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业结构调整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19:33:40
文档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业结构调整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03-08-04;修回日期:2004-03-1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产—生态范式”(G2000018607)和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项目“农牧交错带植被重建适宜种类的生态区划研究”共同资助作者简介:董世魁(1973-),男,甘肃和政人,2001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从事草地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业结构调
推荐度:
导读收稿日期:2003-08-04;修回日期:2004-03-1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产—生态范式”(G2000018607)和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项目“农牧交错带植被重建适宜种类的生态区划研究”共同资助作者简介:董世魁(1973-),男,甘肃和政人,2001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从事草地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业结构调
收稿日期:2003-08-04;修回日期:2004-03-1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产—生态范式”

(G 2000018607)和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项目“农牧交错带植被重建适宜种类的生态区划研究”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董世魁(1973-),男,甘肃和政人,2001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从事草地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业结构调整与

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董世魁

1,康慕谊2,江 源2

(1.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以地理学、生态学和农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探讨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分析了该区发展集约化草地畜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

;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311(2004)0320059206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as 2toral Industry in F arming -pastoral Zone of Northern China.DON G Shi-kui 1,KAN G Mu-yi 1,J IAN G

Yuan 2(1.School

of

Envi ronmental Science ,Beiji ng N orm al U niversity ,Beiji ng ,

100875;2.College

of

Resources

Science ,Beiji ng

N orm al

U niversity ,Beiji ng ,100875,Chi na ):Grassland of Chi na ,No.3,2004,pp.59~.

Abstract :The adjustment of curre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was discuss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industry was proposed for farming -pastoral zone of northern China by combining inter -disciplines of geographical ,ecological and agricul 2tural sciences.

K ey w ords :Farming -pastoral zone of northern China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pro 2

duction structure ;Pastoral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农耕业与畜牧业交汇的地带,是长期历史演变过程中两种文明相互交融所形成的特殊的民族经济地理区域。其地理位置大致北起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向西南延伸,经内蒙古东南、冀北、晋西北、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祁连山至青藏高原东南缘,形成一个弧形的狭长地带。该

区在自然地理特征上属于草原分布区(李博等,1980;祝廷成等,2002),草地畜牧业应占农业产业结构的主体地位(任继周等,2002)。但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带来的生态经济问题严重地制约了该区草地畜

牧业的持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这一地区刻不容缓的战略问题。

95—第26卷 第3期            中 国 草 地            2004年5月Vol.26 No.3            Grassland of China             May.2004

农牧交错带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涉及两

个方面: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从长远发展来看,必须依靠当地资源发展经济,这既是解决该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求,又是保证该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前提和基础;从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来说,该区应将长、中、短期效益结合,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舍饲和放牧结合的集约化草地畜牧业是生态、经济、社会功能兼优的产业,它不但可以解决该区的草地退化、沙化问题,又可以自身为纽带通过系统间、区域间的优势互补、有机耦合,把农林牧各系统高效连接起来,提高区域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1 北方农牧交错带发展集约化

草地畜牧业的区位优势

  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干旱、半干旱区,光热资源充足,水资源相对缺乏。受水分条件的,传统的以籽实生产为主的旱作农业产量低且不稳定,效率低下,是一种生存维持型农业(任继周等,2002)。而以营养体生产(植物地上部分全部生物量)为主的草地农业对植物自身的个体发育周期以及环境因子没有严格的要求(任继周等,1999;员旭疆,2002),可以形成稳定高产优质的多年生人工草地,从而发展高效型集约化草地畜牧业。从地理位置看,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中、东部农区与西北部草地牧区之间的生态过渡带,它不但是中、东部农区所需畜产品原料的供应地和农副产品及其他商品的销售市场,而且是农牧交错带作为西北草地牧区的商品集散地,发挥着链接地域广阔的西北牧区和经济发达的东部农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具有区域间系统耦合的独特优势,为高效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地缘优势和条件。

