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答李几仲书①
天难生于才②,而才者须学问琢磨,以就晚成之器,其不能者,则不得归怨于天也。世实须才,而才者未必用,君子未尝以世不用而废学问;其自废惰欤,则不得归怨于世也。凡为足下③道者,皆在中朝④时闻天下长者之言,足下以为然,当继此有进于左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这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给一位年轻人的信(摘录)。②天难生于才:天才是很难出现的。③足下:您,对对方的敬称。④中朝:朝廷中。
[文言知识]
说“就”。“就”在文言中多作动词用。上文“以就晚成之器”中的“就”,解释为“成”或“成为”。“就学”、“就业”、“就职”中的“就”,均作动词用,由“接近、靠近”引申,意为“走进学校”、“踏上工作岗位”、“走上职务岗位”等。成语“就地取材”,意为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事不就”,即事不成。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长者:年长,有学问有德行的人 ②然:形容词,正确
2.理解:“学问琢磨”是指:成就人才的途径,意思是仔细思考,潜心钻研。
3.理解:“晚成之器”即成语:大器晚成。指能担当重任的人才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
4.翻译:其自废惰欤:(至于)那些自己荒废懒惰的人啊
5.选择:“当继此有进于左右”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④___①当继续给你写信;②要继承别人的精神才能前进;③当接到这信后要跟周围人商量;④要继续努力才能超过周围的人。
【参考译文】 天才不是天生的,但才子是需要仔细思考,潜心钻研,才能成就担当重任的人才;那些不能成材的,就不要去怨恨上天。现实世界需要人才,但是人才未必都被任用,君子从来不会因为不被当世任用就荒废学问;至于那些自己荒废懈怠的人,就不能归咎于现实世界了。凡是被你称道的,都是在朝廷时候有机会听到的那些德高望重者的言论,你如果也觉得这些观点正确,就要继续努力才能超过周围的人。
(二〇)黄庭坚论书法
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求法于老夫④。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
[注释] ①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②草:草书。⑨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④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⑤无万缘: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⑥蚋(ruì):一种吸血的小虫。⑦品藻讥弹:评论好坏。木人:木偶人。
[文言知识]
说“工”。“工”指“工作”“工匠”“工艺”,古今同义。而它在文言中又指“好”“精妙”“擅长”,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上文“亦不较工拙”与“人叹其工”中两个“工”,均指“好”“精妙”或“巧妙”。成语“同工异曲"或“异曲同工”,是指曲调虽不同,但同样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成绩却一样好。“工书"、“工画",即擅长书法及擅长绘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法:技法,诀窍 ②已:止,停
③拙:与“工”相反,差,低劣 ④中:符合,合乎,译为随着
2.翻译:
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翻译:我从来不让任何一种纷乱横亘在我的心中
②幼安然吾言乎?
翻译:幼安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
3.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所写的字笔画曲折。
【参考译文】 我的内弟幼安喜欢写草书,拿着笔到别人家里的墙壁上乱写乱画,把人家的墙壁差不多都写满了,他“草圣”的名声几乎传遍了江西。他来向我请教写毛笔字的诀窍,但我平常写字本来是没有什么诀窍的。然而我看世间的万事虽然纷繁错杂,如同蚊子聚集起来又飞散开去,但我从来不让他们横亘在我的心中以乱了真气,所以我写字是不在乎笔墨的,碰到什么纸都可以写,把纸写完尽兴才罢手,也不在乎是写得好还是写得坏, 不在乎别人的品评与讥讽。就如同木偶人随着节拍跳舞,人们都惊叹他的高超的技巧,结束后表演者和观众就又都一切如前。幼安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
(二一)李泰伯改字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③记:传记。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⑤瞿然:惊讶的样子。⑥握手:拱手。⑦溥(pǔ):大。⑧凝:注意力集中。
[文化常识]
严子陵。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刘秀击败王莽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守 :名词活用作动词,任太守 ②泱泱:水势浩渺的样子
③已 :止,停 ④易:改换
⑤盛 :大,更加 ⑥扣:问,请教 ⑦颔首:点头,表示肯定,赞同
2.翻译:
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翻译:写完之后拿给李泰伯看
②必将名世
翻译:(这篇文章)一定在世间闻名。
③殆欲下拜
翻译:几乎要下拜行礼。
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 很多遍,不是确数三。
【参考译文】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亲自做了一篇记文。文后赞词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发布出去之后,必将在世上成名。我大胆的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惊讶地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德”字相接,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恭敬地坐在那里,点头赞许,几乎要下拜。
(二二)龚遂为渤海太守
