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 目: | 关于我国电影改革的文献综述 | |
姓 名: | 徐园 | |
学 院: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
专 业: | 公共事业管理 | |
班 级: | 公共事业管理52班 | |
学 号: | 2235226 | |
指导教师: | 曾艳艳 职称: 讲师 | |
2008年6月20日 | ||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徐园
指导教师 曾艳艳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电影业“统购统销”的弊端暴露无遗。虽然我国电影制片、发行和放映经过多次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存在的问题。目前,深化我国电影改革,特别是管理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为了调整长期形成的制片、发行、放映三者之间的不合理,使当代中国电影要走出困境 ,必须深化电影改革。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电影改革的必要性,正确的认识到目前电影改革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提出比较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中国电影;改革;电影
The Sumary about The Reform of China's Film System
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Xu Yuan
Tutor Zeng Yanyan
Abstract: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film industry’s "buy and sell at the same time" exposed every institutional shortcomings.Although China's film studios, distribution and screening system have experienceed several adjustments and achieved initial results, we should not ignore the problems. At present,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China's film, especially the reform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is already imminent. In order to create long-term adjustment of the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screening among the unreasonable, we must deepen the film system reform , so that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 to be out of its predicament .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need for structural reform of China's film and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reform of the current film in the presence of various issues.Then solve them at a more targeted strategy.
Keywords: China's Film;system reform;film system
当代中国电影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佳绩和宝贵的经验,这是有目共睹无可怀疑的。然而,由于在长期计划经济的严重束缚下,中国电影一向被视为政治宣传的工具。用各种行政、法律手段进行管理;生产、发行、放映国家一手包办;题材、内容、形式等严格。造成电影的创作、生产、经营、管理等远离市场,远离观众。我通过查阅各类有关我国电影改革的书籍及报刊,对众多专业学者的有关评论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的认识到中国电影的改革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多的对策弥补改制中的足。
一、 我国电影改革的原因
(一)电影产业的成功需要以改革作为前提
《百年电影娱乐眼》中,刘江华、张晋锋谈到,随着全社会商业化的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使中国电影业面临更大的困难——全国的年票房逐渐下滑,电影年产量持续低迷,电影的影响力丧失殆尽。滞后的电影无疑是我国电影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只有通过对电影的改革,才能更好的发展电影产业。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电影产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市场,电影行业应抓住这个无限的商机,尽早转变观念,实现电影制度的转型与创新,已势在必行。[1]
《改革与中国电影》一书中论述,由于现有的电影行业组成大都是从原来所辖的文化事业中演变而来,它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转型期事业和企业的混杂色彩,几乎每省按行政级别设定的制片单位,大都因服务对象单一狭小,企业缺乏活力,经营不成规模而造成大量浪费和流失。这种混淆不清的,不仅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则不符,更不利于建立强实的电影工业。[2]
