应收账款增加额-应收票据增加额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现金二营业成本+存货增加额+预付账款增加额一应付账款增加额一应付票据增加额类似这种勾稽关系存在于三大报表的每一具体科目中,成为我们分析报表真实性的重要武器。

2、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法是指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一般而言,没有相应现金净流量的利润,其质量是不可靠的。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将意味着与已经确认为利润相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表明企业可能存在着财务舞弊的现象。在企业的各部分现金流量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是最主要的现金来源,也最容易被粉饰和调整,为此应予以特别关注。报表使用者可通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例”分析公司现金流量状况: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例=(存货减少+经营性应收项目减少+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如果企业营业现金流量主要来源于主营业务收入收现能力的提高,说明现金流量质量较好;反之,由于存货、经营性应收项目和经营性应付项目等对现金流量贡献有限,而且容易遭受管理当局的人为操控,如果营业活动现金流量主要得益于存货、经营性应收项目和经营性应付项目的贡献,即该比例过高,企业现金流量质量应当引起投资者的警惕。

3、分析财务报表附注

会计报表中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和规定性,只能提供定量的会计信息。会计报表附注主要对会计报表不能包括的内容,或者披露不详尽的内容作进一步解释说明,如单位所采用的会计和会计估计的说明、重要会计和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明、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企业合并、分立的说明等重要事项。通过对报表附注的关注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理解报表,并帮助其验证报表的编制是否与单位的实际相符,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4、关注审计风险较大的科目

实务审计中一些账户由于其自身特性蕴涵了较大的审计风险,如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的可收回性难以准确判断,存货及一些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难以实地盘存等。而审计风险较大的账户产生财务舞弊的可能性也较高,因为在确定这些账户价值过程中往往带有较多的主观判断,管理层可以将其用作报表的工具。

5、异常波动指标分析

财务指标的异常波动往往蕴涵着一定的财务风险。美国财务研究与分析中心(CFRA)将异常波动指标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类型,其中纵向分析是寻求报表中的结构性变化,而横向分析则突出销售增长与相关资产、费用、现金流增长之间的关系。如纵向分析异常波动指标中,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急剧增长,可能出现收入提前确认;坏账准备占应收账款比例下降,可能准备不足或者夸大营运收入。横向分析中,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增长远低于销售增长,可能虚构收入或将正常的营运费用资本化等。此外,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审计事务所变更、利润对非经常性损益的依赖等等也是我们识别是否存在财务舞弊现象的常用方法[11]。

3.2.7利用财务舞弊识别模型

我国一些学者利用数学建模来进行财务舞弊识别,主要研究成果有:陈亮、王炫(2003)从经验分析角度,提出可识别舞弊的五个角度,并以巧家因营业利润操纵被公开处罚的上市公司为舞弊样本,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构建了针对营业利润操纵的识别模型[12]。陈骏、王明(2005)以1993年至2003年11月因财务报表欺诈而被处罚的上市公司共25家,剔除上市申报过程中就存在欺诈的公司,以及数据不齐全的公司,减去预留作为检验样本的两家后,共16家舞弊公司和16家非舞弊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分类逻辑回归检验,发现z一score(财务状况),GROwTH%(成长性),OUTHOLD%(流通股比例),DIRECTOR(董事会规模)、EXECUTIVE%(执行董事所占比例)以及CHAIR(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为同一人)与上市公司会计欺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并以此6个指标构建预警模型[13]。陈孝新的《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识别模型》,采用了Logistic回归方法,选取了44家财务欺诈样本公司和44家同等规模同时间段的正常公司,选取了资产负债比、产权比率等九个指标,假设正常公司的P值取1,非正常公司的P值取O,根据逻辑方程求出每个样本公司的P值,取0.5为分界点,以此判断每个公司是否欺诈,得到93%的正确率,结果非常好。

4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

4.1 设置多元化考核指标

4.1.1 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和管理人员薪酬制度

目前,上市公司大股东对经理人员业绩的评价多是财务指标,这必然会助长道德风险,粉饰公司的财务报告[14]。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对现行的业绩评价予以修改。设置的考核指标不仅要注重企业的短期效益,更要注重企业的社会效益。实施多元化指标的考核,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上市公司企业经营者的短期化行为倾向。

