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认识《红与黑》中于连形象?
A.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B.于连的性格是多元多层次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英雄主义精神则是他性格中的核心成分,自我意识在自然环境作用下产生平等意识、反抗意识和个人野心。他的性格是家庭环境,时代与阶级地位影响的必然结果。
C.于连外表文弱,但外表和内心的强烈反差是于连形象的一大特点。他的人生理想是个人奋斗,立身扬名。但他为了能往上走,不在乎方式。他追求理想的方式既有反抗又有妥协。他既有善良的一面又有虚伪自私的一面。
D.于连是一个双重人格和双重精神的人物:他既有反抗精神,又很容易屈服;既憎恨贵族的卑劣,又不怕玷污自己的双手;它既看中别人的善良正直,又信奉虚伪的道德观;他既崇拜拿破仑,又能随意改变自己的奋斗方向,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他既热衷向上爬,又愤然选择死亡,不向卑污的现实让步。这种双重性构成了于连性格和思想的复杂性。这个形象的丰富性标志着司汤达小说艺术的高度成就。
补充:《红与黑》艺术成就/特色
1.出色描写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中的环境是时代社会的缩影(外省维里埃尔市、贝尚松神学院、德·拉莫尔候爵府);注重人物与环境的统一。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反映时代特征。
2.出色的心理描写:在心里展示和心理分析中传达思想倾向、刻画人物性格、展开小说情节
3.情节紧凑、结构严谨。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经”,以他和德•瑞娜夫人、玛特儿小姐恋爱生活为“纬”。经纬交织、条理明晰。
2.《老人与海》主人公、如何看冰山风格?
桑提亚哥的形象分析:
《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桑提亚哥是作者着力刻画的“硬汉子”的形象。他是一个真正、单纯的老人,过着贫困而孤独的生活。老人的生活尽管艰辛困苦。但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的精神。小说中描写的捕鱼的过程,充分表现了桑提亚哥的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84天捕不到鱼仍旧毫不气馁、精神焕发,同捕获的大马林鱼搏斗了两昼夜,返航途中同鲨鱼奋力搏斗。在老人羸弱的身躯里面蕴藏着崇高的精神力量,他面对厄运,既不抱怨,也不气馁,而是以无畏的勇气和奋斗的精神去迎接灾难。在他与大海的搏斗中,展示出人的高贵和尊严。
为什么说桑提亚哥是硬汉子的最高代表?
桑提亚哥是一个“硬汉子”性格的化身,是作家自30年代以来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子”性格的深化与发展。在他身上,具有超越的人格力量,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
(1)桑提亚哥体现出一般“硬汉子”形象共有的勇敢、顽强、永不屈服、敢于向命运抗争,向失败和死亡进行挑战的精神,他在与大自然,与社会作斗争过程中,虽然一次次失败,但他的不甘失败精神却是永远也打不垮的。应该说,这种不甘失败的精神是人走向胜利的精神,是人类不甘失败精神的颂曲。 (2)桑提亚哥已经不是单纯的硬汉子了,他的背后是人类永恒存在的价值:自信、自强和自尊。他的行为也不是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象征了永恒的人类精神存在。在他这个硬汉子形象具有浓厚的哲理性意义和象征意义。 (3)桑提亚哥是硬汉性格的发展与升华。舍去了具体的社会性,超时空主体情境赋予超迈的人格力量。与自然界形成了鲜明的象征意义。 (4)桑提亚哥为“硬汉”注入了独有的乐观因素。永不言败,对未来胜利的向往,是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进一步肯定。 所以说桑提亚哥是“硬汉子”形象的集大成者。
海明威小说的艺术风格?(在《老人与海》中怎样表现的)
(1)冰山风格,寓无限于有限; (2)独特的形象系列。如《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硬汉子形象; (3)意蕴深刻的象征。
什么叫“冰山原则”?
