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洋泾浜语 洋泾浜是上海外滩的一个地方,鸦片战争后,这里是外国商人居住地,外国人和当地人在交往中形成了一种混杂着汉语成分的英语。这就是洋泾浜英语。后专指那些由不 同语言混杂而成,与洋泾浜性质相同的交际工具。
2.亲属语言 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亲属语言。如法语、意大利语等就是从古拉丁语分化而来的。
3.外来词 指从外族语言中翻译或借用的词语。如沙发、夹克等。
4.综合性语言 主要使用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等语法手段的语言,(3分)如俄语、德语等。
5.社会方言 共同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与一定的社会分工或因素相关的功能系统,如专业语言、黑话等。
6.话轮 话语语言学的一个概念,指构成会话的基本单位,一般一个完整会话由两个话轮构成。
二、分析题
1.答:原来的用于直接乞讨,不易产生同情;后者则以与常人感受对比说话,更能打动路人心理,产生恻隐同情。
2.答:同音忌讳。反映了汉民族民间存在的语言忌讳心理。
3.答:
(1)有空到我家坐坐(玩)
(2)欢迎光临
4.答: 乙
三、问答题
1.答:(1)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大人语言的模仿来掌握语言的。
(2)强化说。跟模仿说有联系,认为儿童除了模仿,更要通过不断受到外界的强化刺激来形成语言习惯。
(3)天赋说。认为人的语言知识至少有一部分,即一些基本的类别范畴和语法原则,是通过生物进化和遗传得到的,然后通过后天接触的语言环境不断加以调整和补充,最后才获得完整的语言知识。
(4)认知说。认为在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既有遗传机制的作用,又有语言环境作用,或者说二者是相互作用的。
2.答: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渐变性;第二是不平衡性。例略。
3.答:一、是社会的地域分化会导致语言的地域分化,产生地域方言甚至亲属语言;
二、是社会的社群分化会导致语言的社群分化,产生社会方言。
4.答:第一,功能上不同。思维是服务对象,语言是工具。
第二,单位不对等(范畴上不同)。概念、判断、推理与词语、句子、复句等并不对应。
第三,思维没有民族性,语言有鲜明的民族性。
5.答:所谓礼貌原则就是会话活动中会话得以顺利进行时需要的礼貌性的话语原则,一般需要言语形式表现。从其形式和内容上看,一般礼貌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