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社区规划基本知识,了解社区发展的历史进程。使学生从较广泛的角度,了解现代社区发展过程中住居生活空间营造面临的问题,掌握社区发展过程中住居空间营造的原则,内容和特征。
2.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调查和分析,掌握社区组织的基本原则,了解社区住居空间营造的一般方法,培养“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教学目标:
第一部分(本科):社区、社区发展与住区规划 (20学时)
第1章:社区概述 (2学时)
第2章:社区的演进和趋势 学时)
第3章:社区发展及社区发展规划 (2学时)
第4章:社区理论发展及方的研究(2学时)
第5章:城市社区发展与城市居住区建设 (2学时)
结语
第二部分:社区规划调查实践 (合计:4学时)
●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社区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赵民,赵蔚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
2.参考书目:
①《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 杨德昭 著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1
②《走向新社区——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 王彦辉 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4
③《社区形象设计》 曹随 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11
④《都市社区的微观再造——中外城市社区比较新论》叶南客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
⑤《社区规划简明手册》[美]杰拉尔德·A·波特非尔德\肯尼斯·B霍尔·JR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
1.社区概述
1.1 社区概念
1.1.1 社区概念的认识
社区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F.腾尼斯于1887年提出来的,其专著《社区与社会》将社区与社会进行了区分。1933年,费孝通在翻译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的论文集时,把社区概念传入中国。
社区定义: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它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社会群体有组织的共同生活空间。是指聚集在相对的区域内,通过社会交往而形成的人口共同体。
●学术研究意义上的“社区”概念归纳为:①地域的概念②体系的概念③行动的概念
●将社区基本分为三类。
第一类概念是从地理边界与服务设施方面着眼,可称之为结构(structure)的概念。
第二类概念是从心理互动与利益关系方面着眼,可称之为互动(interaction)的概念。
第三类概念是从社会变迁与参与行动方面着眼,可称之为行动(action)的概念。
●从六个层面来认识社区:社会、空间、组织、生活、文化、历史。
1.1.2 社区概念在城市规划和社会学中的区别
社会学 | 城市规划 | ||
研究范围 | 从农村到都市 | 连续统中的所有类型城市居住社区 | |
研究重点 | 社区中的社会关系及冲突 | 社区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动 | |
研究要素 | 地域 | 有地域概念、但地域界限没有严格 | 研究对象的地域界限明确 |
人口 | 有地域概念、但地域界限没有严格 | 研究对象的地域界限明确 | |
区位 | 特定时间内的人口数量、构成和分布关系 | 某段时期(规划期)内动态人口数量、构成和分布,包括对未来人口的预测 | |
结构 | 社区内各种社会群体和制度组织相互间关系 | 社区内各种社会群体、制度组织及与物质空间的相互关系 | |
社会心理 | 社区群体心理及行为方式,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 | 社区成员群体行为方式及共同需求,社区的归属感及共同意识的环境 | |
研究目的 | 解析社区中的各种现象 | 建成或改善社区物质环境 |
1.2.1 社区要素
1.2.1.1 社区基本要素:成员、地域、空间、组织、共同意识。
1.2.1.2 社区要素分类
社区主体要素、社区环境要素和社区服务要素
(一)社区主体要素(12个)
1.社区
2.社区政治组织
3.社区自治组织
4.社区服务中心
5.社区活动中心
6.社区社团
7.社区志愿者队伍
8.社区服务实体
9.社区共建单位
10.驻区公务员
11.社区家庭
12.社区居民
(二)社区环境要素
1. 社区自然环境
社区自然环境实际上是一种人造环境,包括点状、线状、片状、面状要素。
2. 社区生活环境
购物、医疗、卫生、服务、交通条件
3. 社区人文环境
文化、体育、教育设施、人文精神
4. 社区安全环境
人身安全、物品安全
(三)社区服务要素
