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老子和谐思想对我国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12:32:21
文档

老子和谐思想对我国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诸侯争霸、社会分崩离析的不和谐现实,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认为,可以通过“法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通过统治者的“无为”实现官民关系的和谐,通过“损有余而补不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通过“知和”、“知常”、“知容”等身心修养,实现人们身心关系的和谐,从而构建起和谐社会。老子的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借鉴。一、老子“法自然”思想与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一)老子的“法自然”思想。“自然”一词有两种
推荐度:
导读春秋战国时期,面对诸侯争霸、社会分崩离析的不和谐现实,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认为,可以通过“法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通过统治者的“无为”实现官民关系的和谐,通过“损有余而补不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通过“知和”、“知常”、“知容”等身心修养,实现人们身心关系的和谐,从而构建起和谐社会。老子的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借鉴。一、老子“法自然”思想与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一)老子的“法自然”思想。“自然”一词有两种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诸侯争霸、社会分崩离析的不和谐

现实,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认为,可以通过“法自然”实

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通过统治者的“无为”实现官民关系

的和谐,通过“损有余而补不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人

与人关系的和谐,通过“知和”、“知常”、“知容”等身心修养,

实现人们身心关系的和谐,从而构建起和谐社会。老子的这

些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启

示,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借鉴。

一、老子“法自然”思想与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实施

(一)老子的“法自然”思想。

“自然”一词有两种基本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其含义

是指与人类活动相对的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活动。这种活动及

其变化,是在人力范围之外,或者不受人力所干预的。二是指

“自然而然”的活动,其活动既包括自然界的活动、变化,也包

括人类社会的活动及其变化。其含义是指其活动与变化出于

它原来的本性。这种对“自然”一词的运用,也反映在关于伦

理道德的讨论中。在这种讨论中,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

“自然”一词的含义加以区分,即认为“自然”的一种含义是指

宇宙过程中没有人力介入状态下的自然事物的运行方式;另

一种含义是指纯粹由人的生理欲望所决定的本能行为。根据

这一区分,我们便可以将伦理学在援引“自然”作为论证伦理

道德之基础时,赋予“自然”一词以统治宇宙过程的“天道自

然”含义的论证,称为“自然性”的论证;而将那种对“自然”一

词仅仅作由人的生物本能所驱动的活动的理解,并以此来作

为伦理道德之正当性的论证,称为“自然主义”论证。中国伦

理学的主流,从孔孟到宋明理学,由于都是从“天道”中寻找

人间伦理的根据,因而可以称为“自然性的伦理学”;而西方

伦理学的主流,由于是从人的生物本能中寻找伦理思想的根

据,因而可以称为“自然主义的伦理学”。

老子的伦理学,既不同于西方“自然主义的伦理学”,也

不同于中国儒家学派“自然性的伦理学”,而是属于“自然性

伦理学”的另一种类型,可称之为“自然伦理学”。其特征是:

它要从“天道自然”中寻找伦理道德何以然的根据;但对于它

来说,天道自然不仅与人的自然生理欲望相反对,而且与种

种人为的社会规范相反对。[1]

在《老子》一书中,多处出现“自然”概念,并提出了“法自

然”的思想。如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

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25 章。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章数)。这里的所谓“自

然”,即指上文所说的“宇宙过程中没有人力介入状态下的自

然事物的运行方式”,它包含“自己如此”、“本来如此”和“势

当如此”等含义。“自己如此”是针对事物的外力作用而言的,

它强调事物生成原因和发展动力的内在性;“本来如此”是针

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而言的,它强调事物原本状态的稳定性;

“势当如此”是针对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而言的,它强调事物

发展内在规律及其趋向的可预见性。

这里的所谓“法自然”,则是指效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违

作者简介:于洪卫(1953—),男,重庆文理学院学院院长,教授。

于洪卫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永川402160)

摘要:老子认为,可以通过“法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通过统治者的“无为”实现官民关系的和

谐,通过“损有余而补不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通过“知和”、“知常”、“知容”等身心

修养,实现人们身心关系的和谐,从而构建起和谐社会。

关键词:老子;和谐思想;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8477(2009)12- 0109- 05

老子和谐思想对我国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湖北社会科学2009 年第12 期

·109·

背自然。即如王弼所说“法自然者, 在方而法方, 在圆而法

圆, 于自然无所违也。”(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域中之四大:

道、天、地、人,所以都“法自然”,是因为“自然”不仅是“道”这

一宇宙本原和最高实体的本质属性,同时也是天、地、人的终

极价值和所应遵循的最高法则。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子说: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 章)“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自然’。”(17 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

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章)

(二)经济发展中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实施。

按照老子“法自然”的思想,在经济发展中,人们理应重

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寻求经济社会

的快速发展。但是,在近代以来,随着人类改造和支配自然能

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

度,从而造成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致使我们

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即地球充满了险情:全球气候变暖,臭

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

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弃物排放等问题,已

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刻不

缓。

正是基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新挑战,1992 年,联

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 世纪议程》,提出了人类必

须深刻认识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主动调整自

己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

国率先响应,于1994 年3 月25 日通过了《中国21 世纪

议程》,提出了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可持续发展

战略要求处理好两个层次的关系:一是经济增长要素之间的

关系,经济增长本身要实现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二是经济增长条件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要与人口、资源、环

境相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均衡”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

心,也是人与自然之间取得平衡的基本标识。

根据老子的“法自然”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

国在经济发展中应主要采取以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措施:

1.确立生态主义理念,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生态主义认为人及其社会是自然界整体中的一个部分,

因而应服从自然有机整体的运行规律。这种观念明确否定了

“人类中心主义”对于人的至高无上、唯我独尊地位的盲目性

认识,意识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自然界系统整体的动态平

衡是人类社会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存的基本前提。这一前提是

人改造自然所必须遵守的底线,不管人的本质力量提高到何

等程度,都不能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否则的话,人类要

求发展的主观愿望不但不能得到实现,反而会走向事与愿违

的尴尬境地。[2]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经济发展中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除了人们思想观念

方面的原因外,还与不合理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有关。这种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是在工业化初期形成的,它是一种“资

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

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它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的和一次性

的,通过不断把资源变为废物来维持经济在数量上的增长,

其结果必然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而循环

经济则是一种以生态规律为指导的经济,它把经济活动组织

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式的反馈流程,从而实现资源在

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持续和合理的利用,以最大限度减少经济

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而通过实现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便可有效防止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

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提高环保意识,建立健全环境利益协调机制。

环保意识表现

为对自然的一种合乎理性的尊重和爱护,

是现代科学理性的升华。它体现了人类推己及物思维方式的

一种道德情怀,是一个人有教养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和民

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道德责

任。因为任何不环保的行为,都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某种程

度的破坏,从而必然会损害他人的环境利益。因此,应加

大对环保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同时应加

强对环保的宏观,建立健全环境利益协调机制,以保证

各社会主体承担起与其污染排放量相一致的环境责任。[3]

二、老子“无为”思想与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改革

(一)老子的“无为”思想。

在老子哲学中,最能体现其自然伦理学立场的一个说

法,就是尚“无”。老子所说的“无”,并非一无所有的“无”,它

首先是一种否定意义的说法,是对现行伦理道德规范即周礼

的否定。如老子所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

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8 章)除此

之外,“无”还是对“天道”运行规律的一种最高抽象,它既是

统辖宇宙万物的“自然法”,同时也是人类伦理道德应当遵循

的最高法则,其真实含义是“无为”。而“无为”是与“有为”相

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就是反对人为、造作、刻意加工等等。如

老子所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

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29 章)所以老子提倡:“以正

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57 章)“不尚贤,使民不

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为无为,则无不治。”(3 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提倡自然伦理的真实意图,就

是肯定“无为”是天道同时也是人道的最高原理。这种作为天

道和人道最高原理的“无为”,既不是虚无,也不是无所作为,

而是以无为为体,以有为为用,它的真正目的是有为,也就是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48 章)。亦即在没有人为的条

件下,完全凭借天功的自然所为,而实现有为。

(二)我国当前行政管理的主要弊端及其改革措施。

按照老子“无为”的思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尽

·110·

量减少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让市场主体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