4.1.2 改善再融资条件

在我国配股条件中,净资产收益率是盈利方面的唯一要求,而公司净资产和净利润的计量是建立在一系列会计假设基础之上的,易受非常因素的影响,常常给财务舞弊带来可乘之机。因此完善上市公司配股资格审核条件,建立多参数财务控制指标,如增加主营业务收益率指标,采用该指标可剔除资产重组所得和补贴等非常项目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也可以考虑经常性损益作为主考指标,增加现金流量为负值这一指标,增加非会计参数等[15]。

4.2 建立完善的内部监控机制

内部监控机制是上市公司内各利益主体依靠内在赏罚机制实现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监控机制,包括:董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各种制度的建设。

4.2.1 应强化董事制度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没有很好地发挥监督作用,并且董事会中的成员大部分就是公司的经理或大股东所派,从而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或近大股东的利益。虽然,我国已在上市公司中建立了董事,但由于制度上没有明确其职责,董事的作用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因此,首先应建立由董事组成审计委员会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监督,同时使其明确其自身的职责,并在公司的章程中明确审计委员会的功能和职责,在年度报告和股东大报告中披露章程内容及执行情况。其次,对于出任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董事的任职资格要强调性和专业胜任能力[16]。

4.2.2 完善监事会制度

目前,上市公司对董事和监事会的职责划分不明确,易造成相互推诿的局面,并对监事会在信息披露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规定。同时,监事会的成员基本上由职工代表、党团组织人员组成,专业化程度低。因此,监事会应真正由股东大会选出,对股东大会负责,而不应由其监督的董事会或管理层控制,保证其性。其次,明确监事会职能、职责,同时监事会成员须具备必要的会计和法律专业知识,并应定期参加各类相关的培训[17]。

4.2.3 重新确立内部审计的地位

我国实务界仅将内部审计作为公司经理人员对下级单位财务,经营的监督手段,内部审计部门向公司经理人员负责并报告。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对财务报告应有的监督作用在我国名存实亡。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应赋予内部审计相对的地位,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监督经理人员的行为。其次,使内部审计向监事会的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对财务报告的监督作用[18]。

4.3 建立完善的外部监控机制

为防止上市公司实施财务舞弊行为,除了有完善的内部监控机制外,还必须有健全强有力的外部监督。

4.3.1 加强外部审计的性

在证券市场中,外部审计在提高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增强投资者信心、维护证券市场的秩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情况比较严重,使得外部审计缺乏性[19]。因此,要加强外部审计的性,首先,可暂时终止由上市公司自行聘任注册会计师的做法,而由监督部门或证券交易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其次,实行上市公司审计轮换制,以免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亲密而丧失性。

4.3.2 强化对上市公司的法律约束

运用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及刑法等法律武器,强化对上市公司的法律约束机制。会计舞弊行为被发现后,要依法严肃处理。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对造假的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处以重罚,同时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稽查力度和稽查面,大幅提高财务舞弊的成本,使财务舞弊无利可图,才能从根本上遏止财务舞弊。

4.3.3 建立完善的经理人市场

完善的经理人市场能够实现信息传递,经理人当前的经营业绩能够影响到其今后的身价;此外,通过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可以加速培育职业经理人,建立健全经理人员职业档案制度,包括舞弊在内的所有道德风险行动会导致职业经理人被取代,甚至身败名裂,职业经理人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讲不合格的经理人淘汰。

4.3.4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留有过度的灵活性和真空地带是财务舞弊的重要前提。因此防范财务舞弊应该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予以完善。尽量减少真空地带,即使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比如:当前证券市场中的企业并购、股份回购、认购股权等事项。会计上应如何处理和披露。

4.3.5 规范市场中介机构行为

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咨询顾问机构以及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必须按国家标准设立,执行严格的职业规范和标准。要建立以注册会计师公正审计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防范上市公司道德风险的发生。

4.3.6建立健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公开制度

严格执行真实、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开,使上市公司接受广大公众的公开监督,以防止上市公司通过会计舞弊制造虚假信息的违法行为。从而建立起证券交易所与证监机构对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的监督机制。

结 论

我国乃至全世界的财务舞弊现象的长期存在是个不争的事实,要想降低财务舞弊出现的数量,减少对各主体造成的损失,我们应该在财务舞弊的治理上多下些功夫。将部门、社会团体进行准确定位,使每个角色在自己的位置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各有关方面还要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流,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结构。

