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人:***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一、课时:1课时
二、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第2节第一课时74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理解其书写格式和算理。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优化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培养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点:不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
四、教学难点:笔算乘法的算理
五、教学准备:
1.教具:小红花
2.学具:小棒
六、教学过程:
1.复习相关计算的旧知识(以男生组和女生组之间比赛的形式进行)
(1)口算乘法: 3×2= 3×10= 2×3+30=
2×20= 2×100= 2×20+200=
(2)竖式计算加减法:
32+51= 24+45= 16+61= 53+23=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那如果你要画出一幅彩色的漂亮的图画需要用到些什么?(彩笔)大家看课本74页这幅图,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呀?这幅图上可包含了很多数学信息,你能发现吗?(师生共同找数学信息)那么同学们就根据这些信息来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吧。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多少个小朋友?画了几幅图画?有多少支彩笔?…
老师相信同学们都能看出来这幅图上有三个小朋友,每个人画了一幅图画,他们每个人有一盒彩笔,三个人一共有三盒。可是三盒一共有多少支呢?同学们说一说,你要怎样列式子进行计算?12×3表示什么意思呀?小组讨论一下,这个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3.解决问题,体验方法的多样性
同学们,咱们要怎样来计算12×3?请每个同学先思考两分钟,想想你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算出结果后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做法。
学生交流完后全班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板书有代表性的思路。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摆学具求得数。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连加法。
12+12+12=36
数的分解组成。
10×3=30 2×3=6 30+6=36
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 或7×3=21 或6×3=18
4×3=12 5×3=15 18+18=36
24+12=36 21+15=36
竖式计算
1 2
× 3
3 6
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真厉害,大家看第四种方法数的分解,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你能发现这种方法与第六种方法竖式计算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一步一步板书竖式的书写过程,突出书写的步骤和书写的位置,边演示边说明。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1 2
× 3
3 6
1 2
× 3
6——2×3
3 0——10×3
3 6
4.巩固练习
课本74页做一做
填一填
4 1 3 1 3 2 1 3 3
× 2 × 3 × 2 × 3
3 6
5.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小朋友,你有哪些收获呢?
七、板书设计:
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①摆学具求得数;
②画图求出得数;
③连加法;
④数的分解组成;
⑤拆数法;
⑥ 竖式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