律自主从事经济活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作用主

要在于对经济社会生活实行宏观,同时提供各种公

品和服务。但由于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是在新中国成立

后不久形成的,是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产物,因此必

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不相适应。

改革开放后,我国虽然分别于1982 年、1988 年、1993

年、1998 年、2003 年先后进行了5 次大的机构改革,并

且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仍未得到

解决。其问题主要包括:职能没有根本转变,与“小,

大服务”的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部门权力

过大,集决策、执行和监督各种资源配置于一身,容易造成部

门主导的公共,从而导致公共的扭曲或变形;横向

部门之间划分过细,职能交叉严重,致使部门之间

沟通协调困难,决策周期长,成本高,影响了行政管理效率的

进一步提高;纵向机构之间权力配置关系失衡。地方政

府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不利于调动其实现国家共同利益和目

标的积极性;等等。

鉴于上述弊端的存在,我国目前在行政管理改革方

面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实行大部门制。

即在机构设置上,将横向职能和管辖范围相近、业

务性质类似的部门加以整合、精简,统一行使其管辖权。

使部门摆脱过去那种因过细的部门设置所造成的囿于

单一行业甚至部门利益考虑问题的方式,转向对经济社会活

动的宏观控制,突出的公共服务职能。

2.转变职能,规范行为。

使大部门制有效运转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实现职能

的根本转变,使从直接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规制者、监

管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为此,就要改变与行业之间的隶

属关系,取消或削减原来属于主管部门的权力,如财政划拨

权等。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与市场

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为,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

干预。

3.实行决策与执行、监管的适度分离,扩大地方的

自主权。

为此,应建立专门的执行机构,负责的执行和服务

的提供,使其与决策部门之间形成清晰的责任关系,并通过

绩效考核等措施保证的执行。此外,还应把目前内设于

某一部门的监管职能,如反垄断监督、价格监督、邮政管

制等,从部门中分离出来,建立类似质量监督和商品检

验检疫、食品与药品监督、证券业监管、保险业监管等的

的管制机构,实现决策与管制的分离。同时要注意扩大

地方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其实现国家共同利益和目标的

积极性。

4.加强机构设置的法制化建设,保证机构的相

对稳定。

为此,应尽快完善组织法,对机构数量、领导

职数、机构变更程序、各机构权限及经费预

算以及编制管理

的基本原则、内容、程序、权限和纪律等做出明确的规定。[4]

三、老子“损补”思想与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

(一)老子的“损补”思想。

老子的自然伦理学,在社会收入分配原则方面,具体表

现为“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如老子所说:“天之道,其犹

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

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

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77 章)即是说,在老子看来,

“天之道”不仅是“自然”、“无为”的,而且也是最为公平的,它

就像张弓射箭一样,总是以射中靶心为目标,其位置不能过

高或过低,用力也不能过大或过小,必须恰到好处。否则,则

会自动进行调节,“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之道”却往往与

此相反,处处强调人为,甚至恣意妄为,“损不足以奉有余”,

从而导致了各种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因

此,老子大声疾呼:人类社会要遵循天道自然的原则,“损有

余而补不足”,缩小差距,建立起公平合理的社会。

(二)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及缩小其差距的措施。

按照老子的“损补”思想和我党实现的社会发

展目标,我国社会理应建立起利益均衡机制,防止收入分配

差距过大等不合理现象的发生,使我国社会始终保持健康发

展。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市场化改革的拉

动,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结构不合理,税收调节机制失灵,

对非法收入、灰色收入监管查处不力等原因,我国的收入分

配差距目前已呈现扩大的趋势。其表现是:城乡居民收入差

距日益扩大。2006 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1759 元,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仅为3587 元,两者之比

为3.28:1;[5]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2006 年,我国20%低收

入者的收入只占总收入或消费总额的4.66%,而20%高收入

者的收入则占到了总收入或消费总额的49.99%;[6]基尼系数

进一步拉大。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的基尼系数1991 年为

0.282,此后逐年攀升,2004 年已达到了0.469,远远超过了国

际警戒线。[7]

收入分配差距突破合理的限度,不仅会制约国内需求的

扩大,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会对社会稳定产

生消极影响,引发各种社会问题。为此,必须采取各种有力措

施,最大限度地缩小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其措施主要有以

下方面:

1.加快经济发展,夯实物质基础。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最根本的是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

