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秋季)语文试卷分析
基础知识部分
邢举相语文教学研究室 邢举相
博客:http://blog.sina.com.cn/juxiang2010
邮箱:juxiang882003@yahoo.com.cn
本次考试,总体看来,作为北京高考“风向标”的海淀区的这次期中考试(去年同期的考试直接影响了2010年的北京市的高考的备考和高考试题的模式,意义非凡)基本上延续了去年同期试卷的模式,与2010年北京市的语文高考试卷保持了一致,这样,就为我们教育教学及学生的备考吃了“定心丸”。
作为“邢举相语文教学研究室”的倡导者,本人准备运用自己独创的“语文四维网络教学法”对本次考试作详尽的分析,欢迎评判指正。邮箱:juxiang882003@yahoo.com.cn。
首先要对学习语文或者就要参加明年高考的莘莘学子们强调的一点是:语文,你非得把它当作理科来学!同学和家长,也非得改变传统的认为语文学习就是死记硬背的观念(死记硬背只是解决了高考中“名篇名句”的默写的8分,150分的试卷,其它142分哪去了呢)。死记硬背解决不了语文问题,实际上,从牙牙学语到现在,我们一直在运用着母语,高考语文考的也是母语,为什么我们在高考中就集体“失语”了呢?
邢老师要说的是:在所有科目中,语文是一门最容易学(你有十几年的中文底子)、提分最快的学科!这和你以往考试中分数的高低没有直接关系。这决不是什么吹嘘。
所谓的“语文四维网络教学法”的理论,是在李牧老师的“四维网络学习法”的理论基础上,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笔者曾在李牧学习中心工作两年,有幸受到李牧老师的指引、点拨)而创立的专门针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方法。
语文四维网络学习法的概念是:四维,相对于人们肉眼看得到的“三维”而言,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学习时要透过知识表述的三维现象深入到知识背后的四维本质;二是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探究和把握知识的发现过程,从而掌握人类精英们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网络:指的是知识的整体化、全面化、系统化、体系化。我们在学习语文时不仅要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具体内涵,而且要把各个知识点融合起来,架构一个知识网络,使之融为一体,做到融会贯通。
“四维”指的是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网络”指的是学习结果。
语文四维网络学习法的根本目的:养成正确有效的思维方式,形成快速而准确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四维网络学习法的“副产品”:培养出“高能高分”的人,高能必然带来高分,成绩的提高、升学的成功是能力提高后必然会带来的结果。
语文四维网络学习法的理论基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的,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对立统一,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现象,任何本质都是现象的本质,透过现象把握其本质是科学的基本任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变化、结束的过程。
运用语文四维网络学习法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的过程。
语文四维网络学习法的“四变”特点:
变被动他导学习为主动自主学习;变灌输接受学习为探究发现学习;
变零碎部分学习为系统网络学习;变慢速低效学习为快速高效学习。
具体而言,学习语文的开始,我们先进行“背景了解”,也就是要“远望近观”。何为语文?语:语言。语言,从一个人呱呱坠地时就接触了,不就是听和说嘛!所以,就涉及字的识读,然后延展到词,最后要完整地说话,就是句了!这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要会运用语言,就是要会表达。北京高考试卷的前五个小题,第一题是字音字形的辨析,第二题就是实虚词的运用,第三题是成语熟语运用,第四题是句病题,第五题应该是标点符号题,因为难,北京的高考就避开了,从文学常识或语言表达里的“连贯”里选一个凑成一个题(分量很重的语言表达题,从去年就不考了,也只有北京特殊,其它省份照考不误,分值十分以上。所以,作为北京的考生,我们真的应该欢呼了)。
文:文字。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记录语言,要么是自己写,那就是写作了,一大两小的北京特色,共80分;要么是别人写了我们读,那就是阅读了,涉及古诗文阅读、说明文阅读和作品阅读(“作品阅读”一般以散文、小说为常见)。还有没有了?回答是:没了!