1932年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即用简洁的文字塑造鲜明的形象,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丰富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且隐而不晦,让读者通过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构成冰山原则的四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补充:海明威相关知识:
《太阳照样升起》开创“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
1940年《丧钟为谁而鸣》标志着海明威战争观的转变,支持正义战争,摆脱迷惘。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把“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高峰。主人公:亨利·腓特力、英国护士凯瑟琳。
《乞力马扎罗的雪》:最成功的一个短篇。
代表作《老人与海》的思想意义?警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它。”如何理解这句话?
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故事表现了“英雄与环境这个传统的主题。 象征意义:“老人与海”具有很强的象征性与寓意性。小说中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是我们理解其思想意义的钥匙。老渔夫桑提亚哥实际上是抽象化的人类,作为人的对立面的大海、鲨鱼象征神秘的命运和不可知的自然力。老人在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坚忍不拔、不断抗争、奋力拼搏,认为人可以失败,可是精神不可以输,尊严不可以失。小说表达了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的主题思想。老人在同鲨鱼和大海的搏斗中失败了,但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获得了胜利。他是精神上的强者,是不向命运屈服的“硬汉”。小说通过这个人物,歌颂了人类在同自然和命运的拼搏中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表现了作者向往人类美好的未来的乐观精神。
什么叫“迷惘的一代”?
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文学流派,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中引用斯泰因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该流派因此而得名。特点是痛恨帝国主义战争,关心战后青年一代的命运,反映当时美国青年普遍的迷惘情绪,以此为出发点,表现帝国主义精神危机。代表作家海明威和菲次吉拉德。
3.《欧也妮·葛朗台》的思想内涵?
(1)揭示资产阶级罪恶的发家史
(2)暴露资产积极贪婪、吝啬的本质特征
(3)展示资产阶级聚敛财富的时代特征——懂得商品流通和投机买卖的诀窍
(4)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巴尔扎克一贯的主题)
4.《巴黎圣母院》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什么特点?
人物描写的多层次对照:(美丑对照原则、人物自身的对照、人物之间的对照)
美丑对照的创作原则”是雨果一贯倡导的文艺作品的创造原则,也是他在文艺理论和美学方面所提出的主要原则。顾名思义,所谓“美丑对照原则”即是在文艺作品中大量地运用美丽、高尚与丑陋、卑贱的人物或意象作对比,以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差,使故事情节更为跌宕起伏。这在雨果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最典型的莫过于《巴黎圣母院》中几个代表人物:有外形丑陋无比但心地却纯洁善良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与之截然相反的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当然也有美貌与美丽心灵俱备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尔达。而卡西莫多作为最鲜明的故事人物形象,仅仅在他一个人身上就体现了美与丑的极端对立——外表的极度丑陋和心灵的高尚美好。这不但体现了雨果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极具夸张的想象力,也体现了他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毕竟在他以前,大部分文艺作品中的崇高总是附加于相貌俊美者,相应的丑陋者一定是心灵黑暗卑劣之徒,但雨果并没有循规蹈矩。
美丑对照原则是:丑就在美的旁边,恶善共存,黑暗光明相共,因此作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不应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和优美。
5.“多余人”系列形象在那些作品中出现?
“多余人” 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青年的一种典型。都是贵族青年知识分子,受过良好教育,对庸俗的上流社会生活感到厌倦和不满,但又摆脱不了贵族社会的习惯和偏见,不能与这个社会决裂,他们希望有所作为,但远离社会生活和人民,缺乏坚定的生活目标和实现理想的毅力,结果一事无成,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感情上都是失败的。他们既不满沙皇,同时也不会和群众结合,所以称为“多余人”。赫尔岑:第一次使用了“多余人”这一文学批评概念来论述当时文学的民族性。
(1)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2)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
(3)屠格涅夫《罗亭》罗亭
(4)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形象)
补充:屠格涅夫《前夜》塑造了第一个“新人形象”
6.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7.如何认识《人间喜剧》?
