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 | |||||||
教学目标 |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 |||||||
教学重难点 | 引导学生理解爱护图书的意义,要求,学会方法。 | |||||||
课前准备 | 挂图 | |||||||
第__1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导入新课 | 讨论:如何写好作文? 勤于观察,勤于积累,把观察的东西及时积累下来。 | 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 ||||||
二、讲明写日记的意义 | 写日记有什么好处? 写日记能够为自己提供写作机会,帮助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对看到的、听到的事情或者一些问题的思考,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怎么想,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日记的内容和注意点。 | 教会方法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三、交给写日记的方法 | 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日记的主体部分可以写什么?该怎么写? 怎样才能写好日记? 1, 要持之以恒。 2,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 3, 用自己的语言写想说的话。 日记的书写及格式 讨论交流。 | 教会写日记的方法,让学生有话说。 | ||||||
四、总结 |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坚持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 概括学法 | ||||||
五、作业 | 按照写日记的要求、格式练习开始坚持写日记。 | 巩固。 |
课 题 |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 | |||||||
教学目标 |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 |||||||
教学重难点 | 在实践中养成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 |||||||
课前准备 | 课文插图 | |||||||
第__2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导入新课 | 讲明爱护图书的意义 | |||||||
二、指导看图。 | 书架上的图书保管得怎样? 指名说。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位同学是什么样的学生? 为什么要爱护图书呢? 怎样爱护图书 说说该怎么翻看图书、怎样摆放、怎样整理图书? | 指导学法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三、说说自己今后打算怎么做。 | 同学们,听了这些破书的哭诉,我们该怎样帮助他们呢? 如何修补图书呢? | |||||||
四、总结 | 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爱护图书的意义,该怎样保护图书,希望在你们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从爱护课本做起,爱护书、读好书。 | |||||||
五、作业: | 给新课本包上封皮。 做书签。 |
课 题 | 1 走,我们去植树 | |||||||
教学目标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 |||||||
教学重难点 | 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 |||||||
课前准备 | ||||||||
第__1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情景导入 | 1、放录音《走,我们大家植树去》 在音乐声中,老师谈话引入:同学们,春天已经来临了,在这和煦的春光中,你们想去植树吗?(想) 那我们就一起行动吧!(板书课题:《走,我们大家植树去》) | 激发兴趣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思路。 | 1、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和印象深刻的地方,作上记号。 3、交流、讨论。学生质疑并解决,重点问题可以存疑。 4、再读课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 理清思路,扫除障碍。 | ||||||
三、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 一、(1)讲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的活动。 二、(2-6)讲植树的重要。 三、(7)表明少先队员植树的决心。 | |||||||
四、学习第一段 | 1、指名读第一段。 2、这一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3、理解“和煦” |
课 题 | 1 走,我们去植树 | |||||||
教学目标 | 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 |||||||
教学重难点 | 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 |||||||
课前准备 | ||||||||
第__2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复习旧课 | 1、回忆第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指名朗读第一段。 | |||||||
二、学习第二段 | 1、自由朗读第二段 2、说说第二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3、少先队员到什么地方去植树?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后所省略的内容。 4、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 5、细读3-6小节,思考:植树有什么好处? 6、讨论、交流并板书: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绿色工厂 绿色宝库 增添新绿 绿色希望 7、进一步理解词句,并指导朗读。 | 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 |||||||
三、学习第三段 | 同学们,植树的好处多不多?(多)植树的意义如此重大,让我们动员所有的朋友一起去植树吧!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节。 | |||||||
四、背诵指导 | 1.放课文录音三遍,学生边听边小声跟读。 2.指导朗读技巧。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 巩固 | ||||||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
|
课 题 | 2第一朵杏花 | |||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 |||
教学重难点 |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 |||
课前准备 | 挂图 | |||
第__1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二、初读课文 |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 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 明确任务 | |
三、范读课文 | 1、范读课文 出示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 理清思路 | |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
|
课 题 | 2.第一朵杏花 | ||||||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 ||||||
教学重难点 |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 ||||||
课前准备 | 收集竺可桢的资料 | ||||||
第_2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导入 |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 | 引起思考 | |||||
二、初读课文 |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2、检查自学情况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 明确目标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三、范读课文 | 1、范读课文 出示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 理清思路 | |||||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
课 题 | 3燕子 | |||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 |||
教学重难点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 |||
课前准备 | 生字卡 | |||
第_1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揭示课题 | 1、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作家郑振铎是怎样描述燕子的。 2、读题: (1)、指导“燕”的结构:象形字,各部分要写得紧凑 (2)、齐读课题。 | 激情导、入 | ||
二、初读课文 | 1、自渎课文 2、理清课文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那些内容?(小组讨论) (2)、指名回答。 | 理清课文层次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 1、理解内容 默读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 作者是抓住它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2、指导朗读 (1)、情感准备:既然燕子是这样的漂亮、机灵,大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2)、练读: (3)、指名读——男生女生比赛读——齐读 3、指导背诵 (1)、思路:课文是怎样写燕子外形的? (2)、请学生自己试着把这一段背给同桌听。 (3)、齐背。 | 理解内容 | |
四、布置作业 | 1、习字册 2、抄写词语 |
课 题 | 3燕子 | |||
教学目标 |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
教学重难点 | 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第__2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复习前课 | 1、请学生说说回忆第一段写了什么?(外形) 2、作者是怎么写的呢?(请学生带感情背诵) | |||
二、细读课文 |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段,想想它描绘了春天里的哪些事物?用横线划出来。 (3)、重点品味描绘春天的句子 (4)、指导背诵 2、学习第三自然段 (2)、指导朗读 | 引起思考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3、学习第四自然段 | (1)、过渡:燕子轻快地飞呀飞,累了,就——停在电线上休息。(板书:休息) (2)、默读。找出比喻句,说明把什么比做什么? 1、完成练习册。 2、围绕春天景物写一篇日记。 | ||
板书: | 3、燕子 春天赶来 飞行 快,轻 休息 电线——五线谱 燕子——音符 |
