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狼牙山五壮士 教案 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12:28:57
文档

狼牙山五壮士 教案 教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一.谈话导入。师:在的一个连队,至今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每天早晨点名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一片肃静,没有人应声,直到点到第六名战士的姓名时,才有人答“到”。这是怎么回事呢?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就会解开心中的这个疑惑。(板题。)T:从课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还想获得哪些信息?二.预习探究,检查预习。课题中你获得了这么多信息,那么你预习中一定有更多的收获吧!(汇报预习收获。)1.检查字词掌握。读准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崎岖坠落满腔怒火斩钉截铁居高临下昂首挺
推荐度:
导读狼牙山五壮士一.谈话导入。师:在的一个连队,至今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每天早晨点名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一片肃静,没有人应声,直到点到第六名战士的姓名时,才有人答“到”。这是怎么回事呢?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就会解开心中的这个疑惑。(板题。)T:从课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还想获得哪些信息?二.预习探究,检查预习。课题中你获得了这么多信息,那么你预习中一定有更多的收获吧!(汇报预习收获。)1.检查字词掌握。读准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崎岖坠落满腔怒火斩钉截铁居高临下昂首挺
        狼牙山五壮士

一.谈话导入。

师:在的一个连队,至今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每天早晨点名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一片肃静,没有人应声,直到点到第六名战士的姓名时,才有人答“到”。这是怎么回事呢?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就会解开心中的这个疑惑。(板题。)

T:从课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还想获得哪些信息?

二.预习探究,检查预习。

课题中你获得了这么多信息,那么你预习中一定有更多的收获吧!

(汇报预习收获。)

1.检查字词掌握。读准下列词语。日寇   晋察冀  崎岖  坠落  满腔怒火  斩钉截铁   居高临下  昂首挺胸   粉身碎骨  壮烈豪迈

2.结合课题,根据自己的预习,交流课文主要内容。出示:我会填

3.交流资料。抗日战争  狼牙山

讨论: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课题《狼牙山五壮士》为什么不写成《狼牙山五战士》? 师指导:(为什么不用“五战士”而用“五壮士”?)

(1)理解“战士”、“壮士”的区别。

战士:是指在战场上参加作战的普通士兵,仅仅表明身份。

壮士:“壮”就是形容行为英勇,面临危险毫不畏惧。“壮士”就是指意气豪迈而勇敢的人,它含有对人物敬佩和歌颂的感情色彩。

三.品读体验。

五位战士的哪些言行举止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不愧为五壮士?找出最能打动你的语句,勾画出来,用心读,并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生自读令自己感动的段落。) (生小组合作交流。)

汇报:有感情朗读令你们感动的段落,并说说感动的原因。(根据汇报的内容学习)

(一)“诱敌上山” (一生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课件出示: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葛振林打一就大吼一声,好象细小的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力气。胡德林和胡福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1.从描写五位战士的语言中你体会到什么?(抓“全神贯注”“绷得紧紧地”等词,战士全力以赴)

2.指导读。读出对敌人的痛恨。

生:这一部分使我们感动的原因是:五位战士作战特别勇敢顽强,仅仅五个人,就将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完成掩护任务,歼灭许多敌人,使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二)“引上绝路”

 生: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五位战士将敌人引上绝路,也就是死亡之路。读第3段)

 师:请你读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生读。)

1.这段话中的绝路是什么意思?

2.观狼牙山顶峰图。这就是狼牙山。为什么说这是条绝路?用文中的话回答。

3.生:当时面对两条路,一条是通往主力,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能有生还希望,但也会引来敌人,暴露连队目标;一条是绝路,没有生还希望,但可以确保群众和连队安全。班长选择了绝路是特别坚决的。

师:从哪看出班长的态度特别坚决?生:斩钉截铁。

师:请你来“斩钉截铁”地读一读这句话。(生读。)

师:在这生死关头,班长一个“走”字,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和连队主力。一个“走”字,意味着他们选择了一条绝路,一条牺牲之路。五壮士舍生赴死的行动是何等壮烈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斩钉截铁”地齐读这句话。生:齐读。(读得干净利索。)

师:五位壮士将敌人引上了绝路,他们舍生取义的壮举让我们深受感动。

(三)“顶峰歼敌”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顶峰歼敌”。

生:(读第4段,略。)理由:五位战士到了顶峰,也就到了尽头,五位壮士再没有别的路可走。他们在牺牲之前,仍在浴血奋战。

师:请你看着屏幕读读这段话。

屏幕出示:“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  

师:班长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说的这句话?