构思:巴尔扎克立志用小说进行社会研究,完成一部19世纪法国的作品。他采取两种办法把作品连成整体。一种办法是分类整理。他把作品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三大类。“风俗研究”是主体,其中又分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等六 个方面。第二个办法是人物再现法。即同一个人物出现在几部作品中,每一部作品只反映这人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许多有关作品联系起来才完成这个人物性格 的发展,构成完整的形象。《人间喜剧》里总共写了二千四百多个人物,其中一些重要的人物出现过二三十次。
表现内容可分为五方面:
① 写封建贵族的衰亡史。如《高老头》中的鲍赛昂夫人的衰亡。
② 写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如《高利贷者》的高布赛克是早期资本家的典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发家的方式比前者进了一步,是著名的资产者典型。
③ 揭露金钱的罪恶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如《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郎台除了钱,六亲不认,生活吝啬。
④ 对共和主义者的赞美。这类作品有:《卡金央王妃的秘密》、《幻灭》中的克雷斯吉安、《农民》中的米雪龙老爹。
⑤ 对理想社会的探索。这类作品有:《乡下医生》、《乡村教士》。
(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我们展现了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第一,深刻描写了封建贵族衰亡史。在《古物陈列室》和《农民》中:作者通过描写资产阶级和贵族间的矛盾,来揭露封建贵族必将灭亡的客观历史规律。名门贵妇鲍赛昂夫人的盛衰史和贵族阶级的盛衰史紧密相联。《高老头》中她情场失意,被资产阶级小姐击败逼迫离开巴黎,是贵族厄运的写照。《弃妇》中男爵卡斯顿经不起金钱的诱惑,抛弃了她。贵妇人再次受到社会的弃绝,就这样资产阶级妇女靠金钱击败了贵族妇女并代替她们活跃于上流社会。第二,资产阶级的发家史。作者通过一系列本质相同而形象各异的资产阶级人物真实地再现了资产阶级的发家史。《高利贷者》中的高布赛克是单纯的高利贷者,不懂商品的流通和资本的周转。《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懂得在流通中使资本增值。《纽沁根银行家》中纽沁根是交融资产阶级的典型,不仅懂得怎样获得高利润,还会制造谣言、假象等。第三,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金钱罪恶。《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不让女儿爱破了产的查理,断送了女儿的青春。被查理抛弃,使她即遭到金钱关系的摧残,又受到金钱关系的毒害,罪恶,是其父的牺牲品。第四,对共和主义者的赞美和对社会理想的探索。对共和主义者即不完全理解他们的思想实质,但又看不到他们是高尚品德的人。《幻灭》中的克雷斯蒂安、《农民》中的尼雪龙艺术形象虽不够丰满,但描写他们的精神却十分突出。)
8.哈代
哈代主要成就小说分3类: (1)罗曼史与幻想小说 (2)机敏和经验小说; (3)性格和环境小说。 其性格和环境小说成就最高,有《绿荫下》、《远离尘嚣》(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还乡》《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代表作是《德伯家的苔丝》 卢纳查尔斯基称哈代是一个“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
补充: 代表作《徳伯家的苔丝》,分析苔丝的形象及其悲剧原因?(外部与内部)。
苔丝形象:①苔丝是一个被损害、被侮辱但始终不像命运低头屈服的纯洁少女形象,她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感情真挚、心地纯洁、性格刚强。②苔丝相信人的命运是由命运安排的,因而总是用宽容和自我牺牲来对待种种不幸。被骗失身,本是一个受害者,但他认为自己在丈夫面前是有罪的。
