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考文言断句与翻译练习(含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12:28:16
文档

高考文言断句与翻译练习(含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高考文言文断句与翻译(含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丁氏穿井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的文字断句: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答案: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推荐度:
导读高考文言文断句与翻译(含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丁氏穿井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的文字断句: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答案: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高考文言文 断句与翻译(含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丁 氏 穿 井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

   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的文字断句:

有 闻 而 传 之 者 曰 丁 氏 穿 井 得 一 人 国 人 道 之 闻 之 于 宋 君 宋 君 使 人 问 之 于 丁 氏 丁 氏 对 曰 得 一 人 之 使 非 得 一 人 于 井 中 也 求 闻 之 若 此 不 若 不 闻

答案: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洗东西和取水,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的家里打了井时,他告诉别人说:“我打井得一人。”有的人听了他的话然后转述道:“丁氏打井得一人。”国人谈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他就派人去问姓丁的。姓丁的回答说:“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听话听成这样,不如不听。

二、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 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参考译文]

天道,就像是把弦绷在弓上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要抬高一些。多出来的时候,就要加以减损,不足的时候,就要加以补足。天道,是减损有余的用来补给不足的。但人之道却不是这样,总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有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道者才能做得到。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会自恃,有功劳却不居功自傲。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 戎 死 孝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的文字断句:

仲 雄 曰 和 峤 虽 备 礼 神 气 不 损 王 戎 虽 不 备 礼 而 哀 毁 骨 立 臣 以 和 峤 生 孝 王 戎 死 孝 陛 下 不 应 忧 峤 而 应 忧 戎

答案: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参考译文]

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晋武帝对刘仲雄说:“ 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刘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峤,而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①殷将佐②十许人咨议罗企生③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④,桓又遣人问:“ 欲何言?” 答曰:“ 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 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

[注] ①收:逮捕。

②将佐:将领和僚属。

③罗企生:字宗伯,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

④出市:到刑场。出:到达某地。市:东市,晋时刑场。

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的文字断句:

桓 南 郡 既 破 殷 荆 州 收 殷 将 佐 十 许 人 咨 议 罗 企 生 亦 在 焉 桓 素 待 企 生 厚 将 有 所 戮 先 遣 人 语 云 若 谢 我 当 释 罪 企 生 答 曰 吾 为 殷 荆 州 吏 今 荆 州 奔 亡 存 亡 未 判 我 何 颜 谢 桓 公

答案: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

[参考译文]

桓南郡(桓玄)打败了殷荆州(殷仲堪),俘虏了殷的将领十几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素来厚爱罗企生,要杀他时,先派人对罗企生说:“如果向桓玄道歉,就会免去死罪。”罗企生回答道:“我作为殷荆州的下属,现在殷荆州跑了,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已经到了刑场,桓玄又派人问他:“你还有什么话要说?”罗企生答道:“从前晋文王虽然杀了嵇康,但他的儿子嵇绍却成了晋国的忠臣。希望桓公能留我弟弟一条性命,服侍我的老母。”桓玄答应了他的要求,赦免了他的弟弟。桓玄以前曾给罗企生的母亲胡氏送了一件羊皮袍子,胡氏当时在豫章,得知儿子被杀的消息后,就把这件皮袍给烧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恭从会稽还

王恭①从会稽还,王大②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③,因语恭:“ 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④上。后大闻之,甚惊,曰:“ 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注] ①王恭:字孝伯,性格率直,官至中书令、青州刺史、兖州刺史。晋安帝隆安年间,与桓玄、殷仲堪起兵谋反,兵败被杀。

②王大:即王忱。王忱字元大,小名佛大,人称阿大,王坦之子,为王恭的同族叔父,官至荆州刺史。

③簟(diàn):竹席。

④荐:草垫。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王大去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

(2)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参考译文]

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 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领?” 王恭没有回答。王大去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非常吃惊,就对王恭说:“ 我本来以为你那里有很多,所以才要的。” 王恭回答:“ 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②,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1)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2)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国语·鲁语》)

[注] ①宣成:指春秋时期鲁宣公和鲁成公。②妾:指婢女。

(1)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婢女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又使国家不光彩啊!”