课 题 | 4 古诗两首 | |||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 |||
教学重难点 |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熟读成诵。 | |||
课前准备 |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 |||
第_1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揭示课题 |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 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调动积累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 ||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 哪些特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教师小结: | 理解古诗 | |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 巩固 |
课 题 | 4古诗两首 | |||
教学目标 | 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 | |||
教学重难点 | 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 |||
课前准备 | ||||
第_2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 | 巩固 | ||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 培养自学习惯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 ||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 培养合作习惯。 | |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 2、改写《春日偶成》。(将古诗变为白话文) 3、办手抄报:“诗歌里的春天”。 | 巩固 |
课 题 | 习作一 我的建议 | |||
教学目标 | 1、读懂“例文”《我的建议》,了解文中“建议”的材料选择和安排。 2、读懂“习作要点讨论”,领悟关于为某件事情而提出“建议”的一般写法。 3、按“习作要求”,选择一件使自己冬青的事,写一篇日记,要能表达真情实感。 | |||
教学重难点 | 要能表达真情实感。 | |||
课前准备 | 范文 | |||
第__1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学习例文《我的建议》。 | 1、自己先读读《我的建议》主要写了什么? 2、交流。 3、小结。 | |||
二、宣布本次习作内容:《我的建议》 | 春天来了,大家想去春游吗?你认为到哪里去最好?请仿照例文写个建议。 | 明确目标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三)拓展思路,习作指导。 | 1想清楚你知道的哪个地方最值得人留连往返? 板书: 我的建议 交代地点 简洁 2、要以理服人。抓住关键的景点,有序、仔细地介绍这一景点。尽力把这一景点介绍清楚,介绍具体,能吸引读者。 板书: 主要景点 具体 文章结尾 点题 | 拓展思路 |
课 题 | 练习一 | |||
教学目标 | 1、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初步学会运用。 2、熟记八个描写景色的词语。 | |||
教学重难点 | 初步学会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第_1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1、教学第一部分 | (1) 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 (2) 出示《秋天》这首诗里的诗句,请同学们读一读,想想诗句写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说爸爸对诗中的哪些地方感兴趣。 (3) 诗句为什么不直接写秋天到了,苹果、葡萄都成熟了,而要写成苹果娃娃、葡萄娃娃呢? (5)从学过的课文中,你能找出这样的句子吗? 请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全班交流。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2、教学第二部分 | (1) 把一个事物当作人来写,让它和人一样有感情,会说话。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把下面几个句子写生动吗? (3)四人一组交流。 (4)全班交流。 | ||
3、教学第三部分 |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图上画了什么? (2) 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太阳、闹钟、小鸟“写得更生 动些?指名交流。 (3)学生试写。 (4)朗读。 |
课 题 | 练习一 | |||
教学目标 | 1、写好钢笔字。 2、练习口语交际,推荐或自我推荐。 3、学写毛笔字。 | |||
教学重难点 | 处处留心、口语交际 | |||
课前准备 | ||||
第_2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读读背背 |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这几个词语。 2、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3、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春深似海:指春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大地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4、同学们都在哪儿见过这样的景色? 5、学生练习朗读的背诵。 6、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 巩固词语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写好钢笔字 | 1、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植、程、租“这三个字。 (2) 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 的书写要求。 (3) 教师范写“植”。提醒学生注意:“横”画在右边别顶住 “竖”画,还要写得稳一点。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 (2)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 为写好钢笔字打好基础 |
课 题 | 练习一 | |||
教学目标 | 口语交际 | |||
教学重难点 | 练习说话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第__3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口语交际 | 1、审题 (1) 启发谈话:新学期开始了,我们班决定要成立新一届 的班委会,同学们想用什么办法来确定组成人员?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 启发思考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2、指导 | (1)新的一届班委会将由哪些委员组成呢? (2) 你觉得哪些同学最适合担任呢?发表推荐与自我推荐, 指导学生了解推荐与自我推荐的要求。 (3)分组练说推荐理由。 (4)每组推荐代表发表讲话,师生评议。 3、反馈。 |
课 题 | 苹果里的五角星 | |||
教学目标 |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
教学重难点 | 在读中感悟,受到启迪,明白打破习惯思维方式的重要。 | |||
课前准备 | 苹果 | |||
第__1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导入新课。 | 1、今天我想给大家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 2、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什么? 4、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 激发兴趣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二、初读课文 | 1、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读完几遍后,感觉自己没有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 2、请说出你们还不能理解的问题 如: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3、问题暂时留到下节讨论。先说说你读后知道了什么?(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 整体感知 | |
三、作业: | 1、 练习朗读课文。 2、 思考提出的问题。回家操作:用不同的方法切苹果,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 熟读课文 |
课 题 | 5苹果梨的五角星 | |||
教学目标 | 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 | |||
教学重难点 | 在读中感悟,受到启迪,明白打破习惯思维方式的重要。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第_2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检查复习 |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检查练习 | ||
二、汇报交流。 | 说说你回家切苹果的情况,你是怎样切的,分别看到了什么? | 对比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三、学文探索,体会何谓创造。 | 1、 一般人是怎样切的? 2、 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切的?理解拦腰切下去 3、 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呢? 4、 “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 “魅力”。文中指什么? 4、“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有时需要自己提出问题等。) 5、 出示名言警句 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 | ||
四、作业: |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用下列词语造句。 | 巩固 |
课 题 | 6、最佳路径 | |||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
教学重难点 |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 | |||
课前准备 | 生字卡 | |||
第_1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么?大家一定对“米老鼠”“唐老鸭”这样的动画人物不陌生。知道他们是谁创造的么?(美国动画片大师沃尔特.迪斯尼) 2、迪斯尼公司的创始人简介。 3、揭示课题,质疑。 | 激趣导入 | ||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读书情况。 3、交流初步阅读后能解答的问题,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三、阅读课文1——2自然段 | 1、指导看图,带入情境 2、是因为到现在还没有设计吗? | 明确目标 | |
三、阅读课文1——2自然段 | 1、指导看图,带入情境 同学们看这幅图,谁在哪儿干什么呀? 2、是因为到现在还没有设计吗? 3、大家能不能想象一下,格罗培斯当时是怎么想的?【指名表演】 4、读到这儿,大家有问题吗? 5、读到这儿,可以看出格罗培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 启发思考 | |
