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动漫界·幼教365(管理)》2021年第10期
在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活动中,沙水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内容。然而,我园幼儿在沙水区开展的游戏内容都差不多——简单的挖沙、铲沙。怎样才能让沙水区的游戏内容更加丰富呢?对此,幼儿园组织教师以沙水区活动为例,开展了“自主游戏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系列教研活动。
一、教研目标
1.通过观察幼儿与沙水区环境、材料互动的情况,判断所创设的沙水区环境是否适宜,从而调整游戏环境与材料;
2.通过教研活动学习在自主游戏中观察幼儿,并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幼儿适宜的指导;
3.聚焦“真问题”,开展“真研讨”,以有质量的园本教研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二、教研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园购买相关专业书籍,提前让教师们阅读。
2.现场准备:PPT课件、纸和笔若干、教导一体机。
三、教研过程
(一)第一次教研活动:园本培训+研讨
首先,教学园长给教师开展了园本培训《如何在自主游戏中观察与指导》。教师要确定观察目标与内容,一般来说,观察内容包括: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与专注度、幼儿的游戏能力和水平、幼儿在社会性方面的表现、幼儿在游戏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常见的游戏观察方法有扫描式观察、定点观察、追踪式观察等。教师的指导策略包括:通过对话推动游戏、及时调整环境与材料、平行游戏、参与游戏、总结提升游戏经验等。接着,在教学园长的问题引领下,大家开始研讨。
主持人:对于幼儿来说,沙水游戏有哪些发展价值?
教师1:幼儿在玩沙、玩水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水的流动性和沙的可塑性,感受流动、渗透、凝固、沉浮等现象,了解粗细、干湿、深浅等概念。
教师2:按照所开展的游戏性质,沙水区游戏可以分为角色类游戏、运动类游戏、建构类游戏、科学探索类游戏等。运动类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身体动作、力量、耐力、协调性发展,如攀爬等活动;角色类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3:教师可以在沙水区投放低结构和富有探究性的玩具材料,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与探究意识。例如,在沙水区投放一些容积相同、粗细不同的容器,可以引发幼儿探索容积守恒的问题等。幼儿还可以通过与海绵垫、塑料水果玩具、玩沙模具等多种材料的互动,初步感知平衡、重力、浮沉等科学现象。
通过头脑风暴,大家研讨出了沙水区蕴含的学习经验(见表1)。
(二)第二次教研活动:活动观摩+工作坊
第二次教研活动开始了,教学园长带领教师去沙水区观摩孩子们的活动。教师带着问题走进现场,有目的地观察幼儿和师幼互动的情况,记录自己的发现和思考。观摩活动结束后,教学园长组织工作坊活动,聚焦“真问题”,开展“真研讨”,通过一次次问题式研讨和一次次实操性示范,加强园本教研的现场指导力度,以有质量的园本教研推动理念落地。
主持人:请大家描述你所观察到的游戏内容。
教师1:在整个“嬉水游戏”活动中,孩子们积极主动,大胆探索自己的发现。例如,乐乐发现石头能让垫子下沉,于是不断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探索,感受垫子的承受能力,可见孩子们的探索兴趣是非常浓厚的。游戏中,孩子们体现出最好的学习品质,他们发现水冲击到自己的脚上所产生的现象后,开始认真思考,然后使用物品去感知水的冲击力,采取用手触摸、观察物体的流动速度等方式去探索水流速度与物体之间的变化,这些都凸显了孩子们的专注力和学习主动性。
教师2:我观察的游戲活动是“搭建南涌大桥”。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分工去搜集材料,他们用挖沙工具“挖河修路”,找来甘蔗木板做桥墩,木头积木做桥面。在寻找防漏水的材料时,孩子们分别尝试了石头、报纸、树叶、竹片,结果发现用报纸和石头铺路,其防漏水的效果并不佳,水依然渗透进沙中。最后,孩子们发现使用树叶的方法最管用,于是把捡到的树叶铺叠在沙坑中,再一次打开水龙头——水哗啦啦地流进了沙坑!水道顺利通水,孩子们高兴得拍手庆祝。
教师3:我观察的也是“搭建南涌大桥”。在搭建时,孩子们首先选择甘蔗板做桥墩,结果发现桥很容易倒塌,于是又选择了大一些的PVC管做桥墩。在搭建桥面时,孩子们也遇到了困难——使用木板做桥面却怎么都连接不上。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由于桥墩有高有低,所以不那么平稳。一位小朋友想出了办法,他走到其中一个桥墩旁,用身体对比了一下,发现桥墩刚好到他膝盖的位置,于是就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测量参照物,将所有桥墩的高度调整一致。大桥终于平稳搭建起来啦!