(2)“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婢女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的。”

[参考译文]

季文子任鲁宣公和鲁成公相国,没有一个穿丝绸衣服的婢女,没有一匹吃粮食的马。仲孙它劝谏他说:“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婢女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又使国家不光彩啊!”文子说:“我也愿意那样。然而我看到国家的百姓,那些父老兄长吃着粗粮又穿着破衣的很多啊,我因此不敢不节俭。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婢女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2)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3)子无以应之,则将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4)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1)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周厉王派芮伯率领征讨戎族(叛逆),(他)得到(一匹)良种马,准备把它献给厉王。

(2)不如把它丢掉。厉王贪得无厌而且轻信谣言。

(3)您没有东西应付他们。那么就会有谗言到国王那儿去说,厉王必定相信那些话。这是(自己)买祸啊。

(4)知道厉王贪心要东西还去招惹他,(这是)芮伯的罪啊。

[参考译文]

周厉王派芮伯率领征讨戎族(叛逆),(他)得到(一匹)良种马,准备把它献给厉王。芮季说:“不如把它丢掉。厉王贪得无厌而且轻信谣言。今天班师回朝献了马,厉王左右的人必然认为您收获不会就只一匹马,于是都向您索要。您没有东西应付他们,那么就会有谗言到国王那儿去说,厉王必定相信那些话的。这是(自己)买祸啊。”(芮伯)不听,最后还是献了马。荣夷公果然派人来索求,(没有得到,)就到厉王那进谗言,说:“芮伯还有隐藏(没有全部献给国王)。”厉王发怒,驱逐了芮伯。君子认为芮伯也是有罪的啊。知道厉王贪心要东西还去招惹他,(这是)芮伯的罪过啊。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纯 孝 之 报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②。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注] ①铛(chēnɡ):一种平底锅。②焦饭:锅巴。

翻译上面的文言文: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见[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吴郡的陈遗,在家里十分孝顺父母,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任吴郡主簿的时候,总是带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就把锅巴收集在口袋里,回家时把(它)送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攻打吴郡,袁府君(袁山松)当日带兵出征。此时陈遗已经收集了好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就带上随军出发了。在沪渎作战,(官军)大败逃溃,跑到了山里,很多人都饿死了,惟独陈遗因为有锅巴得以活了下来。人们认为这是他笃行孝道的报答。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擒之。未擒则不可知,已擒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于他国。夫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而因怒于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狂而以行赏罚,此戴氏之所以绝也。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今自以贤过于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自至则壅             壅:堵塞

B.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          宰:牲畜

C.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                候:侦察

D.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      责:要求

解析:B项中的“宰”应解释为“宰夫、厨师”。

答案:B

2.下列各组中,不属于具体表现亡国之主不听劝阻及其后果的一组是         (  )

A. 

B. 

C. 

D. 

解析:D项,上句表现的是齐宣王的虚荣,喜欢别人的夸赞,没有体现出他不听劝阻。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重点阐述了君主不听直言就会造成其耳目心志的闭塞不通,甚至导致亡国。文章第一句“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就点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B.文章列举了四位“壅塞”的君主,他们不能听取直言的原因各不相同,其中秦缪公沉湎于享乐,齐宣王好听恭维话。

C.宋王不分忠奸,听信佞巨的话,处死报告实情的侦察人员,逼得后来的人报告假军情,而宋王反而给他奖赏。齐王自高自大,认为自己的才华超过尧舜。

D.文章最后慨叹:“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这既蕴涵着对君王的规劝,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直言难行的现实。

解析:B项,张冠李戴,“沉湎于享乐”的是戎王。

答案:B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主)不可用直言相谏,那么过失就无法听到,贤人就无从到来。

(2)凡是臣下的主张得以实行,都是因为君主能够从自以为愚的认识出发去听从别人高明的见解,能够从自以为非的认识出发去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参考译文]