    本研究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和财务分析的方法就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法、财务舞弊的识别以及治理的措施等方面做了试探性的研究,并相应地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财务舞弊治理从各自为政的状态转变为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一个有机体,并使其具有自我完善的功能,能够使我国财务舞弊的治理措施和方法日臻完善。

但是,文中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揭示仍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上市公司出于保护本企业的角度出发,很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都是保密的,笔者所获得的数据都是所公布的数据,其所提供的数据有时间上的延迟,笔者未能采集到更全面的财务舞弊公司与非财务舞弊公司的财务数据,再加上论文篇幅及笔者能力有限,对于财务舞弊循环链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更为复杂的情况考虑不足,也没有从纵深方向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这是本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之处。

致 谢

经过半年多的论文选题、资料收集、修改和调整,我的这篇毕业论文最终得以顺利完成。作为我四年求学的最后总结,这篇论文的完成凝聚了很关心我的老师的帮助和关怀。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金玲老师,从我选题伊始到论文完成,无不凝结着金老师的心血。金老师平常工作非常繁忙,但对学生的学习辅导一直不遗余力,认真负责。四年来,在金老师的言传身教和细心教诲下,我的学习思维能力和专业学术水平都有长足的进步和提高。

然后,我要感谢经济管理学院会计辅修专业的其他老师,有陈岩老师、赵伟老师、他们不仅在学业上传授给学生大量的知识,而且对于学生的求学生活尽可能的给予了支持和帮助,他们言传身教让学生终生受益。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是他们给了我太多的关爱与支持,让我感受到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AlbrechtWS,WemzGW,TimothyLW.Fraud Bringing Light to the Dark Side of Business. Journal of Aecounting and Eeonomics,1995,(2):61一91.

[2]G Jaek Bologna,Robert J Lindquist,JosePh T Wells.The Aeeountant’s Handbook of Fraudand Commereial Crime.The Aecounting Review,1993,(2):220一251.

[3].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经济研究[J],2000年1期,P6

[4]尹平.《财务造假监控与检测》.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青木昌彦.《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M]1995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6]葛家澎,黄世忠,《反映经济真实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学习《会计法》的一点体会,会计研究,1999年,第12期,2-7

[7]刘静中.《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揭秘与鉴别》.财会月刊,2005(11):50一51

[8]宋传联.《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信号的审计识别》.财会研究,2005(ll):33~34

[9]尹平.《财务造假防范与经济凭证鉴别》.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5

[10]曹立.《论会计舞弊产生的原因及识别》.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2):130~134

[11]王亚卓.《快速识别会计假账的88种方法》.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12]陈亮,王炫.《会计信息欺诈经验分析及识别模型》.证券市场导报,2003(8):52~55

[13]娄权.《财务报告舞弊的四因子假说》.财会通讯,2004(13):63

[14]黄世忠,叶丰滢.《美国南方保健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剖析》[J]. 会计研究,2003, (6) :59-63.

[15]邵志高,丘玉莲.《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过程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5,(4) :26-27.

[16]谢朝斌.《股份公司会计舞弊及其制度防范》[J].会计研究,2000,(5): 46-48.

[17]阎长乐.《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分析》[J].管理世界,2004,(4):111-116.

[18]邹香.《虚假确认费用会计舞弊行为的审计》[J]. 中国审计,2003,(6):49-51.

[19]周轶英.《试论中国证券市场的会计舞弊》[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27

附 录A

附 录B

财务报表欺诈检测

在舞弊动机和类型的财务报表欺诈行为中,通过本次通报提高你的认识,并运用各种侦查和预防的建议。

作者霍华德费奥斯坦

据估计,每年美国组织花费超过4000亿美元欺诈成本。虽然财务报表舞弊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新闻报道,今年,财务报表的阴谋一直在此领域突出。是什么让今天的这种类型的欺诈,尤其令人生畏的是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以及如何将数字模式的滥用。

电脑无疑提高了汇率的金融交易速度并且增强了数据的准确性。人们也同时相信创造了所谓的无纸解决方案,就是那种特殊情况下消除了非常文件,可作为欺诈检测器和/或预防器 。不过,商界人士和他们的公司律师还没有消除它们的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以努力避免欺诈和滥用。然而,至关重要的是,他们了解要以哪些类型的财务报表为准,并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侦测以预防今后的工作。