四、复习生字词。 五、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有关迪斯尼乐园的资料。 3、阅读《创新的奇迹》 | 复习 |
课 题 | 6最佳路径 | |||
教学目标 | 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 |||
教学重难点 | 理解道理。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第__2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复习导入 | 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阅读了课文第一段,初步接触了世界建筑设计大师格罗培斯,对他的工作精神十分敬佩。齐读第一段。 | 巩固知识 | ||
二、继续阅读课文 | 阅读第二段(3——4) 1、后来迪斯尼乐园的路径不仅设计出来了,还被评为世界最佳,这是怎么回事呢?自读课文3、4自然段。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2、为什么格罗培斯会从一位老人那儿受到启发? 3、老太太卖葡萄的办法好在哪儿? 4、此时,大师的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 |||
1、至此,你想对格罗培斯说些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格罗培斯从老太太的做法中深受启发,获得成功。你们从格罗培斯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呢?联系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最佳路径”。 4、布置以“走近迪斯尼”、“迪斯尼的故事”等为主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
课 题 | 7.人类的“老师” | |||
教学目标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
教学重难点 |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 |||
课前准备 | 生字卡 | |||
第_1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 揭题激趣 | 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 2, 激趣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 激发兴趣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二, 初读课文 | 1, 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 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 为理解奠定基础 | |
三, 精读课文 |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师: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在小组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当然,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 好,畅所欲言吧! 2.学生交流讨论 | 理解文章 | |
四 奇思妙想 五 课外迁移 | 作业超市 1 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 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实验。 |
课 题 | 练习2 | |||
教学目标 | 读懂小芳和爸爸的对话,了解有关磁悬浮列车的知识,并为句子加标点。 | |||
教学重难点 | 处处留心、说说写写 | |||
课前准备 | 课件 磁悬浮列车的知识 | |||
第_1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1、教学第一部分 | (1) 创设情境:爸爸带小芳坐了一次磁悬浮列车,这可是小芳第一次坐磁悬浮列车呢! (2) 让学生自由练习读爸爸与小芳的对话。仔细分辨哪几句是小芳说的,哪几句是爸爸的回答,并判断提示语的位置。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2、教学第二部分 | (1) 磁悬浮列车的速度极快了,每小时可以走400-500千米。小芳第一次坐上磁悬浮列车,说了什么,又是怎么说的呢?请学生练习读一读小芳说的话,要读出小芳兴奋的心情。 (2) 小芳的话突出了磁悬浮列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车速快。思考:为了表现列车的快,还能怎么说? (3)学生自由练说,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
课 题 | 练习2 | |||
教学目标 | 写好钢笔字,知道类似的半包围结构的字被包围的部分要略伸出来一些。 | |||
教学重难点 | 写好钢笔字,半包围结构的字被包围的部分要略伸出来一些。 | |||
课前准备 | 字帖 | |||
第_2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写好钢笔字 |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确练字的重点。 2、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启、戴、氛”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作出小结:“启、戴、氛”这三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读读背背 | 1、熟记词语。 (1)请学生说一说想怎样学习词语。 (2)请学生自主学习词语。 (3)指名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字音,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并体会每排两个词语再意义上的联系。 | 积累词语 | |
2、背诵《真知》。 | (1)出示诗歌内容,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理解诗句意思。 (4)指导学生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5)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并能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背诵。 (6)课外拓展:课后搜集同样有关真知地诗句或名人名言等。 |
课 题 | 练习3 | |||
教学目标 | 学习续编童话故事。 | |||
教学重难点 | 有条理的编故事。 | |||
课前准备 | 范文 | |||
第__3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说说写写 | 1、审题 学生读题,明确本次说说写写的具体要求。 2、指导。 (1)请学生讲述原《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讨论:乌鸦会上当,狐狸能得逞的原因是什么? | 明确要求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2)想一想,当狐狸再次遇到叼着肉的乌鸦的时候会怎么做?乌鸦又会怎么应付呢?再想想,可能会有几种结局呢? (3)学生选择一种自己觉得最合理的结局续编故事,分组练说,组员之间互相评议。 (4)每一组推荐代表到讲台上说,师生评议。 3、反馈。 同桌互相评改自己编写的故事,再试说修改后的故事。 | 理清思路 |
课 题 | 8.三顾茅庐 | |||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 |||
教学重难点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 |||
课前准备 | 生字卡 | |||
第_1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 激发兴趣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二、初读课文 |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 ||
三、作业: |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 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 诸(zhu zu ) 卧(wo wu ) | 能正确读词语 |
课 题 | 8.三顾茅庐 | |||
教学目标 | 1、能说出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 |||
教学重难点 | 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第__2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复习检查 |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 复习知识 | ||
二、细读课文 |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2、学习第2——4自然段, |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② 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 ||
三、作业 | 1、近义词 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 巩固 |
课 题 | 8.三顾茅庐 | |||
教学目标 | 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 |||
教学重难点 | 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 |||
课前准备 | 范文。 | |||
第__3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总结、写作特点 |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 学习写作方法 | ||
二、指导复述课文。 | 1、理清课文脉络。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 理清课文脉络。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三、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 ||
四、教学生字新词 | 1、生字字形教学; 2、指导书写:茅 尊 恭 卧 | ||
五、练习 | 1、形近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 3、比喻句辨别。 |
课 题 | 9 祁黄羊 | |||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 |||
教学重难点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第_1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提题导入。 | 1、板书课题,认读生字“祁”,指导书写“祁”。齐读课题。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3 、检查预习情况:说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 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 指导书写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二、自读课文,要求(投影出示): |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 2、朗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3、思考: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你 | 帮助自学课文。 | |
