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拼音写词语,注意把字写正确、写规范。
wéi kǒng yán jùn pái huái dān ge
( ( (
wàn xiàng gēng xīn jiàn wēi zhī zhù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稍(sāo)微 幽(yōu)雅 衣襟(jìn) 过渡(dū)
B.弹(dán)琴 裁(cái)判 熄(xī)灭 揭(jié)露
C.蹦(bèng)跳 滥(làn)用 日寇(kòu) 爆(bào)发
D.纯(chún)熟 瘦削(xuē) 投掷(zhèng) 毡(zhàn)帽
下列各组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恍然大悟 德高望重 可见一斑 狂风怒号
B.囫囵吞枣 流连忘反 张冠李戴 抑扬顿挫
C.排山倒海 无影无踪 滔滔不决 不解之缘
D.窃窃私语 自做自受 兴高采烈 悬崖峭壁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辨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设问句)
B.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反问句)
C.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拟人句)
D.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比喻句)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前不久,成安县油棉厂一个职工在下夜班时被一辆高速行驶的大货车撞倒受伤,然后就逃之夭夭。
B.适度的自我评价,实际上是把心理之船停泊在一个平静的“码头”,而超过个人实际的高目标,则容易造成心理失衡。
C.许多不明的群众被这伙制造伪劣产品的人挑动,设置重重障碍,围攻、阻止工商管理人员正常执行公务。
D.科学家在对流行病进行分析和动物实验后指出,大量饮酒或饮用酒精配制的饮料与癌症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下列句子标点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B.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C.莫泊桑一生写的短篇小说将近300篇,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D.“红楼梦”里,有一段描写众人被刘姥姥逗得哈哈大笑的情节,十分精彩。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草纲目》是我国伟大的药学著作,写于清代,作者李时珍
B.我国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
C.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是《孙子兵法》
D.“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是赵树理
排列句子。
①她的手里拿着一只青蛙,那青蛙的样子很可怜。
②妈妈对我说:“咱们把青蛙剁了喂鸡。”
③一天,妈妈从田里回来。
④妈妈点点头说:“听你的,把它放回田里去吧!”
⑤我不肯去,求妈妈说:“青蛙能捉害虫,把它放了吧!”
A. ②③①⑤④ B. ③⑤①④② C. ③①②⑤④ D. ②⑤①④③
下面语段有三处错误,请根据提示进行修改。
①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自启动以来,有近8万名市民报名参加。②9月27晚的终极赛场上,年纪最小的选手仅8岁,可他能背诵近700首左右诗文。③大赛中,他一路战胜了许多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最终获得“诵读榜眼”。④而“诵读状元”和“诵读探花”都是80后人民教师。⑤这次大赛,在我市掀起了一场诵读中华经典的热潮。
(1)第②句语义重复,应删去“___________”。
(2)第③句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_____________”。
(3)第⑤句词语搭配不当,应把“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用积累的内容填空。
(1)祖宗疆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顺父母应该及时。
(3)正月十五吃元宵这个习俗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
(4)《竹石》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朝人。“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坚劲:___________。这首诗采用了____________手法,诗人借竹子表达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骨气。
这首诗的竹子使我联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着和竹子一样品格的人。
(5)杜甫被称为“________”。他的诗,有写雨的:“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___。”
有写鸟的:“两个黄鹂鸣翠柳,_______________。”有抒发爱国情怀的:“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_。”
(6)《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__________。根据故事梗概,小说依次写了:流落荒岛——( )——( )——( )——( ) 。