农牧交错带不仅有大面积的天然草地,而且还有大量土地资源可用来发展人工草地,同时还有丰富的农林副产品可以被畜牧业利用。农牧交错带的草地畜牧业不同于西北牧区的草原畜牧业,也不同于东部农区的秸秆畜牧业,它具有通过区域内农林牧系统有机耦合的独特优势,为高效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优势和条件。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农耕产业与牧养产业交汇的地带,是长期历史演变过程中两种文明相互交融所形成的特殊的民族经济地理区域。农耕文化的精耕细作传统可以改善草地畜牧业的管理水平,牧养文化的数量观念可以提高牧草种植业的经营规模。农耕文化和牧养文化两种文化、种植业和养殖业两种生产方式的交互影响,为集约化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和生产基础。

2 发展集约化草地畜牧业是农牧

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

  对于农牧交错区的发展战略,农学家基于保护农业发展的观点,提出在该区实行保护型农业耕作种植,以解决因裸露农田造成的春季起尘扬沙和夏季暴雨侵蚀问题。这些措施虽有一定作用,但效果不太显著。即使实行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春季播种仍不可避免地破损地表,而此时正是我国北方大风肆虐的季节,防止起沙扬尘作用有限;夏收后土地翻耕保墒虽可以减少水分散失,但却带来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另外,在这样一个过渡性环境内发展不稳定的旱作农业,生产力低而不稳定,经济效益不高。因此,无论从生态环境建设还是从经济发展角度讲,该区不宜发展有保护性耕作措施的旱作农业。

对于该区的发展战略,林学家主要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提出退耕还林、建设防护林带的思路。诚然退耕还林、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其作用不容置疑,但是降水较少、地下水位较深又无灌溉条件的干旱区、半干旱

6—中国草地 2004年 第26卷 第3期

3 发展集约化草地畜牧业是实现畜牧业远景规划目标的主

要途径

  根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农业部制定的我国畜牧业“十五”计划及未来十五年的战略目标是:到200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3%,到201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奶业、牛羊肉和羊毛生产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点。2015年奶产量将达到2832×107kg,人均达19.53kg,比1998年提高3.3倍;2015年牛羊肉产量将达到1352×107kg,人均达9.32kg,比1998年提高1.6倍(表1)。可见,以草食家畜生产为主的畜牧业远景规划为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表1 我国畜牧业“十五”计划及远景规划

年份项目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奶类羊毛

1998总产(×107kg)

人均(kg/人)3884

31.12

715

5.73

1056

8.46

2019

16.18

745

5.97

31

0.25

2005总产(×107kg)

人均(kg/人)46

34.93

986

7.41

1338

10.06

2400

18.05

1196

8.99

34

0.26

2015总产(×107kg)

人均(kg/人)5767

39.78

1352

9.32

1802

12.43

2926

20.18

2832

19.53

40

0.27

  另外,国家的总体发展目标是本世纪中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从农业发展水平看,多数发达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左右,而我国目前的畜牧业产值约为农业总产值的30%,还有20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实现这一增长目标,不仅要增加畜牧业生产规模,而且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草地畜牧业经营水平低下,草食家畜(牛、羊等)生产效率不高。据报道(张玉发等, 2002),我国肉牛平均胴体为130kg,比世界平均值低58%,仅为美国的42%;绵羊的平

1

6

董世魁 康慕谊 江 源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业结构调整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均胴体为11kg ,出栏率为56.9%,与世界先

进水平也有较大差距(表2)。牧区靠天养畜(天然放牧型畜牧业)、农区秸秆养畜(秸秆舍

饲型畜牧业)的粗放经营管理模式是我国草食畜牧业生产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具有区位优势的农牧交错带发展舍饲与放牧相结合、人工优质牧草为主要饲料资源的集约化草地畜牧业,是提高我国草食家畜生产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国家总体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

表2 世界各国草食家畜生产水平

国家

肉牛和肉用犊牛

平均胴体重(kg )

出栏率

(%)绵羊和羔羊平均胴体重(kg )出栏率

(%)全世界20619.11541.4中  国13017.61156.9美  国30434.62853.9加拿大27628.62079.6德  国27337.719100.3荷  兰24651.32437.5澳大利亚