悲剧:(1)个人的悲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苔丝始终不向环境和命运低头,但她又相信人的一生是由命运安排的。(2)时代与社会的悲剧:苔丝的悲剧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环境所产生的悲剧。资本主义的“文明”侵入宗法制农村,农民破产,道德秩序被物质文明打破,苔丝内心的纯洁与所处环境的冲突形成了悲剧因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毁灭了苔丝。(3)哈代的悲观宿命论。人们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力摆脱命运的恶意捉弄。苔丝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和追求高尚的爱情而不断挣扎,始终不能摆脱生活所带的不幸。
副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从几个方面分析为什么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外部、苔丝本人、哈代悲观宿命论) (结合上题的悲剧)
在哈代笔下,苔丝被描绘成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她代表着传统,又融合了现代的特点。她天生丽质,自然纯朴,充满女性美和青春的活力,她真挚可爱,品德高尚,能够容忍和敢于自我牺牲,为了解决家庭的困难,去寻求任何帮助,她的灵魂是纯洁的,品德是高尚的。
1.威塞克斯小说:
是指19世纪末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哈代创作的一系列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农村地区为背景的小说。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罗曼史和幻想”、“爱情阴谋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这些小说反映了人与社会、性格与环境的对立,特别是通过对爱情、婚姻等问题的描写,表现了个人与社会的悲剧性冲突。所以又被称为“性格和环境小说”。代表作:《无名的裘德》《德伯家的苔丝》。
1.《徳伯家的苔丝》中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色彩。
《德伯家的苔丝》通过对纯洁善良的苔丝备受磨难而终于毁灭的悲剧,渲染了一种悲观主义的命运观念。 首先,他把苔丝的悲剧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认为人类无法摆脱那种痛苦神秘、不可解释的命运。其次,哈代的命运观念是建立在异教的背景之上的。他笔下的那种宿命的力量不是来自于上帝,而是来自一种弥漫宇宙的意志。苔丝的悲惨命 运替西方悲剧的命运特征作了一个直接的概括性陈述:苔丝在命运的淫威下,因纯 洁天真而被骗去了处女的贞操,成了一个堕落的女人;又因为善良、诚恳而与近在眼前 的新婚幸福失之交臂,成了一个被遗弃的怨妇;更因为执着于人生的真性情而举起了复 仇的利刃,终于成了一个杀人犯,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一切悲剧性遭遇全由于 无情命运所精心谋划和设计。安排世事的宇宙主宰通过命运的巨网毫无怜悯地将人伦道 德意义上的好人、善良人笼罩于进退维谷的苦难陷阱,这种类似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充分揭示了人对命运的为力。那种残暴而神秘的力量主宰着人们的命运,巧妙地编织着罗网,恶意地捉弄着人们。“正像顽童捉到飞虫一样,为了戏弄而把我们杀死。”
9.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是小说《复活》的男主人公,是“忏悔贵族”的典型。他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突破了贵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放弃了贵族的地位,最后跟贵族阶级决裂。他否定了土地所有制,提出了解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必须把土地交给农民的看法。他对一切都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对劳动人民充满同情和爱护之心;对者充满敬意;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对贵族非常的厌恶;他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高尚理想,聂赫留朵夫性格发展的过程就是深刻认识社会和背叛贵族阶级的过程。所以,聂赫留朵夫这个形象在那个时代具有典型意义的,托尔斯泰正是通过这一思想感情的载体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社会。