我们把语文学科板块化、网络化的话,它就是那么三个板块:语言板块、阅读版块、写作板块。
我们透过现象把握其本质,语文学习中语言和阅读中的“说明文”、“文言文”阅读需要运用“语法定位法”给予解决,诗歌鉴赏和作品阅读则需要运用“意向串联法”来解决。
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详细列举,还是直接以这次考试试卷为切入点,来领会一下这种叫作“语文四维网络教学法”的具体含义吧。
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2010年11月)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糟塌 耳熟能详 累(lěi)及 所向披靡(mí)
B.翱翔 融会贯通 内疚(jiù) 返璞(pú)归真
C.宣泄 两全齐美 胆怯(què) 安步当(dànɡ)车
D.沧桑 闻过饰非 恫(dònɡ)吓 大笔如椽(yuán)
【解析】正确答案选B。
字音和字形的辨别,原则是“由义而定”。
A项中,“糟塌”中的“塌”是个形声字,它的形旁的出现会引发我们的思考:糟蹋,就是把东西给损坏,浪费了,引申为“侮辱,践踏”;塌:从土,(支架起来的东西)倒下或陷下了,当然不符词义,错别字。
C项中,“两全其美”是指做一件事顾全到双方,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两全了,其为美也,“其”复指“两”,与“齐”何干!
D项中,“闻过饰非”的“闻”应为“迄文”。“文过饰非”是并列结构,并列结构的短语,前后意思要么相同要么相反,或者是互文,现在,文过=饰非,“文”和“饰”的意思一样,是“掩饰、掩盖”的意思。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们写文章要在遣词造句上多下功夫,因为一篇好文章中的任何一个词语和句子都应该能够经得起读者的反复 。
②本世纪以来,中国博士生招生规模逐年膨胀,数量与美国相当,而质量却在下滑,这种情况受到有识之士的 。
③我们有非常好的疫苗 体系,一旦疫苗被举报有问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会极其迅速的作出反应。
A.捉摸 诟骂 监测 B.捉摸 诟病 检测
C.琢磨 诟骂 检测 D.琢磨 诟病 监测
【解析】正确答案选D。
同义词辨析的原则是“求同析异”,然后放在句子里根据语境予以定位。
捉摸:动词,猜测,预料;揣测;预料。例如:难以捉摸 、捉摸不定 、捉摸不透,多用于否定。
琢磨:反复思索 、考虑。强调反复思索的意思应该作“琢磨”。根据语境“任何一个词语和句子都应该能够经得起读者的反复-------- ”,你说该用哪一个?
诟骂:当众辱骂,予人难堪。
诟病:指出他人过失而加非议、辱骂。“这种情况受到有识之士的------- ”,有识之士怎么能够丢掉斯文去当众辱骂,予人难堪呢?
检测:一系列完整的操作过程。通常包括预处理、初始检测、条件试验、恢复和最后检测。重在于“检验、验证结果”。
监测:监管并检测,重在于“监”, 对装备、系统或其一部分的工作正常性进行实时监视而采取的任何在线测试手段。 “我们有非常好的疫苗--------- 体系 ”,“ 一旦疫苗被举报有问题”就要看看问题所在,不就是要操作吗?答案当然要用“监测”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些家长不善于和孩子沟通,对孩子从来不赞一词,只是一味地指责,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自暴自弃。
B.我们长期以来提倡的对中外文化遗产的继承,绝不是陈陈相因,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C.老舍先生的《猫城记》揭露了旧中国的,针砭了洋奴思想,同时也流露出对的误解,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作品。
D.赵春霖先生在花甲之年,克服许多困难,惨淡经营近五载,终于完成了150万字的鸿篇巨制《萨尔浒殇祭》。
【解析】正确答案选
本考题所选成语比较生僻,给同学们的作答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A项中,“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在说“不赞一词”也指一言不发,并不是说没有赞美一个词语。该项中“不赞一词”的运用时错误的。
B项中,“陈陈相因”很好理解,陈:旧;因:沿袭。原指皇仓之粮逐年增加,陈粮上压陈粮。后多比喻沿袭老一套,没有创造和革新,含贬义。比喻沿袭老一套;毫无改进、创新。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绝不是陈陈相因”,做了宾语并用在了否定句中,正好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吻合。
C 项中“瑕瑜互见”的“瑕”和“瑜”,都是形声字,从王。王,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对秦王说的“璧有瑕,请指示王”不可谓不熟悉,这样就明白了“瑕”是玉上的斑点;周瑜,字公瑾,怀瑾握瑜,“瑾”与“瑜”都是玉中的极品,那么“瑕瑜互见”我们也就知道它的意思是好坏都显示出来了,与语境“针砭了洋奴思想,同时也流露出对的误解”一致了。
D惨淡经营::形容极端艰苦地从事诗文创作,也形容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这与语境完全相符。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何老师是一个为人诚恳,人际关系融洽,善于与人沟通,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B.近年来当地不断完善立法标准和漏洞,与民间组织密切配合,使反对家庭暴力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有效地遏制了家庭暴力的发生。
C.在网络语言中,“粉丝”不是食品,“钢丝”不是建筑材料,有人说这是一个词典更新速度远远赶不上流行词汇产生速度的时代。
D.这里有连绵的雪山、众多的河流、无垠的草原、稀有的野生动物以及丰富的地下宝藏等神奇的自然景观,是无数中外游人向往的地方。
【解析】正确答案选C
我们天天上语文课英语课,天天听老师说什么主谓宾定状补,那究竟什么是主谓宾定状补,谁搞懂过?没有搞懂,糊里糊涂地,你怎么就能理解什么定语从句了状语从句了,什么宾语前置了状语后置了之类的呢?就那么三节课就可以将语法知识讲完,学生也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了解了语法内容了,多少个三百六十五天,怎么就吝啬到连三节课的时间都拿不出来,黔驴技穷到让学生死记十八个虚词的地步?记住了就会用吗?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不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谁的悲哀?