亡国的君主,不可用直言相谏。(君主)不可用直言相谏,那么过失就无法听到,贤人就无从到来。贤人无从到来,君主的思想就会堵塞不通。

秦缪公时,戎人势力强大,秦缪公就送给他们一些年方十六的女乐伎和一些高明的厨师。戎王十分高兴,因为这个,不管白天黑夜,不停地大吃大喝。身边有谁说秦军将会到来,戎王就开弓射他。后来秦军果然到了,这时戎王正喝得大醉躺在酒樽下面睡觉,结果被秦军活活地捆起来捉住了。戎王被捉以前不可能知道将会被捉,就是被捉以后,自己还睡在梦中,仍然不知道已经被捉。对于这种人,即使是善于劝谏的人又有什么办法呢?

齐国进攻宋国,宋王派人去侦察齐军到了什么地方。派去的人回来说:“齐寇已经临近了,国人已经恐慌了。”左右近臣都对宋王说:“这就是俗话说的‘肉自己生出蛆虫’啊!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兵的虚弱,怎么可能这样?”于是宋王大怒,把派去的人屈杀了。接着又派人去察看齐军,派去的人的回报仍像先前一样,宋王又大怒,把他屈杀了。这样的事接连发生了三次。之后又派人去察看:那时齐军确实已经临近了,国人确实已经恐慌了。派去的人路上遇见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说:“国家已经十分危险了,你还要到哪儿去?”他的弟弟说:“去替君王察看齐寇,没想到齐寇已经离得这么近,而且国人已经这么恐慌。现在我担心的是,先前察看齐军动静的人,都是因为报告齐军迫近被屈杀了。如今我报告真情是死,不报告真情恐怕也是一死:这该怎么办呢?”他的哥哥说:“如果报告真情,你又将比国破后被杀和逃亡的人先遭受灾难。”于是派去的人报告宋王说:“根本没看到齐寇在哪里,国人也非常安定。”宋王十分高兴。左右近臣都说:“可见先前被杀的人死得应该!”宋王就赏赐给这个量钱财。齐军一到,宋王自己奔到车上,赶着车飞跑,急急忙忙逃命去了,这个人得以徙居他国,生活非常富足。登上高山往下看,就会觉得牛像羊一样,羊像小猪一样。牛实际上不像羊那样小,羊实际上不像小猪那样小,之所以觉得它们像羊或小猪一样,是因为观察它们时站的地势不对,所以因牛羊这样小而发怒,这种人可算是头等的狂夫。在狂乱状态下施行赏罚,这是戴氏灭绝的原因。

齐王想用淳于髡为太子的老师,淳于髡推辞说:“我才德低下,不足以担当这样的重任,您不如挑选国中德高望重的人予以委派。”齐王说:“你不要推辞了。我哪能要求你让太子一定像我一样呢?我的贤德本来是天生就具备的。你替我把太子教得像尧那样吗?或者像舜那样吗?”凡是臣下的主张得以实行,都是因为君主能够从自以为愚的认识出发去听从别人高明的见解,能够从自以为非的认识出发去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现在齐王自以为贤明超过了尧、舜,这还怎么让人对他陈说劝谏呢?对臣的劝谏如果一点也听不进去,没听说过这样的君主还能统治国家的。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硬弓。他平时所使用的弓的力量不过三石,拿给左右侍从看,侍从们都试着拉这张弓,但都只拉到一半就停了下来。他们都说:“这张弓的弓力不低于九石,除了您,谁还能用这样的弓?”宣王的实际情况是所用的弓不超过三石,但一辈子都自认为用的弓是九石,这岂不可悲?如果不是正直之士,又有哪一个能不奉承他的君主?世上的正直之士寡不敌众,这是情势注定的。所以给国家造成祸乱的君主,他们的弊病就在于用的弓实有三石而自以为是九石。

十、(2010·厦门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巢 谷 传

[宋]苏辙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①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  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会泸州蛮乞弟②扰边,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  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囊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子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子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子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  “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子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十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囊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子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选文有删节)

