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大学生沉迷网络的概述
21世纪是网络的世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网络的使用也已经达到普及的程度。但是网络在带给人们巨大好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网络沉迷便是其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在当今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深陷其中的不乏正值青春年少的广大在校大学生。我们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服务广大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使一些大学生沉迷其中。
为准确把握同学们的思想意识,探究大学生网络沉溺的社会及心理成因,我们组组织了这次“关于大学生沉迷问题”的调查。由于各种条件的,我们只对我们嘉兴学院的在校的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够了解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一些基本情况,探求引起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通过此次的调查,进而引起广大在校学生对正确使用网络的重视,让同学们明白网络的利弊,做到趋利避害,防止大学生沉迷网络。下面是我们的调查问卷展示和我们组对此次调查的分析。
2关于大学生沉迷网络的结果和分析
( 一)我校学生上网目的调查和分析
依据调查结果,多数同学上网时会将精力投入在玩游戏,看视频,购物,聊天、和查找与学习相关的资料等方面,其中游戏、看视频是大家上网最常玩的,是精力投入最多的部分也是大家上网精力最容易投入的方面。因此我们就玩游戏,看视频,购物,聊天这四个方面对于大一至大三男女生分别进行问卷的调查及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对于大一男生的上网目的中,以上网玩游戏为使用网络为目的的占总数的50.4%,而同比大一女生,玩游戏这一项只占3.62%。相比于大二男生的67.2%,大二女生的4.12%和大三男生的66.7%,大三女生的4.01%,在玩游戏这一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玩游戏在总的上网目的中占据了大半,且男生玩游戏的人数远远高于女生玩游戏的人数,我们认为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现实中压力比较大,不管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的压力,他们觉得只有在游戏中才能得到放松。2、游戏中能做很多现实中不能做的事情,这让很多人都会角色比较新鲜刺激好玩,比如杀人、飞天等等,很多好奇的人都会想去尝试尝试。3、游戏中的众多元素使玩家上瘾,比如游戏中的朋友、游戏中最求高级装备、高的等级等等,而这些玩法中的乐趣已经成为玩家上瘾的重点了。4、很多科学研究证实,女性的自制能力确实要比男生强,女生由于压力小、好奇心比男生小、而大多自己的自制力也比男生强,所以不会太容易上瘾。
而21.3%的大一男生,43.5%的大一女生,12.2%的大二男生,45.2%的大二女生和14.3%的大三男生,47.3%的大三女生都将看视频作为上网目的。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女生看视频的人数远大于男生的人数,且这组数据很与网上购物,逛淘宝的数据很近似,在网上购物这一项,大一男生占18.2%,大一女生占44.3%,大二男生占16.3%,大二女生占44.8%,且大三男生有12.7%,大三女生为39.2%。对此我们认为,女生在空余时间更爱追剧和逛淘宝来度过。
而10.1%的大一男生,8.58%的大一女生,4.3%的大二男生,5.88%的大二女生,和6.3%的大三男生,9.49%的大三女生都选择了聊天作为上网目的,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男生与女生的数据较为相近。但女生略多于男生。凡到一定年纪的人都喜欢上网聊天,有的人没有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投入其中聊天或聊天没有找到切中口味的人,在网友当中,不论男女老幼,都可以在虚拟的空间,大肆宣扬自己的言语,发泄自己的情感,即使没有面对面的交流,尽管是陌生人却可以成为倾诉的对象,能够让人道出了贮存多年的心里话,得到陌生人的安慰,心情慢慢开朗起来,这是在身边的朋友也做不到的。网上聊天,只要没有出格的骂人的话,就不会伤及自尊,各自在虚拟的空间得到心灵和情感的满足。
(二)我校学生上网时间的调查和分析
对于上网时间的把握,80.4%的大一男生,83.62%的大一女生,27.2%的大二男生,34.12%的大二女生,和16.7%的大三男生,32.01%的大三女生都小于一小时。由于学校不允许大一学生带笔记本电脑,所以大一学生上网时间较少。而11.3%的大一男生,9.5%的大一女生,52.2%的大二男生,47.2%的大二女生,和54.3%的大三男生,47.3%的大三女生上网时间在一至二个小时,大部门大二大三的同学都在这个时间段,另外二至三小时,大于三小时的学生只占少部分,由此可看出
