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基本情况
讲堂乡元庄村,位于乡东南2公里处,全村有88户,共257人,党员21 人,村民代表9人,耕地560亩,核桃经济林400余亩,现养羊500只。2010年被定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2010年人均收入0元。
二、存在问题
1、经济发展滞后。一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没有改变,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没有形成;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以传统种植为主,效益农业规模小,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没有工业企业,农业产业化步伐较慢。
2、基础设施落后。该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水利设施、安全饮用水等硬件工程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成为制约发展的首要问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3、班子结构老化。党支部老龄化现象严重,战斗力、凝聚力不强,全村21名党员中,50岁以上党员有14名,占党员总数的70%,新进党员培养发展缓慢,后备干部匮乏。村集体经济薄弱,集体收入来源缺乏,难以维持正常的组织运转。
三、发展优势
该村地域面积广,荒山较多,地处山高地区,适合成片发展农作物和经济林种植,同时也面临着各级各部门对农村工作的重视、扶持等一系列难得的发展机遇,今后五年计划发展经济林核桃树500亩。
第二部分 建设目标
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目标,2011年规划起步实施,2012—2013年全面推进,2014-2015年完善提高。到2015年,使元庄村达到“八化”的目标。即:经济强化、道路硬化、环境美化、居住舒适化、服务社会化、管理民主化、农民知识化、村风文明化。
1、经济强化。加大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到2015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2、道路硬化。在目前道路硬化的基础上,村内健身场所、篮球场、主街道,小街小巷以及村内主要活动场所地面要实现全部硬化。
3、环境美化。实现人畜分离居住,在村民居住集中的地方修建垃圾池,实现垃圾统一收集处理,做到每户畜禽圈养,村庄内外无乱塔乱建,乱堆放现象。
4、居住舒适化。完成全村80%以上的“三改”(改圈、改厕、改厨)工作。电话(含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90%以上;宽带信息网、家用电脑及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10%以上。
5、服务社会化。普及幼儿教育,落实对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5%以上,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6、管理民主化。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加强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村党支部达到“五个好”要求。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村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7、农民知识化。现有劳动力每年参加技能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0天,75%以上适龄农民成为有知识,有专长、懂经营、会服务的新型农民。
8、村风文明化。新建一处农村休闲活动场所,完善文化活动室等村级娱乐设施建设,开展经常性、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村民农闲时节的乡村文化,使村民道德和文明程度得到全面提高。
第三部分 具体措施
一、发展村级经济,壮大村级收入,引导村民致富
受自然条件影响,农业仍占全村经济主导地位,走“农业强村”、“农业富民”是该村今后发展的必然之路。因此,元庄村经济建设必须以农业为主,做大做强效益农业,同时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发展干果经济林。在原有核桃经济林400亩的基础上,五年内要通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实现500亩的核桃种植规模,并在核桃经济林内套种大黑豆等作物。在发展中,认真学习汲取韩庄等村多年来发展核桃经济林的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增加核桃树成活率,五年内核桃挂果后,以每亩产量至少500斤,每斤10元计算,年人均增收1.5万元。2011年,要重点做好500亩核桃生产基地的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土地整理、购买苗木、修建道路、人工费用等。
2、打造优质欧李生产基地。欧李又称钙果,经济价值极高,用途非常广泛,其果肉可食、仁可入药、壳可进行工业深加工、茎可作牛羊饲料和编织材料,同时在绿化美化环境、治理荒山、防治水土流失方面具有特殊的效果。欧李一般当年就可开花结果,亩产可达100公斤,第二年亩产可达300到500公斤,第三年亩产可达1000到1500公斤。按照每亩300公斤,每公斤4元计算,种植第二年每亩可收入1200元,同时由于种植欧李需要专业人员,全村富余劳动力可整体转入欧李种植业,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按每年每人工资1万元计算,人均年纯收入可增加约5000元。
3 、大力发展畜牧业,力争达到户均10只羊。畜牧生产是我乡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牧业收入占到农业收入的三分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的不断深入,舍饲圈养已成为当前畜牧生产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增强我村村民养羊积极性,提高农民收入,决定利用旧村改造后的新址,新建标准化羊舍100间,在现有500只的基础上新增1360只,实现舍饲圈养户均10只羊工程。
4、力争今年完成“状元牌”大黑豆产品包装上市。大黑豆已成为我村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生产的产品已经打入市场,深受消费者的青睐。2007年我村已成立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但由于缺少产品贮藏、保鲜和加工环节,只是通过专业合作社,进行作坊式粗加工,存在生产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率差、发展后劲不足、产品档次偏低等问题。因此,要真正大黑豆做大做强,就必须完善加工产业链,创新我村大黑豆品牌包装上市,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提高品牌效益,打造品牌产业,提高我村大黑豆的知名度,发展壮大品牌经济。
二、加快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道路硬化建设,首先要修建村内主街道,争取建设资金,要进一步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有侧重地完善生产生活必需的电力、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新建垃圾投放点1-3个。
2、加强村容村貌环境整治。整治村庄卫生,美化村庄环境,加强对环境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卫生督查小组,划分卫生责任区,聘用专业卫生保洁员,全面开展村容村貌的整洁,重点是开展“三清”(清垃圾、清路障、清沟渠)、“四改”(改水、改厕、改圈、改厨)、“五治”(治理乱建筑、乱搭、柴草乱垛、庭院乱挂、畜禽乱跑,污水乱流),建设“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洁化”的生态村庄。
三、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1、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对农民特别是村委、专业农户适用农业技术、职业技术、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制教育的培训,使现有劳动力每年参加技能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0天,通过培训,让农民真正掌握1—2门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75%以上的适龄农民成为有知识,懂经营、会服务的新型农民。
2、推广新技术,提高种植、养殖技术。 按照“便捷、易行、实用、经济”的原则,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推广农民易接受、使用效果好的种植、防虫防病等技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四、加强党的建设,完善民主政治,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1、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积极争取上级配套资金,改善办公条件,加强阵地建设,对村党支部活动阵地开展修建、改建,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五年内要新增35岁以下党员5名。
2、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计划新建文体休闲活动场所和体育健身场所1处,新建农家书屋1处,进一步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困难户、五保户救助制度,五保、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95%以上。
二〇一一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