(7)《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作家_______的代表作,小说主人公汤姆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8)写出《水浒传》中一位英雄好汉的名字_______,绰号__________。《水浒传》中你最熟悉的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出三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歇后语及相应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下面的两枚猴票图样,你喜欢哪一枚?请结合票面内容和链接材料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1980年,黄永玉设计了我国第一枚生肖邮票——猴票。时隔36年,黄永玉再次执笔,为丙申猴年设计了两枚猴票:左边这枚寓意为“捧桃献瑞”,右边这枚寓意为“合家欢乐”。
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齐人攫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①金者之所,因攫②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官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时,不见人,徒见金。”
[注释]①鬻(yù):卖。②攫(jué):抓取。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清旦________
②因攫其金而去________ ③徒见金________
13、下列加点“之”字与其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清旦衣冠而之市
B.适鬻金者之所
C.子攫人之金何
D.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 自2017年起,我市在城区小学分步推进“课后三点半”服务公益性试点。截至目前,全市338所中小学已开展课后服务,39 . 3万名中小学生享受服务成果。试点工作坚持公益性,提供机器人、围棋、书画、篮球、跆拳道、国学等多种课程。“课后三点半”服务解决了部分家长接送难题,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
材料二 为保障全体学生和家长的基本利益,我市中小学实行“普惠托管”与“个性化课程”相结合的课后服务模式,满足学生和家长多样性需求。课后托管服务一般从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学后开始,结束时间在教师下班之前,原则上不晚于18:00,具体时间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规定。
“普惠托管”班,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作业辅导、课外阅读,手工操作、体育艺术活动、团队活动等,严禁学校或第三方机构借机开展学科集中教学或集体补课,严禁乱收费、挪用专项经费、利益输送等行为。所产生的成本在学校无偿提供场地、水电费等基础上,由自愿参加的家长按照不超过每生600元/学期(不含耗材费)缴纳。
材料三 记者3月9日在艳阳学校看到,该校当日开课的个性化课程有名著导读、趣味编程、航模+无人机、篮球,乐高机器人、武术等。该校作为开发区“课后三点率”第一批试点学校,今年春季学期开设包括个性化课程和普惠托管班在内共24个专业,38门课程。据了解,开发区38所小学如期开启“三点半”课后服务,覆盖率100%,共开设课程975门。
庐剧、绘画、注意力训练……在绿叶小学,近2000名学生报名参加了“三点半”课后服务,其中,报名“普惠托管”学生比例超过90%。科教区艺体教师服务中心调配区域内60多位艺术、体育、科技类骨干教师,深入30多所学校,为各校补充优质师资。同时,以科教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基地,成立了集研发、实践、推广为一体的“三点半”课后服务中心。
16、认真阅读材料一,回答问题。
“课后三点半”服务给家长和学生带来哪些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材料二,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课后托管服务的时间一般从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学开始,结束时间不。
(2)“普惠托管”与“个性化课程”相结合的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3)学校或第三方机构可以根据情况开展作业辅导,课外阅读等集体补课等活动。
(4)课程产生的费用由家长自愿按照不超过每生600元/学期(不含耗材费)缴纳。
18、下面说法与材料三的内容不符合的是( )(填序号)
A.艳阳学校当日的“个性化课程”有名著导读、趣味编程、航模+无人机、篮球,乐高机器人、武术等。
B.绿叶小学超过1800名学生报名参加了“普惠托管”的课后服务。
C.开发区开启的“三点半”课后服务,覆盖率100%,共开设课程1733门。
D.科教区成立了集研发、实践、推广为一体的“三点半”课后服务中心。
19、结合自身谈谈,“课后三点半”服务为你提供了哪些帮助?给你带来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老家有棵香椿树
魏然森
①祖母在老家的院子里栽下了一棵香椿树。院子里已经有很多的树了,最大的那棵老柿树树冠几乎遮满了整个院子。那些幼小的树就都被欺下去,很难长大。祖母偏又栽下了这样一棵香椿树,左邻右舍的人嘲笑说栽了也白栽。祖父脾气暴躁,发着火要拔了它。
②据说那时我刚出生不久,祖母抱着我一次次地护着那棵香椿树,说孩子生下来哪个不小?哪个周围没有比他们高的大人?他们个顶个的不是都长大了吗?那棵幼小的香椿树在祖母的呵护下活下来了。它见不到阳光,也没有能力与大树们争夺太多的养分,三四年过去了,它还像当初栽下去时一样细矮。
③有一年夏天,一场暴风雨折断了那棵老柿树的几根侧枝,整座院子一下子明亮起来了。于是、小树们就疯了一样争相成长,长得最快的就是那棵香椿树,只三五年,它就蹿起了三四米高。香椿树长起来了,春天里发出的嫩芽也多了,于是它就成了我们家的摇钱树。头茬的嫩芽发出来、祖父会让父亲掐了拿到集上去卖;第二茬的嫩芽发出来,祖父还要父亲掐了拿到集上去卖;第三茬的嫩芽发出来,祖父不让卖了,却掐下来自家腌着吃。但是香椿树依然顽强地长着、到我要结婚的时候,它果然就像当初祖母期望的那样长大成材了。
④六年前的初秋、祖父去世了,老家的院子里就只剩下祖母孤零零地守着几间老房子和那棵香椿树。每到香椿树发芽的时候,祖母就盼我回家吃她做的香椿芽炒鸡蛋。她最喜欢看我和四叔就着香椿芽炒鸡蛋喝酒,说那个时候会想起很多往事:想起父亲的早年去世,想起几十年来她与祖父把我养育成人的种种不易……因为想起了这些,她就对眼下的日子很满足,不只因为眼下可以吃饱饭了,更因为我没辜负她和祖父的期望闯出了农村,成了会写文章的作家。她说,在我们家不得济的时候,谁会想到我们老魏家会出来个有出息的孩子呢?就像当初没有人相信这棵香椿树能长大一样。
