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初中七下科学知识要点汇总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12:28:26
文档

初中七下科学知识要点汇总

第一章知识要点汇总1.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冷觉感受器)、热觉[热觉感受器,(手背最敏感)]、触觉[触觉感受器,(指尖最敏感)]、痛觉(痛觉感受器)。手术麻醉时有触觉而无痛觉,说明触觉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是分开的。,2.皮肤感觉的形成:低温、高温、触压、损伤等刺激→冷觉、热觉、触觉、痛觉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感觉)。3.嗅觉的形成:气味→鼻腔→嗅觉感受器(嗅觉神经末梢、嗅细胞)→嗅神经→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形成嗅觉)。4.味觉的形成:食物→味觉感受器(味觉神经末梢、味细胞、味
推荐度:
导读第一章知识要点汇总1.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冷觉感受器)、热觉[热觉感受器,(手背最敏感)]、触觉[触觉感受器,(指尖最敏感)]、痛觉(痛觉感受器)。手术麻醉时有触觉而无痛觉,说明触觉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是分开的。,2.皮肤感觉的形成:低温、高温、触压、损伤等刺激→冷觉、热觉、触觉、痛觉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感觉)。3.嗅觉的形成:气味→鼻腔→嗅觉感受器(嗅觉神经末梢、嗅细胞)→嗅神经→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形成嗅觉)。4.味觉的形成:食物→味觉感受器(味觉神经末梢、味细胞、味
第一章知识要点汇总

1.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冷觉感受器)、热觉[热觉感受器,(手背最敏感)]、触觉[触觉感受器,(指尖最敏感)]、痛觉(痛觉感受器)。手术麻醉时有触觉而无痛觉,说明触觉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是分开的。,

2.皮肤感觉的形成:低温、高温、触压、损伤等刺激→冷觉、热觉、触觉、痛觉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感觉)。

3.嗅觉的形成:气味→鼻腔→嗅觉感受器(嗅觉神经末梢、嗅细胞)→嗅神经→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形成嗅觉)。

4.味觉的形成:食物→味觉感受器(味觉神经末梢、味细胞、味蕾)→味神经→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形成味觉)。          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

5.听觉的形成: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放大)→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鼓膜、听小骨受损引起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受损引起神经性耳聋。

6.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的光线→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7.“时间长了,腥臭味或香味就闻不出了。”这是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疲劳的缘故,表现了嗅觉的适应性。

8.四大基本味道:酸(舌两侧靠中间最敏感)、甜(舌尖最敏感)、苦(舌根最敏感)、咸(舌两侧靠前最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9.闻着柠檬的同时吃着苹果,会产生苹果和柠檬混合的味道。说明嗅觉与味觉是相互影响的。

10.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可用于测距离)

1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速度不同。同一温度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快。15℃时,空气中声速是340米/秒。

12.耳朵贴在长铁管(内充满水)的一端可以听到三次敲击声,依次是铁管、水、空气传来的。(为什么?)

13.耳可分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耳蜗。耳是人的听觉器官,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为内耳的半规管、前庭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为什么有的人晕船、晕车、航空病?)。咽鼓管有何用处?(课本第11页)

14.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叫做乐音。音调、响度、音色是乐音的三个基本特性。

15.我们把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            1赫=1次/秒。“90赫”的意义是物体每秒振动90次。

16.响度是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和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响度的单位是分贝。

17.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有关。

18.声音尖细刺耳或低沉描述的是音调,震耳欲聋描述的是响度,闻其声知其人描述的是音色。

19.人的发声频率范围是65赫到1100赫。

20.大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赫到20000赫。低于20赫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赫的声波叫超声波。什么叫噪声?如何防止噪声污染?(课本第15、16页)

2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2.白光有七色:红橙黄绿蓝靛紫。白加任何色等于任何色,同色加同色仍然是同色,不同色相加吸收看不见:黑!