表现为事,即人用物满足需求的过程。包括物业服务、家政服务、商业服务、教育服务、养老服务、就业服务、文化服务、体育服务、行政服务等。
1.2.2 社区结构
1.2.2.1 社区基本结构:
· 社区外部结构
(1)在行政管理上
(2)在功能和空间上
· 社区内部结构
(1)社区成员结构
(2)社区空间结构
(3)社区文化结构
(4)社区组织结构
1.2.2.2 社区的结构化变迁
(1)空间结构化变迁
a.社区内外道路交通的影响。
b.交流与传播的方式。
c.人口流动度的增大
(2)成员结构化变迁
①社会阶层:社会阶层的不断发展和丰富,各阶层间的差距也在增大。从收入、政治权力、知识、社会关系、单位所有制类型、消费观念和方式这六个方面进行社会阶层判断。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由10个社会阶层所组成: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②年龄结构:
③职业结构:
(3)组织结构化变迁
我国城市社区中存在三种组织。组织、社区内的属地单位、街道群众组织。
(4)社区结构的整合
1.3 社区的主要特征
城市居住社区的主要特征:
1)高密度的异质生活单元:
2)多元的社会关系及文化:
3)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
1.4 社区功能
•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民主政治的建设途径。
•先进文化的培育摇篮
•城市管理的重要基础
•人全面发展的自由空间
1) 生活的组织功能。
2) 交往、信息及情感交流的功能。
3) 休憩和工作平衡的功能。
4) 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功能。
2.社区的演进和趋势
2.1 社区聚落形态的变迁
远古时代的血缘型社区
•农业社会以来的地缘型社区
•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时代的业缘型社区。
2.2 中国社区发展阶段
2.2.1 代理关系
时间是从建国初期到1986年。
2.2.2 过渡关系
年至2003年。
2.2.3 契约关系
年至今为止,社区进入契约性自治发展阶段。要正确处理以下七种关系:
第一,与社区的关系
第二,政事与民事的关系。
第三,权力与业务的关系
第四,经营与服务的关系。
第五,监督与执法的关系。
第六,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社区发展及社区发展规划
3.1 社区发展
3.1.1 社区发展涵义
所谓社区发展,是指有关组织和居民整合社区资源,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行动;是塑造居民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共同体意识,加强社区参与、培育互助与自治精神的行动;是增强社区成员凝聚力,建立新型和谐的人际关系,建设精神文明社区的行动。
3.1.2 社区发展的内容及构成:
社区发展是一种为加强社区的内在关系而做的、系统的、有计划的与持续的努力 。
3.1.2.1 社区发展的内容
社区主体因子
社区隐体因子
社区连体因子
社区载体因子
3.1.2.2 社区发展的构成关系
主体—隐体
主体—连体
主体—载体
隐体—连体
隐体—载体
连体—载体
3.1.3 社区发展的目的:
①提倡互助合作精神,鼓励社区居民自力更生解决社区的问题;
②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在社区发展过程中促进居民积极参与本社区的公共事务;
③加强社区整合,促进社会变迁,加速社会进步的进程。
3.1.3.1 直接目标包括:
①协助社区认识其成员的共同需要;
②协助社区运用各种援助;
③协助社区开发和利用社区的资源;
④协助社区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
3.1.3.2 终极目标包括:
①经济发展。②社会发展。③政治发展。④文化发展。
3.2 国际社区发展运动
• 联合国早在1955年发表的《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Social Progress Through Community)报告。
• 20世纪中期,联合国提出通过社区发展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旨在通过实行外援和社区自助相结合的社区行动计划来解决贫困问题。
1976年在温哥华召开的第二届联合国人居大会后,相继成立了“联合国人居委员会(CHS)”及其执行机构“联合国人居中心(VNCHS)”。
• 1985年星火计划,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社区经济向现代化社区经济转化的成功模式。
• 1996年联合国“人居二”大会,将“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会议的两大主题。
3.2.1 中外城市社区组织管理
3.2.1.1 主导模式:
3.2.1.2 社区自治模式 :
3.2.1.3 混合模式
3.2.1.4 中国社区发展模式:
1)综合模式 2)特色模式 3)共建模式 4)互利模式 5)住宅模式6) 社区重建模式
3.2.2 中外城市社区工作与社区服务
3.2.2.1 中国的社区工作:
一是拓展社区服务;二是社区卫生;三是社区文化;四是社区环境;五是社区治安。
