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肺泡扩散入血液的O2必须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各组织,从组织散入血液的CO2的也必须由血液循环运送到肺泡。下述O2和CO2在血液中运输的机制。
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包括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
气体在溶液中溶解的量与分压和溶解度成正比,和温度成反比。
物理溶解的 | 动脉血 化学结合的 | 合计 | 物理溶解的 | 混合静脉血 化学结合的 | 合计 | |
O2 | 0.31 | 20.0 | 20.31 | 0.11 | 15.2 | 15.31 |
CO2 | 2.53 | 46.4 | 48.93 | 2.91 | 50.0 | 52.91 |
虽然溶解形式的O2、CO2很少,但也很重要。因为必须先有溶解才能发生化学结合。溶解的和化学结合的两者之间处于动态平衡。
二、氧的运输
(一)Hb分子结构简介
每1Hb分子由1个珠蛋白和4个血红素(又称亚铁原卟啉)。每个血红素又由4个吡咯基组成一个环,中心为一铁原子。每个珠蛋白有4条多肽链,每条多肽链与1个血红至少连接构成Hb的单体或亚单位。Hb是由4个单体构成的四聚体。不同Hb分子的珠蛋白的多肽链的组成不同。成年人Hb(HbA)的多肽链是2条α链和2条β链,为α2β2结构。胎儿Hb(HbF)是2条α链和2条γ链,为α2γ2结构。出生后不久HbF即为HbFA所取代。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已经清楚。每条α链含141个氨基酸残基,每条β链含146个氨在酸残基。血红素的Fe2+均连接在多肽链的组氨基酸残基上,这个组氨酸残基若被其它氨基酸取代,或其邻近的氨基酸有所改变,都会影响Hb的功能。可见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Hb的4个单位之间和亚单位内部由盐键连接。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将影响盐键的形成或断裂,使Hb四级结构的构型发生改变,Hb与O2的亲和力也随之而变,这是Hb氧离曲线呈S形和波尔效应的基础(见下文)。
(二)物理溶解量取决于该气体的溶解度和分压大小。
(三)化学结合的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这是氧运输的主要形式,占98.5%,正常人每100ml动脉血中Hb结合的O2约为19.5ml。
(四)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是红细胞内的色蛋白,它的分子结构特征使之成为极好的运O2工具。Hb还参与CO2的运输,所以在血液气体运输方面Hb占极为重要的地位。
Hb与O2 结合的特征如下:
(1)反应方向可逆,取决于血中PO2的高低;
(2)反应迅速、不需酶催化;
(3)Hb中的Fe2+仍然是亚铁状态,反应是氧合而不是氧化。
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的氧容量。此值受Hb浓度的影响;而实际结合的O2量称为Hb的氧含量,其值可受PO2的影响。Hb氧含量和氧容量的百分比为Hb氧饱和度。Hb氧容量,Hb氧含量和Hb氧饱和度可分别视为血氧容量(osygen capacity)、血氧含量(oxygen content)和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no)。HbO2呈鲜红色,去氧Hb呈紫蓝色,当体表表浅毛细血管床血液中去氧Hb 含量达5g/L以上时,皮肤、黏膜呈浅蓝色,称为发绀。发绀一般是缺氧的标志。
(4) 1分子Hb可结合4分子O2
(5) 结合或解离曲线S型,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当前认为Hb有两种构型:去氧Hb为紧密型(tense form,T型),氧合Hb为疏松型(relaxed form,R型)。
三、氧解离曲线
氧化解离曲线及影响氧化解离曲线因素示意图
氧解离曲线(oxygen dissociation curve)是表示PO2与Hb 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
氧解离曲线及影响氧解离曲线因素示意图
关系的曲线。该曲线既表示不同PO2时,O2与Hb 的结合情况。
(1)上段较平坦,氧分压在70m/100mmHg范围变化时,Hb氧饱和度变化不大。
(2)中段较陡,是HbO2释放O2部分。
(3)下段最陡,HbO2稍降,就可大大下降,这有利于运动时组织的供氧。下段代表O2贮备。 四、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1.Hb与PCO2的影响 酸度对Hb氧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Bohr effect)。
波尔效应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既可促进肺毛细血管的氧合,又有利于组织毛细血管血 液释放O2。
2.温度的影响
3.2,3-二磷酸甘油酸
4.Hb自身性质的影响
总之,血液Hb的运O2量可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PO2、Hb本身的性质和含量、pH、PCO2、温度、2,3-DPG和CO等,pH降低,PCO2升高,温度升高,2,3-DPG增高,氧离曲线右移;pH升高,PCO2、温度、2,3-DPG降低和CO中毒,曲线左移。
五、二氧化碳的运输
(一)CO2的运输
血液中CO2也 以溶解和化学结合的两种形式运输。化学结合的CO2主要是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溶解的CO2约占总运输量的5%,结合的占95%(碳酸氢盐形式的占88%,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占7%)。
动脉血 | 静脉血 | 差值 | 释出题 | |||
含量 | 运输量 | 含量 | 运输量(动、静永血间) | |||
CO2总量 | 48.5 | 100 | 52,5 | 100 | 4.0 | 100 |
溶解的CO2 | 2.5 | 5.15 | 2.8 | 5.33 | 0.3 | 7.5 |
HCO3 形式的CO2 | 43.0 | 88.66 | 46.0 | 87.62 | 3.0 | 75 |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CO2 | 3.0 | 6.19 | 3.7 | 7.05 | 0.7 | 17.5 |
在血浆中溶解的CO2绝大部分散进入红细胞内,在红细胞内主要以下述结合形式存在:
1.碳酸氢盐 从组织扩散进入血液的大部分CO2,在红细胞内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又解离成碳酸氢根和氢离子,反应极为迅速,可逆。氯离子由血浆扩散进入红细胞的现象称为氯离子转移(chloride shift)。
CO2+H20 H2CO3 HCO3-+H+
在组织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一部分CO2与Hb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carbaminohemoglobin),这一反应无需酶的催化、迅速、可逆,主要调节因素是氧合作用。
HbNH2+ CO2 HbNHCOO+H+
在肺
CO2在血液中运输示意图
六、CO2解离曲线
CO2解离曲线(carbon dioxide dissociation curve)是表示血液中CO2含量与PCO2关系的曲线。与氧离曲线不同,CO2解离曲线的纵坐标不用饱和度而用浓度来表示。
七、氧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O2与Hb结合将促使CO2释放,这一效应称作何尔登效应( Haldane effect)。它有利于反应向右进行,提高了血液运输的量。O2和CO2的运输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影响的。CO2通过波尔效效影响O2的结合和释放,O2又通过何尔登效应影响CO2的结合和释放
CO2解离曲线示意图
A:动脉血 B:静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