分析比较《复活》中主人公的复活(精神与道德),怎样通过不同方式复活?(忏悔型和被侮辱型)
托尔斯泰的《复活》描写的是作品中男女主人公聂赫留道夫和玛丝洛娃精神复活的过程。他们俩人都曾经历过堕落为“兽性的人”的过程,所以作品展现的就是他们如何从“兽性的人”复活而为“精神的人”的过程。他们堕落的原因不同,前者是因为本阶级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后者则是由于黑暗的社会环境逼迫所致。所以聂赫留道夫的复活开始于他的自我忏悔,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这复活转变是逐步完成的,通过对于自身罪孽的意识,达到了对于整个贵族社会的揭露与批判;玛丝洛娃的复活根源于她对于黑暗社会的仇恨,开始于对聂赫留道夫的忏悔的感动,并且也从自身的不幸遭遇中,理解到这是整个贵族阶级对于广大下层人民所犯下的普遍的罪恶。聂赫留道夫转变后虽然要与本阶级决裂,但并没有投向人民,而是皈依了宗教,这反映了作家的“托尔斯泰主义”的局限性,玛丝洛娃最后则回到了人民中间,并跟着者走了,这表明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巨大力量
补充:列夫·托尔斯泰3个创作分期:早期:(1852-1862)《童年》《少年》《青年》《塞万斯托波尔故事》《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中期:(1863-1880)《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林娜》;中期世界观变化 晚期:(1880-1910)“托尔斯泰主义”,主张: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全人类的爱。代表作《复活》。 其创作的3大长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林娜》《复活》。
10.《战争与和平》
一.《战争与和平》中的四大家族
1.库拉根家族
库拉根家族是远离人民的宫廷贵族的典型,是朝廷和上流社会贪婪,愚蠢和无耻的代表,是一个对国家、民族没有半点责任感的家族。阴险、狡猾、毫无节操和道德观念是这个家族的主要特征。当陷入困境,拿破仑逼近莫斯科的时候,他们毫不关心国家的安危,总是想升官发财。库拉根的女儿爱仑是个“美丽的动物”,在祖国处于危难之际,她还以自己的美色逗引人,过着淫荡的生活。库拉根的两个儿子伊包里特和阿那托尔,前者愚蠢,后者卑鄙堕落。酒宴放荡,闲逸便是他们的追求的幸福生活的全部内容。托尔斯泰在作品中猛烈的抨击道:“所有这一群人都攫取着卢布、十字勋章和官爵,而他们在捞取这些东西的时候所注意的仅仅是沙皇恩宠的鼻息。”
2.罗斯托夫家族
罗斯托夫家族是作者美化的宗法制庄园贵族的典型,是作者笔下最动人、最富感染力和诗情画意的一个家族。他们并不富裕,但充满了欢乐和生气。罗斯托夫一家接近人民,保持着淳朴、热情、真挚、好客等特点,具有温情脉脉的庄园贵族的品质。拿破仑入侵,他们都为祖国的命运焦急不安,决心为保卫祖国贡献一切力量。尼古拉回到与敌人作战,娜塔莎自动为伤兵服务。15岁的彼恰放弃了准备进入大学的愿望决定参军,最后为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3.保尔康斯基家族
保尔康斯基家族具有正直、爱国、孤傲的特点,保持了忠贞为国的老贵族的“古风”,老公爵以严厉为名,退居庄园后,一直和朝廷疏远,对宫廷保持批判态度。他曾在服务,很重视苏沃诺夫的军事艺术。当儿子安德烈和他告别从军时,他特别强调军人的荣誉和爱国的责任感。1812年的战争震动了他,他毅然召集民兵与逼近的敌人进行斗争。在激昂紧张的爱国活动中,他中风了,临死前还关怀着祖国的命运。他的儿子安德烈是爱国者,女儿玛利亚同样是爱国传统的继承者,当她想到会受到法国人支配时就颤抖了。
4.别素号夫家族
别素号夫家族是莫斯科最富裕的家族,关于这个家族,托尔斯泰着笔不多。这个家族是爱国的家族。彼尔是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
二、人物形象
《战争与和平》一共写了559个人物,其中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下三十个,现选主要几个简单分析。