《影视产业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一书中,作者论述到,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环境、社会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给电影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电影改革势在必行。[3]
(二)经济全球化的现状促进中国电影对改革的呼吁
《电影业改革取向分析》李黛岚,力小鲲则从市场的角度说明了中国电影产业改革的重要性。他指出: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引入美国好莱坞影片将由原来的10部增至20部,三年后增加为50部,5年后则完全放开。面对如此冲击,中国电影要走出困境,再创辉煌,就必须深化改革。[4]
2001年《不宣而战—好莱坞vs全世界》的译著在电影圈不胫而走,封面红色字体赫然标示“迎接WTO挑战—电影人入世必读”。作者将电影的改革过程作为切入视点,以电影的世界贸易竞争作为表达脉络,讲述了既是经济武器、又是文化武器的电影在国际舞台的实际之战。对于电影来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入世”就是与好莱坞打拼。这就要求我国的电影由计划向市场转变,与我国当前经济相一致,开放电影市场,与国际电影相竞争。[5]
《理论与批评-全球化语境下的影像与思维》一书中认为加入WTO后,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国进口影片数量的增加与外资影院的出现将带来更大的竞争,在经济全球下的背景下,电影的较量将更加复杂,中国电影的不完善将使电影企业和电影产品面临更激烈的挑战,电影要加快法制建设,完善管理。[6]
《百年电影娱乐眼》中,刘江华、张晋锋谈到,中国加入WTO,电影业纳入全球化轨道,与好莱坞电影“电影”共舞势在必行。滞后的电影无疑是民族电影复兴的巨大障碍。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而强烈的意识形态使得中国电影内部矛盾重重,涉及制片、发行放映、管理等各个相关环节。[1]
(三)小结
几位专业学者都是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基础,探讨了有关我国电影改革的重要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基本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变,精神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消费能力也大大增强,鉴赏水平也不断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影的改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竞争的压力固然推动了我国电影改革,给我国电影的管理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二、中国电影改革的历程
中国电影改革已经进行了20年了,一步步的改革措施正在把中国电影引入一个市场化的轨道,并逐步开始适应全社会的市场经济环境。
(一) 第一次阶段:80年代电影经营的初步改革
1、制片厂与市场挂钩
改革开放之后,制片厂第一次以愤愤不平的形势表现出了旧的毛病。三十年一贯制的高度的计划经济,产生了作为总代理的中影公司把影片从制片厂买过来,然后再把影片拷贝给省级公司,各省级公司再往地方层层下发的统购统销模式。从制片到发行、再从发行到观众是两个相互几乎割裂的市场。
王志敏、杜庆春在《理论与批评-全球语境下的影响与思维》中提到在制片厂的呼吁下,文化部终于在1980年以文件的形式规定,中影公司根据发行需要所映制的拷贝量按一定单价与制片厂结算。制片厂从此便能够在自己的产品销售收入中分到一杯羹,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与市场挂钩了。[6]
《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一书上提到1987年,放开制片厂和中影公司拷贝结算的上下限,并提供了代理发行、一次性买断和分成等多种结算形式的可能性。[7]
2、减轻中影公司的经济压力
在各级发行放映公司之间存在着利益分配的问题。当时是以拷贝结算的方式,是由中影公司承担影片发行权费、影片拷贝素材及洗印费和影片宣传品印制的全部开支,而省级公司则只管把拷贝拿来发行、收入上缴、历任留成,却并不负担相应的成本,因而省级公司自然是多拷贝多放映,多放映多收入,把影片发行的重头压在中影公司肩上。
《理论与批评-全球语境下的影响与思维》一书中,作者王志敏与杜庆春提到,1984年,原来由中影公司负担的拷贝费下放到省级发行公司,部分地解决了吃拷贝“大锅饭”的问题。[6]
3、扩大地方电影公司的自主权
王志敏,杜庆春在《理论与批评-全球语境下的影响与思维》中提到19年,中影公司对下级公司实行承包电影基数的办法,对不同经济情况的地区规定不同的承包基数,通过行政手段达到保证一定的发行收入的目的。这一方案在某些方面扩大了地方企业的自主权,但仍没有冲破集中管理的旧。[6]
(二)第二次阶段:90年代初期我国电影的进一步改革
随着全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电影业的人士逐渐认识到改革决不可能停留在外部机构的局限性调整或某种结算方法的更替上,被动改革之多是局限性的调整以适应日益严重的经济形势,主动性的改革才可能触动整个创立面向明天的电影文化和生产。因此,进行了第二阶段的改革。
1、 影片发行渠道的增加
《电影经营管理》一书中对于我国电影的改革的介绍与《电影学》一书基本相似,一是在发行上的改革,主要的措施是取消“中影”公司作为全国唯一国产故事片发行渠道,制片厂可直接向省级发行公司发行影片。[8]
《改革与中国电影》一书中认为,第二阶段是以1992年和1993年为主,这次改革方案的重要措施是取消中影公司作为全国唯一国产故事片发行渠道,制片厂可直接向省级发行公司发行影片。[2]
2、票价的放开,由各地掌握
《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一书中提到,而在价格的调整方面,电影票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放开,由各地方物价部门根据当地地具体情况进行管理。[7]