3.2.2.2 社区工作内容模式
社区发展模式 (社区同质性较高) | 社区计划模式 (社区问题较为复杂) | 社区行动模式 (不易调和各方利益) | |
1.目标 | 过程目标:社区能力的整合与发挥 | 任务目标:解决实质的社区问题 | 有时为过程目标,有时为任务目标 |
2.所关心问题 | 社区的冷漠、疏离 | 实质的社会问题,如老人照顾问题、住宅问题、缺乏休闲设施问题 | 劣势群体遭受不公平、不正义对待 |
3.策略与技术 | 策略:引导社区居民关心、参与社区问题与需求 技术:沟通、讨论等取得意见一致的技术 | 策略:了解问题事实并提出理性的解决方法 技术:事实发现与分析的技术 | 策略:将议题具体化,然后组织民众采取集体行动 技术:质问、直接行动、谈判等冲突的技术 |
4.工作者角色 | 使能者(enabler) | 专家(expert) | 倡导者(advocate) 行动者(activist) |
5.改革的媒介 | 社会团体 | 正式组织(结构) | 群众组织 |
6.社区的范围 | 地理社区与功能社区 | 地理社区与功能社区 | 地理社区与功能社区 |
7.社区的角色 | 参与者 | 消费者、接受者 | 雇主或选民 |
3.2.3.1 日本东京社区文化:
3.2.3. 2 中国社会中的社区文化:(1)公社式阶段 (2)畸形化阶段 (3)百花型阶段
3.2.4 中外城市社区教育的发展
3.2.5 中外城市社区环境建设
社区环境是指社区内主体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的总和。城市社区环境中不同圈层的生态要素构成:
地域规模 | 家庭/工作场所 | 社区 | 都市区 | 区域 | 全球 |
基础服 务设施 | 储水设施 | 自来水供应 | 工业园区 | 调整公路 | |
卫生设施 | 排水系统 | 道路 | 水资源 | ||
垃圾桶、 供热设施、 通风装置 | 废物回收、 街道/小巷 | 污水处理厂、下水道出口、填埋洼地垃圾 | 发电厂 | ||
主要环 境问题 | 住房不足、 用水短缺、 缺乏卫生设施、 疾病传染、 家庭空气污染 | 水/土壤污染、 倾倒垃圾、 污水漫溢、 街道噪音、 自然灾害 | 交通拥挤、 交通事故、 空气污染、 倾倒有毒垃圾 | 水污染、生态保护区消失 | 酸雨、 全球升温、 臭氧层破坏 |
3.3.1 广义上的社区发展规划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社区发展规划主要是致力于研究各类社区的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制定社区发展的总目标及一定时期内社区服务、社区保障、社区工作、社区组织、社区民主、社区环境、社区文明和社区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行动计划。强调规划中的互动过程。
3.3.2 狭义上的社区发展规划
可狭义地从城市规划的学科角度来理解社区规划,希望从城市问题的社会本质出发去理解城市空间布局问题。传统城市规划的内涵演变,如由物质性的住区规划到综合性的社区规划的转变。
3.3.2.1 城市规划领域中的社会发展规划
自1950年代至1970年代,在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社区带有明显的单位属性,处于“亚社区”状态①。
①指中国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管理地区社会(居民居住地)的一种模式,是指内在价值被严重低估、社会角色不清、社会功能萎缩、社会机制发育不良、居民参与度较低、单一行政化了的社区。)
3.3.2.2 计划经济下的社区规划
城市社区在这个阶段主要存在于单位内,由于缺乏社会基础,社区规划只能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与原有住区规划的理念相比,社区规划在社区的地域界定、规划工作方式、核心内容、规划目标、关注层面,以及社区成员的参与度和规划师的角色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3.3.2.3 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的比较
住区规划 | 社区规划 | |
地域界定 | 与行政区划没有直接关系 | 与行政区划有直接关系 |
工作方式 | 自上而下 |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 |
人群参与度 | 居民参与度很小或不参与 | 在一定程序和限度内进行居民参与 |
核心内容 | 社区物质环境设施的规划、更新完善 | 从本质上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增强社区成员的共同意识与社区归属感 |
规划目标 | 以提升社区环境品质为主要目标 | 以促进社区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 |
关注层面 | 社区物质环境及设施 社区成员的活动方式 | 社区成员间的互动;社区成员与社区物质环境设施间的互动;社区组织运行 |
规划师的角色 | 置身社区之外的理性规划者 | 与社区成员有一定的沟通,比较深入了解社区成员的需求,同时保持规划师的理性。 |
3.3.3.1 国外的社区规划
在国际范围内,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可以看作是摆脱贫困、克服人际关系疏离、发展社会共同体的运动。
1)发展中国家