调查显示,男生比女生的上网时间要多。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五小时以上,男生占13.7%,而女生则占7%。而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上网的时间差距并不是很大。女生上网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在看剧和购物,而男生上网的主要原因大多是聊天和玩游戏;而上网的主要原因是“查资料,做研究和学习”的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在2小时较多,相反,上网的主要原因是“玩游戏”的,每天平均上网时间在3小时及以上的则占多数。 |
(三)关于我校学生上网时间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地不断发展和更新,网络浪潮紧跟步伐。对于接受能力极强的大学生来说,已成为了网络使用的主要用户。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大学生上网时间的安排反应了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所以本次调查,我们调查了我校大学生平时的上网时间,从而进得分析大学生上网行为健康与否。根据饼状分布图显示,在晚上20::00-24:00时间段上网的人数最多,占了32%;在下午12:00-16:00以及16:00-20:00两个时间段上网的人数都占了22%;在早上8:00-12:00时间段上网的人数较少,只占16%;在清晨0:00-4:00时间段上网仅仅占了8%。
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同学的上网时间集中在了晚饭以后。我们随机采访的几位同学也大概解释了此现象的原因,大学课程主要集中在白天,奔波忙碌了一整天,晚上,大家回到寝室便会打开电脑,浏览一下新闻,播放一些歌曲,或者聊聊天,查查资料,给自己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这期间的上网时间大概都会持续4个小时以上。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这个时间段的上网内容也是大大不同。绝大部分男生是上线打游戏,一局游戏打下来,往往要个把小时,一旦他们投入进去,是不会中途退线的。而女生就会连续看剧。一集接着一集,时间也就匆匆过去了。但为何有32%的人会上网上到凌晨之前,我们也进行了分析。其实大家一天中结束上网的时间是晚上11点半,主要就是学校移动的断网制度。因此,这一制度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有利管理学生的休息时间,防止学生通宵上网而白天上课精神不佳。
(四)关于大学生对网络世界是否会取消现实世界想法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网络世界色彩缤纷,在当代社会所起的作亦或是娱乐休闲,网络似乎都可以包揽下来。人们对网络的依赖也是与日俱增,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最积极活跃的人群,在广泛接触网络世界以后,是否会觉得有一天,网络世界可替代人类几千年文明的现实世界呢?根据我们调查的数据显示,83%的大学生还是认为网络世界是不可能替代现实世界的。而相对而言较少的学生认为,将来网络世界还是会取代现实世界。
根据采访结果的分析,我们总结了几个认为网络世界不会取代现实世界的同学的看法。1、人类面对面的沟通是无法被取代的,亲朋好友间的感情是在现实生活中建立的,网络上的朋友关系最后还是要放在现实生活中来检验它的真是可靠性;2、网络虚假信息太多,我们是无法完全依赖网上信息的,好比页面广告以及招聘信息,我们还是要落实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答案;3、过渡沉迷网络,会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一个人是无法依靠网络生存下去的。
相对的,少部分相信网络会取代现实世界的同学也给出了他们的想法。首先,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各种网络公司根据人们的需求也是竭尽全力改革,力求用网络满足大家的一切愿望。比如,长途会议你可以借助视频;逛街购物,你只要浏览网购页面;学习工作,各种新开发的软件也是层出不穷。他们相信,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迟早有一天,人们可以依靠网络完成多有事项,现实世界可以被网络世界完全替代。
虽然两个观念各有依据,但纵观当今时代,网络上各种问题也层出不穷,似网络暴力,网络欺骗,网络犯罪等,这些掩藏在网络背后的黑暗力量,更是让人们感到畏惧。我们摸不到,抓不到,想要净化网络世界,我们还是要注重网络制度的革新,以及我们保护个人隐私这种意识的加强。
3大学生沉迷网络的成因和措施
一.大学生成迷网络原因:
(一)大学生成迷网络主观原因:
第一,难以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角色转换滞后,多年应试教育养成的学习习惯难以适应大学的自主式学习。其中62.9%的同学认为是由于自己的自制能力差,容易被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吸引,且难以自拔。
第二,从众心理的需要。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比较普遍,网络成瘾在大学生中也呈现小群体现象,多集中在一个宿舍或一个班级。从众心理的动机就是大学生通过从众的过程得到了群体认同。大学生这种从众行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盲目地顺从群体的行为导致网络成瘾现象的发生。其中对于将上网作为一种逃避现实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这一行为,有46.5%的同学表示不会这样,27.4%的同学选择“会”,剩下的26.1%的同学视情况而定。