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①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龚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②遐远,不沾圣化③,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④中耳。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⑤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⑥,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遂见齐⑦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龚遂传》)
[注释]①二千石:年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吏。此指郡太守。②海濒:海边。③圣化:皇帝的教化。④潢池:即池塘。此比喻濒海的渤海郡。⑤钩:镰刀。⑥翕(xī)然:一下子平静下来。⑦齐:渤海郡古为齐地。
[文言知识]
“饥"、“劝"及其他。“饥"本指灾荒,上文“渤海左右郡岁饥”,“岁饥”即荒年。又,《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大饥”即大规模灾荒。但“饥"后来也指“饥饿”,上文“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其中“饥寒"即指饥饿与寒冷。再说“劝”。上文“劝务农桑”中的“劝",解为“鼓励"、“勉励",句意为勉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劝学”即勉励(他人)学习。但后代也有将“劝”作为“劝阻”用的。文言中的这种词义现象要特别注意,一不小心就会搞错。再如“恨”,它既可指“怨恨”,又可解为“遗憾"。《前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汉桓帝、汉灵帝是“先帝”(刘备)的祖上,纵然他们昏庸,刘备也不可能“怨恨”他们,因此“痛恨”要解释为“痛心与遗憾”。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并:一起,一同 ②禽:通假“擒”,擒拿,制服 ③举:举荐,推举
④副:符合 ⑤恤:同情、怜悯 ⑥说:通“悦”,高兴 ⑦遣还:打发回去 ⑧罢:止、平息 ⑨躬:亲自 ⑩犊:牛犊,小牛 ⑾得:应该 ⑿课:检查督促
1.翻译:
①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翻译:你打算用什么办法平息盗贼,来让我满意?
②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
翻译:您是打算让我战胜他们呢,还是让我安抚他们呢?
③移书敕属县
翻译:发公告下令给所属各县。
④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翻译: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贷给贫苦农民。
理解:“好末技"中的“末技”是指:工商业。
【参考译文】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宣帝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边耍弄耍弄罢了。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发布公文给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除。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龚遂独自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龚遂于是打开粮仓 把粮食借给贫民 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龚遂发现渤海地界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于是他便亲身作表率,倡导俭仆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老百姓有持刀带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购买耕牛,并说:“为什么不带牛佩犊呢?”于是春夏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劳作,秋冬之季检查督促老百性收获。官吏百姓都富裕起来,也就不再打官司了。
(二三)里社祈晴文①
民之穷亦甚矣!树艺②畜牧之所得,将以厚其家,而吏实夺之。既夺于吏,不敢怨怒,而庶几偿前之失者,望今岁之有秋③也,而神复罚之。嘉谷垂熟,被乎原隰④,淫雨暴风,旬月唯作,尽扑而捋⑥之。今虽已无可奈何,然遗粒委穗不当风水冲者,犹有百十之可冀,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吏贪肆而昏冥⑧,视民之穷而不恤。民以其不足罪,固⑨莫之罪也。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民虽蠢愚,不能媚顺于神,然春秋报谢⑩以答神贶⑾者,苟岁之半,未尝敢怠;使其靡所得食,则神亦有不利焉。夫胡为而察之?民之命悬于神,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也。隐而不言,民则有罪;知而不恤,其可与否,神尚决⑿之!
(选自明·方孝孺《逊志斋集》)
[注释]①这是一篇祈求神灵使天放晴的文章。里社,古时村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②树艺:种植。③秋:好收成。④原隰(xí):广平而低湿的土地。⑤旬月:一月。⑥捋(lǚ):本指手指弄顺某物,此指暴风雨打掉了谷穗。⑦委:剩下的。⑧昏冥:昏庸。⑨固:同“故”。⑩春秋报谢:指春季、秋季村民祭祀土地神。⑧贶(kuàng):赐。⑥尚:希望。
[文言知识]
分数表示法。文言中的分数表示与现代汉语不同。上文“犹有百十之可冀",其中“百十"是指百分之十,而不是一百或几十。它不需要用分母、分子表示。又,“死者十九”,意为死亡的人十分之九。又,“年赋十三”,意为每年交纳赋税十分之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于:介词,表被动 ②庶几:希望 ③垂:接近,将要 ④淫:形容雨势大,过分的 ⑤冀:希望 ⑥苟:如果,即使 ⑦靡:无,没有 ⑧恤:体谅,救助
2.翻译:
①将以厚其家
翻译:要用这些收成使家用丰厚一些。
②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
翻译:雨神何不紧急(马上)报告给天帝来阻止这场大雨?