⑤今年春天,因为忙着创作一篇小说,我忘记了香椿树发芽的时日。有一天,四叔送来了鲜嫩的香椿芽和几十个山鸡蛋。四叔说祖母正病着,却不让告诉我,让我尽管好好写文章。我的泪水控制不住地往外流、扔下正写着的稿子,跟四叔一起回了老家。
⑥祖母坐在香椿树下,面容干瘦,白发枯乱。香椿树依然那样茂盛挺拔,可祖母却显出了从未有过的苍老。我走到祖母身边轻轻跪下去,叫一声奶奶就控制不住哭起来了,我的心被深深的内疚戳痛着。可祖母却慈祥地笑着,用手抚摸着我的头说:“哭什么呀,我没事。”然后给我擦了泪问道:“你吃椿芽炒鸡蛋了吗?”我说不出话,只点点头。
⑦这天夜里,我和四叔谈了好久,我知道院子里的那棵香椿树祖父活着时把它分给四叔了,现在四叔要盖房子,他会不会想把香椿树锯倒做门窗呢?我要做做他的工作,希望他不要打香椿树的主意,永远把它保留在老家的院子里。
20、谈谈文章第①自然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的“我”和香椿树共同成长,请在文中找出能印证这一点的三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⑥自然段的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我”为什么希望把香椿树永远保留在老家的院子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
题目:小镜头·大道理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亲身经历的哪些事?这些事给与你怎样的启示?请你围绕题目选材写一篇习作,注意做到中心明确,详略得当,首尾呼应,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不少于400字。(提示:不许仿套或抄袭例文;不许出现真实的学校名称或人名)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 唯恐 严峻 徘徊 耽搁 万象更新 见微知著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恐、峻、徊、耽、搁、象、微”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C
解析: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 错误。稍微,拼音:shāo wēi,意思是表示数量少或程度不深。衣襟,拼音:yī jīn,意思是: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过渡,读音为guò dù,释义为横越江河;指事情或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是使文章连贯、结构严谨的一种手段。
B 错误。弹琴,拼音: tán qín。揭露,读音为jiē lù,指揭发隐蔽的事,使之暴露。
C 正确。
D 错误。投掷,拼音:tóu zhì。毡帽,拼音:zhān mào,毡制的帽子。
3.A
解析:A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和识记。
B中的“流连忘反”应改为“流连忘返”;
C中的“滔滔不决”应改为“滔滔不绝”;
D中的“自做自受”应改为“自作自受”。
4.C
解析:C
【详解】此题考查对常用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
比喻句: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拟人句: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有人的动作,而不是像童话形式。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 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
反问句: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设问句: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
故答案为C
5.B
解析:B
【详解】修改病句就是对句子的正确与否的判定,是对句子的结构和含义理解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完成时要细心分析所给句子,找出病因后对症下药,进行修改即可。
A.表述不清,应最后一个句子前添加“肇事者”。
B.正确。
C.“围攻、阻止”位置错误,应该互换。
D.“分析和动物实验后”顺序错误,应互换位置。
故选:B。
6.A
解析:A
【详解】B:第二个标点是顿号;C:去掉书名号;D:双引号改成书名号。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理解。
7.A
解析:A
【详解】略
8.C
解析:C
【详解】略
9. 近或者左右 的称号 一场 一股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
(1)“9月27晚的终极赛场上,年纪最小的选手仅8岁,可他能背诵近700首左右诗文。”语义重复,应删去“近”或者“左右”。
(2)“大赛中,他一路战胜了许多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最终获得“诵读榜眼”。”成分残缺,缺宾语,在在句末加上“的称号”。
(3)“这次大赛,在我市掀起了一场诵读中华经典的热潮。”搭配不当,把“一场”改为一股。
10. 当以死守 不可以尺寸与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吃元宵的寓意是团圆美满,阖家团圆、万事如意。 郑燮##郑板桥 清 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韧、刚劲 借物喻人 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难,不怕任何打击的坚韧的骨气 于谦 文天祥
诗圣 润物细无声 一行白鹭上青天 恨别鸟惊心 丹尼尔•笛福 建房定居 养牧种植 救“星期五” 回到英国 马克•吐温 天真活泼、顽皮可爱,聪明而又富于幻想和冒险的孩子 时迁 鼓上蚤 武松打虎 望梅止渴(曹操)
