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验目的
1.测定低碳钢(Q235 钢)的强度性能指标:上屈服强度(),下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
2.测定低碳钢(Q235 钢)的塑性性能指标:断后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3.测定灰铸铁(HT250)的强度性能指标:抗拉强度()。
4.观察、比较低碳钢(Q235 钢)和铸铁两种材料的力学性能、拉伸过程及破坏现象。
5. 学习试验机的使用方法。
二、设备和仪器
1.WES-600S型电液式万能试验机。
2.游标卡尺。
三、试样
国标GB/T228-2002采用直径d0=10mm(名义尺寸)的圆形截面长比例试样。
四、实验原理
1)低碳钢(Q235 钢)的拉伸实验
将试样安装在试验机的上下夹头中,连接试验机和微机的数据线,启动试验机对试样加载,微机自动绘制出载荷位移曲线。观察试样的受力、变形直至破坏的全过程。
屈服阶段反映在曲线图上为一水平波动线。上屈服力是试样发生屈服而载荷首次下降前的最大载荷。下屈服力是试样在屈服期间去除初始瞬时效应(载荷第一次急剧下降)后波动最低点所对应的载荷。最大力是试样在屈服阶段之后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相应的强度指标由以下公式计算:
上屈服强度() : (1-1)
下屈服强度(): (1-2 )
抗拉强度(): (1-3)
测量断后的标距部分长度和颈缩处最小直径du,按以下两式计算其主要塑性指标:
断后伸长率():
(1-4)
式中为试样原始标距长度,为试样断后的标距部分长度。
断面收缩率():
图1-2 移位法测定断后标距
(1-5)
式中和分别是原始横截面积和断后最小横截面积。
移位法(亦称为补偿法)测定断后的标距部分长度。
在长段上从断口O点起取长度基本上等于短段格数的一段得B点,再由B点起取等于长段所余格数(偶数)之半得C点(见图1-3a);或取所余格数(奇数)减1与加1之半得C与C1点(见图1-3b);移位后的L1分别为:AO+OB+2BC或者AO+OB+BC+BC1 。
2)铸铁的拉伸实验
铸铁拉伸时没有屈服阶段,断口为平端口,只能测得其抗拉强度。据试样所能承受的最大力值Fb,计算铸铁抗拉强度():
(1-6)
五、实验步骤
1.测量试样尺寸
(1)划线。在试样两端划细线标志标距。
(2)直径。在试样标距两端和中间三个截面上测量直径,每个截面在相互垂直方向各测量一次,取其平均值。用三个平均值中最小值计算试样横截面面积,数据列表记录。
(3)标距长度。量取标距计算长度。
2.开机
打开试验机及计算机系统电源。
3.实验参数设置
按实验要术,通过试验机操作软件设量试样尺寸等实验参数。
4.测试
通过试验机操作软件控制横梁移动对试样进行加载,开始实验。实验过程中注意曲线及数字显示窗口的变化。实验结束后,应及时记求并保存实验数据。
5.实验数据分析及输出
根据实验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打印机输出实验结果及曲线。
6.断后试样观察及测量
取下试样,注意观察试样的断口。根据实验要求测量试样的延伸率及断面收缩率
7.关机
关闭试验机和计算机系统电源。清理实验现场.将相关仪器还原。
六、实验结果处理
1.实验原始数据记录参考表1-1和表1-2填写。
表1-1 试样原始尺寸
材料 | 原始标距 (mm) | 原始横截面直径do(mm) | 原始最小横截面积 A0(mm2) | ||||||||
I | II | III | |||||||||
1 | 2 | 平均 | 1 | 2 | 平均 | 1 | 2 | 平均 | |||
低碳钢 | 100 | ||||||||||
铸 铁 | ∕ |
断后标距
(mm) | 断后缩颈处最小直径du(mm) | 断后最小横截面积 Au(mm2) | ||
1 | 2 | 平均 | ||
低碳钢
据曲线(拉伸图)和试样屈服后所承受的最大力值Fb计算力轴(轴)每毫米代表的力值,进而确定上屈服力和下屈服力的大小。按公式(1-1)~(1-3)计算上屈服强度、下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按公式(1-4)和(1-5)计算断后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铸铁
据试样所承受的最大力值Fb,按公式(1-6)计算抗拉强度。
七、实验报告要求
1. 包括实验目的,设备名称、型号,实验原始数据记录(列表表示)与实验数据处理,分析讨论。
2. 画出试样断裂后形状示意图(可画在数据记录和处理栏内)。用移位法测定断后收缩率的测量和计算过程应图示说明。
3. 试验机自动绘制的图附于实验报告内。
八、思考题
1.拉伸实验可以测定哪些力学性能?
2.Q235钢的拉伸过程的四个阶段?
3.铸铁试样拉伸,断口为何是平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