三、检查。 |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注意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2、指导读通下列句子。 (1)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 检查预习情况。 | |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作业 | 1、给生字按结构分类。
2、完成习字册上的部分习字任务(字、词部分) | 巩固 |
课 题 | 9 祁黄羊 | ||||||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具体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一心为国的精神。 | ||||||
教学重难点 | 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 ||||||
课前准备 | |||||||
第__2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复习。 | 1、朗读字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晋悼公 人选 举荐 慎重 兴亡 2、读通重点句子。 | 巩固字音 | |||||
二、理清文章脉落。 | 1、默读课文,思考:祁黄羊向悼公举荐中军尉人选,推荐了哪两个人?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 2、讨论,板书: 因病辞职 外举解狐 内举祁午 根据上述顺序,把课文分为三段。 | 理清文章脉落。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三、导读课文。 | 1、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讨论、交流。 | ||||||
指导朗读祁黄羊的话。 | 3、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4、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分角色朗读,小组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5、小结:祁黄羊外举不避仇,真是个公私分明,心胸宽阔,不计前嫌的高尚之士。板书:不避仇 | 激发兴趣 | |||||
四、作业 | 1、朗读课文3遍。 2、辨字组词。 普( ) 荐( ) 伐 | 巩固新知识 |
课 题 | 公仪休拒收礼物 | |||
教学目标 | 1. 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出从哪里看出公仪休很爱吃鱼。 | |||
教学重难点 | 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第__1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揭示课题。 | 1. 板书课题。 2. 介绍剧本常识。 | 了解剧本 | ||
二、初读课文。 | 1. 学生自读课文。 2. 再读课文。 思考:你明白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3、交流: a. 这已课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b.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有哪些人? | 整体感知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三、学习第一部分 | 1. 自由读,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公仪休特别爱吃鱼? 2. 学生回答。 3. 指导朗读。 4. 指名表演。学生评议。 5. 再进行朗读训练。 | 加强理解 | |
四、课堂练习 3 | 1. 有感情朗读课文。 2. 抄写生字。 |
课 题 | 10 公仪休拒收礼物 | ||||||
教学目标 | 1. 学习公仪休的美好品质。 2.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剧本。 | ||||||
教学重难点 | 学习公仪休的美好品质。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第_2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激趣导入 | 一、激趣导入后,让学生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帮学生理一下上节课所学内容。 2、 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说说公仪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公仪休:爱吃鱼。清正廉洁。聪明机智。)这些都能从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 引起思考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二、 快速读剧本,边读边划有关语句。 | a) 学生自由读剧本。 b)交流所得,把握人物个性特点 其间帮学生理解诸如:公仪休为什么不收鲤鱼那段经典的话语;管家为何要送鲤鱼给公仪休,为何偏偏送的是鲤鱼;公仪休是如何拒绝的等等有助于把握人物个性品质的问题。) | 帮助理解人物品质 | |||||
三、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的台词。 四、 表演。 | 1、 分配好角色,大家当导演,有什么话想对演员说2、表演 3、点评。有没有把大家的意图演出来。 4、学生对照看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再反馈表演,要求要加进自己的语言和动作。 | 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 |||||
五、 明理 六、 课后试演课本剧 。 | 追问:公仪休拒收礼物的原因你明白了没有?你认为公仪休是个怎样的人?你以后会怎么做? | 明理。 |
课 题 | 练习3 | ||||||
教学目标 | 练习诵读《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讲跟“三国”有关的故事,知道从课外阅读中也能学习语文。 | ||||||
教学重难点 | 了解跟“三国”有关的故事 | ||||||
课前准备 | 跟“三国”有关的故事课件。 | ||||||
第_1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中国有四大古典名著吗? (2)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三国演义》中写得非常精彩的一段,叫做“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3)学生借助字典读通。 (5)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看看文中的关云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7)指名交流,学生品读。 | 帮助理解人物品质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2、教学第二部分 | (1)通过阅读,你们都了解哪些“三国”故事? (2)出示:空城计 苦肉计 夜走麦城 刮骨疗毒 过五关,斩六将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4)在这些故事中,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练习讲这个故事好吗?(5)学生在小组内讲故事,选出讲得最好的 代表小组参加班级的交流。 (6)每组派代表在讲台前讲故事,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并要带有表情。 (7)全班同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有没有讲错的地方?故事的要点有没有抓住?(8)教师归纳学生评议的意见,小结讲好故事的基本方法。 (9)鼓励学生回去后给家人讲“三国”的故事。 | 帮助理解三国故事。 |
课 题 | 练习3 | |||
教学目标 | 1、写好钢笔字。知道撇捺在字的中部,要舒展。 2、熟记八个词语。 | |||
教学重难点 | 写好钢笔字。 | |||
课前准备 | 字帖 | |||
第_3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奈”、“恭”、“慕”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贴,要求学生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 3、这些字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 4、教师重点知道学生写“奈”。提醒学生注意,字中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如同鸟翅。下半部分要呈上靠之势。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5、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6、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进行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 |||
二、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 1、学生自由地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同桌讨论每个词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5、自由朗读。 6、同座位练习背诵。 7、指名读。 8、集体练读。 9、集体齐背。 10、指名背。 | 掌握成语 |
课 题 | 练习3 | |||
教学目标 | 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安慰。 | |||
教学重难点 | 学会安慰。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第__3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导入新课 | 1、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不顺心的事。对此人们或难过或焦虑或痛苦,你或你的亲朋好友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安慰他人,使他们的心情舒畅起来。 3、板书:学会安慰 | 激情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二、创设情境,指导得法 | 1、学生试着从不同角度对解小惠进行安慰。 2、根据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从同情、鼓励、找回自信等方面进行安慰。 3、小组合作,演一演这一情境。 4、上台表演,全班交流。 5、妈妈安慰:试请学生上台表演。 6、自我安慰:听了这么多关心的话语,作为解小惠本人,她又应该如何来安慰自己呢? | ||
三、创设生活情境,融会贯通灵活交际 | 导入:针对同学们的生活、学习上的许多小烦恼,学校即将开通一条“小烦恼热热线”,让大家能有机会倾诉一下心中的烦恼,更主要的是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我们的节目,来与有烦恼的同学们进行空中交流,从而达到安慰他们的目的。 | 巩固练习 |
课 题 | 练习3 | |||
教学目标 | 学写毛笔字。 | |||
教学重难点 | 写好毛笔字。 | |||
课前准备 | 字帖。 | |||
第__4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 1、明确本次学写的部首:反犬旁、马字旁。 2、指导 (1)出示范字反犬旁。 反犬旁由哪几笔构成?反犬旁形体有什么特点? (2)分析“猪”字。 写右边的“者”有什么要求?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3)出示范字“马”。 “马”做部首,字形有什么变化? (4)小结:“猪”与“验”都呈左窄右宽之势。 3、练习 (1)教师范写。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3)学生再次临摹,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
