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现代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学案)问题及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12:28:12
文档

现代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学案)问题及答案

《现代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第一章教师心理健康概述1.心理健康定义: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以促进人们的自我心理调节,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在于没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2.教师心理健康的定义: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内外环境允许的条件下所保持的最佳的心理状态,即教师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教师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关系的维持,即不仅是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的获得和确保,还要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服务的能力。3.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
推荐度:
导读《现代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第一章教师心理健康概述1.心理健康定义: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以促进人们的自我心理调节,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在于没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2.教师心理健康的定义: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内外环境允许的条件下所保持的最佳的心理状态,即教师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教师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关系的维持,即不仅是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的获得和确保,还要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服务的能力。3.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
《现代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

第一章 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1.心理健康定义: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以促进人们的自我心理调节,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在于没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2.教师心理健康的定义: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内外环境允许的条件下所保持的最佳的心理状态,即教师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教师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关系的维持,即不仅是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的获得和确保,还要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服务的能力。

3.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答:1.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和教育技能的效能

2.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水平

4.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5.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1)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职业角色。

(2)良好地人际关系。

(3)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

(4)独创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5)积极进取。

(6)积极适应和改造教学环境。

(7)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6.心理健康标准与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为什么不一样?

7.进一步思考健康的内涵:

答: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一个人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我国著名医学家傅连同志认为健康的含义应包括如下的因素:(l)身体各部位发育正常,功能健康,没有疾病;(2)体质坚强,对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并能刻苦耐劳,担负各种艰巨繁重的任务,经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3)精力充沛,能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精神贯注,思想集中,对工作、学习都能保持有较高的效率;(4)意志坚定,情绪正常,精神愉快(这虽和思想修养有关,但身体是不是健康对它也有很大的影响)。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章  目前我国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透视

1.我国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有哪些?

答:1.角色认同问题

2.职业倦怠问题

3.人际交往问题

4.情绪心理问题

5.人格心理问题

6.职业行为问题——怨职型、自我型、异常型、暴戾型、不良型

7.适应性心理问题

2.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个体因素

1.生物学因素:(1)遗传因素(2)体质因素(3)性别因素(4)器质性因素

2.人格特征(1)A型人格(2)外控型人格

3.心理防御机制

(二)学校因素

1.组织因素

(1)工作时间长,工作任务重

(2)教室氛围

(3)角色冲突

(4)自主与做决策

(5)孤立

(6)公平

(7)冲突的价值观

(8)努力与回报之间的差距

2.学校领导与管理

(1)校长的支持不够

(2)学校管理混乱

(3)压抑的学校

(三)社会因素

1.家庭生活环境

2.冲突、挫折

3.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

4.过重的内外压力

   

第三章 教师的职业压力与调试

1.教师职业压力的定义

答:教师职业压力:教师面对职业活动中各种因素引起的威胁性情景或不良事件时,所出现的生理或心理上的紧张状态。

2.职业压力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职业压力导致教师产生躯体疾病

(2).职业压力导致教师不良情绪反应

(3).职业压力导致教师产生行为问题,包括侮辱行为和体罚行为。

3.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有哪些?

答:一、过重的工作负担

二、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

1.单纯地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鉴别教师的教学业绩

2.评职称的压力

三、学生问题和学生家长的过度干涉

四、新课程改革

五、教育改革和职业竞争带来的学校人际关系复杂化

六、职位不适当

七、自我发展

4.教师职业压力的缓解策略

答:(一)化解压力源

(二)寻求社会支持

(三)构建良好的学校环境

(四)改变自我

1.改变生活习惯

(1)营养全面、均衡、适量

(2)适度劳逸

(3)经常锻炼

(4)培养多种兴趣,保持精力旺盛

(5)戒烟限酒

(6)心理健康

2.改变思维方式

(1)正视自己的身心问题

(2)放慢工作速度

(3)保持一颗平常心

(4)量力而行

(5)与人为善

(6)忙里偷闲

第四章  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

1.什么叫职业倦怠?

答:由工作压力引起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反映。

2.什么叫教师的职业倦怠?

答: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过程中,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而积累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表现为对工作任务的退缩。教师职业倦怠包括情感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低三个层面。

3.教师职业倦怠的不良影响有哪些?