多的物质财富和就业机会。只有生产

力发展了,综合国力提

高了,才能运用较强的经济实力,通过转移支付手段解

决部分地区、部分人的贫困问题,最终实现。另外,

根据库兹涅茨倒U 曲线,也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发展进

入一个新的水平,才会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下降。

2.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111·

要建立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

度,同时规范各地区、各部门公务员的津贴种类和标准,使在

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工作的同一职务、同一级别的公务员工

资大致相当,津贴不相上下。同时,要加快事业单位的分类改

革,对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工资制度。另外,要建

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使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

在垄断企业中的权益得到保障。同时要严格控制人工成本总

额,规范收入分配渠道。加强对企业执行国家分配的监

督检查。此外,要加强对民营外资企业工资分配的和指

导,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劳动保护制度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维护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公正。

3.加强个人收入监测,取缔、打击非法收入。

要加快建设个人收入信息系统和个人支付结算系统,为

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水平奠定基础。充分发挥税收机制在

收入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对于通过侵吞公有财产、偷税漏税、

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权钱交易、制假售假等非法手段获得的

收入,则要坚决取缔和打击,以便形成严明有序的收入分配

秩序。[8]

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有效调节收入差距。

要通过扩大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减负,完善最低工资制

度等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同时通过坚持

“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

则”,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通过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

税制度,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四、老子“和”、“常”、“容”思想与我国当前和谐身心关

系的形成

(一)老子的“和”、“常”、“容”思想。

老子的自然伦理学在人们的身心修养方面,则具体表现

为“和”、“常”、“容”思想。

所谓“和”,是指万物在生灭变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健

康、统一的状态,以及人们根据这种认识所形成的健康、统一

的生活。其表现形式,在人与人关系方面主要有和平、和气、

和睦、和善、平和、和顺等。在人们身心关系方面,则主要有平

和、柔和、随和、和顺等。如老子所说:“和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终日号

而不嗄,和之至也。”(55 章)

所谓“常”,是指万物在生灭变

变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秩

序或规律,以及人们根据这种认识所形成的平静、稳定的生

活。如老子所说:“致虚静,守笃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

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为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

明。不知常,妄作,凶。”(16 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

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55 章)

所谓“容”,是指道本身的包容性,以及人们根据对道的

包容性和自身生活稳定秩序或规律的认识所形成的宽容、豁

达的生活态度或状态。如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

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

存。”(4 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

久,没身不殆。”(16 章)

(二)我国当前在人们身心关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

克服措施。

按照老子“和”、“常”、“容”的思想,人们应该建立起和

谐、稳定、宽容的身心关系,形成一种平和、稳定、宽容的心

态,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但由

于人们对老子思想缺乏较为深入的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总想

方方面面都追求完美,结果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众多的

心理困扰,甚至形成了严重的心理疾患。例如,有的人好大喜

功,好高骛远,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条件和能力,常常追求

一些不切实际的工作与生活目标,结果经常失败,从而导致

自卑,甚至自暴自弃;有的人私心过重,欲壑难填,生活中不

惜铤而走险;有的人自以为是,态度蛮横,一旦有点权力和地

位就目中无人,对别人指手画脚,横加指责;有的人心胸狭

窄,不能容人,人际关系紧张。如此等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

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给人们的益生、长寿埋下

了隐患。

老子关于人因受追求至善至美目标的困扰而不能益生、

长寿的观点已被现代心理调适理论所证明。现代心理调适理

论认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的心理致病

原因虽有很多,但归根到底在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太高、太

过完美。有很多研究资料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对生活要

求越高的人,承受的心理压力就越大,幸福感就越弱,因而就

越容易夭折而不长寿。其原因在于,人生追求相对较高的人,

往往既希望事业成功,又希望家庭幸福美满;既希望职位不

断升迁,又希望学术成果丰厚。而在这众多的希望和追求中,

总有些因相互冲突而不能同时实现的愿望或不能同时避免

的风险,因而便会形成众多的心理压力和困扰,甚至形成严

重的心理疾患,从

而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9]