23.红外线与紫外线的作用?(课本第19、20页)

24.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关键找法线,法线⊥反射面)三线共面,二线分居,两角相等。(课本第39页)垂直反射面时三线重合两角为0°。入射角越大,反射角也越大。平面镜能成像,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

25.光的折射定律(作图关键找法线,法线⊥分界面):三线共面,二线分居,斜射时空气中角大。(课本第39页)垂直界面时三线重合两角为0°。入射角越大,折射角也越大。

26.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远像近小,物近像远大。物像在2焦,等大好求焦。物在1焦处,一定不成像。物在1焦内,正立放大是虚像。1焦分虚实,2焦分大小。(课本第39页)

27.照相机、眼睛应用原理:u>2f, f28.放大镜应用原理:u29.放映机应用原理:f2f倒立放大的实象。即物近像远大。

30.光在同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阳光下树影中的圆形光斑)、影子的形成、瞄准、日食、月食、坐井观天。

31.光在不同物质(真空、空气、玻璃、水)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真空中最快,为3×105千米/秒或3×108米/秒。空气中比真空中稍慢。1光年=9.46×1012千米。

32.平行光→镜面(平滑表面)反射→平行射向另一个方向,平行光→漫(粗糙表面)反射→射向各个方向。黑板反光看不清字,是由于此处黑板平滑发生了镜面反射,淹没了字发生漫反射进入人眼的光线。为了使各个方向的人能看到字或电影,黑板或屏幕表面应粗糙些好。

33.实像都是倒立的(1)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2)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物体在凸透镜1焦以外成的像。[巧记:只有小孔、凸透镜能成实象。]   实象既能用眼睛看到,又可用光屏、底片、胶卷、墙壁等接到。

34.虚像都是正立的[1]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岸上物体在水中成的像(倒影)=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像与物体以镜面、水面对称)[作图技巧一:①利用对称性找到像点②任何一条反射光线必经像点;作图技巧二:利用反射定律,随意在物体上同一点作出两条入射光线,作出对应的两条反射光线(是刺入人眼的光线),反向延长相交得像点。]虚象只可用眼睛看到。

     [2]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在岸上看水中的物体或在水中看岸上的物体是位置抬高的放大的虚像、物体在凸透镜1焦以内成的正立放大的虚像。[作图技巧:随意在物体上同一点作出两条入射光线,作出对应的两条折射光线(是刺入人眼的光线),反向延长相交得像点。]巧解:要透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透明物质或不均匀透明物质看物体。

35.粗测焦距方法: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在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焦点),测出焦点到凸透镜中心间的距离就是焦距。你还能想出其他测焦距的方法吗?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三条特殊光线:①平行于主轴的光线,折射后(凹透镜折射后反向延长)经过焦点;②穿过光心的光线勇往直前 ,方向不变 ;③经过或延长经过(凹透镜)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射出.

36.眼球的结构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分外膜[包括角膜(无色透明)、巩膜(白色坚韧、眼白部分)];中膜[包括虹膜[黑、蓝、棕色(眼黑部分)]、睫状体(调节晶状体曲度)、脉络膜(营养眼球、使眼球成为暗室)];内膜[视网膜(有感光细胞,但视神经穿出的地方无感光细胞称为盲点,在靠近鼻侧)]。  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都为无色透明)。眼球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玻璃体组成。

37.虹膜调节瞳孔的大小,控制进入眼睛光线的多少:光线亮或强时,瞳孔缩小,进入眼睛的光线减少。光线暗或弱时,瞳孔放大,进入眼睛的光线增多。

38.近视或远视的原因及矫正(课本第33、34页)

39.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看课本第38页)、作业本(第  页))。外界事物→感觉器官→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电磁波包括哪些?x射线、y射线的作用?

