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焊接过程不能对局部加热时间过长以至造成元件焊端脱离元件体或焊盘翘起等对元件或焊盘造成的过热冲击;
1.2 焊接过程不能过于用力以至造成元件引线(脚)变形甚至断裂、焊盘变形或断裂;
1.3 焊接操作时必须避免产生多余的锡珠或焊渣,如有应清除干净。
1.4 焊接操作应做好防静电。
1.5 焊接过程产生的含锡、铅废气必须通过管道统一排放到大气中,避免吸入人体而损害健康;
1.6 焊接后产生的锡渣统一收集,制造一部办公室每月上门收集,以便统一回收到厂家进行加工利用;
2. 板面要求:
2.1 焊接完成后的板面清洁度(离子量)必须达到美标(MIL)的要求;
2.2 板面要求保持干净,无粘手或油腻感;
2.3 无助焊剂的残留物,无较明显的手指印或其他污痕。
2.4 无局部过热引起的板面焦、黑迹象。
3. 说明:
引用标准:主要参照IPC610-D和相关IT大客户spec,以及导入RoHS以来的大量试产和测试、产线及市场不良的分析。
4. 检测方法:
(1)目视检验:简便直观,是评定焊点外观质量的主要方法。
(2)当出现疑问点需要分析检测时,可根据组装板的组装密度,在2~5倍放大镜或3~20倍显微镜下抽检(并借助照明)。
焊盘宽度或焊盘直径 | 用于分析检测放大倍数 | 用于仲裁放大倍数 |
>1.0mm | 1.75X | 4X |
0.5~1.0mm | 4X | 10X |
0.25mm~0.5mm | 10X | 20X |
<0.23mm | 20X | 40X |
NO. | 项目 | 规格与方法 | 参考图片 | 判定 |
1 | 片式元件(含圆柱体)焊点高度(E) | 最佳焊点高度为焊锡高度加元件可焊端高度。 | OK | |
◆最大焊点高度可超出焊盘或爬伸至金属镀层可焊端顶部,但不可接触元件体。 ◆最低应爬伸至元件可焊端1/4处,形成弯月形(E>G+1/4H)。 | 可接受 | |||
◆焊锡接触元件体。 ◆少锡:锡未爬至元件可焊端25%高度。 | 拒收 | |||
2 | 片式元件(含圆柱体)侧面偏移(A) | 无侧面偏移。 | OK | |
侧面偏移A小于元件可焊端宽度W的1/3或焊盘宽度P的1/3,其中较小者。 | 可接受 | |||
侧面偏移A大于元件可焊端宽度W的1/3或焊盘宽度P的1/3,其中较小者。 | 拒收 | |||
3 | 片式元件(含圆柱体)焊点宽度(C) | 末端焊点宽度等于元件可焊端宽度或焊盘宽度,其中较小者。 | OK | |
末端焊点宽度C最小为元件可焊端宽度W的2/3或焊盘宽度P的2/3,其中较小者。 | 可接受 | |||
末端焊点宽度C小于元件可焊端宽度W的1/3或焊盘宽度P的1/3,其中较小者。 | 拒收 | |||
NO. | 项目 | 规格与方法 | 参考图片 | 判定 |
4 | 片式元件(含圆柱体)末端偏移(B) | 无末端偏移。 | OK | |
可焊端偏移超出焊盘。 | 拒收 | |||
5 | 片式元件(含圆柱体) 末端重叠(J) | 元件可焊端与焊盘间的重叠部分J可见。 | OK | |
无末端重叠部分。 | 拒收 | |||
6 | 扁平,L形和翼形引脚元件(含J形引脚),最小跟部焊点高度(F) | 最小跟部焊点高度F等于焊锡厚度G加上引脚厚度T的1/2。 | 可接受 | |
跟部焊点高度F小于焊锡厚度G加上引脚厚度T的1/2。 | 拒收 | |||
7 | 扁平,L形和翼形引脚元件(含J形引脚),最大跟部焊点高度(E) | 跟部焊点爬伸至引脚上弯折处。 | OK | |
◆高引脚外形的器件(引脚位于元件体的中上部,如QFP、SQL等)焊锡可爬伸至,但不可接触到元件体或末端封装。 ◆低引脚外形的器件(引脚位于或接近元件体的中下部,如SOIC、SOT等),焊锡可爬伸至封装或元件体下。 |