第三,社交需要。一部分大学生因自身性格孤僻、不擅与人沟通,导致生活极度空虚。依据调查结果,多数同学上网时会将精力投入在聊天(如QQ、MSN),玩游戏,浏览娱乐、新闻、体育等信息和查找与学习相关的资料等方面,其中游戏、聊天是大家上网最常玩的,也是精力投入最多的部分,占上网精力投入的76%,是大家上网精力最容易投入的方面。
第四,理想与现实矛盾影响。大学生在离家求学过程中自我意识发生变化,自我认识存在波动,体验到了社会、家庭的厚望,同时也感到责任与纪律的约束。他们主观渴望人格,客观方面却由于缺乏经验和能力,表现出自我挫败感和自我评价的片面。而且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其完美的预期并不一致,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方式不适应造成心理失调;进入大学后,失去以往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让他们内心压抑无奈,因此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只好在网上游荡,麻醉自己。
第五,求知欲与好奇心的驱使。网络具有满足大学生众多需求的功能,如表达情感的需求、性心理表露的需求、网上娱乐心理的满足及丧失身份、实现角色扮演的愿望等,且呈现方式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使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如果不能分清良莠,不加选择、处理和筛选就接受,很容易走入误区。
(二).大学生成迷网络客观原因:
第一,与高校学习环境有关。首先,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相对较多;其次,我国大部分高校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针对个人素质培养的课程不多不精,学生自我约束、控制力欠缺,他们倾向于用上网的方式来打发闲暇时间;再次,高校校园网络使用便利、费用低廉,且有关部门对校园周边盈利性网吧的监控薄弱,上网者较容易浏览到暴力和色情等极具诱惑的不良网站,这对大学生是一种无形的诱惑。其中25.1%的同学认为是由于学校的压力太大,导致学生在网络中寻求自由,寻求刺激。
第二,家庭方面的原因。部分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欠佳,使之产生自卑情绪,心理负担重,于是借助网络寻求解脱;有些父母因忙于工作和生计,只关注子女成绩和能否拿到毕业证,而忽略情感沟通,导致子女与父母间出现交流障碍,寄情于网络;有的父母对子女的网瘾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使之越陷越深,等等。其中8%的同学认为是由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或者家庭不和睦,缺少父母的关心而导致网络沉溺。
二.应对大学生成迷网络措施:
第一,作为学生本身来讲,大学生应该通过自我探索,规划自己的发展,或借用他人的帮助和建议,来明确自己的目标,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此外要多与人交流,多参加社会活动,并且加强自我约束力,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大学生应该在大学阶段尽量多的接触社会,了解象牙塔外面的世界。减少上网的时间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阅历。
第二,活跃校园文化,增强校园活动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使之成为德育的有效载体。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以活动文化为纽带在立体化育人网络中不断提高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起强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就网络知识、网络创意、页面设计、网站开辟等内容,积极开展旨在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网页设计大赛、Flash大赛、电子简历设计大赛、PPT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网络辩论赛等等。
第三,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就必须以学生为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增强高校网络发展与大学生德育的时效性对策,认真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如设置一定数量和有一定覆盖面的网络辅导员,创造出学生乐于接受、艺术性和互动性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发挥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正向引导作用,消除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