40.凸透镜成像作图技巧:在物体同一点画出两条光线,一条平行于主轴折射后经过焦点,另一条穿过光心方向不变,得两折射光线的交点就找到了该像点。

41.要看到物体,该物体上必须有光刺入人眼。光的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种物质中。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不同物质中。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要点汇总

1.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有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多种形式。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人和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各种各样的燃料都储存着化学能;发电站和电池能为我们提供电能;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光)能(太阳辐射能)。

3.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即某物体与参照物比较(技巧一:眼睛贴在参照物上看某物体):若位置不变,则某物体静止;若位置改变,则某物体运动。技巧二:某物体与参照物同向同速,则某物体静止;某物体与参照物不同向或不同速或即不同向也不同速,则某物体运动。

4.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或平均速度描述,速度或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s/t  ,单位为:米/秒或千米/时。1米/秒=3.6千米/时。(你会换算吗?)

5.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国际符号是N,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①调零;②不能超量程;③读数时:视线⊥刻度板,与指针相平。

弹簧测力计的制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7.物体形变时会产生弹力。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图示作图步骤:①找作用点(画在物体合适的位置上,重力画在物体的重心上);②判别力的方向(如沿什么方向);③以作用点为起点沿力的方向画一射线;④定标度,截线段(多余部分擦去);⑤标箭头(不可超出线段末端):⑥标上力的大小。

9.判定力的存在:①肌肉的紧张感;②力的作用效果(即物体的形状是否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11.摩擦力的作用: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增大摩擦的方法有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改滚动为滑动。减小摩擦的方法有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加润滑油;④改滑动为滚动;⑤利用气垫。

12.物体间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物体间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②物体间的接触面是粗糙的;③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13.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1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15.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方法: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滑动摩擦力大小=拉力大小(二力平衡)

16.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g=9.8牛/千克(意义是在地面附近,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 牛。)]

17.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巧记: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18.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或只受平衡力将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或只受平衡力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19.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其他一切因素无关。

20.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受平衡力。

21.物体处于不平衡状态(即加速、减速或曲线运动)物体受不平衡力。

22.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能使物体运动,也能使物体静止。∴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3.计算题解题步骤:⑴读题,划出关键词,标出已知量(如m、G、s、v、t等),写出求未知量的公式⑵解题:①根据需要进行单位换算;②写公式→代数据→算答案→答。

例1:一辆汽车在30分钟内行使了6千米的路程,求汽车的平均速度。

例2:一座大桥最多能承受质量为18吨的重物,求此桥能承受的最大重力(重量)。

温馨提示:注意区分质量与重力(即重量)

☆相对速度的求解技巧(数轴法)规定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速度记为正值,则相反方向的速度记为负值: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速度=一物体的速度—另一物体的速度。例甲物体水平向左运动的速度为5米/秒,乙物体水平向右运动的速度为3米/秒,则

甲物体相对于乙物体的速度为       米/秒;乙物体改为水平向左运动的速度为3米/秒,则甲物体相对于乙物体的速度为       米/秒。

科学七年级下第三章知识要点汇总

1.人的生命周期                                                .

2.            是个体发育的起点,种子中的      是由它发育而来的。

3.青蛙的生命周期                                               。

4比较青蛙与蝌蚪的不同

比较项目生活环境运动器官运动方式呼吸器官
蝌蚪
成蛙
5.青蛙的变态发育:象青蛙那样,从       到       的发育过程中,在       和     

        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变态发育。

6.昆虫的变态发育有两种类型:(1)不完全变态发育(蝗虫、螳螂、蜻蜓、蟋蟀、蝼蛄、臭虫):受精卵→幼虫(若虫)→成虫

(2)完全变态发育(蚊、蝇、蝶、蜂、蛾、蟑螂):受精卵→幼虫(如孑孓、毛毛虫、蛆、蚕、菜青虫)→蛹→成虫(如蚊子、蝴蝶、苍蝇、蚕蛾、菜粉蝶)

7.人体中的生殖细胞是           和             。

8.精子和卵子比较

精      子       

卵      子            

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大小长约0.05毫米

直径约0.1毫米,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胞

形状蝌蚪形球形(卵圆形)
其他有长尾,能游动
9.男性的生殖系统(课本第78页)由           、         、          、         

等器官组成,其中           是主要的性器官。能分泌              和产生            。

10. 女性的生殖系统(课本第78页)由          、       、        、          、等器官组成,其中           是主要的性器官。能分泌              和产生            。