215

35.2

20

21.1

4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集

约化草地畜牧业的根本保障

  调整种植业结构是农业专家10多年前提出的观点,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农业。1992年做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指出对种植业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在确保粮食稳步增长、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前提下将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1993年第220次总理办公会议又重申了上述决定,并指出饲料作物生产要形成相对的产业,要制定有效的扶持,加快发展。此后,有关专家指出到2001年粮食作物

(粮)、经济作物(经)、饲料作物(草)的种植比例应调整到3∶1∶1,但由于种种原因远未达到预期目标(张玉发等,2002)。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我国的农业由过去的“垦草殖谷即农”、“奖励耕战”、“以粮为纲”的垦殖性农业逐渐向重视植被恢复、人地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方向发展,“粮经”二元种植结构也逐步向“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调整(殷晓龙,2002)。根据发展趋势,在未来10~15年内可望实现“粮经草3∶1∶1”的三元种植结构调整目标(张玉发等,2002)。三元种植结构的实质是施行草地农业系统,即施行以草本植物为主或有一定树木和灌丛存在、以收获植物和动物及动物产品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任继周等,1995)。

草地农业系统是世界发达国家早已实行的农业结构模式。15世纪欧洲部分国家实行的草田轮作制(Ley farming )就是草地农业系统的雏形;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多数发达国家实现了草地畜牧业现代化,它们共同的道路和模式就是高产人工草地—高效草地畜牧业—高技术草畜产品加工;人工草地是达到先进的草地农业系统的必须条件之一(胡自治,1995)。在畜牧业发达国家,人工草地占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比例较大,如西欧在50%以上,美国为29%,新西兰为69.1%;世界范围内人工草地的比例每增加1%,草地动物生产就增加4%,在美国甚至可以增加10%(张自和等,2002)。我国的人工草地仅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84%,但在天然草原不断退化的情况下对畜牧业的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胡自治,1995)。因此,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中,人工草地建设应是一个主要方向。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包括种植业的结

2

6—中国草地 2004年 第26卷 第3期

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调整也是农牧交错带养殖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该区草地(包括草山、草坡、荒地等)全年放牧,过分依赖于天然草地的粗放型畜牧业生产方式不仅严重破坏草地生态环境,而且对畜牧业生产也十分不利。春季缺草期家畜跑青(啃食、刨食青草)一方面严重破坏草地植被,另一方面家畜本身也因能量摄入量低于消耗量而严重掉膘(减重)。实施春季禁牧舍饲,可以有效减轻临界期草地的压力和扰动,提高草地的初级生产力;通过引草入田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和高产饲料地,可以有效解决农牧交错带牧业生产中春季缺草的问题(李青丰,2002)。

建设人工草地是农牧交错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发展草地畜牧业是农牧交错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高产人工草地—高效草地畜牧业—高技术草畜产品加工是农牧交错带区集约化草地畜牧业的基本模式,也是农牧交错带草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5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发展集约化草地畜牧业的基础支撑

  现代草地农业系统是建立在现代农业科学基础上的高度开放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系统组分和结构是否合理、通道是否畅通、耦合及反馈机制以及系统的进化发展等都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支持(任继周,2002)。研发与草地农业体系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集成配套技术体系(如高产牧草选育、栽培技术、家畜饲养、草畜配置、草畜产品加工、草地放牧管理、系统耦合机制等技术),是实现草地农业系统长期高效发展的基础支撑。综观过去我国的草业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已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于草地资源研究,已查明了我国草地资源的类型、面积、分布、生产力和载畜量(农业部,1996),为草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对于饲用植物资源研究,已弄清了我国草本和木本饲用植物的种类、分布、特性及饲用价值,为饲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和选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饲料作物品种选育研究,已育成并由国家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186个饲料作物品种(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1999),为天然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地建设提供了植物材料;对于牧草栽培管理研究,已完成了栽培牧草的生态区划(洪绂曾,19),提出了不同栽培牧草的丰产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苏加楷,2001),为高产人工草地的建植、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对于家畜种质资源研究,已弄清了我国放牧(草食)家畜的种类、分布及其与草地类型的联系(胡自治,1997),为优良家畜的饲养、培育提供了材料基础。此外,对于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已完成了我国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草地净第一性生产力、水分平衡、养分平衡、动物、草食家畜生产等基础性研究(苏加楷,1998),为草地管理、草畜配置、家畜饲养、畜产品加工及系统耦合等技术的使用提供理论指导。这些涵盖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全国性)研究工作,为该区集约化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科技基础。