课 题 | 11、永远的白衣战士 | |||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 |||
教学重难点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7个生字。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第_1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谈话导入 | 1、我们都曾经历过一场大规模抗击“非典”的战斗,一些医务工作者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了解他们的事迹吗? 2、引出课题:永远的白衣战士 3、围绕课题,说说你想了解什么? 二、自学课文 1、先把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读两遍,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读后在文中将带有生字的词语画出来,读一读,认清字形。 | 帮助理解课文。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三、检查自学情况 |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朗读,正音。 2、按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字句。 (2)引导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学习借鉴,取长补短。 3、默读课文,思考和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 检查自学情况 | |
四、教学生字 |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说说哪个字比较难写,需要特别注意。 3、教师范写:“咳”、“测”、“器”。 4、学生在语文书上描红。 |
课 题 | 11 永远的白衣战士 | |||
教学目标 | 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 |||
教学重难点 | 感受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第__2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检查复习 | 1、默写生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 | 对字词掌握情况 | ||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2——7自然段。 | 1、教师深情地诵读第2、3自然段。 2、出示自学要求,布置学生自学4——7自然段。 3、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组织学生交流。 (1)说说各自概括的重点段的内容。 (2)谈谈选读有关段落的体会。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5、指导学生说话。 6、学习1、8、9三个自然段。 | |||
三、深化课题 | 1、为什么说叶欣是“永远的白衣战士”?课题可不可以改为“永远的白衣天使”? 2、小组讨论。 3、交流。 | ||
四、课外延伸 | 1、收集介绍全国人民抗击“非典”情况的资料,搞一次展示活动。 2、收集叶欣生平事迹的资料,补充阅读。 |
课 题 | 12、“番茄太阳” | |||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四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 |||
教学重难点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第_1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导入课文 | 1、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残疾人?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你有没有想过帮助他们?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与残疾人的生活有关。(板书课题:“番茄太阳”) 3、大家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 激趣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二、初读 三、检查自学 文 | 1、读一读课文后的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对朗读有困难的段落,可以多读两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且练习用几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正音。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 ||
四、教学生字 |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说说哪几个生字比较难记,写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戚”、“献”等字。 4、学生描红。 | ||
五、布置作业 | 1、在习字册上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想想“番茄太阳”的含义。 |
课 题 | 12、“番茄太阳” | |||
教学目标 | 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有感情的读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 | |||
教学重难点 | 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第__2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复习检查 | 1、默写生字。 2、指名朗读课文。 | |||
二、精读课文 | (一)整体把握,理清线索。 1、精读第一部分——体会作者的心情。 (1)“我”来到这座城市时的心情如何? (2)后来心情有了怎样的变化?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3)是什么原因发生变化的? | 整体把握,理清线索。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二)深入课文,悟形体情 | 1、感受小女孩的爱笑,体会“我的心情觉得温暖起来”。 2 、感受小女孩的遭遇和美丽,体会“让人隐隐心疼”。 提问:为什么看到明明,会“让人隐隐心疼”? 3、感受明明的聪明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体会“番茄太阳”的情感蕴涵。 (2)现在大家明白什么是“番茄太阳”了吗?你认为明明对太阳的这一说法好吗? (3)体会“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 (4)指导读这一部分,要求能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人物的心情。 | 进一步帮助理解课文。 |
课 题 | 12、“番茄太阳” | |||
教学目标 | 理解“番茄太阳“的内涵,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 | |||
教学重难点 | 理解“番茄太阳“的内涵,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第_3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复习检查 | 指名朗读课文 | 巩固知识 | ||
二、继续精读课文 | 感受小女孩善良淳朴,体会“我”内心的激动。 放手让学生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然后谈自己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样几点: | 朗读感悟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1)理解: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明明问了许多奇怪的问题,给“我‘带来了快乐,消除了“我”生活的寂寞,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的价值,忘记了生活的痛苦等等。 (2)明明临走时跟“我”说的一段话是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回答? (3)为什么“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 |||
三、拓展交流,升华情感 | 1、让学生说写祝福明明的话。 2、“我”今后的心情还会像开始时那样灰暗吗? | 拓展交流, |
课 题 | 13.第一次抱母亲 | |||
教学目标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 |||
教学重难点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
课前准备 | VCD歌碟,多媒体课件,讲义,带花边的卡片 | |||
第_1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课前 | 上课之前,播放《心中的故事》,以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投影出课题,执教者) | 形成共鸣。 | ||
一、导语设计 | 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妈妈”很好,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 激发情趣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二、教学步骤 | 1、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章 老师提出要求:拿起笔来,将你认为应该勾划的地方分别用各种符号(这里作简单的符号说明)勾划出来) 2、老师提问。 3、学生将勾划的内容拿出来交流。 4、老师设置问题,学生讨论做答(投影) 5、既然作品中的“我”都是大人了,还想出了用抱母亲睡觉的方式来报答母恩。 6、读写拓展 7、学生写好后同桌交流。 | 读中感悟 | |
三、小结 | 唐代诗人孟郊曾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么我们就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妈妈,好不好?今天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 升华主题 |
课 题 | 14 我不是最弱小的 | |||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生字,理解新词意思,并能欣赏有关词句。 | |||
教学重难点 | 学会生字,理解新词意思,并能欣赏有关词句。 | |||
课前准备 | ||||
第__1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读通课文,讲述故事。 | 1、检查预习 (1)昨天要求大家读一个小故事——《我不是最弱小的》,都读熟了吗?有不认得的字词需要帮助吗? (2)名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2、讲述故事 谁对这个故事感兴趣,愿意来讲一讲。 | 检查预习 | ||
二、细读品析,积累词句 | 1、说说在这个故事的描述中,哪些词句比较欣赏。 2、引导体会野蔷薇花在大雨中柔弱无援的样子,并指导朗读。 | 品析,积累词句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分为哪两个部分?每部分讲的是什么? 2、 分段: | 清课文脉络 | |
四、精读第一段。 | 1、 自读 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 讨论:时间:假日 地点:森林 天气:闷热 人物:一家人 3、 小结。 | 了解段落 | |
五、指导写字 | “蔷薇”两个字上小下大,草字头占整个字长的四分之一;“附、聊、滂、沱娇、纤”要写得左窄右宽,注意“垂”的笔顺。 | 指导写字 | |