  生:子弹用尽,只剩一颗手榴弹时,大声喊的。因为班长想让最后一颗手榴弹发挥最大威力。他心中充满对敌人的仇恨,我觉得应该这样读。(读)

  师:你读得太好了!听了你的朗读,我也恨不得抱起石头砸向敌人。大家一起来练习读一读。(生读。)

  师:这一部分,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生:重点写了五位壮士的动作、语言。

  师:作者不仅通过语言描写,还有动作描写,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五壮士之壮。我们以后习作时要学习运用。

(四)“英勇跳崖”出示:6-9段  (生读后谈感想)

  师:读得很有气势!我想读完后一定有个词跳入你的脑海中,是哪个词?(英勇壮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出示:“屹立”图片 

1.课文哪几句话是描写这幅画面的内容?他们当时的表情如何?

2.(理解“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用书上的语言回答为什么他们有这个表情?

3.五位壮士是怎么跳崖的?再读他们跳下悬崖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情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班长很让我感动。他处处做战士的榜样。

  生:五位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不愿落在敌人手里,英勇赴死的壮举,是真正的英雄。

4.出示跳悬崖画面。再读口号。从口号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五位壮士跳崖时喊出的口号最令我感动,说明他们心中至死也未想到自己的安危,而是始终满含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英雄们壮烈豪迈的口号。

  (生读口号。)

  师:接读“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师:谁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部分?

  (生感情读。)

  师:是呀,这一部分作者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塑造出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出示插图。)

  师:这就是胜利完成任务的五位壮士。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的方向。

  师:多么壮烈的话语,多么豪迈的壮举!让我们通过屏幕目睹五位英雄惊天动地的场面。

  (放电影片段。)

  师: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称这五位战士为“壮士”了吗?因为他们不是普通的战士,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主力和群众的安全。它们不仅是战士,还是英雄,是壮士。

四.拓展延伸。

  师:是呀,他们的语言是那样的壮烈豪迈,他们的抉择是那样的悲壮感人!他们那伟大的精神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1.同学们,读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话想说,那就在课下拿起笔来,写出你们的心声吧。 

2.五壮士的后续故事。

3.赞扬五壮士的诗歌。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字典自主识字,能正确读写“日寇、悬崖”两词,默出五位壮士的名字。

2、学习围绕课题,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学会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4、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知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检查反馈预习情况。

1、谈话,揭示课题。

2、反馈预习情况。

(1)出示课前预习题

(2)默写词语,重点指导“悬、寇”的书写,借助工具书理解“寇”。

(3)了解“晋察冀”及狼牙山。

(4)默写五壮士的名字。

二、借助课题,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1、交代练习内容。

出示: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借助课题,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写写自己对课题意思的理解。

师:狼牙山是个具体的地名,五壮士则是人物。两者似乎毫无关系,现在,就请你读读课文,用一句话写一写你对课题的理解。

(1)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教师注意倾听纠正学生的问题。

交流出示:  

五位壮士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的转移,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引上绝路。

六班的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地与敌人战斗。

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利用险要地形,痛击敌人。

五位壮士胜利完成了任务,英勇壮烈地跳崖了。

(3)根据概括内容找到课文相应小节。

(4)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师:同学们,像这样前面是地名,后面跟人物的题目,我们就可以借助课题想一想,五壮士在狼牙山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带着这样的问题认真读文,就能大致了解课文讲述的事情。

(5)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讨论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讨论题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课题《狼牙山五壮士》为什么不写成《狼牙山五战士》?

师指导:

2、审清答题要求。

师:这道题要我们回答什么问题?

(为什么不用“五战士”而用“五壮士”?)

师:对回答这个问题它又提出了什么具体的要求?