(一)教育教学方面

1.敷衍行为:教学工作的敷衍行为,学生管理方面的敷衍行为

2.压制行为:苛求,发脾气,恐吓,不认错

3.推卸行为:问题升级,向家长告状

(二)人际关系方面

(三)教师自我认知方面

1.自我效能感低

2.认知结构障碍

(四)教师身体方面

4.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什么?应改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一)原因

1.职业因素:

(1)外在的期望(2)角色冲突(3)期望与现实的差距(4)职业的低创造性

2.工作环境:

(1)管理学生困难(2)人际关系(3)校长的支持程度

3.个人因素

(二)应对策略

1.学会缓解压力

2.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3.提高处理问题和自我调节能力

4.保持对工作的热情

第五章  教师的情绪问题与调试

1.情绪的定义

情绪是人们关于客观事物符合自身需要与否的态度的体验。

2.情绪的特征

答  1.情绪具有情境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的特点。

2.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型和外部表现。

3.情绪能促进或阻止记忆、推理和解决问题。

3.职业适应良好的教师具有的情绪特征

答:1.情绪的省察力2.情绪的了解力

3.情绪的摆脱力4.情绪的运用力

4.教师主要的不良情绪表现。

答:(一)焦虑(二)抑郁(三)自卑(四)愤怒(五)消沉(六)冷漠

5.教师不良情绪的调试方法

答:(一)宣泄法

躯体宣泄:喊叫、奔跑、流眼泪、击打物体、体育活动等

心理宣泄:方法通常是倾诉。

(二)转移法

(三)控制法

(四)自我激励法

(五)心理换位法

(六)呼吸调节法

(七)音乐调节法

第六章  教师的人格异常与矫正

1.什么是人格?

答:人格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和特质形式,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各项比较重要的和相对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人格的特征:

答:1、独特性2、稳定性3、综合性4、复杂性

5、功能性

3.教师人格的含义:

答:教师在原有的人格基础上,为适应教师这一社会角色规范的要求,在教育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和心理行为特征。

   4.教师人格的职业特征:

答:1、育人性2、高尚性3、完美性

5.教师常见的人格异常类型。

答:1.妄想型人格异常。主要特征是怀疑别人,无法相信别人,总是认为别人心存不良,怀疑别人不忠实,善于嫉妒,且惯于责备他人,归罪他人,不易承认自己的错误,处处提防他人。

2.型人格异常。主要特征是缺少和蔼可亲的情感,不关心他人对其的批评和鼓励,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和感觉,只和家人有互动,只有极少数的亲密朋友,几乎没有社交,显现社会化的障碍,在他人眼里显得冷漠孤单,对于必须产生情感互动的事情缺乏兴趣,保持漠不关心的态度

3.病型人格异常。主要特征是各种奇异的思想、知觉、言谈、行为,虽然严重性未达到精神型的标准,但其亲属中有慢性精神症者,可能有遗传的因素。通常有神奇的思考,奇异的幻想或自觉有第六感超能力,迷信,言谈奇异、抽象、玄妙。甚少与人来往,孤单,很难与他人发生亲密的人际关系,常被一般人称作奇人、怪人、

4.型人格异常。主要特征是性格不合群,时常做出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妨碍公共安全,无法效忠个人和团体,自私,不负责任,冲动,缺乏羞耻感与罪恶感,常指责或归罪他人,对自己的过失总有很多辩解。年少时常说谎,逃学,反抗家长,成年后喜好酗酒,而且无法长期固定工作或求学,甚至经常违法。

5.边缘型人格异常。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情感都趋于不稳定,且对自我认识不清楚,常做一些伤害自己的事。冲动,无法预料自我破坏行为。其基本人际关系不稳定,来去快速,感情激烈但不稳定,会突然生气,大发脾气,自己常觉得焦虑、忧郁,又很快复原,常觉得孤单,但害怕孤独常与人相处,心里总感到无聊、空虚、且徘徊不定。

6.戏剧性人格异常。又叫癔症型人格异常。主要特征是行为表现戏剧化,反应善变、做作,且有浓厚强烈的情绪反应,常为了一点小事表现的很高兴或很生气,甚至大发脾气,喜欢引起他人注意,并喜欢有兴奋的事发生,自我中心,依赖性很大,常需别人的保证和支持,会有挑逗、诱惑异性的倾向,亦善于玩弄威胁他人,女性常发生此倾向。

7.自恋型人格异常。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自我夸大,常幻想自己了不起,有特别才能及美貌等,善于表现,常引起他人注意与欣赏,不习惯接受他人的建议、批评,常期待受到特殊待遇,善于利用别人,不尊重他人,常把别人说的很好或很不好,变换于两极端,不懂的体会他人的苦楚和困难。

8.回避型人格异常。主要特征是很想与人来往,又很怕被人拒绝、抛弃、羞辱,结果造成不敢与人交往,总是回避,心理上很自卑,虽然很想得到别人的关心和体贴,但又害羞,怕被人排斥,除非被人拖着加以保护,否则不敢到公众地方与大多数人来往交际。