| 可接受 | ||
焊锡接触到引脚外形元件体或末端封装。 | 拒收 |
NO. | 项目 | 规格与方法 | 参考图片 | 判定 |
8 | 扁平,L形和翼形引脚元件(含J形引脚),侧面偏移(A) | 无侧面偏移。 | OK | |
最大侧面偏移A不大于引脚宽度W的1/3或0.5毫米,其中较小者。 | 可接受 | |||
偏移A大于引脚宽度W的1/3或0.5毫米,其中较小者。 | 拒收 | |||
9 | 扁平,L形和翼形引脚元件(含J形引脚),最小末端焊点宽度(C) | 末端焊点宽度C等于引脚宽度W 。 | OK | |
最小末端焊点宽度C不小于引脚宽度W的2/3 。 | 可接受 | |||
末端焊点宽度C小于引脚宽度W的2/3 。 | 拒收 | |||
10 | 扁平,L形和翼形引脚元件(含J形引脚),趾部偏移(B) | ◆趾部不超出焊盘。 ◆J形引脚趾部偏移不做要求。 | 可接受 | |
趾部超出焊盘。 | 拒收 | |||
11 | 扁平,L形和翼形引脚元件,最小侧面焊点长度(D) | 焊点在引脚全长正常润湿。 | OK | |
焊点长度D小于引脚宽度W或引脚长度L的75%,其中较小者。 | 拒收 | |||
NO. | 项目 | 规格与方法 | 参考图片 | 判定 |
12 | 面阵列/球状阵列(BGA,CSP等) | 无焊盘偏移或偏转、无焊锡球、焊接处光滑圆润、有明显边界、无空缺。 | OK | |
小于1/4球直径或焊盘直径偏转(其中较小者),并符合最小电气间隙 。 | 可接受 | |||
◆冷焊。◆焊接处破裂 。◆锡连焊,X射线下焊点间锡连 。◆漏焊,焊锡敞开。◆焊锡球与板的接触面小于25% 。◆偏移大于1/4球直径或焊盘直径。 | 拒收 | |||
13 | 侧立 | 矩形片式元件宽厚比(W:H)小于2:1,侧立时三端垂直面可以被正常润湿。 | 可接受 | |
矩形片式元件宽厚比(W:H)大于2:1 。 | 拒收 | |||
14 | 贴翻 | 矩形片式元件贴装贴翻。(个别数量贴翻可放行,但要及时调整生产过程参数;如果是批次性的,拒收。) | 过程警示 | |
15 | 冷焊 | 锡膏未回流或回流不完全。 | 拒收 | |
16 | 少锡 | ◆焊锡太少未爬伸至引脚跟部1/2高处。 ◆焊锡太少未爬伸至元件可焊端末1/4高处。 | 拒收 |
17 | 虚焊 | 元件焊接端或焊盘可焊性差而引起锡未润湿焊盘或焊接端。 | 拒收 | |
NO. | 项目 | 规格与方法 | 参考图片 | 判定 |
18 | 错位 | Chip错位:无末端重叠或元件可焊端超出焊盘。 IC错位:侧面(或旋转)偏移大于引脚宽度的1/3,其中较小者。 | 拒收 | |
19 | 焊点裂缝 | 破裂或有裂缝的焊锡。 | 拒收 | |
20 | 锡连(连焊) | 焊锡在导体间的未正常连接。 | 拒收 | |
21 | 反向 | 二极管、三极管、钽电容、IC等有方向性的元件转过90度、180度、270度后贴装,造成与PCB板上白油方向不一致。 | 拒收 | |
22 | 焊锡球/焊锡渣 | ◆焊锡球违反最小电气间隙,直径大于0.15mm。 ◆焊锡球未附着于金属表面。 | 拒收 | |
23 | 裂缝与缺口 | ◆任何电极上的裂缝或缺口 ◆玻璃元件体上的裂缝、刻痕、或任何损伤。 ◆任何电阻质的缺口。 ◆任何裂缝或压痕。 | 拒收 | |
24 | 翘脚 | 因元件引脚变形不能与焊盘接触。 | 拒收 | |
25 | 立碑 | 元件一端翘起不能与焊盘接触。 | 拒收 | |
26 | 漏件 | 要求贴装元件的位置没有元件。 | 拒收 |
NO. | 项目 | 规格与方法 | 参考图片 | 判定 | |||||||||
1 | 引脚长度 | 元器件引脚或导线伸出焊盘的长度为(L=1.5mm)或依照作业指导书和图纸的要求。 | OK | ||||||||||
