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1、新授课。
2、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结合学生视觉、听觉感受的综合课。
3、学生主体参与、自主讨论的形式。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弄够理解声乐作品是音乐与姊妹艺术(诗歌)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2、能够认真聆听作品,感受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不同艺术特色,并在区分艺术歌曲与群众歌曲的实践中,理解声乐体裁划分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1、音乐与诗歌相互交融的原因。
2、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不同艺术特色以及各自的定义,同时理解声乐题材划分的相对性。
教学方法:1、讲授法2、听觉感受法3、课堂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赏歌曲《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思考:
分析两个音频各采用什么形式 ?
第一个音频是配乐诗朗诵。第二个音频是歌曲,运用了音乐和前者诗歌相结合的方式。
师讲解:音乐与诗歌融合的历史,最终歌曲的形成,以至后来体裁的形成。
我国的历史就有见证: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音乐与诗歌结合的艺术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曲等不同的发展和演变阶段。
可见音乐与诗歌有这天然的共性。
二、新课教学:
1、问:音乐与诗歌有着哪些联系?
诗歌和音乐都需要有节奏感(中国古典诗歌音节的组合不仅形成顿、还形成运。逗,也就是一句之中最显著的那个顿。运把诗句分成前后两半,其音节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其次,押韵也是
形成中国诗歌节奏的一个要素。押韵是字音中韵母都分的重复。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音调(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厌组织起来的)、情感(古典诗歌的音乐美是声情的和谐)等。(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到了近代采用一种固定的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的样式来表情达意,这就是歌曲。后来歌曲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多种样式即声乐体裁。①、根据声乐演唱的形式分为:独唱、齐唱、对唱、合唱、轮唱、重唱等②、根据不同题材分为: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讽刺与诙谐歌曲等③、根据歌词与歌谱的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分节歌与通谱歌曲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分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
2、学生回答个人理解的两种歌曲,听赏歌曲,并进行连线。
分组讨论: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不同艺术特色。
歌曲形式 | 群众歌曲 | 艺术歌曲 |
曲调 | 雄壮豪迈的居多,音域不太宽广 结构亦不复杂。 | 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 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 |
伴奏 | 有无伴奏均可。 | 伴奏占有重要地位。 |
歌词与歌谱 的处理 | 多为分节歌,几段歌词用同一旋律, 或略作变化。歌谱有时可以另填歌词。 | 多为通谱歌曲,即每段歌词 用不同旋律,但也并非绝对 如此。词曲紧密结合,很难予以分解。 |
歌词 | 通俗简练,易于上口。 | 多采用著名诗歌。 |
演唱形式 | 齐唱或轮唱 | 独唱 |
演出地点 | 在广场、集会,或如今的体育馆等 露天或大型的演唱场所。 | 在室内性的音乐厅演唱。 |
演唱者 | 工人、农民和一般市民 | 专业演员 |
群众歌曲:内容大多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它体现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人民对社会的关心。按题材内容分为:工人歌曲、士兵歌曲、学生歌曲、节庆歌曲。五四运动后,随着反帝反封建群众斗争的深入,一个声势浩大的群众歌咏活动也迅速开展起来。这些歌曲都延续过去的“学堂乐歌”那种填词歌曲的方式编写,其曲调既有过去流行的城市小调和学堂乐歌,也有本国本地区和外国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国际歌》
艺术歌曲:艺术歌曲相对于群众歌曲以歌颂群众集体意志而言,主要抒发艺术家个人内心的感受,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它各个部分——歌词、声乐演唱、伴奏等方面都比较精细考究。歌词多用著名诗歌,伴奏占重要地位。如:《跳蚤之歌》《问》
三、拓展:
听赏《我爱你中国》深入讨论:你认为这首歌是群众歌曲还是艺术歌曲?为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但是我们也不应该以绝对划分来区别它们,它们的划分是相对的。
四、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很棒,今天学了音乐与诗歌的交融并了解了歌曲以及声乐体裁的划分中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不同艺术特色,欣赏了有关歌曲,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