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三农”强化农资市场监管的思考 |
□ 袁建华 如何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 作用,开展“红盾护农行动”,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应从监管农资市场着手,服从“三个需要”、把握“三个重点”、实施“措施”。 一、服从“三个需要”,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性 第一,强化农资市场监管,是当前农业生产新形势的需要。农民普遍反映,免征农业税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已经转移到种地的成本中去了。据对农资的调查,碳铵的销售价每50公斤已经涨到了32—35元,尿素每50公斤的价格也上涨了近20%,磷肥、水稻专用肥、复合肥上涨的幅度均在20%左右。不仅化肥价格上涨幅度大,种子的价格也大幅度上涨,水稻种子的价格有的品种比去年上涨了近1倍。农资涨价,易出现制售假冒伪劣的非法行为,影响农业生产,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紧急行动起来,立即展开农资专项治理活动,为实现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强化农资市场监管,是部门转变职能要求的内在需要。近几年,假冒伪劣农资打而不绝,农资坑农害农案件投诉举报率居高不下,农民群众反映较为强烈。主要原因之一是有的部门职能转变不到位。这种状况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适应强化部门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工商部门应主动从自身做起,加快职能转变,改进工作作风,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治理行动。 第三,强化农资市场的监管,是维护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需要。近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农资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部分农资市场出现了鱼龙混杂的局面,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据农民消费者问卷调查,有三成的农民对农资市场状况不满意。特别是种子、农药、兽药问题尤为突出,在近两年工商部门受理的农资投诉举报案件中,种子和农药、兽药投诉超过了三分之二。因此,开展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违法行为,既是解决农资市场突出问题,也是实现好、维护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具体行动。 二、把握“三个重点”,对症下药增强针对性 一是把握监管目标。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以下简称农业投入品)行为,规范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维护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提升农产品(含畜产品,下同)质量安全水平。 二是把握监管重点。整治重点品种是种子、农药、肥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和蔬菜、猪肉等食用农产品;整治重点对象是各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企业和经营批发商;整治重点地区是各镇乡等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销售使用重点场镇。 三是把握重点行为。工商部门要重点围绕生产、经营、使用“三个环节”,查处无证(照)生产经营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无批准文号、登记证号、审(认)定编号的农业投入品或假冒、伪造、非法转让批准文号、登记证号、审(认)定编号的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假劣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标签、包装不符合规定的农业投入品;非法使用或添加国家禁用、限用农药(含剧毒急性鼠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农产品有害物质超标等五大违法行为。 三、实施“措施”,建立机制增强有效性 一要加强农资市场监管领导。成立领导小组,抓好农资市场的监管督促、检查和落实。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健全辖区负责制,完善农资打假责任制,强化规范管理,建立农资市场长效管理机制。 二要把好市场准入关。对生产资料、庄稼医院、农技站、种植协会以及挂靠经营单位等农资经营点进行全面集中检查,清查农资经营主体资格,取缔无照经营。对合法农资市场主体要分类登记造册,建立管理档案,依法进行管理。依法惩处农资违法违章经营行为,对无照和超范围经营农资的,要严格依法予以处理,该处罚的坚决处罚,该取缔的坚决取缔。坚决打击坑农害农行为。 三要开展定向监测。围绕种子、肥料、农药、兽药、农机及零配件等5类商品,集中开展整治和农资商品定向监测活动,特别是粮食主产地工商所要对种子、肥料、农药开展3次集中整治和农资商品定向监测工作,坚决打击坑农害农行为,净化农村市场。 四要建立经营者票卡制度督。督促所有农资经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健全完善“两帐两票一卡”制度,即进货、销货必须有详细的经营台帐:进货、销货有正规的:农资经营户应给农户开具产品质量“信誉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定期向社会公告已经备案的种子、农资销售企业,巡查货流,督促公示经营,并做好巡查记录。 五要抓好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凡经依法核准登记、涉及农资商品经营的企业,要纳入信用等级分类监管范围。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的原则和分类标准,对农资经营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分类。 六要畅通农资绿色渠道。要打破地区封锁,为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农资经营者打通绿色通道,积极推进农资连锁经营试点。 七要加强协调配合。尤其要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合作,加强与行业协会的沟通协调,形成打假合力。 八要加强宣传工作力度。及时宣传农资打假法律法规;宣传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的识别方法和购买农资产品所需注意的问题;介绍农资消费信息,鼓励全社会参与打假,引导农民消费。并即时受理农村消费者的咨询和投诉。同时,要加强广告市场监管,杜绝虚假广告。坚决制止利用广告或其他手段对产品质量、服务、功效、适用范围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等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违法违章行为。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工商学会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