9.依赖型人格异常。主要特征是极度缺乏自信心,无法,总是让他人替他做重要的决定,一点儿都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10.强迫性人格异常,也叫完美型人格障碍,主要特征是过分墨守陈规、律己甚严,做事谨慎,责任心甚强,缺少随机应变及自我松弛的能力,因过分谨慎小心,常常顾虑小事而忽略大事,缺乏体贴柔软的感情,并缺乏幽默感,常要求别人根据自己的方式及规律来做事,妨害他人的自由,常过分重视工作,不善享受人生,因顾虑太多,又怕错误,常难以做决定,迟迟无法完成任务。

11.被动攻击型人格异常。主要特征是以被动的方式表现其强烈的攻击倾向,即表面唯唯诺诺,好像很服从,暗地里却敷衍拖延,不愿合作,其性格固执,内心充满愤怒与不满,只是不敢直接且主动把自己的不良情绪表现出来,虽然常私下里发牢骚,却又相当依赖权威。

12.其他未注明的人格异常。

6.教师人格异常的成因

答:1.遗传与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2.学校教育

3.其他因素

7. 教师人格异常的矫正(或如何培养教师健全的人格?

答:首先是良好人格品质的培养(包括心胸豁达、敏感性、移情性、客观性)

其次是环境的创造(包括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

第三,形成了人格异常后,需要专业治疗。

1.精神分析疗法(包括自由联想与疏导宣泄;认知与领悟治疗;暗示疗法)

2.行为疗法(包括系统脱敏法、满灌疗法、厌恶疗法、代币治疗法)

3.人本主义疗法(包括当事人中心疗法、小团体心理疗法)

第七章  教师的人际关系问题与应对策略

1.人际关系的表现方式有哪几种?

答:人际信任、人际关系障碍、人际冲突

2.健康人际关系的四个特质是什么?

答:1.两人彼此坦诚地沟通,且能接纳彼此的看法

2.彼此的要求请求,能合情合理

3.主动的关心彼此的成长和幸福

4.每个人尊重他人的自由而不企图控制他人

3.教师人际关系问题的表现;

答:1.教师与学生2.教师与学校同事3.教师与学校管理者4.教师与学生家长

4.影响教师人际关系和谐的因素有哪些?

答:1.教师自身因素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2.学校的管理和社会上的大环境对人际关系的建构也起到促进作用。

3.社会环境对人际关系建设起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5.为什么教师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意义)

答:1.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2.有利于教师形成健康的心态

  3.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学校组织

  5.形成良好氛围,有效辐射社会

6.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如何迎接挑战重塑良好人际关系?

涉及到的几个方面: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家长。

7.教师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

答:一、教师与学生的相处之道。

1.尊重是师生交往的前提。

2.教师要热爱学生

3.善于倾听

4.多用赞美

5.换位思考

二、教师与同事的相处之道。

1、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

2、教师之间要增加信息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

三、教师与学校领导的相处之道。

1、学校领导方面要管理得当,要信任教师,要关爱教师。

2、教师方面首先,教师必须尊重领导者,对领导者要有适度的、合理的期望。其次,教师要服从领导者的安排,支持领导者的工作。

四、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相处之道。

学生的成长是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共同影响的结果,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也是容易被忽略的一种关系。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双方建立在共同促进、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关系,不能理解为家长会就是告状会、批斗会。

第八章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1.如何从个人因素入手,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答:首先是正确认知,能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而且乐于接受现实。

其次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提高个体成就感

第三是拥有积极地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工作。

第四在工作中,在生活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提高抗挫折能力。

2.如何优化学校组织管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答:一、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

1.2.以人为本:关心教师;尊重教师;让教师有发言权3.学校文化4.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为教师提供必要的行政帮助。

1、缩减教师的工作时间

2、为教师安排合理的工作负荷

3、教学和生活支持

3.哪些属于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怎样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答:社会支持系统包括、管理、待遇

一、给予教师真实的定位

二、完善教师的评价体系

三、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

4.怎样调整生活方式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答:一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加强运动,

2.合理饮食,

3.保证高质量睡眠,方法有

(1)挑战非理性观念

(2)不要轻易吃安眠药

(3)营造利于睡眠的环境

(4)关注放松而不是睡眠

(5)养成有规律的睡眠习惯

(6)明确对睡眠的认识误区

二是健康休闲。

1、运动性休闲活动

2、户外性休闲活动

3、文艺性休闲活动

4、工作性休闲活动

5、服务性休闲活动

文档

现代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学案)问题及答案

《现代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第一章教师心理健康概述1.心理健康定义: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以促进人们的自我心理调节,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在于没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2.教师心理健康的定义: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内外环境允许的条件下所保持的最佳的心理状态,即教师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教师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关系的维持,即不仅是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的获得和确保,还要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服务的能力。3.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