三顾茅庐(刘备) 初出茅庐 (诸葛亮)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对名句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书本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背诵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意思是: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守住,一寸土地也不能让给别人。此句出自《宋史·列传》。
(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名言警句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完成此类题目较简单,结合课外的积累及课本中“日积月累”的诵读完成。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好词佳句的积累,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从题干“我们孝顺父母应该及时”,可以知道应该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3)本题考查节日习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正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久的习俗,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是相同的,都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4)本题主要考查对诗词的理解记忆能力。
清代郑燮的《竹石》
全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5)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
全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代杜甫的《绝句》
全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代杜甫的《春望》
全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本此题考查作家作品的了解。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丹尼尔·笛福,18世纪英国作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丰富小说的奠基人,被称为欧洲的“小说之父”“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之父”“英国报纸之父"和“现代新闻业之父”等。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作者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该作品按时间的顺序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段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经过28年2个月零19天后得以返回故乡。
小说依次写了:流落荒岛——建房定居——畜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
(7)《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1876年发表的代表作品,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敢于探险、意志坚定、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五次历险:和哈克半夜到墓地试胆量 ; 和哈克,乔齐等来到杰克逊岛当“小海盗”;和哈克到鬼屋寻宝;和贝萁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进行了一次真正的历险;和哈克再次来到山洞,找到了强盗所藏的金币。
(8)《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北宋末年宋江为主要故事背景,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一百零八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后田虎、王庆、方腊等各路反抗宋朝的政治势力,最终走向悲惨失败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花荣,小李广。
最熟悉的故事是:倒拔垂杨柳。
(9)与《三国演义》中有关的成语:妄自菲薄、智取陈仓、七擒七纵、六出祁山、舌战群儒、单刀赴会、得陇望蜀、负重致远、出言不逊、兵贵神速、吴下阿蒙、断头将军、 车载斗量等。
与《三国演义》中有关的俗语:大木飘一叶,太仓减一粟。太仓:京城里的大谷仓。大树上飘落一片叶子,太仓里减少了一粒米。比喻微乎其微的损失。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原形容作战,排除征途上一切险阻,勇往直前。比喻设法克服前进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车不能方轨,马不能联辔。方轨:两车并行。辔:缰绳。车不能并行,马不能并驰。形容道路狭窄崎岖。釜中之鱼,阱中之虎。釜:即锅。阱:捕野兽用的陷坑。比喻处在极端危险境地的人。
11.示例一:喜欢左边这枚,票面中,一只猴子一手攀住枝条,一手托着桃子,一条长尾巴缠绕在枝条上,画面活泼可爱。这枚猴票亮意为“捧桃献瑞”,是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祝福
示例二:喜欢右边这枚,票面中,一只大猴盘腿坐在中间,两手各抱着一只小猴,两只小亲吻着大猴。画面温馨祥和。这枚猴票离意为“合家欢乐”,是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本题时,先简要交代猴票主要信息,如左边猴票中猴子左手、右手、尾巴等分别做的动作;右边猴票中大猴的姿势,小猴的动作等,再结合两边猴票个子的寓意:左边猴票寓意“捧桃献瑞”,右边猴票寓意“合家欢乐”,据此结合自己的理解,整合语言作答即可。
12.A
解析:12、 清早 离开 只,仅仅
13、A
14、人都在那儿,你就抢别人的金子,这是为什么?