1. 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公爵
《战争与和平》最初八页开始出现的人物。他二十六岁,在受到朝廷宠遇的宫廷女官舍雷尔沙龙里的客人中间显得落落寡欢、不随流俗。“那些客厅里的人对他来讲不都是些熟人,但他讨厌他们,甚至看他们一眼,听他们说句话都感到腻味。”安德烈公爵为自己不得不和这个上流社会保持联系而痛苦,在他看来,这个上流社会是虚伪的,欺骗的,寡廉鲜耻的。他对彼尔讲:“这就是我在这里过的生活--我很不适应。”
2. 彼尔·别素号夫
彼尔和安德烈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对现有制度抱批判否定态度,并随着他们思想性格的发展,这些批判性越来越尖锐、深刻;二是不看重自己的贵族地位,不安于自己豪华富有的生活,却认真探索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把解决农民的痛苦、祖国的前途当作自己的最终目标。当然,他们追求真理、走向人民的途径是不相同的,安德烈由于自身的一些优越条件,主要是通过在和的工作,认识了农奴制度的性,了解人民的;而彼尔主要是通过他直接接触人民的各种生活,使他在思想性格上得到成长。
3.娜塔莎·罗斯托娃
娜塔莎·罗斯托娃是《战争与和平》中最动人的女性形象。在托尔斯泰的心目中,她是生命和幸福的化身。在小说的提要中,她被形容成一个“可爱而富于诗意的淘气鬼。”父亲提起她来时常说她是“火药”,母亲亲切的称她为“我的哥萨克”。彼尔说她简直令人消魂。但托尔斯泰笔下,她“一点也算不上漂亮”。她的面孔的全部特点是不吸引人的,眼睛小,额头窄,鼻子不坏,但脸的下部、下巴和嘴都是太大,嘴唇又是不成比例的显得厚了一点。你把她端详后,就简直闹不明白,她为什么讨人喜欢。”但娜塔莎一说话:“小姑娘的声音是这样柔软和富于变化,就象她的全部外貌一样,她所做的一切,都好象应该那么做,只有那么做才恰如其分的。”这段话是把握娜塔沙的外貌,同时也是揭示她的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在这种基调--罕见的活泼、性格的多变加上天性的优雅--之上形成了这个“迷人精”的动人形象。
4.库图佐夫
托尔斯泰遵循平凡与伟大,普通与英雄紧密结合的原则,塑造了1812年卫国战争的领导者库图佐夫的形象。托尔斯泰认为,任何天才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进程中都应服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是广大军民伟大的精神力量产生卓越的统帅。库图佐夫力量的源泉来自人民的爱国主义,在他的活动中体现了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托尔斯泰称赞他为“民族战争的代表”和“真正伟大的人物”。
5.拿破仑
《战争与和平》中拿破仑的形象和库图佐夫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作家笔下,拿破仑是这次战争的罪魁祸首,是个惟我独尊的个人野心家,他娇柔做作,自高自大,爱好虚荣,贪图权势。拿破仑认为个人的意志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他为实现个人的野心,不惜牺牲千百万人的生命去进行掠夺战争。托尔斯泰一反欧洲历史学家的观点,把他们称道的赫赫一世的“英雄”,描写成一个渺小可耻的利己主义者,并加以辛辣的嘲讽,显然,这表现了艺术家托尔斯泰进步的观点和爱国主义立场,虽然作者没有全面正确估计拿破仑的一生的功过,但却入木三分的揭示了拿破仑的大资产阶级的侵略本质。
娜塔莎·罗斯托娃
娜塔莎·罗斯托娃是《战争与和平》中最动人的女性形象。在托尔斯泰的心目中,她是生命和幸福的化身。在小说的提要中,她被形容成一个“可爱而富于诗意的淘气鬼。”父亲提起她来时常说她是“火药”,母亲亲切的称她为“我的哥萨克”。彼尔说她简直令人消魂。但托尔斯泰笔下,她“一点也算不上漂亮”。她的面孔的全部特点是不吸引人的,眼睛小,额头窄,鼻子不坏,但脸的下部、下巴和嘴都是太大,嘴唇又是不成比例的显得厚了一点。你把她端详后,就简直闹不明白,她为什么讨人喜欢。”但娜塔莎一说话:“小姑娘的声音是这样柔软和富于变化,就象她的全部外貌一样,她所做的一切,都好象应该那么做,只有那么做才恰如其分的。”这段话是把握娜塔沙的外貌,同时也是揭示她的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在这种基调--罕见的活泼、性格的多变加上天性的优雅--之上形成了这个“迷人精”的动人形象。
11.《双城记》思想认识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是怎样表现的?