对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草地畜牧业,李

3

6

董世魁 康慕谊 江 源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业结构调整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博等(1993)开展了北方地区草地生产力动态

监测、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等研究;内蒙古草场资源考察队(1990)调查、分析了农牧交错典型区鄂尔多斯高原的草地植被资源和草地生产力,得出该区草地生产力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牲畜的需求,恢复草地生产力、控制家畜头数是当务之急;金争平等(1992、1999)进行了黄土高原皇甫川流域水土保持与农林牧全面发展试验研究,得出持续开展以林草措施为主体的小流域治理、提高草地和林地生产力是发展流域畜牧业的关键;张明华等(1991)开展了陕北草地资源及其发展畜牧业的对策研究,提出调整畜牧业结构、提高草食家畜的比例是该区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这些研究工作为农牧交错带集约化草地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保障。

其它地区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我国南方农牧交错带集约化草地畜牧业的研究,如“贵州退化草地综合改良试验”、“我国亚热带草山草坡种草养畜综合配套技术”、“云贵高原草地畜牧业优化模式试验区”、“云贵高原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技术研究”等得出的天然草地改良、退化草地恢复、人工草地建设的综合集成技术、草地畜牧业经营模式的转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技术、草畜生产系统的优化技术等(陈全功,1999),都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集约化草地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科技支撑。总之,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从局部,无论是从内部还是从外部,北方农牧交错带开展集约化草地畜牧业建设的科学技术已经成熟,可以保障该区草地农业系统长期稳定、协调、持续发展。

6 小结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有发展放牧、舍饲相结合的集约化草地畜牧业的区位优势。我国

畜牧业的远景规划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为该区集约化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国家退耕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为该区集

约化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先进的草地农业科学技术为该区集约化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各种有利条件的支持下,集约化草地畜牧业有望成为该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兴产业。参考文献:

[1] 陈全功.西南岩溶山区的农牧业生产力[J ].资源科

学,1999,21(5):76-80.

[2] 洪绂曾.中国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M ].北京:中国

农业科技出版社,19.

[3] 胡自治.世界人工草地及其分类现状[J ].国外畜牧

学———草原与牧草,1995,(2):1-8.

[4] 胡自治.中国放牧家畜的分布及其草原类型[J ].国

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1997,(2):1-6.

[5] 金争平,史培军.黄河皇甫川流域土壤侵蚀系统模型

与治理模式[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6] 金争平,苗宗义,杨吉力,史培军.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

畜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J ].资源科学,1999,21(5):

66-70.

[7] 李博.草原与稀疏草原[A ].吴征镒.中国植被[C ].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8] 李博,史培军,任志弼.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动态监测

技术系统研究(第一、二集)[M ].北京: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1993.

[9] 内蒙古草场资源资源遥感应用考察队伊克昭盟分

队.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0] 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中国牧草登记品种集

[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

[11] 任继周.草地农业生态学[J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1995.

[12] 苏加楷,张文淑,李敏.优良牧草及栽培技术[M ].北

京:金盾出版社,2001.

[13] 张明华,任志弼,色音巴图,石永怀,苏和.陕北草地

资源及其发展畜牧业的对策[J ].中国草地,1991,

(6):68-73.

[14] 赵哈林,赵学勇,张铜会,周瑞莲.北方农牧交错带的

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J ].地球科学进展,2002,17

(5):739-747.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畜牧兽医司,全国畜牧兽医

总站.中国草地资源[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

6—中国草地 2004年 第26卷 第3期

文档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业结构调整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03-08-04;修回日期:2004-03-1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产—生态范式”(G2000018607)和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项目“农牧交错带植被重建适宜种类的生态区划研究”共同资助作者简介:董世魁(1973-),男,甘肃和政人,2001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从事草地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业结构调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