11.受精卵形成的场所是          ,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          。早期胚胎发育营养来自          ,胚胎着床后发育营养主要来自           。(课本第79页图3-13)

12.胚胎通过             和              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获得氧气和养料)。

13.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点是性发育、性成熟。          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         的标志;        是男孩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         的标志 。

14.第一性征是指                         ,第二性征是指                            ,男性的第二性征由          分泌的         来维持和激发。女性的第二性征由          分泌的         来维持和激发。激素直接进入血液而起作用。

15.男性的第二性征有                                              ,(课本第83页图3-20);女性的第二性征有                                                  。(课本第83页图3-20)

16.通过           和            结合形成          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是生物界普遍的生殖方式,如昆虫类、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课本第85页)

17.有性生殖按照胚胎发育方式可分为①胎生如           ;②卵生 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③卵胎生 如鲨、腹蛇。(课本第86-87页)

18.动物的胚胎发育方式比较(课本第86-87页)

方式发育场所营养来源
卵生母体体外(卵壳或卵膜内)卵黄
胎生母体子宫内母体
卵胎生母体体内卵黄
19.胎生和哺乳有利于提高幼体的成活率。

20..有性生殖按照受精方式分①体外(水中)受精(课本第85页)的有鱼类、两栖类。②体内受精(课本第86页)的有昆虫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21.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无性生殖(课本第88页)。生物的无性生殖有①生殖如细菌、变形虫(课本第87页)、草履虫、衣藻、小球藻。②出芽生殖如酵母菌、水螅(课本第87页)。③孢子生殖如蕨类(课本第102页图3-53)、藻类、苔藓类植物。④营养生殖:用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课本第103页)。22.营养生殖的方式有分根、扦插、压条、嫁接。营养生殖的优点是即能保持植物的优良性状,又能快速繁殖(课本第103页)。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贴合。

22.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      、      、           ,内部条件是完整的活的胚。

23.(课本第92页举例)根据有无胚乳可将种子分为有胚乳种子(大多数只有一片子叶)和无胚乳种子(大多数有两片子叶)。(课本第92页举例)根据子叶数目可将种子分为单子叶种子(大多数有胚乳)和双子叶种子(大多数无胚乳)。

24.种子的胚都由         、        、        、        组成。(课本第91页)

25.种子萌发的营养来自       或       (贮存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种子萌发时,胚根首先发育成   ,同时胚芽逐渐发育成    和    ,这样一株新植物就诞生了。胚乳含有丰富的淀粉遇碘变蓝。

26.菜豆种子的结构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课本第91页)

菜豆种子的结构                         玉米种子的结构

由上可知:菜豆是    子叶,   胚乳种子,玉米是    子叶,   胚乳种子。

27.花的结构 

(课本第97页图3-44、教与学第83页),

28.花的最主要部分:花蕊的结构

(课本第97页下、教与学第83页)

29.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果实的形成)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结果。

30.植物受精后子房的变化 (课本第101页)果实、果皮、种子、胚、种皮的由来分别是

        、          、        、          、          。

31.芽的发育(课本第96页):     是未发育的茎、叶或花。根据其着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      和       。顶芽着生于茎的          。        的生长会使茎增长,        的生长会形成侧枝。顶芽和侧芽的关系:顶芽发育较快,往往抑制侧芽的发育。摘除顶芽,可促使侧芽发育,多长侧枝。

32植物的传粉方式有            (一朵花的花粉落在另一朵花的柱头上)和           

(花粉落在同一朵花内的柱头上)。根据异花传粉的途径可将花分为        和         ,

虫媒花的特点有花色鲜艳,气味芳香,花蜜甜美 ;(课本第100页)

风媒花的特点有花粉多而轻,柱头分叉或成羽毛状,并且伸出花瓣外。(课本第100页)。

33.传粉以后,花粉受到柱头分泌的粘液的刺激,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沿着花柱向子房生长。花粉管内产生2粒精子。