主持人:非常好!通过上次的园本培训,大家都掌握了观察方法。刚才几位教师用的就是定点观察法,即对某个游戏场地中幼儿的参与情况进行观察。从大家的分享可以看出:教师能够在游戏中细致专业地观察,从而发现幼儿当下的游戏行为和游戏状态。在游戏中,大家看到了哪些有效的师幼互动呢?
教师1:游戏前,教师先展示了南涌大桥的照片和视频,与幼儿做游戏,为活动做好了前期铺垫。随后,教师引导幼儿制订游戏计划,让幼儿通过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等方式把自己想要玩什么游戏、想跟谁一起玩、想在哪里玩、用什么材料玩以及怎样玩等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幼儿尽快明确游戏主题,又能帮幼儿梳理游戏思路,体现了教师作为指导者的角色。
教师2:在幼儿游戏时,教师的介入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对话推动游戏发展。例如,当桥面相互连接不了时,教师提问:两座桥墩有什么不一样呢?这个问题有效地引发了幼儿的思考,调动了幼儿的思维,推动了游戏的进展。二是及时调整环境与材料,支持幼儿的游戏。例如,在搭建大桥时,教师发现材料不足以支持幼儿游戏,于是又提供了长块积木、甘蔗木板、小汽车等,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求。三是平行游戏,引领和启发。例如,当幼儿寻找防漏水的材料时,教师在不打断、不影响幼儿游戏的情况下以平行游戏的方式介入幼儿的游戏,自然地给予幼儿示范、引领和启发,从而巧妙地推动着游戏的发展。
(三)第三次教研活动:案例分享+话题沙龙
第二次教研活动在教师的意犹未尽中结束了,看着大家踊跃发言的模样,教学园长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和投入,也体验到了“真教研”的乐趣。在第三次教研活动中,我们选取两位骨干教师分享了沙水区活动的案例,再让其他教师针对案例分享说一说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主持人:听完案例分享,大家有哪些思考?
教师1:沙水游戏能让幼儿获得多方面发展。在“搭建南涌大桥”活动中,幼儿用身体来测量桥墩的高度,一系列探索和思考不仅发展了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也提升了其设计构思、沟通合作、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师2:有效的师幼互动有助于推动幼儿游戏深入。本次沙水区游戏呈现了幼儿引水、挖河和搭建大桥三个活动,幼儿遇到的两大问题是水的流动和桥的垮塌。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幼儿尝试。在教师的支持下,幼儿在游戏中一步步深入学习和思考,推动了游戏的发展。
主持人: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1:首先,教师要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材料的提供对幼儿起着游戏暗示的作用,可以刺激幼儿选择某种游戏方式,表现出不同的游戏行为。环境体现了教育思想,也让教师明确了要培养怎样的儿童。
教师2:我们还要做“有准备的教师”,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沙水区游戏中,教师的角色可以是观察者、倾听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四、教研总结
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需要教研活动不断地推進。本次教研活动中,教师体现出的最大亮点和进步是能够直面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并进行深度剖析,围绕实践对教研活动展开深入思考与探究,始终围绕“真问题”开展“真研讨”,通过教研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大家都感受到:一线教师才是教研的主体。大家通过查阅文献、集体讨论、落地实践、反思调整等步骤,一步步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教研领方向,以教研促发展,从而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效率和水平。
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研讨,教师有目的地调整了游戏环境与材料,并提升了实践智慧。但是,教研在开始阶段进行得并不顺畅,部分教师仅仅带上纸和笔来做旁听者,不太适应这种话题沙龙、头脑风暴式的教研形式。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参加这样的教研活动压力太大了,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可能会跟不上大家的速度,或在讨论环节“出丑”。在教学园长的不断鼓励下,大家慢慢敞开心扉,在教研活动中想说、敢说,当自己提出的点子被采纳时,教师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通过一系列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学园长意识到:教研形式的改革和创新要经历一场难熬的“阵痛”后才会向成熟迈进,任何进步都需要一个累积的过程。在以后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一定要聚焦“真问题”,开展“真研讨”,从而不断提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