而要克服我国当前人们在身心关系方面存在的上述问

题,则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1.“知和”,“

知常”,“

处下”,“

不争”。

所谓“知和”,就是人们根据对万物健康、统一状态的认

识所形成的一种健康、统一的生活态度或状态。而“知常”,则

是人们根据对万物稳定秩序或规律的认识所形成的一种平

静、稳定的生活态度或状态。可见,所谓“知和”,“

知常”,实际

上就是人们以一种平和、平静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生活和人

生———升到高处心居低,降到低处心不低,始终保持心灵的

平静和心理的平衡,从而保持身心的健康和稳定。为此就应

主动放弃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目标,使自己从巨大的心理压

力和众多的心理困扰中解脱出来,轻松面对自己的生活和人

生。如老子所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

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

久。”(44 章)同时对人生保持一种“处下”、“不争”的态度或

策略。所谓“处下”,就是在与人相处时,保持一种谦和、卑下

的态度。如老子所说:“江河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

·112·

之。”(66 章)所谓“不争”,就是在与人相处时,对名利、地位

等淡然处之,不为之所动。如老子所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

不争。”(81 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 章)

2.“知容”,“

知公”,“

少私寡欲”。

所谓“知容”,就是人们根据对道本身的包容性和自身生

活稳定秩序或规律的认识所形成的一种宽容、豁达的生活态

度或状态。而“知公”,则是由人们宽容、豁达的生活态度或状

态所形成的公正无私的人生境界或状态。如老子所说:“知常

容,容乃公。”(16 章)因而,所谓“知容”、“知公”,实际上就是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以一种宽广、博大的胸怀对待自己周围

的一切,尊道贵德,与人为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

之,德善。”(49 章)“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

耀。”(58 章)“执左契而不责于人。”(79 章)为此,在与人相处

时就应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9 章)因为“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语)“心底无私天地

宽。”(陶铸语)“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

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

私邪?

故能成其私。”(7 章)

3.“知足”,“

知止”,“

去甚,去奢,去泰”

所谓“知足”,“知止”,就是人们根据对道和人类生活本

身的自然本性的认识所形成的一种在生活中顺其自然,不强

作妄为,不事事追求完美,经常具有满足感和成就感,而不奢

望达到各种不切实际目标的生活态度或状态。具有这种生活

态度或状态的人,对生活的感受常常是快乐和幸福的(所谓

“知足者常乐”),很少陷入无谓的争端和烦恼。这种生活态度

之所以可取,是因为它是符合道和人类生活的本性的。如老

子所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

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

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34 章)“持

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

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9 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

于欲得。”(46 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 章)

而要做到“知足”、“知止”,一是要使自己的生活符合道的自

然本性,不事事追求完美,不做任何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

情,也就是要做到“去甚,去奢,去泰”(29 章)。二是生活中对

自己周围的人和事要善于作辩证的思考,从而使自己始终保

持一种良好的心境。据说,在一个大沙漠腹地,有两个饥渴难

耐的旅人突然看见了半瓶水。面对这半瓶水,一个哀叹:“唉,

只有半瓶水!”一个雀跃:“啊,还有半瓶水!”在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的生活境遇都不一样,关键是以怎样的心态去看待自

己的境遇。乐观的人感到满足,从而产生成就感和幸福感;悲

观的人感到沮丧,从而产生忧郁和不快。我们应该做一个乐

观主义者,自觉按照道的自然本性生活,对自己的生活“知

足”、“知止”,始终保持一种快乐的心情,从而拥有一个幸福

的人生。

总之,老子的和谐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对我国当前的

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借

鉴。

参考文献:

[1]胡伟希.中国哲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於贤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山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

[3]刘松涛,郭谊.人与自然关系视野中的和谐社会[J].

思想研究, 2007,(1).

[4]陈天祥.大部门制:机构改革的新思路[J].学术

研究, 2008,(2).

[5]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 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吴志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思考[J].商业现代

化, 2008,(3).

[7]肖小明.

我国差距拉大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沧

桑, 2008,(1). [8]麻健.不合理收入分配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中国

行政管理, 2008,(2).

[9]屈志勤,等.老子容和养生观与现代心理调适理论

[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2).

责任编辑高思新

·113·

文档

老子和谐思想对我国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诸侯争霸、社会分崩离析的不和谐现实,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认为,可以通过“法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通过统治者的“无为”实现官民关系的和谐,通过“损有余而补不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通过“知和”、“知常”、“知容”等身心修养,实现人们身心关系的和谐,从而构建起和谐社会。老子的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借鉴。一、老子“法自然”思想与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一)老子的“法自然”思想。“自然”一词有两种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