34.一个胚珠只能接受一粒花粉的精子,一个胚珠只能发育成一粒种子。一朵雌花或两性花只有一个子房,一个子房中有的只有一个胚珠,则发育成的果实中只有一粒种子(如桃子,李子、荔枝、桂圆、芒果)。有的有多个胚珠,则发育成的果实中有多粒种子(如苹果、梨、橘子、猕猴桃、冬瓜、南瓜、黄瓜、辣椒、菜豆、茄子、西瓜等蔬菜、豆类、瓜果类)。

35.判断单、双子叶植物技巧:①看种子能否分成两片,能分成两片则为双子叶,不能分成两片则为单子叶;②看叶脉:若为平行脉则一般为单子叶,若为网状脉则一般为双子叶。

判断有无胚乳植物技巧: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有胚乳,大多数双子叶植物无胚乳。

单子叶植物玉米、水稻、小麦、高粱、甘蔗
双子叶植物菜豆、大豆、豌豆、蚕豆等豆类,花生、瓜子,苦瓜、冬瓜、西瓜、苹果、梨等瓜果类。
有胚乳植物大多数单子叶植物如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等,少数双子叶植物如蓖麻、柿子等
无胚乳植物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如花生、大豆、棉、菜豆、西瓜、苹果等豆类、瓜果类。
科学七年级下第四章知识要点

1.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方观察,地球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观察,地球顺时针方向旋转。(简记:北逆南顺)

2.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中心地轴太阳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约24小时

约一年(365.2422天)

特征------------------------呈倾斜状态,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产生现象1)昼夜更替

2)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3)地方时东早西晚

4)﹡使地面上的水平运动(水流.气流)的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

1)正午的太阳高度是随季节而变化;

2)四季更替

3)昼夜长短的变化

4)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3..昼夜现象的成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就是白昼,而背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黑夜。

4..地球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表日温度变化平缓,白天温度不会太高,晚上不会太低(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5.晨昏线:1)晨线--由黑夜变为白昼的界线2)昏线--由白昼变为黑夜的界线

6.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如北京的时间指东经116°的地方时

7.时区:每隔15度划分一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8.区时(标准时):每个时区都以其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时间。如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时区的经线(东经120°)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9.日界线: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的西侧(东十二区)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从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一天,而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一天。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日期却差一整天。

10.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阳历:以地球饶日公转为依据;阴阳历:结合上面两种历法特点。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在公历中每年的位置是固定的(最多相差1天),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四季更替(地球绕太阳公转)来划分的,将四季更替周期划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15天)为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的成分。

练习:(1)现有三种历法,分别是阳历、阴历和阴阳历。而我国的农历是属于其中的阴阳历。公历是以地球饶日公转周期为依据的,阴历是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的。

(2)公历年以公元记年。一年12个月,每月30或31天。但二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  天。

(3)阳历每400年设97个     日的年,303个    日的平年。闰年特点:公元年能被4整除,世纪年能被400整除。

(4)古人把四季更替的周期(即地球饶日公转周期)分为二十四节气,它是属于   历成分,以                  为依据。节气在公历中的位置是      的。

11.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圈层结构,由内而外是地核、地幔、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顶部。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1板块的碰撞:板块与板块碰撞形成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是印度洋和亚欧板块碰撞产生的);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形成海岸山脉、岛屿、海沟;

2板块的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列谷、大西洋)。

12..地形的变化是外力和内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起主要作用。

(1)外力主要有:风力(干旱地区--风化、风蚀城堡、沙丘)、流水(湿润地区—沟壑纵横、溶洞、平原、三角洲)、冰川(高寒地区—角峰、冰斗谷)、波浪、生物等。

(2)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3)内力主要有火山、地震、地壳运动(最主要的原因是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4)内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使地面高低不平。.