15、不要因一时的鬼迷心窍而做出胆大妄为、自欺欺人的事情。
【分析】译文:
以前有个十分想得到金子的齐国人,清晨穿戴好衣帽到市场上去。到了卖金子的地方,看到有人拿着金子,于是抢到那金子就走。差役抓到了他,问他说:“那么多人都在那里,你怎么敢抢别人的金子呢?”那人回答说:“我取金子的时候,没有看到人,只看见金子。”
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积累和理解。注意平时课内外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又要注意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判断实词具体的意思。
①清旦衣冠而之市:清晨穿戴好衣帽到市场上去。清旦:清早。
②因攫其金而去:于是抢到那金子就走。去:离开。
③徒见金:只看见金子。徒:只,仅仅。
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语境理解。
A 不同。句意为:清早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到了集市上。之,动词,到。
B 相同。句意为:到了卖金子的地方。之:的。
C 相同。句意为:你怎么敢抢别人的金子呢?之:的。
D 相同。句意为:我取金子的时候,没有看到人,只看见金子。之:的。
1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在具体语境中翻译句子。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
皆:都。何:为什么。句意:人都在那儿,你就抢别人的金子,这是为什么?
15、本题考查主旨概括。本文很短小,讲述的是一个齐国人,当着很多人的面拿别人的金子。差役问他为什么如此大胆,他说:“我取金子的时候,没有看到人,只看见金子。
告诉人们的道理就是:追求物质财富,希望生活宽欲,是人之常情,但利欲熏心、见钱眼开,进而做出愚蠢野蛮的行动,就显得可笑而可恨。不要因一时的鬼迷心窍而做出胆大妄为、自欺欺人的事情。
13.C
解析:16、解决了部分家长接送难题,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7、 × √ × ×
18、C
19、“课后三点半”时间,学习上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而且丰富了我的课后生活,发展了我的兴趣爱好。
【分析】
16、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一中的最后一句话““课后三点半”服务解决了部分家长接送难题,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我们可以提取其中的关键词,就能回答本题。
17、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1)错误。结合材料二中的“课后托管服务一般从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学后开始,结束时间在教师下班之前,原则上不晚于18:00,具体时间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规定。”,结束时间有有一定的的。
(2)正确。
(3)错误。结合材料二中的“严禁学校或第三方机构借机开展学科集中教学或集体补课,严禁乱收费、挪用专项经费、利益输送等行为。”明确本题的“集体补课等活动”是不能开展的。
(4)错误。结合材料二中的“所产生的成本在学校无偿提供场地、水电费等基础上,由自愿参加的家长按照不超过每生600元/学期(不含耗材费)缴纳。”。注意是“学校无偿提供场地、水电费等基础上”
18、本题考查信 息提取能力。结合材料三中的“开发区38所小学如期开启“三点半”课后服务,覆盖率100%,共开设课程975门。”选项C中的“共开设课程1733门。”是错误的。
1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课后三点半”中获得的帮助,得到的成长,带来的变化作出具体的表达。
14.20、①开篇点题,写院中的香椿树。②总领全文,交代了院中香椿树艰难的成长环境,说明香椿树成长不易。
20、①祖母抱着我一次次地护着那棵香椿树。②到我要结婚的时候,它果然就像当初祖母期望的那样长大成材了。③谁会想到我们老魏家会出来个有出息的孩子呢?就像当初没有人相信这棵香椿树能长大一样。
22、这句话将香椿树的茂盛与祖母的衰老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祖母衰老的悲痛之情。
23、①香椿树见证了“我”的成长,在它的身上:“我”能找到许多往日的回忆。②香椿树是祖母亲手栽的,看到香椿树就像看到祖母一样。③香椿树是故乡的象征,是“我”的精神家园。
24、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分析】
2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语境进行分析。本段主要是围绕香椿树以及它的生长环境展开来写的。所以主要的作用是开篇点题,写出院中的香椿树以及点明了它生长环境的不容易。