1. 句子文字结构图:
[状语]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 (定语)宾语。
2.符号图示:
[ ] , ( ) .||[ ] .< > ( ) . 。
例如:(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
从结构图我们可以推断出,语病题,无非就是各个成分之间的顺序、搭配、残缺或赘余,无法划分而造成结构混乱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四种基本的语病类型了(又有老师们在强迫学生死背病句类型,真是“毁人不倦”)。先整体观察,再看具体的每个单句,提取它的主干;主干没有问题了,再看附加。
A项中“何老师是一个为人诚恳,人际关系融洽,善于与人沟通,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主干,就问“何老师是一个什么人”(“是”字句哪能没有宾语中心语呢!)你就看出题干解决不了问题了,属于典型的“动词后面带长定语缺了中心词”的类型。
B项中,“近年来当地不断完善立法标准和漏洞”,提取主干就明白了,“完善标准和漏洞”,一个及物动词后面带两个宾语,动词有一个我们把它设为A,宾语有两个,我们把它设为B\\C,那么,利用数学上的排列组合一一搭配,就可以判定了结果为AB(“完善标准”)、AC(完善漏洞)。“漏洞”怎么能“完善”?搭配不当!注意检查并列结构!
D项中属于并列不当的问题。“这里有连绵的雪山、众多的河流、无垠的草原、稀有的野生动物以及丰富的地下宝藏等神奇的自然景观”,主干是“这里有自然景观”,没问题,放过;看附加,吧诸多的定语和中心词“自然景观”一一搭配,就会看出问题了:地下宝藏属于自然景观吗?错!还是一句话:注意检查并列结构!我们只要用心点,就会看到北京市的公交车、地铁上的车载电视上的,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等等地方张贴的“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字样。这和一个首都的地位相符吗?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先秦历史著作对后世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代表是编年体史书《左传》、纪传体史书《国语》和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B.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C.《哈姆莱特》《高老头》《双城记》《老人与海》的作者分别是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和美国的海明威。
D.现代诗人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情深辞切,感人肺腑,是诗人献给他的“母亲”——一个普通中国农妇最真诚的赞歌。
【解析】A项是不正确的。
这样的题没什么技术含量,把该的记住就可以了。记住中国文学史上的几个第一就可以
了。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1)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作者不详)
(2) 《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春秋·孙武)
(3)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春秋·左丘明)
(4)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
(5) 《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丘明)
(6)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
(7) 《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东汉·班固)
(8) 《孔雀东南飞》: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作者不详)
(9) 《离骚》: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战国·屈原)
(10)《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
(11)《尔雅》:我国第一部词典。(汉代经师汇集)
(12)《马氏文通》:我国第一部语法书。(作者不详)
(13)《文心雕龙》: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南朝·刘勰)
(14)《狂人日记》:我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现代·鲁迅)
(15)《女神》:我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现代·郭沫若)
(16) 屈原:我国第一位诗人。(战国)
(17) 陶渊明: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东晋)
(18) 谢灵运:我国山水诗的鼻祖。(南北朝)
(19) 陆游:我国古代诗歌最多的诗人。(南宋),
20、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讽刺小说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 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答曰:“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取材于《三国志·蜀志》)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 鉴:识别力
B.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 陵迟:衰落
