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而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程超过6-8周时,病变可侵及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主要临床特点为反复耳流脓,骨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评估病人既往是否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有无鼻咽部慢性疾患,机体抵抗力是否低下等情况。
2.身体状况 根据临床表现将本病分为三型,即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可合并存在。
3.辅助检查 耳镜检查、听力检查、乳突X线片和颞骨CT扫描。
4.心理-社会状况 部分病人因知识缺乏,不知其严重后果而不予重视。部分病人因耳流脓、听力下降且伴有臭味,而产生自卑心理。另因担心手术并发症,如面瘫等。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护士应多关心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以满足其对疾病的认知。
【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为消除病因,控制感染,清除病灶,通畅引流,尽可能恢复听力。
1.药物治疗 单纯型中耳炎和骨疡型中耳炎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通常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洗耳,棉签拭干后再滴入抗生素滴耳剂,常用药物有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液等。1%呋麻滴鼻剂滴鼻,以保持咽鼓管引流通畅。炎症急性发作时,全身应用抗生素。
2.手术治疗
2.1 胆脂瘤型中耳炎应尽早实施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预防并发症。
2.2 骨疡型中耳炎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须行乳突根治术。根据病变范围,可施行改良乳突根治术,尽可能重建中耳传音结构,保留或改善听力。
2.3 炎症控制,耳内完全干燥后,鼓膜穿孔不愈合且CT证实中耳乳突腔无顽固病变者,应及时行鼓室成形术。
3.病因治疗 及时治愈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积极治疗鼻咽部慢性疾病,如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等。
【常见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舒适受损:耳流脓 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关。
2.感知紊乱:听力下降 与鼓膜穿孔,鼓室肉芽或胆脂瘤破坏听小骨有关。
3.焦虑 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及对手术不了解有关。
4.潜在并发症:颅内、外感染,面瘫等。
5.知识缺乏:缺乏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和自我护理知识。
【护理措施】
(一)遵医嘱正确使用滴耳剂、滴鼻剂。
(二)需手术治疗者
2.1 手术前护理
2.1.1 心理支持:向病人介绍手术的目的、意义及术中配合,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减轻焦虑感。
2.1.2 术前准备:落实术前检查、备皮等,参见“耳科病人手术前后常规护理”。
2.2 手术后护理
2.2.1 取平卧位或健侧卧位,起卧宜缓慢,防止意外跌倒。
2.2.2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及止血剂。
2.2.3 密切观察有无面瘫、眩晕、恶心、呕吐、剧烈头痛及平衡障碍等情况,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向医生反馈,警惕耳源性并发症的发生。观察创面有无渗血,渗血明显者应及时换药。
2.2.4 摄入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忌辛辣、硬等刺激性饮食。
【健康指导】
1.指导病人正确洗耳、滴耳:用3%过氧化氢溶液彻底清洗耳道及鼓室内脓液,并用棉签拭干后,方可滴药。局部忌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以免引起耳中毒。忌用粉剂,以免堵塞鼓膜穿孔处,影响引流,导致并发症。避免滴用有色药物,以免妨碍局部观察。注意滴入药液的温度,尽可能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
2.鼓室成形术后3个月内,耳内会有少量渗出,属正常现象。注意保持外耳道清洁,防止感染。短期内不宜游泳,洗头时可用干棉球堵塞外耳道口。
3.强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感冒。
4.宣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危害,特别是骨疡型和胆脂瘤型有引起颅内、外并发症的危险。
【护理评价】
通过治疗和护理计划的实施,评价病人是否能够达到:
1.耳流脓停止。
2.听力改善或恢复。
3.焦虑减轻或消失。
4.未出现并发症。
5.病人掌握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与自我护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