[注] ①举武艺:科举考试中的武科考试。②乞弟:泸州西南少数民族乌蛮首领斧望个恕的儿子。

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畜弓箭  畜:储备           B.尤与之善  善:交好

C.予方乏困  乏:疲乏              D.尚何以发之  发:宣扬

解析:C项,乏:指物质缺少。

答案:C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巢谷幼时随父学习,后进京赶考,却弃文从武,不久学成,可惜最后没有考中武举。

B.巢谷与作者是同乡,平日相交甚笃,因而不顾高龄和体弱去看望远谪岭南的苏辙兄弟。

C.文章通过完成存宝嘱托和探望苏氏兄弟等情节,刻画了巢谷重朋友情谊的性格特点。

D.作者对巢谷的品德才能非常欣赏,对他的一生遭遇则充满同情,为此写下了这篇传记。

解析:“平日相交甚笃”与文中“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说法相矛盾。

答案:B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知道(了解)他的志向和节操,认为他是个有急事时可以托付的人。

(2)对他不听我的话感到遗憾,但又对他不听我的话而去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叹。

[参考译文]

巢谷,字元修。他的父亲名中世,是眉山的农民。巢谷幼年跟随父亲学习,虽然人很质朴,却也博学多才。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看见参加武举科考的人,很羡慕。巢谷一向力气很大,就放弃原来所学的,置备弓箭,学习骑马射箭。不久学成,但却没有考中武科。

有个叫韩存宝的,与他关系很好。巢谷教他兵书,两人结下深厚的兄弟情谊。熙宁年间,存宝作了河州的将领。恰好泸州少数民族首领乞弟侵扰边境,就命令存宝出兵攻打。存宝不熟悉少数民族的风俗,请巢谷到军中并向他请教。到了存宝犯了法要被逮捕,他料到自己一定会死,就对巢谷说:“我只是泾原的一个武夫,死了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儿就难免会挨饿受冻,我袋中还有数百两的银子,除了您没有谁可以替我交给他们。”巢谷答应了他,就改换姓名,带着银子步行去送给存宝的儿子,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存宝死后,巢谷逃避到江淮一带,等到天下大赦的时候才回来。我因为是他同乡的缘故,所以从小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和情操,认为他是个有急事时可以托付的人。

后来我入朝为官,巢谷在家乡谋生,两人不曾见面。绍圣初年,我因为获罪被贬谪到筠州居住,后又从筠州搬到雷州,从雷州迁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从惠州又一次迁到昌化,士大夫们都忌讳和我们兄弟俩交往,生平的一些亲朋好友也不再联系。唯独巢谷在眉山感慨地公开宣称,想要徒步来寻访我们兄弟俩。(当地)听说这事的人都笑他痴狂。元符二年的正月,他从梅州给我寄来一封信说:  “我步行万里来拜访您,自己也没有料到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已到梅州了,不用十天就能与您相见,这样就是死了,我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我惊喜地说:  “这个人不是现代的人,而是古代的人。”见面之后,握着手相对而泣,不久就讲述平生所经历的事情,说了一个多月还不知厌倦。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身体瘦削而且多病,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巢古了。他还要再到海南去拜访哥哥子瞻,我怜惜他年老而且多病,劝阻他说:“你的心意虽然很好,但是从这里到儋县还有好几千里路,又要渡海,这不是年老的人所能做的。”巢谷说:“我自认为还不会马上就死,您不要阻止我。”我挽留不住他,再看看他袋子里,没多少钱,而我当时也是穷困潦倒,也就只能勉强筹集一些钱给他作为路费。船行到新会,有个南蛮奴隶偷了他的钱袋逃走了,后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到了新州,就病死在那儿。我听到这个消息失声痛哭,埋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听我的意见而去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叹。

当年,在南方边远地区,我和少数民族一起生活,(我)大概将要死在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听说他有个儿子在泾原军中,所以我给他写了这篇传文,过几天交给他儿子。

文档

高考文言断句与翻译练习(含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高考文言文断句与翻译(含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丁氏穿井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的文字断句: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答案: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