《双城记》突出地表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作者以他特有的人道主义准则来评价法国大前的封建贵族政权和和大胜利后的资产阶级政权,来探讨人性的善与恶。
① 同情法国人民的悲惨生活。如,正直的知识分子梅尼特医生给朝廷的揭发信落到侯爵兄弟手中,
以至被投入监狱18年之久。他的行为不为生活所容,最后家破人亡;
② 同情法国大,描写了法国大的场面展示了大发生的原因、必然性。小说生动的描
绘了法国大中巴黎人民工攻打巴士底狱的情景和惩罚压迫者的历史画面。表现了人民的愤怒、仇恨、情绪,描绘了封建贵族和广大人民的尖锐矛盾,封建压迫剥削所造成的贫穷和饥饿是的根源;
③ 从人道主义角度谴责了胜利后人民群众疯狂的复仇行为,谴责了暴力领袖得伐石太太。如
胜利后她不仅要杀死早已放弃贵族的代尔那,还要杀死他的妻子儿女,甚至连做过巴士底狱的梅妮特也不愿放过。而作者对和者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认为人民的是正义的,但又认为过火。得伐石太太的结局,说明了作者的观点;
④ 小说从正面表现了人道主义所追求的仁爱宽恕和为他人着想的思想情感,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
典型。代尔那自动放弃贵族,为营救管家而被捕入狱。卡尔登被作者描写为一个从来不关心任何人的人、一个酒鬼,后来被感化,最后心甘情愿地代替别人上断头台。⑤作者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如,作者把贵族的残暴和者的错误作对比,以此突出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认识也使他不能准确认识法国大及其过程中的是非功过。
补充: 狄更斯
一、生平和创作
狄更斯,19世纪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一个贫穷的小职员家庭。他的创作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堂•吉诃德》式的作品)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奥立弗•退斯特》(《雾都孤儿》):真实的展现了社会的黑暗,慈善机构虐待儿童的罪恶,抨击了当时的“新济贫法”。《尼古拉斯•尼古页》:通过教师尼古拉斯的经历,揭露社会的黑暗,把希望寄托在理想化的资产阶级身上。艺术上采用流浪汉小说的结构形式。
第二时期:特写集《旅美扎记》长篇《马丁•朱什尔维特》长篇小说:《董贝夫子》主人公董贝是40年代英国商业资本家的典型。这一时期狄更斯小说在艺术上成熟了,结构完整,没有流浪汉小说的痕迹。
第三时期:(早期那种乐观主义幽默的情调削弱了)重要作品:《大卫•科波菲尔》近似自传体的小说。
二、《艰难时世》的思想内容
1它反映了40—50年代英国的劳资矛盾(社会的根本矛盾)。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揭露了当时的繁荣盛世其实就是冷酷的扼杀人性的艰难时世。
2、小说通过葛雷硬、庞得贝为代表的利己主义和“事实哲学”,抨击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理论基础—功利主义哲学,揭露其扼杀人性的罪恶。
3小说通过以西丝为代表的善良人感化冷酷的资产阶级的设想。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作者解决矛盾的方案是人性感化。
三、《双城记》分析
1、《双城记》的写作目的和思想内容
《双城记》是狄更斯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达到成熟时期的杰作。
一、写作目的:作者想借法国大的历史经验向英国统治者敲起警钟,具有明显的借古喻今的现实意义。
二、主题思想:
1、揭露贵族阶级的罪恶,阶级压迫和剥削造成人民和。
对贵族阶级做彻底的否定。小说通过梅尼特医生给朝廷的揭发信落到侯爵兄弟手中,以及被捕人狱18年之久的情节描写。无情地揭露了了的统治阶级政体、法律制度描写了法国人民在封建下的悲惨生活。
2、生动描绘了法国大中巴黎人民攻打巴斯底狱的情景和惩罚压迫者的历史画面,反映了法国大轰轰烈烈的斗争场面,准确而又形象地展示了发生的原因和必然性。
3、小说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三、《双城记》塑造了四类形象
人道主义理想人物
狄更斯式的怪诞英雄
群众形象
贵族资产阶级反动人物
四、《双城记》的艺术特色
1、结构复杂严谨,由三个对立而又相交织的线索组成。2、浪漫色彩和现实手法有机结合。3、精雕细刻的人物肖像、心理描写及象征手法。
五、从《双城记》看狄更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双城记》中狄更斯以自己的人道主义准则来评价法国大前的封建贵族政权和大胜利后的资产阶级政权。
1同情法国人民的悲惨生活。
2同情法国大,描写了法国大的场面展示了大发生的原因、必然性。
3谴责了暴力领袖得伐石太太。她凶狠、可怕、冷酷无情、杀人的疯狂及无止境的复仇,不惜秧及无辜。
