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 |||||
课程名称 |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 | ||||
区县 | 灵台县 | 年级 | 八年级 | ||
学科 | 数学 | 教材版本 | 人教版 | ||
一、教学内容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和能力要素分析,说明它的地位和作用) | |||||
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 安排的教学内容为三角 形全等的判定中的“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材安排的上述内容是在 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后展开的,在本节课中给学生提供探 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感受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 | |||||
二、学情分析(说明学生学习本内容可能遇到的知识和能力困难) | |||||
初二的学生大约在13岁左右,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能够根据具体 的情境体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些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基于学生的 学习基础,在研究几何图形的方法和合情推理方面还存在欠缺.本节课是学生在 已经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后,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他们经历一些探究的过 程:动手实践、观察猜想、归纳总结、巩固应用等.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可以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研究方法.另外,由于本节课所探究的一种方法,其图形容易 辨别,那么,学生如何分析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清晰地表达数学思考的过 程,也是教师应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教学难点是利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方法的应用及规范化书写. | |||||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预设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学习结果。可分条表述) | |||||
知识与技能:掌握“边边边”判定的内容,初步应用“边边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 形全等,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能够利用尺规画 出全等的三角形,具有一定的作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过程,体验用操作、归纳得出数学结论 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发现、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过程中,以观察思考动手画图、合 作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引 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并简要说明强化重点和突破难点的策略) | |||||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边边边”的判定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全等“边边边”的判定。“ 分类讨论”的数学方法的初步渗. 透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本节的难点。 | |||||
五、教学策略选择(说明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活动设计等) | |||||
小组讨论,先学后讲 | |||||
六、教学过程(说明本节课教学的环节、具体的活动、所需的资源支持及其主要环节设计意图)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复习回顾 | 学生回答问题: | ||||
出示探究 | 分组讨论 | ||||
运用新知 | 分组讨论 | ||||
七、教学评价设计(说明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标检测内容和方法) | |||||
做配套练习并讲解 | |||||
八、板书设计 | |||||
δ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判定:三 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例1证明: | |||||
九、课后反思 | |||||
本节课体现“两个三和-一个四”的教学理念。- 一个二是三种学习策略:体验 式学习策略,合作探讨的学习策略,‘ “做中学”的学习策略。第二个三是三个解 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多想,学生的嘴让学生多说,学生的手让学 生多做。四是四种新观念:学习主题观,问题探究观,生命发展观,评价过程观。 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将尽可能的让学生明白数学源自于生活,我们 身边随处都有数学。课堂上,本着教师为引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而去引导学 生观察,思考,讨论,动手实践等,从而得到新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教师教 学中不能没有的教学理念,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最好的导师。总之,最终 的教学目标是,从教会学生数学,过渡到学生明白怎样会学数学。 反思整个过程,我觉得做得较为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在课题的引入方面,然学生动手做、裁剪三 角形。既提问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又很好的过度到确定- 一个三角形需要哪 些条件的问题上来。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学得自然新鲜。数学学习来源 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