③民以其不足罪,固莫之罪也。
翻译:百姓认为他们(昏庸)不值得怪罪,所以没有怪罪他们。
④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
翻译:神灵耳聪目明而且仁爱怜惜百姓,为什么要效仿昏庸官吏行为而不想拯救百姓让他们活下来呢?
⑤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也
翻译:(神灵)不像那些官吏暂时在那个位置上,很快就会有人代替他而不能连续做下去。
【参考翻译】百姓困窘到极点了!植树和畜牧的所得,会使他们的家庭富裕,但被官吏们夺了。百姓还不敢怨,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也许可以补偿去年的损失。但神明又处罚我们。好的谷物成熟了,倒伏在田垅,淫雨暴风,连月不断,打掉了谷粒。现在,虽然无可奈何,但还有百分之十的谷子没被水冲掉,神明为什么不向天帝申明而遏止它?官吏又贪又昏,看着百姓困窘而不体恤。百姓没有罪,所以就不要加罪于他们了。神灵耳聪目明,为什么效法官吏们的所为而不想着救民活命?百姓虽然愚蠢,不能向神灵献媚,但能在祭祀之时报答神灵的恩赐,即使是没到一年,也不怠慢。如果让百姓不能得到粮食,对神灵也不利呀。为什么考察这些呢?百姓的性命在神的手中,不像官吏暂时在那个位置上,不久就有人代替他而不能连续做下去了。隐瞒而不说 百姓就有罪,了解情况却不体恤,那样可以吗?希望神灵决断!
(二四)赞刘谐
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
[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⑤纸墨:指儒家著作。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⑦纸烛:灯笼。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
[文言知识]
词类的活用。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哂:讥笑,嘲笑 ②斯:代词,这 ③易:改变,更改
2.翻译:
①窃唇吻之三四
翻译:偷来三四句孔子的语录。(借代修辞)
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
翻译:那人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身。
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翻译:然而怎知他说得这么深刻啊!
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门生,弟子②徒劳无益:白白的③家徒四壁:只,仅;④徒步当车:步行
4.理解:“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羲皇以上的圣人整天生活在黑暗之中。(原句:怪不得羲皇以上的圣人整天要点燃蜡烛或纸张照明而行呢?)
【参考译文】 有一位道学先生 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故纸堆里拣来了只言片语,又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 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这时他遇见刘谐。刘谐 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 见了他微笑说 “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孔子的兄长啊。”那位道学先生顿时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 “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 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你是什么人 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刘谐说 “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那人无言答对,但他又怎能理解刘谐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 我李贽听说以后赞美道:“这句话 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 ,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
(二五)邴原戒酒
邴原①旧能饮酒,自行②之后,年间,酒不向口,单步负笈,苦身持力③,至陈留④则师韩子助,颖川则宗陈仲弓,汝南则交范孟博,涿郡则亲卢子干。临别,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因见贶饯,可一饮宴。”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
(选自《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引)
[注释]①邴(bǐng)原:三国时魏国人。②自行:此指出门游学。③苦身持力:凭体力支撑着疲乏的身体。④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⑤贶(kuàng):赐与。
[文言知识]
互文见义。它是一种文字表达方法。《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其中“受任”与“奉命”、“际”与“间”都是同义的词或词组,作者交叉运用,使句子有变化,这就叫“互文见义”。上文“至陈留则师……,颖川则宗……,汝南则交……,涿郡则亲……”,其中“师”与“宗”同义,“交”与“亲”同义,它们也属互文见义。又,《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其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为互文见义,同时,“天下”、“宇内”、“四海”、“八荒”也是互文见义现象。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会:聚集 ②耳:了
2.翻译:
①单步负笈
翻译:背着书箱步行。
②但以荒思废业
翻译:只怕因此荒废学业。
3.“因见贶饯”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②
①因为看见赐与酒席;
②乘着给我饯行的机会;