2、教师引导:

(1)、理解“战士”、“壮士”的区别。

战士是指在战场上参加作战的普通士兵,仅仅表明身份。

壮士“壮”就是形容行为英勇,面临危险毫不畏惧。“壮士”就是指意气豪迈而勇敢的人,它含有对人物敬佩和歌颂的感情色彩。

(2)读文划句,初步感受壮士的英雄壮举。

师:那么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他们行为的壮烈?下面老师就教你们联系课文内容来说。要联系课文内容,首先就要找到有关的内容。下面就请大家读读课文,拿笔用括号标相关的句子,再反复多读几遍。

3、朗读指导。

师:文章的字里行间均让我们感受到五壮士的英勇壮烈。老师从中选择了三个特别能表现他们英雄气概话的语段,请大家再读一读。

〈出示 3段内容 〉

为了拖住敌人,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撤退,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

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暴露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另一条通向三面悬崖的莲花瓣、棋盘陀顶峰。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砸碎了,然后走向悬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跳下悬崖。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个别读齐读(重点读好人物的语言)

2、教师结合第一个语段示范回答问题。

出示  1 

为了拖住敌人,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撤退,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

(1)提出听记要求。

师:接下来,老师就要抓住这句话中的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内容做简单分析,来回答问题。请你仔细听,认真记,我选择了哪些关键词。

(2)交流、圈划关键词。

(3)自读老师的示范答案,进一步了解答题方法。

五个战士为了完成掩护群众和转移的任务,要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五个战士面对的是大批敌人,双方力量太悬殊了。他们这么做也意味着生还的机会很小,但是为了和群众,他们丝毫不害怕。他们是多么英勇,所以把他们称为“壮士”。

3、学生自选一个语段,尝试联系课文内容答题。

(1)学生自读,圈划关键词。

(2)同桌交流感受。

(3)指名交流,教师点评。

4、总结。

师:发生在狼牙山上的这个故事悲壮感人,这五位战士真不愧为壮士。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

师:通过今天的尝试,大家都大致学会了怎样联系课文内容来谈了。今天回家,就请你们学着刚才同学交流的样子,选择这几个的语段中的一段,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为什么课文把五战士称为壮士?如果你能把这几句话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来谈,则更有说服力。

四、补充资料,引导理解“五壮士”不能写成“五烈士”。

师:通过品读课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关键语句,我们感受到“五壮士”的英勇壮烈。那么,“五壮士”改为“五烈士”可以吗?

1、出示补充资料:

五壮士跳崖后,班长马宝玉、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两位战士被半山腰一棵横生树挂住,没有牺牲。后来,他们得到群众的帮助重新回到了。

2、结合资料谈观点。

五、总结全文,课外拓展并布置作业

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老师向大家再向推荐两个故事,《  四行仓库八百勇士》、《 乌斯浑河八女投江》。

1、审题。

2、提示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3、布置回家作业。

(1)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把这五位战士称为“壮士”?

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练习课)课例分析

作者(来源):徐教院附小 李倩    发布时间:2010-06-22

一、本堂课的目标定位以及练习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至此之前的两篇课文为《手术台就是阵地》和《“走”完长征的婴儿》。可见本单元主要围绕“了解中国的光荣历程”这个主题展开,而单元训练重点为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站立单元统整的角度,我对整个单元进行了备课设计,其中《手术台就是阵地》、《“走”完长征的婴儿》为精读课文,主要学习概括事情的方法,通过复述等方式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狼牙山五壮士》则以练习课的形式对概括进行相应的复习,同时学会联系课文的内容,谈感想体会人物的英雄气概。

把《狼牙山五壮士》定为练习课,与它在单元内承上启下的位置有关,也与它清晰的文体脉络和语言文字能强烈烘托人物气概有关。课文的内容来源于真实的事件,英雄们不怕牺牲的民族气节震撼心灵,学生只要一读课文就会被故事中感人的情节所吸引。因此根据练习课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借助字典自主识字,正确读写“日寇、悬崖”两词,默出五位壮士的名字。

2、学习围绕课题,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学会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4、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根据本堂练习课目标,我又设计了以下练习:

1、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把这五位战士称为“壮士”?