20、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表明“我”和香椿树共同成长的句子有,首先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据说那时我刚出生不久,祖母抱着我一次次地护着那棵香椿树”,还有文章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但是香椿树依然顽强地长着、到我要结婚的时候,它果然就像当初祖母期望的那样长大成材了。”,还有文章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她说,在我们家不得济的时候,谁会想到我们老魏家会出来个有出息的孩子呢?就像当初没有人相信这棵香椿树能长大一样。”都能看出“我”和香椿树共同成长。
22、本题考查的是对划线句的分析和理解,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分析。划线句“祖母坐在香椿树下,面容干瘦,白发枯乱。香椿树依然那样茂盛挺拔,可祖母却显出了从未有过的苍老。”中既写出了香椿树的茂盛挺拔,又写出了祖母的衰老,是一组对比,也突出了我看到祖母的衰老日益悲痛的心情。
2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根据我的成长历程,可以得出“我”是和香椿树共同成长,香椿也见证了很多我的成长,所以在香椿树的身上,我找到了许多往日的回忆。从文章开头也写到,香椿树是祖母亲手种植的,因此看到了香椿树就像看到了祖母一样亲切。最后对我来说,香椿树也是故乡的象征,对我来说也是“我”精神家园。
24、本题考查的是文段的写作手法的分析,结合原文的内容。作者是借香椿花来表达了对祖母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所以运用的写作手法是借物抒情的手法。
15.范文:
小镜头·大道理
中午十二点,正是上下班回家的高峰期。一辆公交车从远方驶来,在人们焦急
解析:范文:
小镜头·大道理
中午十二点,正是上下班回家的高峰期。一辆公交车从远方驶来,在人们焦急期盼的目光中停在路边站点上。站牌旁站着一堆等待的人们。车刚刚停稳、开了车门,还没等人们下车,在下面等得烦躁不堪的人们就蜂拥到了车门口。
一群人将车门围了个水泄不通,谁都想先上车,争先恐后地往上拥。而不知所措、等着下车的人们僵在了那里。其中,有一个高大的男子一把推开堆在门口的人,冲上了车,其他人也纷纷效仿,好不容易才都挤上了车。
车终于缓缓开动了,摇摇晃晃地行驶着,车内闷热无比,令人烦躁。汽车就像一个沙丁鱼罐头,里面的人一个挨着一个,就这样继续前行。这时,有人开始抱怨了:“车里怎么这么多人啊!你们就不会坐下一趟车吗哎呦,谁踩了我的脚!”有人反驳道:“那你怎么不坐下一趟车?刚才你不是也抢着上车的吗?又不是只有你活着。”又有人说:“这么热的天,谁不想早点回家啊,啊挤死我了!”其他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起来,原本就热的车上变得更燥热了。
到了某一站,有一个座位上的人下车了,站着的人又挤到了那个空座位边,争着抢着要坐下。这是,一位步履瞒珊的老人拄着拐杖上了车。一个小女孩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他,说:“老爷爷,您坐这儿。99然后伸手去扶他。没想到,小女孩刚离开,就有一个年轻人坐了上去,之后就将头扭向窗外。老人张了张嘴,没说什么,颤颤巍巍地站在了一边。小女孩撅起嘴来:“你干嘛坐这儿,这是我给爷爷让的位子!”年轻人瞪了她一眼:“要你管啊,小东西!你离开了这个位置就不是你的了,我坐上去有什么不对呀!”
车到了终点站,大群的人又挤下了车,接着喧嚷、推挤……看到这儿,我不禁想,世界上有真善美,就会有假恶丑,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品德高尚,这个社会怎么还会是这个样子?都说中华民族要讲文明、讲美德,可是一到关键的时候,秩序呢?文明呢?美德呢?在利益的面前,谁又能守住清规,舍己为人呢?都口口声声说品质高,讲文明,但在实践中,还不都是只会说不会做的假布偶?相信就公交车这个例子在很多城市都是常见的吧,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在炎热的骄阳下,谁又能上下车不拥挤、给老人让座、甚至等下一趟车呢?难道这个丑陋的小镜头不值得我们深深反思、品味吗?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要求以“小镜头·大道理”为题,围绕生活中让你感触的某个“小镜头”进行描绘,写一篇记叙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小事会让我们深有感触,有的让我们感动,有的给予我们启迪,有的让我们深思……。选择一件你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去写,注意要以小见大,写出你的感受或启示。写作时可开篇入题,直接叙事,注意写清楚事件的时间、地点、起因。中间详细叙述事情的经过,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表现人物的特点。结尾重点写一写通过这件事自己的反思。
开头:对事情发生的背景进行铺垫,写出事件的起因。
过程:对事情的经过和结果进行详细的描述,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我的心情我的感受等是如何的。
结尾:点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升华文章主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