③因为你们赐我钱;
④乘着这次最后的见面跟大家吃一顿。
【译文】邴原从前很能喝酒,自从出门游学之后,年里,酒不沾口,独自徒步背负着书箱,体力支撑实在疲倦的身体,到了陈留以韩子助为师,到了颍川,便拜陈仲弓为师,在汝南则结交了范孟博,在涿郡则亲近卢子干。分别的时候,师长朋友以为他不会饮酒,拿了米饭肉食来为邴原送行。邴原说道:“我原来是会饮酒的,但是怕荒废了学业,所以就戒掉了。今天就要远别了,因为看见你们赐予酒为我送别,值得喝一次。”于是和大家一起饮酒,喝了一天都没醉。
(二六)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文言知识]
“感激”及其他。现代汉语中的“感激”指感谢,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动而奋发”。上文“谧乃感激”,犹言因感动而奋发。又,《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形同而古今义异的词还有不少,如“卑鄙”,古指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交通”,古指互相往来;“妻子”,古指妻与子女;“烈士”指有志于功业的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度:限度, ②或:有人,有的人 ③辄:就 ④进:进奉,进献,给 ⑤余:超过 ⑥笃:专心 ⑦涕:眼泪 ⑧居:生活 ⑨务:职业,工作
2.翻译:
①目不存教
翻译:心目中没有接受教育(的念头);
②无以慰我
翻译:没什么可以用来安慰我的;
③何尔鲁钝之甚也
翻译:你为什么十分的愚笨啊!
④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翻译: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
⑤躬身稼穑
翻译:亲自种田
3.“就乡人席坦受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答:(③ )
①就在同乡人席坦那里读书;②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借书读;③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去读书。
4.理解:
①“孟母三徙”的故事说明什么?
小孩要有良好的环境
②曾父烹豕(同“猪”)的故事说明什么?
对孩子不能不讲信用。
【译文】皇甫谧年龄到了二十岁不爱好读书学习,到处游荡,不守规矩。有人认为他憨痴不懂事。曾经弄到瓜果,他总是进献给过继的母亲任氏。任氏说:“《孝敬》上说只给父母牛、羊、猪的奉养,还不算是不孝顺。 你今年二十多了,眼不看一点教化人的书 心思尚未进入正道,你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宽慰的啊。”说到这里,任氏就叹息着又说:“唉 从前孟子的母亲三次搬迁居处而成就了孟子的大仁,曾子的父亲兑现对小孩杀猪的诺言来教育他,难道是我居家没有选择好邻居,对你的教育有所疏漏,为什么你竟这样愚钝不开窍呢?你修养自身、勤奋学习、是你自身的收获,与我有什么关系呢?”说着说着就对着皇甫谧哭泣起来。皇甫谧于是被感动而振作起来,跟着同村人席坦读书接受教育,勤勉努力从不懈怠。皇甫谧生活贫寒,他亲自在田间播种与收获,带着经书而种田,于是博览通晓各种典籍以及诸子百家之言。为人沈静,极少额外的欲望,这才产生了高尚脱俗的思想,以写书作为自己的要务 自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之类论著。
(二七)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⑥。”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⑦。”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③大姓:大户。④文不识:姓文,名不识。⑤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⑥解人颐(yí):让人欢笑。⑦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文言知识]
说“穷”。“穷”是个多义词。一、指“困窘”。如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意为处境艰难时只能自己管好自己。二、指“尽”、“极”。上文“穷矣”,意为没什么可说了。成语有“无穷无尽”,其中“穷”与“尽”为同义。三、指“贫困”。四、指“寻求到尽头”。《桃花源记》:“欲穷其林。”其中的“穷”即为寻求到尽头。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邑:当地 ②怪:感到奇怪 ③资:借、助
2.翻译:
①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翻译:匡衡便给他做雇工而不求报酬
②时人畏服之如是
翻译:当时的人就是如此敬畏匡衡
③衡从之与语质疑
翻译:匡衡便去跟他说话,和人说话提出疑问。
【参考译文】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 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 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 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 :“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 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 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鼎”是匡衡的小名。人们竟是如此敬佩他 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镇上有个人讲解《诗经》 匡衡前去听讲。同这个人讨论《诗经》的疑难问题 这个人辩论不过他 对他十分佩服 急忙羞愧地倒穿着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说 “先生请留步 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 “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不顾匡衡而 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