六、作业 | 1、 钢笔描红。 2、 抄写词语。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指导写字 巩固课文 |
课 题 | 14 我不是最弱小的 | ||||||
教学目标 |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从中接受教育,养成良好道德行为。 | ||||||
教学重难点 | 感悟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从中接受教育。 | ||||||
课前准备 | 生字卡 | ||||||
第__2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第二小节 | 1、过渡:在一个假日里,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郊外度假。(放音乐)引读第二小节的前两句话。听着这么美的音乐,读着这么美的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森林的美好) 2、萨沙一家人分别在做些什么呢? 3、多么详和的画面啊,拿好书一起来读第2小节的前3句话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三、学习第3—8小节。 四、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五、作业 | 1、导入:萨沙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这样做,他是怎样问妈妈的?他妈妈又是怎样回答的? 2、学习第一次对话(3—4小节) 3、学习第二次对话(5—6小节) 1、大雨来临时,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最后萨沙将雨衣盖在了蔷薇花的上面,这么做是为了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指板书)学了课文,作为萨沙的同龄人,你有什么体会呢? 2、指名说说 3、小结:: 1、把自己最想说的话或感受最深处写下来。 2、抄摘自己欣赏的词和句,并试着运用其中的一、二个词语。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小朋友听。 |
课 题 | 15 鸟语 | ||||||
教学目标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会用“疏忽、顽强”造句。 | ||||||
教学重难点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
课前准备 | 生字卡片 | ||||||
第_1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 1、 齐读课题。 2、 读了课题后,想问什么问题?(鸟儿怎么会说话呢?鸟儿会说些什么?人怎么能听懂鸟儿说的话?) | 引导思考 | |||||
二、 初读指导 | 1、自读课文。 2、 检查自读情况。 3、师生共同评议。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三、 指导分段。 | 1、 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看哪几个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合起来讲了一个意思,就合并为一段,哪个自然段单独讲了一个意思,就成段。 2、 分组交流。 3、 分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我”从小就爱鸟,爱听鸟语,并想通晓鸟语。 第二段(第4-11自然段);“我”从鸟儿们的语言中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第三段(第12自然段)鸟是人类的好朋友。 | 理清文脉 | |||||
四、 作业 |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课 题 | 15 鸟语 | |||
教学目标 | 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 |||
教学重难点 | 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 |||
课前准备 | ||||
第_,2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 复习检查 二、 精读指导 | 1、 指读生字词。 1、 学习第一段。 (1) 齐读第1自然段,填空:我从小就爱鸟,爱看( ),爱听( )。 (2) 自由读第2自然段。 | 精读指导 | ||
2、 学习第二段。 (1) 自由读4-9自然段,把“我”喜爱布谷鸟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 读后讨论,相机指导朗读。 ① 它们那“布谷、布谷”的亲切啼叫,分明是催促人们快快出工呢!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三)小结: | “我”不光听懂了鸟语,而且从鸟语中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3、学习第三段。 “我”与鸟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鸟儿成了“我”学习的榜样,所以“我‘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齐读最后一段。 | ||
三、 总结课文 四、 作业 文 | 1、 朗读全文。 2、 讨论:为什么说“鸟儿的确是人类的好朋友”? 3、 总结。 1、 造句: 疏忽…… 顽强……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总结课文 |
课 题 | 15 鸟语 | |||
教学目标 | 1、背诵课文。 2、书写生字。 | |||
教学重难点 | 熟背课文,正确书写生字。 | |||
课前准备 | 生字卡 | |||
第__3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 读课文。 二、 指导背诵。 | 1、 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话,很容易背诵。 2、 重点指导背诵其他部分。 (1) 第2、3自然段引导学生按语言的叙述顺序进行记忆。 ①边读边记: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②练习背诵 | 巩固知识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三、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四、 作业 | 1、 出示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 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写法,说说难写的和容易写错的字。 1、 钢笔描红。 2、 抄写词语。 3、 比一比,再组词。 治( ) 催( )碌( ) 预( ) 4、 按课文内容填空。 从( )的燕子那里,我( )到勤劳的可贵;从( )的苍鹰那里,我( )…… 5、 仔细观察一种你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 巩固知识 |
课 题 | 16、天鹅的故事 | ||||||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意,练习分段。 2、学会7个生字,理解生词。 | ||||||
教学重难点 | 较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意,正确分段。 | ||||||
课前准备 | 布置学生朗读课文 | ||||||
第__1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曲调未成情先行 | 1、 首先利用以前学过的课文谈话自然导入新课: | 激发情感 | |||||
二、始读课文初悟情 | 1、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课文中的天鹅是如何自救的,请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吧! 2、出示生字词,帮助学生扫清阅读中的拦路虎。 | 帮助学生扫清阅读中的拦路虎。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三、再读课文情意浓 | 1、自学思考: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请你找出这个故事中最能打动你的地方,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自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相机点拨。 讨论:哪些小节最让你感动? | 有目的读书。 | |||||
四、总结课堂情回荡 五、学写生字严始终 | 根据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提醒写字姿势与书写要求。 板书:一(1) 讲“我”……做客。
起因 冰封湖面 二(2-8)讲天鹅的故事 经过 腾空而起 扑打冰面 齐心协力 合力破冰 结果 感动老人 |
课 题 | 16、天鹅的故事 | |||
教学目标 | 初步感受课文所传递的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美好品质。品读好最抓心的第五重点自然段。 | |||
教学重难点 | 传递的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美好品质。 | |||
课前准备 | ||||
第_2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导入: 二、 在交流中随即学习有关学习的内容。 |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天鹅的故事》。 (交流。) 预案:1: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三次叫声并对次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生发现课文中老天鹅撞击冰面的特写,教师要有机引导学生形成学习的旋涡。 3:对老天鹅是“破冰勇士”的理解。 4:对老人放下猎的质疑和释疑。 (交流)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三)对老人放下猎的质疑和理解 | 1、当你们阅读文章最后一段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看法? 2、学生在读书后提问:总的可以归纳成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放下猎? 3、在交流中体会老人的当时的心理。 5、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的理解: 老师读完课文,是怎么思考的呢?这里有四个答案,你们猜猜看,哪一个是老师写的?(1)斯杰潘老人认为天鹅是一群可爱的鸟儿,不能打,人类应该自觉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2)老天鹅不惜用自己的身体为天鹅群打开生存之门的壮举,深深地感动了斯杰潘老人,使他不忍心伤害他们。(3)斯杰潘老人看到了天鹅在生死关头表现出的无比英勇和团结,具有人类一样的精神和品格,内心受到很大的震撼。 | 引入思考 |
课 题 | 17 生命的壮歌 | |||
教学目标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语意思。 | |||
教学重难点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新词语意思。 | |||
课前准备 | 卡片、磁带、 | |||
第_1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 导入故事 | 1、范写生字“蚁”,齐读。 2、看到这个字,你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老师为什么把这个“蚁”字写得这么小? 结合出示卡片:(弱小)的蚂蚁 3、继续板书:国英雄 齐读题目 4、这是一个小故事的题目,初次看到这样的标题,你的脑海里出现过问号吗?把你的疑问告诉大家。(为什么要把弱小的蚂蚁称作是英雄?) 板书:? | 启发思考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二)了解大意 | 1、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读《“蚁国英雄”》的故事,把故事读通顺、读正确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故事的大意。 | 激情读书 | |
