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从古典经济学的确定走向了现在的不确定,而人们对受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持怀疑的眼光。但是,这并不等于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上毫无作用可言,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上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关键词:教育、大学生、就业
一、文献回顾
在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劳动者的素质、知识、能力等因素在劳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与此相适应,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重要手段的教育,就引起了一些经济学家的注意,促使他们开始对教育与劳动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17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其论著《政治算术》一书中提出了“人口价值”概念,并运用数量对比的分析方法来说明劳动者的技能高低与生产效率的关系,认为教育与训练使人类的劳动能力产生了区别。1776年,亚当-斯密在他的经典名著《国富论》中认为,人们为获得才能资本而接受的教育和训练是一种投资。
配第与斯密关于教育对劳动能力提升的论述代表了教育与就业关系的古典思想。他们一致认为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有着提升和增强作用,可以使人具备某种特殊技能,因而对劳动力就业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然而,在20世纪却出现了一种截然相反的现象:“社会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有些社会开始拒绝制度化教育所产生的成果,这在历史上也还是第一次”。这种现象仍然存在,而且有逐步升级的趋势。高校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就业形势如何是关系到国家兴衰荣辱的大事,这就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
二、当今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形势严峻
我国高校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惊人,自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高校招生人数逐年递增,见图1。
这么多的高校毕业生,他们未来的就业情况如何呢? 一份来自教育部的统计,大学本科毕业待业人数同样是年年递增的,见图2。
这些只是每年未能就业的人数,再加上以前未就业的人数,其数字的庞大是惊人的。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是极其严峻的。如此众多的高校毕生未能实现就业而陷入失业的境地,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三、从就业结构的角度看待大学生的结构性就业问题和选择性就业问题
1、高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就业问题
所谓结构性就业,主要是指就业人员自身的能力结构与工作岗位不相适应而造成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之所以会在就业市场上出现这种结构性就业问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1)学生本身认知观念上存在偏差。当今学校教育由于评价体系不完善,对一个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看重一个人的知识,而不是学生内在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大部分的学生重知而轻行。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一旦走向社会就会不适应岗位的要求,极易造成了结构性就业问题。
(2)招聘单位用人观念上存在误区。由于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也随之激剧增多,这样毕业生的人数势必相应增多。这就使得就业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招聘单位就有了选择的可能。在同等条件下,他们会选择持有高学历的毕业生。那么对于低学历者来说,他们要么失业在家,要么就是选择自己不愿意的工作,从而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高校毕业生的选择性就业问题
由于自身能力和招聘单位用人要求的原因,使得许多的高校毕业生出现了“高不成”的情况。是不是高不成,这些毕业生就会低就呢?
2003年一项地区性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考虑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经济收入,占82.6%。二是兴趣特长,占72.3%。三是工作地区,占46.8%。只有3.4%的学生选择国家建设需要。可见,现在的高校毕业关注的还是收入高、工作稳的工作岗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学生本身就业观念的误区。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他们的就业观念还是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他们在选择工作岗位时看重的还是那些高收入的沿海城市。他们宁肯选择北京的一张床,也不要地方的一幢房。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试想还有多少人想到西部去,还会有多少人要献身于农村呢?
(2)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对于众多的中国百姓来讲,读书做官的思想还是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特别是对于广大的农村家庭来讲,他们辛辛苦苦的培养一个大学生,不仅是子女能出人头地,而且自己也能光耀门楣。在这种想法的影响下,有些高校毕业生他们宁愿选择在大城市做“凤尾”,也不愿到那些小地方去做“鸡头”。在传统读书做官的思想的影响下,他们宁愿选择待业也不愿意低就。
(3)社会机制的不完善。一方面,现在我们社会的很多还不很健全,特别是一些福利等,如果一个人能进入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那就预示着他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另一方面,那就是我们社会的就业观念也没有实现大的转变,在人们的心目中,工作还是有三六九等之分的。而社会上的这种普遍想法,势必会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四、教育对两种就业问题的促进作用
1、教育对结构性就业的促进作用
结构性就业问题是由于毕业生的能力与就业岗位的要求不相适应而造成的。因此教育就应使毕业生所获得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与学生的就业相适应。
(1)课程设置合理化。由于学校培养人才的滞后性,那就要求学校在设置相关课程时,更要着眼于现在而非遥远的将来,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注重方法的学习而不仅仅是教给现成的知识,“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
(2)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前的指导。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高校应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开展就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指导讲座,让学生掌握就业,学会就业技巧,使毕业生既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特长,又能根据社会需求选择满意的职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社会的精英人才、栋梁之才。
2、教育对选择性就业的促进作用
选择性就业问题是由于就业岗位与自己的愿望不相符合而自愿性的失业。教育在解决毕业生的选择性就业问题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指导。
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不一定非得在事业单位,在沿海的发达城市,外在的机遇尽管重要,但是个人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作为高校毕业生要放弃以前的那种“准干部”和“官本位”的心理,摆正心态,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就。
总之,要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只在毕业生个人和学校教育层面。我们的社会为此应做的也还有很多,像改革现在的城乡二元的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待遇相同;完善社会福利体系,使就业者没有后顾之忧等,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UNESCO。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董玉梅。转型期大学生的选择性失业与就业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7)。
[3]袁祖望。大学生失业问题的辩证分析[J]。江苏高教,2007, (4)。
[4]汪昌海,杨秀芹。曾经沧海亦可为水-就业与教育难解的依恋情结[J]。青年探索,2002,(6)。
[5]杨忠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研究[J]。中国就业,200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