2)发达国家
3)国外的社区发展规划的评价
国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社区规划大都强调自助、合作参与和专家援助等,较多带有服务取向和问题解决取向,其主要的目标集中于社区情感凝聚力、责任感和归属感的培养以及社区居民的组织及人际关系的协调,侧重于各种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协调,以及社会保障和福利服务的改善。与发展中日家的情况不同,发达国家着重把社区发展作为解决社会问题、进行社会改良、以致社会开发的一种手段和途径
3.3.3.2 我国的社区规划
1)我国城市社区发展规划的实践
(1)居住社区规划
是指建立在原有居住区规划基础之上,对新建社区的发展规划实践。探讨怎样使入住居民与新建社区内的磨合过程相对缩短。特别是在90年代后期,这种商品住宅的开发逐渐受到重视。
(2)街道社区规划
以街道行政管辖范围为规划单元的社区发展规划。
(3)城区社区规划
城区社区规划是在街道社区规划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各区的主持,对所辖区域指定社区发展规划。
(4)社区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描述、评价、分析社区的发展状况,也可以用以预测社区发展趋势,及时测评并纠正社区发展构成中的问题,以保证社区健康持续的发展
2)我国城市社区发展规划的再认识
●社区的特质
1)分化性
① 社区基本结构分化
② 社区社会组织分化
③ 社区人群阶层分化
④ 社区精神价值分化
2) 整合性
①社区构成的整合性
②组织网络的整合性
③社会生活的整合性
●社区的类型
1)传统型社区
2)分配型社区(公共投资供给)
商品型社区
4)边缘社区
5)混合型社区
●社区发展规划的未来导向
1)明确社区规划的定位
2)转变规划的理念
3)以循序渐进的规划目标和路径为原则
4)保持系统的弹性平衡
4. 社区调查与社区分析
• 4.1. 社区调查
•4.1.1 社区规划调查内容
构 成 要 素 | 拟 调 查 内 容 |
地 域 成 员 共同意识 空 间 组织结构 | 边界;区位;周边地域概况 人口自然信息;人口社会信息;生活水平 社区意识;社区互动;社区服务;社区保障 物质生态环境;设施设置及使用状况 行政组织;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管理运作 |
• 社区规划的资料来源可分为两类,即第一手资料(实地调查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文献资料);基础资料调查可分为三种,抽样问卷自填、访谈和文献检索。
•4.1.3 社区调查程序
•
•4.2 社区分析
• 4.2.1 社区分析层面
社区组成 | 介入层面特征 | 反映 | |
1.主体: 社区人群特征 | (1)自然人层面 (2)社会人层面 (3)行为方式 | 人群自然结构属性 人群社会阶层属性 人群生活方式 | |
2. 隐体: 社区意识互动 | (4)精神层面 (5)互动层面 | 社区精神凝聚 社区人群互动 | |
3. 连体: 社区组织管理 | (6)层面 (7)非层面 | 管理、服务及保障 非管理、服务 | |
4. 载体: 社区物质空间 | (8)空间布局 (9)设施层面 | 社区空间环境 社区设施 |
4.2.3 社区分析指标及参数
社区组成 | 介入层面 | 分析内容 | ||||
指标 | 基本参数 | 可选参数 | ||||
A | 主体: 社区 人群 特征 | 自然 层面 | A-1 A-2 A-3 | 人口规模 人口分布 人口结构 | 常住/流动 平均密度 年龄/性别 | 人户分离 密度分布 |
社会 层面 | A-4 A-5 A-6 A-7 A-8 | 职业状况 收入状况 教育状况 家庭构成 消费特征 | 在职状况/行业 基本收入 最高学历 婚姻/人数/代际 食品/衣物/耐用品/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娱乐/居住/杂项商品信贷消费意愿和潜力/消费地点 | 职位/单位属性/兼职 其他收入 继续教育 地缘关系 | ||
行为方式 | A-9 A-10 | 出行特征休闲特征 | 时间/目的/方式/耗时 时间/方式/耗时 | 距离/支出支出 |
社区组成 | 介入层面 | 分析内容 | ||||
指标 | 基本参数 | 可选参数 | ||||
B | 隐体: 社区 意识 互动 | 精神 层面 | B-1 B-2 B-3 | 文化特征 归属感 共同意识 | 原生文化/次生文化特征 定居意识/自豪感 约定规范 | 多元特征/排(容)他性 发展期望 主人意识 |
互动 层面 | B-4 B-5 | 参与特征交往特征 | 意识/途径 频次/方式 | 形式 纠纷化解方式 |
社区组成 | 介入 层面 | 分析内容 | ||||
指标 | 基本参数 | 可选参数 | ||||
C | 连体: 社区 组织 管理 | 层面 | C-1 | 行政组织 | ·性质/职能/工作内容 | 外部协调 |
非 层面 | C-2 C-3 | 经营性组织 自治组织 | 经营内容/规模 服务内容 | " 组织方式/针对人群 |
社区组成 | 介入 层面 | 分析内容 | ||||
指标 | 基本参数 | 可选参数 | ||||
D | 载体: 社区 空间 设施 | 空间布局 | D-1 D-2 | ·功能布局 ·空间形态 | 区位边界/用地构成/功能配置 实体形式/空间界定 | 使用情况 视觉形象 |