为此,本文介绍各种类型的财务报表欺诈的目的,法务会计师的角色是证实舞弊并检验检测这一欺诈行为,包括高级管理层,外部审计,内部审计,企业法律顾问有关事项的财务欺诈。

霍华德费奥斯坦是一个合作伙伴,在诉讼咨询及破产事务部门,特马乔林,纳&文思LLR是个已取得资格的认证公共会计和商业咨询公司,位于纽约市和园林城市。他是一名注册会计师,注册舞弊检验,认证破产和重组会计,注册舞弊检验,认证的破产和重组会计,专业和认证好转。他专门从事司法会计,企业调查,和其他的危机管理问题。

背后的动力欺诈

    正如舞弊审核手册,金融诈骗可界定为故意行为 ,旨在欺骗其他人,并给他们造成的经济损失。财务报表欺诈行为是管理者的欺诈行为,通过重大的误导财务报表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财务报表欺诈几乎总是发生在不知情或不同意的管理。

从事财务报表欺诈是任何人都可能的行为就是那些有机会有动机的人,省略或谎报的数据,以推动其目的。有各种原因的财务报表欺诈可能是有效的。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原因属于机会犯欺诈。举例来说,雇员处于被信任的职位,是非常了解的关于公司的内部业务和会计程序的,这样就有机会欺诈。这个机会可能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如果该公司高频率岗位轮换关键员工。

另外增加了机会因素的,如:

•主要高层管理人员很少或根本没有问责制。

•最小(如果不是不存在的)要求管理者执行信息披露或检查管理者的活动。

•一个高度计算机化作业。

•公司的关联方交易。

•公司没有一个有效的内部审计人员。

•公司使用几种不同的审计事务所,其中没有人可以看到整体信息。

•公司的变动频繁审计人员或雇用缺乏经验的审计人员。 

•公司对于审计人员有太多意外的事。

其他方面的压力更直接地作用于企业的财务执行情况包括:

•不利的经济条件。

•大量投资和/或损失。 

•高债务。 

•周转资金不足。

•难以收集的应收款。

•能力下降或无法获得信贷。 

•性贷款协议。

•依赖一两个客户和/或交易。 

•产品过时。 

•利润率的恶化,由于费用上升和收入下降。

这些压力可以升级到一个更高的潜在的欺诈的点时,执行/管理人员在此情况下,促使他或她展现良好的收益,以支持预测的保持信誉管理,避免了合并的情况,或防止暂停或除名的公司的股票。如果这些压力已经在管理层和股东之间引起了诉讼,则是一个特别有利于财务报表欺诈的时机。通过辨认促成因素,有一个更大的潜力,制止欺诈行为的发生率。

更明确的定义 

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财务报表欺诈,同时对击败欺诈也重要。该特雷德韦委员会设立的专业审计组织(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内部审计研究所,国家会计师协会) ,对欺诈性财务报告的定义如下:“有意或轻率的行为是行为或不作为,造成重大的误导财务报表。” 

    根据特雷德韦委员会,欺诈性财务报告的原因是相结合的情势压力,来自公司或经理的压力,并有机会犯下欺诈却没有认识到被发现了。这些压力被明确界定,特雷德韦委员会被称之为红旗。如果红旗存在,那么风险的财务报告欺诈大幅度增加。在随附的侧栏(见第39页) ,我们提出其中有几项红旗,我们在考察过程中查出欺诈,通过主考官双眼认证欺诈检验 。

管理中的作用 

    一个公司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通常有一套管理公司的章程。这并不意味着欺诈不会发生.管理者也需要其他措施以履行其职责方面,预防和侦查欺诈性的财务报告。

特雷德韦委员会提供的四项建议,如果加上其他措施,可能有助于减少欺诈的可能性报告。这些建议给审计委员会的审计委员会。它们包括:

1.强制性的审计委员会。

2.书面宪章。

3.资源和权力。

4.通报情况,提高警觉,以及有效的审计委员会。

许多条款也出现在董事会章程和其他出版物中,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和职责及其向执行局的报告。在剩下的这篇文章,我们将侧重于责任的外部和内部审计以及企业律师在财务报表欺诈侦测。