(三) 细读感悟 (四) 激情揭题 | 1、默读故事,想想故事中的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这些内容能深深地打动你的心?把这些内容划下来,然后投入自己的全部情感好好读一读。 2、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结合进行朗读训 1、师述:正是这些一向被我们视作区区弱者的蚂蚁,在肆虐的火海中却是这样的沉着、坚定、团结一致。它们不惜以个体的牺牲,求得种族的生存,是它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和可贵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练。 | 细读感悟 |
课 题 | 17 生命的壮歌 | |||
教学目标 | 读懂两则小故事,感受蚂蚁和羚羊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 |||
教学重难点 | 理解课文中两个难句的含义,领悟课文所赞颂的献身精神。 | |||
课前准备 | 卡片、磁带。 | |||
第__2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 复习 (二) 导入 | 学完了“蚁国英雄”这个故事,谁喜欢这个故事?把故事中最令你感动的地方背给大家听。 1.出示羚羊图:这是什么? 2.师述:在一个大草原上曾发生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山上的狩猎队上山打猎…… 3.板书:“生命桥” 齐读 4.质疑:看到这个小故事的题目,你的脑海里有什么疑问? | 激情背诵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三) 了解故事大意 | 1.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读《“生命桥”》的故事,把故事读通顺、读正确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故事的大意。 2.指名试述故事大意,并结合出示卡片: 老少分类 飞跃山涧 老少配合 一死一生 唱响壮歌 猎人惊呆 3. 生根据卡片提示,同桌间相互讲述故事大意。 | 了解故事大意 | |
(四) 细读感人之处 | 1.过渡:这样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故事还愿意再读一读吗? 2.默读故事,想想故事中的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这些内容能深深地打动你的心?把这些内容划下来,然后投入自己的全部情感好好读一读。 3.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结合进行朗读训练。 | 交流感受 |
课 题 | 练习五 | |||
教学目标 | 学会做主持人 | |||
教学重难点 | 学会做主持人 | |||
课前准备 | 电视主持节目 | |||
第__1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学会做主持人 | 一、 谈话导入新课,明确要求。 1. 从六一儿童节谈话揭示话题。 2. 板书话题:学做节目主持人。 3. 指名读本词说话要求。 4. 师小结归纳要求: ① 要了解当节目主持人的注意事项。 ② 想想担任班级庆“六一”联欢会的主持人该怎么说。 ③ 当众演一演。 | 明确要求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二、 指导。 三、 练习。
| 1. 联系生活经验,想想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表情、动作、语言。谈谈你认为当主持人要注意些什么。 2. 指名读。 3. 师小结, 4. 讨论主持人的常用语。 5. 指名说。 6. 师小结,板书:略 1. 根据书上的节目单,分组讨论如果你担任这次联欢会的主持人,你会怎么说。教师巡回指导。 2. 指名上台表演。 3. 学生评价,指出不足。 4. 针对不足,再次表演。 5. 小结:鼓励学生今后积极争当班队主持人。 | 学会做主持人 |
课 题 | 18特殊的葬礼 | ||||||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 ||||||
教学重难点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 ||||||
课前准备 | 生字卡 | ||||||
第_1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 导入课题 | 1、 揭示课题:解释“葬礼”:一般指人死后所举行的一种殡葬仪式。 2、 提问:在“葬礼”前加“特殊的”三字,大家会提出哪些问题? (1) 谁举行葬礼?(2)为什么要为它举行葬礼?(3)为什么说这是特殊的葬礼?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二、 初读指导 三、 课外作业: | 1、 自学课文。 (1) 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根据所注拼音读准字音。 (2) 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3)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4) 指导书写:垂、竭、葬 (5) 读一读,再抄写词语。 2、 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思考:如果按“举行葬礼——瀑布今昔——决心保护”来划分,该怎样分? (1) 举行葬礼:第1自然段。 (2) 瀑布今昔:第2-5自然段。 (3) 决心保护:第6-8自然段。 还可以怎样分?(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其余为第二部分) 1、 用钢笔描红。 2、 朗读课文,要求流利、正确。 | 自学词语。 |
课 题 | 18特殊的葬礼 | ||||||
教学目标 | 1、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的情感。 2、联系生活实际,能从自己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 ||||||
教学重难点 | 精读第3和第5自然段,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 ||||||
课前准备 | 重点句子。 | ||||||
第_2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 检查复习: 二、精读训练: | 1、 听写词语。 2、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1、默读第一段。 思考:这一次葬礼“特殊”在哪里? 讨论交流:地点特殊、主持人特殊、对象特殊 2、默读第3—5自然段,想想塞特凯达斯瀑布原来是一条怎样的瀑布?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3、讨论,出示第3自然段进行品读。 4、出示第5自然段进行品读。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 讨论,板书:奄奄一息 (3) 抓住关键词语边读边悟。(指名读、齐读) 过渡:昔日的瀑布就象一个身强力壮的年青小伙子,而如今的他却成了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这是什么原因所造成的呢? 5、讨论第4自然段,明确原因。 6、小结、板书:人类破坏 7、分角色朗读3——5自然段。 | |||||||
三、作业 |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读课后练习4,准备写话。 |
课 题 | 19沙漠中的绿洲 | ||||||
教学目标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 ||||||
教学重难点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 ||||||
课前准备 | 生字卡 | ||||||
第__1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二、 初读课文。 | 1、 出示沙漠的图片。 哪些同学了解“沙漠”?谁能说说“沙漠”的特点? 2、 板书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1、 范围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读后讨论:听读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 2、 自读课文。 (1) 幻灯出示自读要求。 ①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注意读准每个 | 启发谈话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下列句子重点指导: 在这白茫茫的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那是城市。 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 ④检查自然段段意,了解情况。 指名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 重点理解句子 | ||||||
三、指导写字 | “夸、劣、宜”是上下结构的字,不要写得太长。 “价、漂、侍”是左右结构的字,不要写得太宽。 “良”要居中写。 | 指导写字 | |||||
四、作业 | 1、描红。在习字册中描红、仿影。 2、抄写词语。(文后练习3)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课 题 | 19沙漠中的绿洲 | |||
教学目标 | 1、 会用“纵黄交错”、“适宜”造句。 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 | |||
教学重难点 | 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 | |||
课前准备 | ||||
第__2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复习检查 |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霎(sa sha)时 恶劣(li lie) 良(niang liang)好 2、看拼音,写词语。 kua zhang dai jia e lie shi yi ( ) ( ) | 复习字词 | ||
二、细读课文 | 1、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内容。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2、细读第2~6自然段 三、作业。 | (3)练习说话。 引导用“星罗棋布”说一句话。 (4)指导朗读 指名试读,全班齐读。 (1)细读第2、3自然段。 ③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读出赞美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佩服的语气) ①自由读课文。 ②理解词句。 a、指名说说当地的环境怎样恶劣。(相机理解:不毛之地) b、指名说说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建设绿洲的。 c、指名说说阿联酋人民为什么这样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比一比,再组词。 浇( ) 漂( ) 侍( ) 宜( ) 烧( ) 飘( ) 待( ) 宜( )。 | 朗读训练 |
课 题 | 20 云雀的心愿 | |||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
教学重难点 | 体会森林的重要作用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第_1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导入新课: | 导入:(板书:心愿)心愿是什么? 心愿就是一种愿望,是人们心里的理想或美好目标。老师的心愿就是希望你们每个都能快乐地成长,全面地发展,同学们,你们有心愿吗?(个别提问) 2、示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跟心愿有关的知识童话(板书:10 云雀的心愿)。 3、生疑:看着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 激发情感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二、初读课文 | : 1、过渡:带着疑问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文章能不能为你排忧解难。 2、生答题: 3、快速读课文,提出要求: (1) 读准生字词的音 (2) 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划出小节。 | 理清文脉 | |