                                                  

二、教学过程突出阅读方法的梳理

阅读写人叙事文章时,通常从了解事情的经过,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这两方面入手,所以本堂练习课的练习设巧妙地涵盖了这两方面,就是要教会学生一般的阅读方法。

1、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

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简单的事件有了一定的概括能力,能尝试用“在什么情况下,人物的表现”这一思路来指导自己进行概括。《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包含了事情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要完整概括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老师没有放弃课后的练习,因为这个填空是极好的教学辅助抓手,它告诉学生要了解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就要先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

光有抓手,不实施指导,直接放手让学生自行归纳也是不行的,还要充分利用练习中所举的例子给予学生概括的思路。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的概括,始终没有离开“狼牙山”和“五壮士”这两个要素,而课题恰恰也是由这两部分组成的,所以在概括每一部分的时候,老师便指导学生要注意五壮士和狼牙山之间的关系,把重点放在“五壮士在狼牙山干什么”。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还会有抓不住重点的现象,所以文本阅读的细化指导也很重要。例如第二部分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老师就要指导学生注意作者的写作方式,告诉学生遇到这一类的写法,归纳段意时就可以重点关注概括部分的内容。还有第三部分,当学生只关注的事情的结果时,老师就要提醒学生注意到原因,否则段意是不完整的。

课后的辅助练习只要求学生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即可,但本堂练习课的设计是要求学生能把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通顺连贯的语句简要地说给别人听,因此还要把每一部分的内容合起来。但是机械的叠加是行不通的,所以老师还要指导学生要使句子通顺、连贯,还得注意句子的省略和变化。

下面的图示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师的指导过程:

辅助抓手:课后练习

分部分概括  第一部分:    举例

                    第二部分(先概括后具体)细化指导     指导概括思路

主要内容   指导     第三部分(原因、结果)           “五壮士在狼牙山干什么”

                    第四部分:    举例

         段意合并   第五部分(抓主干)

    

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学生就可以简要地把故事告诉给别人听,语文的工具性就体现在这里。语文的练习课并不是简单地完成一道习题,简要概括这项技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遇到。告诉别人一个故事,不只是复述,如果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还可以运用简要概括。英雄的故事更要广为流传,所以课上老师强调回家用这个方法把故事说给弟妹们听,让大家都来了解这个故事。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气概。

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只是对课文的情节了解了大概,要深入感受人物的气概,还得好好地深入内容。体会人物精神品质,学生往往会给人物贴标签,却很难联系课文的内容来谈感受。于是,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把这五位战士称为“壮士”?用巧妙的练习设计勾勒出教学的框架,紧密地联系文本有目的地展开教学,并以清晰的步骤指导学生突破难点,既帮助归纳有效方法,又让学生体会到人物的英雄气概,把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老师从“壮士”入手,引用晋察冀根据地的聂荣臻元帅对五个战士的题词,积累怎样的词语可以体现出壮烈豪迈的。学生根据题词和以往经验例举了“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宁死不屈……”这些词语。然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看看五壮士的哪些言行说明了他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去体会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内容,但却无法规范地谈及内心的感受,因此老师要为学生建立联系,把文本和内心感受,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及时示范,告诉学生要谈感想就要抓住关键的词句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在学生自我练习的时候,老师巡视、点拨,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讲清楚。遇到疑难点,老师又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分析,进行释疑。因为五战士的壮举在散落 在字里行间,学生越分析越感受到战士们了不起,学生们的情感体验不言而喻。

                                                     

三、本堂课的启发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上了一堂练习课,没想到老师和学生的收获都很大。练习课与让学生做练习题是有区别的,练习课的目的不只是要让学生完成练习,而是要突破学生学习上的难点,帮助学生归纳学习的方法,所以课堂内的练点不能过于分散,应当切中要害。语文的练习课也并非单纯的知识技能的训练,练习的设计还要把情感价值纳入其中,通过教师方法的指导,使知识技能和情感价值得到统一。语文教学中,老师不妨在精读课后上一节练习课,有目的地突破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

文档

狼牙山五壮士 教案 教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一.谈话导入。师:在的一个连队,至今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每天早晨点名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一片肃静,没有人应声,直到点到第六名战士的姓名时,才有人答“到”。这是怎么回事呢?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就会解开心中的这个疑惑。(板题。)T:从课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还想获得哪些信息?二.预习探究,检查预习。课题中你获得了这么多信息,那么你预习中一定有更多的收获吧!(汇报预习收获。)1.检查字词掌握。读准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崎岖坠落满腔怒火斩钉截铁居高临下昂首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