设施层面 | D-3 D-4 D-5 D-6 D-7 | ·居住设施 ·市政设施 ·管理设施 ·服务设施 ·环境设施 | 住宅外观/户型/建造时间 道路交通/给排水/供电/通信/环卫/综合管线 治安/办公 商业/教育/文化娱乐/运动/医护/社区服务 绿化/场地/休憩/照明/标识/市政公用 |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 老年人口系数(%) | 少儿人口系数(%) | 老少比(%) |
1.年轻型 2.成年型 3.老年型 | 5%以下 5-10% 10%以上 | 40%以上 30-40% 30%以下 | 15%以下 15-30% 30%以上 |
职业 | 所占比例 |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商业服务人员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农林牧鱼水利生产人员 | 1.69% 13.27% 17.16% 25.8% 41.9% 0.17% |
4.3.1 基本方法类型
社区发展规划在实践中有许多方法类型,可适应或针对不同的社区状况。
1)目标驱动型
2)趋势驱动性
3)机会驱动型
4)问题驱动型
5)构想驱动型
4.3.2 规划方案的阶段性及多方案比较
社区规划强调纵向时间发展上的持续性,而每一个纵向时期阶段可以针对社区当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执行有针对性的方案。问题有限顺序的决定,有问题的重要程度和紧迫程度决定。在确定问题有限程度的自订提次阿,可以借鉴管理模式中的ost模式——0一objectives目标(使命),s——strategies战略(突破方向),t——tactics战术(方案)。
4.3.3 操作程序
1)初步交流
2)确定规划目标
3)研究设计并拟订工作计划
4)各方协调会议
5)实地调查
6)资料统计整理分析,形成社区调查报告
7)指定规划方案
8)方案评价
9)5,6程序的有限循环,形成阶段成果
10)社区发展的持续追踪
4.3.4 公众参与
4.3.5 技术方法的发展
资料的收集过程中的技术
资料处理过程中的技术
5.城市社区发展与城市居住区建设
城市社区发展和居住区建设的关系:当前城市社区发展中,存在社会分层、人口结构变化、服务社会化、文化多元化等主要趋势,由此带来的居住空间分异与隔离,居住区社会功能、服务功能的延伸及对居住区多样化的要求。
5.1 社区发展目标对居住区建设的指导性
5.2 社区与居住区在物质环境方面的同构性
5.2.1 住宅是社区主体—居民最基本的居住空间
5.2.2 公共服务设施
5.2.3 道路交通设施
5.2.4 市政设施
5.2.5 绿化和游憩活动空间
5.3 社区发展和居住区建设动力机制的一致性
5. 3. 1 社区发展和居住区建设的共同推动者
社区发展和居住区建设都是由、经济组织、社区成员三大行为主体在三个层面互动的过程,三者是社区发展和居住区建设的共同推动者
5. 3. 2 社区建设和居住区建设目标整合
5.4 城市社区发展趋势及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城市社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给居住区建设带来了多方面影响,以下几个方面尤为突出。
5.4.1社会分层趋势导致居住空间隔离
5.4.2 社区人口结构的变化要求强化居住区社会功能
5.4.3 服务社会化趋势要求居住区配套设施多样化
5.4.4文化多元化趋势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多样化的要求
结语:
社区发展任务涉及到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矫治、社区安全、社区生态、社区参与以及社区组织等方面,其重点是围绕满足社区主体--居民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等需求这一中心工作,统筹考虑社区内人口、环境、组织、制度、文化等各方面事业的协调发展。
城市居住区是城市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生活及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居住区物质环境条件好坏直接影响社区生活质量。居住区建设是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居住区从规划编制、实施到居民入住整个过程应该看作是社区形成的过程。因此,居住区建设不能仅仅瞄准经济目标,也不能满足简单地解决物质环境问题,应该把居住区建设当作实现社区发展目标的一项综合性手段。
在市场经济下,城市社会的分化的趋势加快,表现方式复杂多样。社区主体利益分化,各种集团利益和社区整体利益再没有像以前社区那样表现为统一的形式,这种趋势反映在他们对社区空间和社会资源占有与参与的内在需求变化;社区活动的分化造成的社会分工越来越专门化的趋势,对居住区空间提出了更多样化的使用要求;社区价值观念的分化趋势不仅影响到居住区物质环境的形成,而且使社会网络得到重构。
社区和居住区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居民活动要求分化与整合的过程,所谓分化可以看作是实现各自利益与需求的机制,整合则是通社区制度、规范等走向统一,以求社区高效健康发展的机制。这意味着城市居住区规划面临的复杂性,把规划设计当作单纯的技术性工作是与社区发展目标相背离的,规划设计目标的多元取向是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