零件脚长: 短于1mm; 或超过2mm。 | 拒收 | ||||||||||||
2 | 电解电容高翘 | 零件装插须平贴PCB。 | OK | ||||||||||
直径 8Φ 以上其高跷程度大于0.8mm。(高端产品:0.2mm). 2) 直径8Φ(含)以下其高跷程度大于 1mm。 | 拒收 | ||||||||||||
3 | 连接座翘起 | 零件装插须平贴PCB。 | OK | ||||||||||
当只有一边与板面接触时,高翘程度大于0.5 mm。 | 拒收 | ||||||||||||
4 | 双排脚包装 IC 翘起 | 零件装插须平贴PCB。 | OK | ||||||||||
当只有一边与板面接触时,高翘程度大于0.5 mm。 | 拒收 | ||||||||||||
NO. | 项目 | 规格与方法 | 参考图片 | 判定 | |||||||||
5 | 漏焊 | 润焊、焊点轮廓光滑、无漏焊 | OK | ||||||||||
漏焊 | 拒收 | ||||||||||||
6 | 冷焊 | 润焊、焊点轮廓光滑、无冷焊 | OK | ||||||||||
锡面未充分连接脚与焊垫,锡面扭曲不平。 | 拒收 | ||||||||||||
7 | 锡裂 | 润焊、焊点轮廓光滑、无锡裂 | OK | ||||||||||
锡裂 | 拒收 | ||||||||||||
8 | 锡洞 | 润焊、焊点轮廓光滑、无锡洞 | OK | ||||||||||
锡洞面积超过20%的焊点 | 拒收 | ||||||||||||
NO. | 项目 | 规格与方法 | 参考图片 | 判定 | |||||||||
9 | 短路 | 无任何锡短路(不同线路) | OK | ||||||||||
在板面上锡短路 | 拒收 |
10 | 针孔 | 润焊、焊点轮廓光滑、无针孔 | OK | |||||||||
同一焊点上有一个针孔 | 拒收 | |||||||||||
同一焊点上有两个针孔 | 拒收 | |||||||||||
11 | 锡尖 | 润焊、焊点轮廓光滑; | OK | |||||||||
锡尖长度大于0.2mm | 拒收 | |||||||||||
12 | 不润湿 | 焊点表面总体呈现光滑和与焊接零件有良好润湿。部件的轮廓容易分辨。焊接部件的焊点有顺畅连接的边缘。表层形状呈凹面状。 | OK | |||||||||
不润湿,导致焊点形成表面的球状或珠状物,颇似腊层面上的水珠。表面凸状(θ>90°),无顺畅连接的边缘。 | 拒收 | |||||||||||
NO. | 项目 | 规格与方法 | 参考图片 | 判定 | ||||||||
13 | PTH爬锡高度 | 镀通孔板子焊锡良好且镀通孔吃锡厚度100%。 目视检验标准:整个板面90%以上的焊点上板可见焊锡,个别元件(如排Pin)50%以上引脚可见焊锡,可接受。 | OK | |||||||||
PTH通孔上锡低于75%,对于连接散热面的金属化孔未良好润湿且垂直填充未达到50%。 | 拒收 | |||||||||||
14 | PTH下板锡少 | 焊点润湿良好。引脚周围100%有焊锡覆盖。 | OK | |||||||||
少于270°的填充和润湿(引脚、孔壁和可焊区域)。 | 拒收 | |||||||||||
15 | 包焊 | 焊点表面总体呈现光滑和与焊接零件有良好润湿。部件的轮廓容易分辨。焊接部件的焊点有顺畅连接的边缘。引脚清晰可见。 | OK | |||||||||
焊点呈外突曲线,零件脚不清晰可见。单层板不可接受;多层板需做金相分析。 | 拒收 | |||||||||||
16 | 炉后剪脚 | 炉后无剪脚 | OK | |||||||||
脚径Φ>0.6mm的焊点,炉后剪脚,露出引脚末端金属。 | 拒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