C.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卒:终于
D.先主寻悔,请还 寻:不久
【解析】正确答案选C.。
A项中,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 ,主干是“颍川司马徽有鉴 ” ,从李世民曾经的感叹“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可知,“鉴”不就是镜子吗?引申为“识别力”合情合理,作宾语。
B“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 当今天下大乱”是“雅道陵迟”的原因,“雅道陵迟”,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陵迟处死”,本义为“零割碎剐的一种酷刑”,引申为“衰败、衰落”有何不可?正好与主语“雅道”搭配。
C项中,“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一句中,“大军卒至”,主语是“大军”,谓语是“至”,根据语法定位法原则,“卒”是副词,接家来我们推断它的具体用法。放到语境里,“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可见是用奇兵突袭,那么己方的到对方的地盘,当然强调的是“快速、突然”的意思了。而“卒”本身没有这个意思,只能通假,当副词“猝”用,就是“突然”的意思而不是什么“终于”了。
D选项中,“先主寻悔,请还 ”,“寻”修饰“还”这个动词,是副词,与语境联系,是刘备很快就后悔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应该是“不久”意了。其实,我们特别熟悉的《桃花源记》结尾的一段不是有刘子骥“欣然规往,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一句么,死记硬背的东西如果迁移不过来,就的确应该反省了。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时人怪而问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将军因此执之 不如因善遇之
【解析】正确答案选D。
A项第一个“而”,是句子内部的连词连词,表承接——“时人”先“怪”后“问”,动作顺序不能颠倒,当然是表承接了;第二个“而”,是分句间的连词,表分句间的关系。“青,取之于蓝” “青又青于蓝”,两句之间当然是转折关系。
B则项中“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 ”主干是“我们得半”,“其”做“半”的定语,是代词,物主代词;“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主干是“我后悔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作这个句子的宾语,语法点出现在宾语部分,我们就分析宾语部分即可。“其随之”,谁“随之”呢?就是“其”啊,做主语,人称代词。此题得证。
C项中,注意都是连词的话,得看具体的功能。第一句表承接,第二句很明显表转折。“我本来想去奉旨做官上任”,可是不能去啊,因为“ 刘病日笃”,得了,用“则”一连接,意义就出现转折了。
D项中“将军因此执之”,“因此”做“执”的状语,“因”当然是介词,和“此”构成介宾结构,放在原文能够看出“此”指代的是“这个机会”,那么“因”就是介词“趁”了; “不如因善遇之”,主干是“我们遇之”,“善”做状语,“因”为介词就不能够单独用,很明显省略了代词“之”(机会),也是“趁”的意思。此题得证。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司马徽对庞统的才能感到十分惊奇,称赞他应该是南郡读书人中最杰出的。
B.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
不把那些值得称道的人说得好一些,那他们的名声就不能被人们所仰慕。
C.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
如果犹豫不前,将要招致大难,这是难以持久的。
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
庞统又恢复了原来的官位,全然没有向刘备致歉的意思,吃喝如常。
【解析】正确答案选D。
这样的题说明白了就是文言文翻译的问题,涉及文言句式,文言实词、虚词等。D项中,“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我们找到相关信息区域看一下,“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庞统“逡巡引退”了,意味着他离殿了,后因为“先主寻悔,请还”,也就是请他重新回来,庞统于是乎“复故位”,就是“回到原来的位置”的意思。原来的什么位置?答案把它译作了“庞统又恢复了原来的官位”,此位置是官位吗?文章没有说刘备撤了庞统的官职啊,那么很显然就是庞统回到原来他呆着的地方了。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庞统年轻时为人朴实忠厚。没有人了解他的才能,后来在司马徽的帮助下,他的名声才逐渐显扬开来。
B.庞统建议刘备在与刘璋会见时趁机捉拿刘璋,这样就可以不必劳师而坐拥一州,但刘备唯恐失信于刘璋而没有这样做。
C.庞统后来又给刘备献了上中下三条计策来对付刘璋,刘备最终采用了庞统的中策,杀掉了刘璋的两员名将,转向成都。
D.刘备胜利后在涪城设宴作乐。宴会上露出得意之态,遭到了庞统的批评。刘备当时大怒,但后来君臣和好如初。
【解析】正确答案选B。
这样的题,涉及信息的筛选、提炼和概括,还涉及文言翻译问题,有的高考试卷干脆就是针对具体的某个句式或者实、虚词去考核了。所以,大概类型试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型),要诀是先找准信息区域,再按照文言翻译的流程去处理,最后集中提炼、概括即可。比如该题的B选项,它涉及的信息区域是第二段,说刘备“唯恐失信于刘璋而没有这样做”是明显的错误。“先主然其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就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