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学派,是现代经济学主流学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从长期来看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即使会出现局部的、短期的偏离,只要人们的行为是有弹性的,并且愿意等待市场力量的自然运作,通过市场的自动调节,经济波动将会自然而然地得到纠正,从而到达充分就业产出水平,古典经济学家假定或相信充分就业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常态。他们强调经济自由,反对干预经济活动,为此,亚当斯密论证了“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每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由于受看不见的手引导,会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要促进社会的利益更好;其次,他们认为长期的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或近于垂直的,在他们看来改变总需求除了会改变价格水平之外,没有别的作用。
关于他们的长期总供给曲线推导
首先,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结构是建立在这些假设之上的。a 理性人假设:经济中的人都是理性的,他们会选择使他们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方式;b 完全信息假设:每个市场参与者对关于市场条件、交易对象和价格等信息都充分了解,不存在欺诈行为;c 完全竞争假设:经济体系中的各类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任何个人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能制定价格;d 市场出清假设:在完全弹性的价格下,各类市场都可以出清。
长期总供给曲线推导:
图a表示的总生产函数y=A f(N,K) 其A表示技术进步对实际总产出的效果A>0;N表示劳动的投入量,劳动的边际产量是大于零的且是递减的,在古典的生产函数中,如果没有技术的进步就不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增。在此模型中我们把A和K看作是不变的,实际总产出就由N决定。古典学派认为,工人对劳动的供给和企业主对劳动的需求都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实际工资提高劳动的供给增加,劳动的需求减少,由此推出劳动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图b 决定了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均衡就业量。图c表示货币工资,价格越高实际工资越低。由于古典学派市场的自动调节和“看不见的手”得出的总供给的是高度无弹性的图d。
关于投资和储蓄方面,古典学派认为利息率是一种有效的机制,可以使投资和储蓄相等由此得到均衡的利率、投资和储蓄。古典经济学派崇尚“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创造需求,不存在需求不足、生产过剩和大量的失业,由于利息率的完全弹性保证了储蓄可以全部转化为投资。
历史表明,在古典经济学成为主流期间,存在着产出大幅度下降和大量失业的萧条时期,这个就难以和处于充分就业水平的总供给曲线相协调。古典经济学家关注就业问题,认为通货膨胀是比失业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于价格的问题
总供给曲线在充分就业水平上呈垂直状态,那么价格水平是如何确定的呢?这个问题古典经济学家赞成大卫休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决定了通货膨胀率,价格与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有关,价格总水平对货币供应量的弹性系数为1,这是货币数量理论的核心内容。由于供给弹性等于零,他们认为通过货币的供应量增加不会增加实际产出,只会抬高物价,货币只是交易的一种手段,不是资产,不会产生利息,因此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改变利息。不管价格水平怎样变化,经济社会的总就业水平和实际产出都不会变化。
个人不管是消费者还是企业主都是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决定手头持有的货币,在货币可选择的形式中,当最后一单位现金的边际效用等于其他资产投资的边际效用是,就达到了财富的最优分配状态,这就是货币数量导致价格水平变化的机制。
现实运用
古典经济学家崇尚自由的市场经济,它的自由表现在几乎一切的社会资源都是通过市场来进行分配的,他们认为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是一种最有的资源配置方式。这种方式在现在发达的西方国家运用得很恰当,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因为他们有很完善的社会保障,当然他们也由国家的宏观、干预,这些都是在一些特殊的环境和非常时期(如战争、内乱的时期)。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也会失灵。对于特殊国情的中国,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不适合我们,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更不行,因此我们选择了二者的结合,一种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