唐榕、邵培仁在《电影经营管理》中指出,电影作为精神产品,市场就在观众;检验电影市场发育如何,要看社会、经济两个效益如何。同时指出,1993年生产的国产故事片,制片单位可同地方发行公司通过出售地区发行权、单片承包、票房收入分成及代理发行等方式结算。[8]
(三)第三次阶段:1993年后,电影发行的改革全面启动
1.对各级电影企业全面开放
《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中论述,在电影改造的第三阶段中,先是在1994年,明确了各级电影企业在经营中的平等权利——全面开放,一放到底。这个改革措施放开了制片厂发行自己影片的权利,其精神就是对自己作品拥有各种销售方式是经营权和选择各类买方的自主权。[9]
《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上提到,1995年的改革措施中,有限度地放开了地方电影制片厂和社会其他个人或法人组织的故事片拍摄权。作者于丽认为,受这一改革措施的影响,指标制度被打破,民间投资兴起。产权交易频繁,产业规模终于可以按市场的指向进行调整了。[10]
2000年,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组建电影集团和实现股份制改革,使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并倡议建立以院线为主的供片机制,对进口影片的供片也进行了调整。
2001年12月18日,广电总局与文化部联合出台《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的实施细则》,以政令的形式要求各省市要尽快组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院线。
2004年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新形势下电影产业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不但明确了电影是一种产业,更使民营影视获得了从影视剧制作到发行的正规待遇。
2、关于老、少、边地区的发行
《影视产业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中作者郭曲波认为1993年对发行制度的改革,一是明确了以下地区为老、少、边区;、内蒙古、、青海、宁夏等11个省、子治区。二是明确了在现阶段,35毫米国产片和进口影片均只发到老、少、边地区的省级公司。是否需要进一步拓展渠道向下,由省区主管部门确定,还强调了要大力扶持这些地区的发行放映工作并尽可能实行优惠。[3]
(四)小结
纵观我过电影改革历史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影经过多次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应该忽视的问题。深化我国电影改革,特别是管理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及时出台电影的相关法律文件,尽快合并电影管理部门,贯彻“百花齐放”的创作方针,采取扶持民族电影,尽早出台扶持电影放映的优惠,重建电影放映队伍,振兴电影市场。
要坚持走中国式的电影发行放映道路。既学习欧美国家院线发行放映的经验,也要借鉴韩国发行放映民族电影的成功做法。对电影发行单位实行免收营业税,院线放映国产电影免收营业税和电影专项资金,放映主旋律故事片给予差额补贴。
三、 目前我国电影改革所存在的问题
中国电影要实行从到观念的彻底变革,难度太大,电影行业不仅有一般国有企业的通病和困难,也有一般国有企业所以没有的毛病和困难。
(一)企业产权的不明晰
目前的电影改革,只是在具体的行为上打破旧的一些常规,从而使得市场结构发生了某些变化,产业结构趋向于合理,但是,并没有触及到旧的内核。
1、产权不明晰
《电影学导论》一书中认为,由于发行放映公司和电影院仍属于各个,由于地方上的文化部门分支机构对其行驶管理权,这使得市场仍然处于条块分割的状况,影院不可能完全根据全国电影市场的合理化进行布局,发行也不可能根据地区和和影片进行大范围、高效益的营销。而且,由于地区垄断所造成的区域市场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形成了区域划分的市场壁垒,市场难以做大。此外,由于产权的不明晰,投资主体不明、盈亏责任模糊,多头管理,一只缺乏投入的动力,导致放映设施陈旧,设备老化,缺乏改造的资金来源。[11]
2、混乱 权利分割
《中国电影改革的基础和方法》一文中,作者于中宁认为中国电影混乱、权力分割。影视体有共同特点,第一个是垄断和资产分散。形不成规模效益,难以达到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首先是资产分散,因为投资的是地方各个电影厂;第二个是电影本身上下割;第三个是影视分割,虽然合并在一起,但实际上是分割的。这就带来了电影的混乱,它比中国任何一个行业的混乱都要厉害。这是中国电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它可能靠电影行业自是解决不了的,必须要进行政治决断才能解决。[12]
(二)资产重组的困难
通过放映的改革,放映业出现了大量规范经营的院线,特别是,一些由影院自行组成的院线,以经营主体的身份、以比单匹马强大得多的市场力量实现了较高是经济利益。
《2007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一文提到,电影行业过去是喉舌,是为政治服务的。现在进入市场,企业缺少一整套的市场运作手段,就是预见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怎样建立这种能力,是电影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13]
李艳,马西平在《国外电影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中认为资产分散,投资的是地方各个电影厂,形不成规模效益,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都达不到,导致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捉襟见肘。[14]