4作者表达了以仁爱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的其它作品:《荒凉山庄》《小杜丽》《伟大的期望》等长篇小说。
12.《罪与罚》
1、主要人物:贫穷法科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失去工作的小文官马尔美拉陀夫典当婆阿寥娜、及她的女儿:索尼雅。
2、《罪与罚》的主题:1小说通过彼得堡下层人民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痛苦不幸的深切同情和对地主、资产阶级罪恶的痛恨。2他反对通过暴力改变现实,主张忍耐、顺从、皈依上帝,以此建立一个和谐的新世界。
3、试析《罪与罚》的艺术特色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现实主义作品:
第一,情节结构完整、充满戏剧性。许多悬念、情节紧张、扣人心弦。
第二,深刻的心理描写,作品被誉为“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内心独白、梦境、幻想、直觉等。
第三,“复调小说”的结构特征。
3、复调结构——著名文学理论家金在《关于(陀斯妥耶夫斯基)一书的修改》一文中说,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第一,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地位。第二,小说的全面对话性,这两个方面是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指出并详尽论述的“复调结构”。第三,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互不干扰的存在着,共同奏成交响曲。
补充: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一部成名作《穷人》,别林斯基赞许其“小人物”刻画。 陀思妥耶夫斯基四大代表作:《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 《罪与罚》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形象(双重人格,信奉什么) 拉斯科尔尼科夫是心理实验英雄的代表。这个大学生正直善良,乐于助人,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和不幸。同时又受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希望改变自己、超越自己,做一个拿破仑式的英雄和世界天才。在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始终无法摆脱良心的惩罚,在否定善的道路上迷失了,他是为了善而否定善,他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最终在苦难的象征索尼娅的爱的感召下皈依宗教,走上救赎之路。可以说,拉斯科尔尼科夫就是一个“伟人福音”的信仰者,展现了道德危机以及灵魂与人性的堕落与救赎。
13.心灵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将托尔斯泰创作中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概括为“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习惯于从体悟与解剖 自己的心灵开始,推己及人地在作品中表现人物的心理。他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绘出一些情感和心理怎样演变为另一种情感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心灵辨证法”是托尔斯泰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
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评价托尔斯泰心理描写技巧时提出的,这是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不同于其他心理描写大师的突出特点。托尔斯泰的人物心理描写是非常著名的,他善于深入人物的内心抓住思想感情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一丝一毫地追索出人物思想感情巨大变化或剧烈转变的全过程,洞察人的内心的奥秘,刻画微观世界,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互相和谐的联系之中,充分展示人物从一种思想感情向另一种常常是相反的思想感情转变的“心灵辩证法”。 如《复活》中聂赫留朵夫每一次反思,几乎都是这种“心灵辩证法”的全过程的细腻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