外聘审计员 

    普遍接受的审计标准规定,外聘审计员的兴趣在于欺诈具体涉及到的欺诈行为,导致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中。尽管这个术语“欺诈”是一个广泛的法律概念,其区别于“错误”的主要因素在于基础行为,结果在误报是有意或无意的。

虚假财务报告也可称为管理欺诈;挪用的资产也称为员工舞弊。外聘审计员为以下事项负责: 

•了解欺诈的起因特征和迹象。 

•评估欺诈可能会导致公司的财务报表含有重大错报的风险。 

•有计划地审计,以提供合理的保证来检测重大欺诈。 

•在规划、执行时采取适当的注意,并且评估审计程序的结果。

•持有适当程度的专业怀疑,假设既不是不诚实,也不是无可置疑的诚实管理。

•分配重大审计事项给内部管理人员,即那些有经验的和经过风险评估培训的内部管理人员。高风险,需要更多的经验老道的审计人员和更广泛的监督。

•确定是否是可以接受的会计的情况(收入确认,资产估价,和资本开支)。

•大规模审计和不寻常的处理,特别显著地发生年底在或接近年底。

•评估定量和定性的那种在会计记录和潜在事实与环境的差异。

•积累,总结和评估潜在的审计调整。

•报告舞弊材料的管理者水平至少要比无比相关人员高出一个层面。

•坚持财务报表被进行过修订的重大欺诈行为所影响,或者为了失败的修订给出附带申明的报告来解释所有的实际理由。

•退出参与欺诈行为的不确定性,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和管理的合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沟通撤回到审计委员会的董事局的原因。

•告知审计委员会的欺诈行为,除了那些显然是不合逻辑的不正常的情况(诈骗案有关高级管理人员是从来没有被视为“无关紧要”的)。

•披露欺诈外部机构在有限的情况下,涉及:

-对于上市公司,报告改变审计人员(8-K表)的情况。

-答复给后续审计调查。

-回答了传票。

•与供资机构或其他机构沟通,必要时,审计的实体可以得到的财政援助。

•以核数师的判断,其他被认为有必要的程序。

许多外部审计主张,他们相对于客户的非法行为承担有限责任。然而,外聘审计员有明确的责任,根据的SAS 61 (AU 380 ),与审计委员会的对话。

内部审计员 

  内部审计有自己的标准,特别是第11A声明的内部审计标准第3号。这个标准指的是威慑,侦查,调查和报告舞弊和内部审计员的相关责任。

  内部审计的欺诈威慑,包括,阻止实施欺诈所采取的行动和有限度的曝光,如果不发生欺诈。内部审计员的负责帮助防止欺诈,审查和评价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的控制,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的潜在风险和风险的各个环节的实体的行动。

  内部审计的标准状态是主要机制对欺诈的遏制掌控之下。建立和维持控制的主要责任取决于管理。内部审计员的责任是帮助管理来威慑欺诈。明确地,内部审计员应确定如下事项:

•组织环境促进控制意识。 

•现实主义组织的目标和目的设定。

•书面公司(行为守则)存在,并说明禁止的活动,以及需要采取的行动后,发现违反。

•获得适当的授权,为了交易是建立和稳定。 

•,做法,程序,报告和其他机制来监测活动,维护资产,特别是在高风险地区需要被发展。

•沟通渠道提供给管理层充分和可靠的信息。

•建议的经费用于建立或加强成本效益的控制,以帮助阻止欺诈。

  一名内部审计员的职责过程中发现舞弊审计任务包括:

1 .有足够的了解,以确定舞弊迹象表明,可能已经承诺。

2 .警惕的机会,如控制弱点,使欺诈发生。

3 .评价指标,欺诈可能已经承诺,并说明是否有任何进一步的行动是必要的或建议进行调查。

4 .通知适当的个人在组织内如果存在舞弊行为指标足够的建议进行调查。

文档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

摘要目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焦点问题,其危害表现在虚假的会计报表传递错误的信息、误导经济行为、扰乱经济秩序、导致社会等方面,如果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不严加打击和治理,就难以有效健康地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识别与治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介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财务舞弊的三角理论详细阐述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法及舞弊行为识别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分析阐述的过程中穿插进了实际案例,最后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