(三)制度管理混乱
1、垄断导致决策不民主、不科学
《中国电影改革的方法和基础》一文中指出垄断导致决策的不民主化和不科学化是我国当代电影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困难之一。是电影本身上下分割,这就带来了电影的混乱,它比中国任何一个行业的混乱都厉害得多。这是中国电影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它可能靠电影行业自己是解决不了的,必须要进行政治决断才能解决。[12]
2、行业管理上下错位没理顺
唐榕、邵培仁在其《电影经营管理》一文中指出中国电影行业国家级的属广电部门主管、省级和省以下的属文化部门主管,这就难免造成管理上的局限性和部门性,好像谁都在管,但真正要管的就缺乏统一和协调了。管理上下错位,使得电影的改革缺乏完整的规划和公平的改革方案。[8]
3、制片厂人事制度管理不合理
于丽在《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中写到,在电影改革的过程中,人员并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比例,辅助制作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各类职员和比例过于庞大,而且由于没有形成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人员老化问题相当严重。这样企业就会在将来相当一段时间里,继续背负这沉重的包袱。制片厂的这一状态是当时电影改革过程中所碰到的基本问题的缩影。[10]
(四)小结
综上可以看出学者对我过电影改革中的问题认识还是比较全面的,主要集中在企业产权不明晰、资产重组困难和制度管理混乱等方面,这些都是在我国探索电影改革的事业中不断显现出来的。对于这些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应充分予以借鉴,并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改革措施,将我国电影的改革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四、 如何完善中国电影改革
(一)政企职能要分开
要使电影生产经营实现真正的改革,就要做到“核算、国家片税、自负经营。
1、职能
《影视产业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书中,郭曲波提到主管部门需要克制住自己情不自禁干预的欲望,你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制片、审查和发行。的文件应当具有权威应更多地体现在产业的制定与调整上,而不是用文件来推荐哪些影片必须观看或指定哪些影片是优秀影片。[3]
2、破除影视业的行政垄断
《影视产业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中谈到,首先要尽快破除当前影视业的的各行政垄断和地方壁垒。其次,还要为低效益的企业推出建立合理的援助制度。在《理论与批评》一书中,认为组织上要精简机构,减少行政干部。[3]
(二)推进内部机制改革
内部机制活不活,人才积极性能否得到发挥 ,直接关系到影视机构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得脚。必须通过内部机制改革 ,建立一套完整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增强内部活力和发展后劲。
1、继续深化内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
《我国影视业现状与改革思路》一书中论述,劳动人事上,积极推进干部选拔任 用制度改革、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改革和岗位管理改 革,建立和完善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进能出、能上 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今后所有广电单位用人 都要实行公开招聘。要重点加强经营管理人才、新闻采编播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个队伍建设,健全岗位 目标责任制,加强重要岗位从业人员的资质管理。收 入分配上 ,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 ,建立岗位绩效薪酬 制度,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向要害、关键岗位倾斜,向艰苦岗位倾斜,向特殊优秀人才倾斜 , 使收入分配更能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逐步建 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 监控指导的薪酬制度。社会保障上,积极参加社会基本保险,逐步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保障机制,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15]
2、引进专业人才,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改革与中国电影》中提出,为了改善电影企业员工老化的现状,激发员工的创造活力,企业应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推动企业内部的机制创新,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2]
(三)推进电影管理的改革
管理是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不断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
1、加强法制建设
《影视产业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一文中提到,要抓紧解决广播影视立法等 级低 、立法空白点多等缺陷 ,《电影促进法》,修改好《广播电视管理 条例》等重点法规,积极出台与有关法律相配套的法 规、,努力建立适应新形势、符合影视基本规律和特点得到比较完备的影视法规体系,以利更好地保障、促进、指导和规范广播影视的改革与发展。[3]