三、检查自学效果: 四、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内容 五、课堂练习 | 1、默读课文,思考: “云雀的心愿”是什么?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告诉了我们? 2、(出示文字)指名读,思考: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云雀为什么说森林很重要呢?它喜欢其中的哪里?讨厌哪些地方呢? 1、听写:贫瘠、冲垮、树冠、土壤、空调器、绿洲、漫天飞舞、枯枝败叶 2、组词: |
课 题 | 20 云雀的心愿 | |||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陈述句、反问句和疑问句的不同 3、用中心句,概括全文森林用途的各种介绍。 | |||
教学重难点 | 体会陈述句、反问句和疑问句的不同。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第_2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复习导入: |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云雀的心愿就是(引)-----“到沙漠去种树”。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 | 复习 | ||
二、读课文 | (二)精读第2、3、4自然段 1、过渡:小云雀和妈妈先到沙漠,它为什么讨厌沙漠呢,轻轻地读读 2、3、4自然段,可以划出有关的词句。 学生自读,然后交流 | 引导读书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三)、精读第5——10自然段 | 1、过渡:小云雀和妈妈飞过了沙漠又到了哪儿?(大河),在那儿,他们又看到了什么? 你从这里感受到了什么?你从哪里感受到洪水很凶猛? 9、这段话说明了森林的什么作用?(蓄水) 10、说话练习:“森林实在太重要了!因为…..”(板书,防洪蓄水)。用“因为……所以……”把这两句话连在一起说 | 感悟森林实在太重要了 | |
(四)、精读第11、12、13自然段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 1、想一想,从这一自然段,你了解到了奥妙? 2、读课文讨论:为什么说森林是空调器? 你能根据板书,也告诉大家森林很重要吗?自己先试一试。 搜集森林的资料,说说森林还有哪些作用? | 理解森林是空调器。 |
课 题 | 21 古诗两首《池上》 | |||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 |||
教学重难点 | 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第_1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 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 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 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 | 回忆旧知。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二、初读诗歌,整体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感知。 四、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 理解诗意 |
课 题 | 《小儿垂钓》 | |||
教学目标 |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背诵课文。 | |||
教学重难点 |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孩子的天真、可爱。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第_2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揭示诗题 (二)理解诗句 (三)总结练习 |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四)巩固练习 | 1. 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 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案例: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
课 题 |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 |||
教学目标 | 1、 了解宋庆龄的生平。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 学会用重点突破的方法为课文分段。 | |||
教学重难点 | 学会用重点突破的方法为课文分段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第__1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揭示课题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 1、出示图片,学生交流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1、教师范读课文。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 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三、自读课文 | 1、出示自读课文。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 指导自学 | |
四、指导分段 |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 指导分段 | |
五、作业 |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 巩固字词 |
课 题 |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 |||
教学目标 | 1、 通过细读课文,了解樟树的特点。 2、 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 |||
教学重难点 | 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第_2_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复习检查 二、细读课文 | 1、抽读词语卡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 | 复习词语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C、指名说说,大家参与评点,相互补充。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 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 ||
三、作业 |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 积累词语 |
课 题 | 23、黄河的主人 | |||
教学目标 |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课文中的6个生字, | |||
教学重难点 | 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第__1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导入课文,解题质疑 | 1、谈话引入,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黄河有关的课文,(板书:黄河) 2、课文写到了黄河,作者面对黄河时,他的所见所感也是通过丰富的语言传达出来的,出示:黄河滚滚 万马奔腾 浊浪排空2、师:黄河之水日夜奔流,汹涌咆哮,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黄河的主人(板书:的主人),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 解题质疑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二、初读课文,感受语言 三、小结课文 四、学习词语 五、课堂作业 | 1、师:同学们围绕课题就提出了这么多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你们说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2、同桌互读,你喜欢读哪些段落就读哪些段落,并让同桌评价一下读的效果。 1、指导完整的朗读课文(教师逐节朗读课文) 2、质疑问难:初步学习了课文,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吗? 1、出示词语 (1)指名读 (2)领读 (3)找出上述词语中表示"害怕"的词语,你还能说出那些近义词。 2、完成课后的练习2 1、抄写词语 1、熟读课文 | 初读课文,感受语言 |
课 题 | 23、黄河的主人 | |||
教学目标 |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合作讨论去感受、去发现、去体会艄公的形象内涵。 | |||
教学重难点 | 去感受、去发现、去体会艄公的形象内涵。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
第__2_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
一、复习导入,唤起记忆 二、学习第一部分,体会黄河上羊皮筏子的惊与险 | 1、课前板书:黄河的主人 2、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初步学习,你了解了些什么?(板书:艄公)1、同学们,课文一开始,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奔腾不息、汹涌咆哮的黄河边,请大家看画面,不仅要仔细观察,而且要用心感受。演示多媒体: | 复习 |
环节 | 初 案 | 设计意图 | 二次修改 |
三、学习第二部分,体会艄公的大智大勇 四、小结全文,深化主旨 五、课外作业 | 1、过渡:同学们,在作者这样的心境下,你再读读下面这个自然段,你是否能够发现什么问题? (1)出示:(第6自然段)"我不禁提心吊胆,……浏览窗外的景色。) (2)学生边读边思,然后引导提问。学生可能会问: ①在如此危险(危急四伏)的黄河上,乘客为什么还在谈笑风生?(核心问题) ②用"小心"和"大胆"来同时形容艄公的行为,是否矛盾? …… 2、自主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学到这儿,王老师想起了一句格言(板书: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2、在当今现代交通工具异常多样和不断涌现的时代,原始落后的羊皮筏子是否可以退出历史的舞台?围绕这个论题去收集资料,得出相应的结论。 | 体会艄公的形象内涵。 |
董文老师的四年级语文教学案目标全面、准确、具体,体现了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符合学段教学要求、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设计有创见,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认知能力的发展,练习设计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形式多样,分量与难度适中;有层次,课内外结合,选做与必做结合。实用性强。
教导处
2011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