13.等高线地形图:是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较密处为陡坡,等高线较疏处为缓坡。

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山峰)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数字)增高

鞍部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分相对应处
峭壁(陡崖)等高线重叠处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山谷(易形成溪流)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的地方

洼地(盆地)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数字)降低

14.地形的类型

高       原

平    原

山      地

丘    陵

盆  地

相对高度较大
海拔1000米以上

200米以下

500米以上

500米以下

地形特征

与相对高度有关

地面起伏

较小

地面起伏很小坡陡顶尖,地面起伏较大坡缓顶圆,地面起伏较小四周高

中间低

15.地球上五带划分的依据是:不同纬度地区获得太阳热量的差异。

全年太阳高度,低纬地区平均较大,高纬地区平均较小。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总能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减少的规律。

五带纬   度    范      围

阳光直射

(有或无)

极昼极夜

(有或无)

气   候

北寒带66.5°N~90°N

(北极圈以北)

终年寒冷
北温带23.5°N~66.5°N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四季分明
热带23.5°N~23.5°S

(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

终年炎热
南温带23.5°S~66.5°S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四季分明
南寒带66.5°S~90°S

(南极圈以南)

终年寒冷
16.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火山管(岩浆通道)构成。

17.火山喷发物有: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液态(熔岩流)、气态(以水蒸气为主)。

18.地震是由于地壳岩石在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的震动现象。

19.地震的结构包括震源、震中和震中距。

20.火山和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为什么?)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21.地震发生的前兆:马不进圈、井水喷涌、异常屡现、出现地光。

22.地震发生时,要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阔的地方,或躲到面较小的房间或桌子底下。

23.漂移学说(魏格纳)主要依据:大西洋两岸轮廓可拼性和其他漂移证据。

24.板块构造学说创立的基础是漂移学说

25.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越大,杆影越短。

26.全球概况(看懂课本第120页图4-19)

太阳直射点北半球节气昼       夜       长         短

北半球北极赤道南半球南极
赤道春分(3月21日)

昼夜

平分

昼夜

平分

昼夜

平分

昼夜

平分

昼夜

平分

北回归线夏至(6月22日)

昼最长

夜最短

极昼昼夜

平分

昼最短

夜最长

极夜
赤道秋分(9月23日)

昼夜

平分

昼夜

平分

昼夜

平分

昼夜

平分

昼夜

平分

南回归线冬至(12月22日)

昼最短

夜最长

极夜昼夜

平分

昼最长

夜最短

极昼
巧记:①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

3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出现极夜。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5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北移至北回归线,又南移至赤道(春分→夏至→秋分)即3月21日~9月23日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6月22日)昼最长,夜最短。

6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南回归线,又北移至赤道(秋分→夏至→次年春分)

即9月23日~次年3月21日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12月23日)昼最短夜最长

7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27.有关区时的计算1)算时差: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计算时东正西负,东边的时区减去西边的时区

2)根据东早西晚(较东的地方比较西的地方来的早),东加西减时差

例:当美国纽约(西五区)是10月17日19:15时,北京(东八区)的区时是多少?

解:1)算时差:8-(-5)=13   (东正西负,东边的时区减去西边的时区)

2)∵北京在纽约的东边[根据东早西晚(较东的地方比较西的地方来的早),东加西减时差∴北京(东八区)的区时=10月17日19:15+13=10月17日32:15

=10月17日+24+8:15=10月18日8:15

文档

初中七下科学知识要点汇总

第一章知识要点汇总1.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冷觉感受器)、热觉[热觉感受器,(手背最敏感)]、触觉[触觉感受器,(指尖最敏感)]、痛觉(痛觉感受器)。手术麻醉时有触觉而无痛觉,说明触觉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是分开的。,2.皮肤感觉的形成:低温、高温、触压、损伤等刺激→冷觉、热觉、触觉、痛觉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感觉)。3.嗅觉的形成:气味→鼻腔→嗅觉感受器(嗅觉神经末梢、嗅细胞)→嗅神经→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形成嗅觉)。4.味觉的形成:食物→味觉感受器(味觉神经末梢、味细胞、味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