《电影改革取向分析》一文中提到,建立符合电影发展规律的法律法规 ,对加快电影的发展 ,推进电影改革十分必要。如 1996 年《电影管理系列》的颁布 ,是电影走向依法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五项经济的实施迅速缓解了拍片投资的窘困状况。近年来 ,出台的扶持电影企业、儿童电影和农村电影等一系列法规 ,有效地推动了电影改革健康有序地进行。像这样的法律、法规和 ,今后和电影管理部门要多制定一些、出台一些 ,一方面为电影发展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营造一种无形氛围 ,为电影人开拓事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各级和电影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 ,要帮助电影导演解决拍片资金困难问题。不管是采取资助、赞助还是合资、利用外资或其它方式 ,都要使“英雄有用武之地”,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为中国的电影改革事业推波助澜。[4]
2、创新管理方式
主要是指积极采用高新技术 手段来改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益,克服“一管 就死、一放就乱”的弊端,使影视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既管得住,又管得好。在加强对常规媒体监管的同 时,也要高度关注对新媒体的监管。必须坚持由广电部门主管,严格准入、强化监管 。 要加强影视新媒体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规划,制定有关新媒体的标准。同时,提高监管科技水平 ,强化远程监管,加强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和北京、上海 、广 东分中心以及各省监看系统的建设。
3、尽快合并电影管理部门
William Brent在《China' s Film Industry StepsOut of the Shadows》对电影改革的方法是提出依法管理,则要求电影管理职能归口一个部门。建议合并电影管理部门,理顺,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文化部合并为一个部,并将电影归口纳入该部。一个部门管理,“权责挂钩”,职责分明。各省市自治区和市地县也应该归口一个部门管理。各县都应该有电影院。[16]
五、结语
学者在对我国电影改革的研究问题上,可以说是比较全面的,在深刻思考我国电影改革几十年来所经历的变革,以及在改革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困难,提出了很多的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我过电影改革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如何发挥市场调节在改革中的作用,以及的发展前途等问题上设计太少,在这些方面应该予以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刘江华,张晋锋.百年电影娱乐眼[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 倪震等.改革与中国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3] 齐勇锋.影视产业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4] 李黛岚,力小鲲.电影业改革取向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9).
[5] 李欣译.不宣而战—好莱坞vs全世界[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6] 王志敏,杜庆春.理论与批评-全球语境下的影响与思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7] 王志敏.电影学——基本理论和宏观叙述[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8] 唐榕,邵培仁.电影经营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9] 考林.霍斯金斯.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0] 于丽.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11] 陈晓云.电影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2] 于中宁.中国电影改革的基础和方法[J].电影艺术,2005(1).
[13]. 刘浩东.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14] 李艳,马西平.国外电影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10)
[15] 朱虹.我国影视业现状与改革思路[J].有线电视技术,2006,13(9).
[16] William Brent .China' s Film Industry StepsOut of the Shadows. China Business Review, 2003(30).
专业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
学院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专业 | 公共事业管理 | 姓名 | 徐园 |
题目 | 关于我国电影改革的文献综述 | ||||
论文评定成绩: 良
指导教师签名: 曾艳艳 2008 年 7 月 5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