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寓言四则优质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19:41:06
文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寓言四则优质教案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导学案课题:《寓言四则》主备人:审核:初一语文备课组课时:1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2.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意。重难点:学生根据了解的寓意知识从不同角度理解寓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了解文学常识1.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推荐度:
导读语文七年级上学期导学案课题:《寓言四则》主备人:审核:初一语文备课组课时:1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2.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意。重难点:学生根据了解的寓意知识从不同角度理解寓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了解文学常识1.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导学案

课题:《寓言四则》

主备人:审核:初一语文备课组课时:1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2.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意。

 

重难点:

 学生根据了解的寓意知识从不同角度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一、了解文学常识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文本

(一)阅读寓言,叙述故事。【要求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做到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二)揣摩文中赫耳墨斯的心理,体会寓意。

 试根据赫耳墨斯的性格特点,在下面两个括号内填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他看见宙斯的雕像,(  )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  )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三)品味赫耳墨斯的三次问话,引入描写方法的问题予以解决。

 1.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1)分析三问中赫耳墨斯的心理变化。

 〔明确〕 第一次问,神态平静,问话简洁,语气平直;第二问是在得知最高神、自己的父亲宙斯的雕像竟然只值一个银元后“笑”着问,听说赫拉的雕像“要贵些”时,大大出乎意料,语气急切。三问三答,赫耳墨斯的心理有起有伏、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2)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受到了教训,但愿他以后再也不敢自以为了不起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 爱慕虚荣的人一文不值。

 

(四)品味文中三次答话,引入对比手法的问题予以赏析。

 三次答话,简洁有力,加以品味,各抒己见。教师点评,适当补充。

 (

五)略读文章,简单概括。

 本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三问三答,生动描述,起伏跌宕,耐人寻味,告诉我们:爱慕虚荣、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其实最没有价值,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受人尊重呢?

 〔明确〕 要谦虚,要有真才实学,不要自以为是、骄傲自大。

第二课时

《穿井得一人》

 (一)资料助读【生快速阅读材料,了解作品相关信息。】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安阳)人。先为大商人,后被秦庄襄王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共同编撰的一部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串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

 

(二)读准字音

 【字音、语气、节奏】

 先是教师范读,展示课件,提醒学生注意的字词,并且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接下来让学生大声地读,要求字正腔圆。

(三)读通

 分两步走:一是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接下来用幻灯片对学生进行检测:

 1.翻译重点词语:

 (1)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议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道,议论。

 (2)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

 (3)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4)常一人居外:常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通畅的现代汉语,然后组内交流。

(四)读懂。 

 1.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2.传言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 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 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具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5)小结:《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国有个人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意是为了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即说明了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的道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具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第三课时

 (一)文常助读

  《列子》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冲虚真经》,且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其书发扬黄老之幽隐,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读准字音

 【字音、语气、节奏】

 先由教师范读,展示课件,提醒学生注意的字词,并且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接下来让学生大声地读,要求字正腔圆。

(三)读通

 一是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字词:

 (1)崩坠:崩塌,坠落。

 (2)晓:开导。

 (3)只使:即使。

 (4)中(zhòng)伤:打中击伤。

 (5)四虚:四方。

 (6)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7)行止:行动和停止。

 (8)舍然:释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二是同桌之间,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提示:不是重译原文。同桌复述后,一学生展示,一学生边讲,师边板书,疏理情节。

(四)读懂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用原句回答】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讨论后明确: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讨论后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4.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讨论后明确: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三、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让学生发挥想象,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

讨论:1.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讨论后明确: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2.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4、课堂总结

 寓言清新、形象,是稚真孩童洞见世界的窗口。《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以及我国诸子百家著作虽然年代很远,却是孩子们平等的同伴。它分明是一个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个哲理,严肃认真,催人深思,让人感悟现实,体会人生。这就是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教师点评及备注:

    

教师点评及备注:

教师点评及备注:

教师点评及备注:

学生问题:
教师反思: 

文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寓言四则优质教案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导学案课题:《寓言四则》主备人:审核:初一语文备课组课时:1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2.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意。重难点:学生根据了解的寓意知识从不同角度理解寓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了解文学常识1.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