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1.5高中生物必修1第5章知识点笔记总结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19:40:53
文档

1.5高中生物必修1第5章知识点笔记总结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1.细胞代谢:指细胞内的统称,是细胞的基础。2.关于变量(1)变量:是指实验过程中的因素。(2):是指的变量,如氯化铁和肝脏研磨液。(3):是指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如H2O2的分解速率或酶活性。(4):是指除自变量外,其他对实验结果的可能因素,如H2O2浓度,肝脏研磨液新鲜程度等。3.对照实验:除了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它一般要设置组和组。4.活化能:分子从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状态
推荐度:
导读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1.细胞代谢:指细胞内的统称,是细胞的基础。2.关于变量(1)变量:是指实验过程中的因素。(2):是指的变量,如氯化铁和肝脏研磨液。(3):是指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如H2O2的分解速率或酶活性。(4):是指除自变量外,其他对实验结果的可能因素,如H2O2浓度,肝脏研磨液新鲜程度等。3.对照实验:除了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它一般要设置组和组。4.活化能:分子从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状态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细胞代谢:指细胞内          的统称,是细胞           的基础。

2.关于变量

(1)变量:是指实验过程中          的因素。

(2)         :是指        的变量,如氯化铁和肝脏研磨液。

(3)         :是指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如H2O2的分解速率或酶活性。

(4)         :是指除自变量外,其他对实验结果          的可能因素,如H2O2浓度,肝脏研磨液新鲜程度等。

3.对照实验:除了                 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它一般要设置         组和        组。

4.活化能:分子从      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      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5.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证明酶具有       能力,同时也证明酶具有        性。其催化作用的机理是                     ,使细胞代谢在        条件下快速进行。

回扣教材 教材79页中,1~4号试管中,   号试管是对照组,              号试管是实验组。

二、酶本质的探索

1.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认为:没有           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2.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物质是             并裂解后释放出来的。

3.毕希纳把从酵母细胞中提取出的引起发酵的物质叫     。

4.1926年,美国的萨姆纳第一个提取出     ,并证明了脲酶是       ,其作用是分解     。

5.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    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三、酶的概念和特性

1.概念:酶是      产生的具有       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       (极少数是RNA)。

2.特性

(1)       :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             化学反应。

(3)酶的作用条件较      :在       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     。

酶变性的条件: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条件下酶会          ,而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      ,但         。因此,酶制剂适于在低温(          ℃)下保存.

想一想

 (1)酶的基本单位、合成场所是什么?氨基酸、核糖核苷酸;核糖体、细胞核。

 (2)能催化淀粉酶水解的酶是哪种?蛋白酶。

(3)细胞质中没有作用于DNA的解旋酶?不对;在叶绿体、线粒体中含有,而叶绿体、线粒体都属于细胞质。

(4)细胞质基质中有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对;但线粒体中不含该酶。

类别内容
来源一般来说,活细胞都能产生酶
功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种类按存在部位分胞内酶:合成后在细胞内起作用,如有氧呼吸酶
胞外酶: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
按功能分水解酶:在物质水解时起催化作用
合成酶: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
与无机催化剂相同的性质①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反应的方向和平衡点

②反应前后,酶的数量和性质不变

(5)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6.5~8.0,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胰蛋白酶的最适pH为8.0~9.0;植物体内酶的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四、与酶有关的曲线分析

1.酶催化活性的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

2.表示酶高效性的曲线

(1)催化剂可加快          ,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          。

  (2)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反应平衡所需          ,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          。

  (3)酶只能催化已存在的化学反应。

3.表示酶专一性的曲线

加入酶B的反应速率与无酶条件下的反应速率相同,说明酶B对此反应无催化作用,而加入酶A的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增大明显加快,进一步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4.温度、pH影响酶活性的曲线

 (1)在一定温度(pH)范围内,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酶的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减弱,如图A、B所示。

 (2)          、          、          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          ;而低温只是使酶的活性降低,酶的分子结构未遭到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其活性。

 (3)反应溶液中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如图C所示。   

5.底物浓度

酶量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也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不再增加,原因是受到酶数量和酶活性的(如图)。

6.酶浓度

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且固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   

比(如图)。

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功能及相互转化

1.结构:

(1)ATP的中文名称是                ; 

(2)组成元素:            。

(3)结构简式为            ;A——    (腺嘌呤+核糖),

   个;~——            ,    个(远离腺苷A的那个高能  

磷酸键容易断裂,也容易形成);P——            ,   个

2.功能:供给生命活动的             物质。

3.ATP与ADP相互转化

(1)反应式:ADP+Pi+能量          ATP,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不是可逆反应。因为转化 

     过程中的反应类型、所需酶(酶1是合成酶。酶2是水解酶)、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和反应 

场所都不完全相同。但是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

 (2)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①动物、人、真菌、大多数细菌:来自细胞进行         时有机物分解所释放的能量。

    ②绿色植物:除依赖            所释放的能量外,在叶绿体内进行              时,ADP    

      转化为ATP还利用了     能。

   (3)ATP在生物体内含量   ,但转化十分迅速,从而使细胞中的ATP总是处于一种        中。

 (4)ATP的形成需要满足4个条件:2种原料(ADP和Pi)、能量和酶。另外合成ATP的过程中有 

      水生成。

   (5)真核细胞合成ATP的场所有                                   。

4. ATP的利用:ATP释放的能量主要用于:细胞的       、        、 生物发电及神经传导、 

   发光、        及        等生理过程。吸能反应一般与        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 

   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一般与         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        。

5. 参考教材88页左下角ATP分子的结构图解,辨析其与RNA的关系:ATP水解脱掉两个磷酸基

   团后剩余腺苷(腺嘌呤+核糖)+磷酸基团=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6. 不同化合物中“A”的含义

   下列A代表含义的区别为:

二、ATP产生量与O2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曲线

 

1、在无氧条件下,可通过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少量ATP。

2、随O2供应量增多,有氧呼吸明显加强,ATP产生量随之增加,但当O2供应量达到一定值后,ATP产生量不再增加,此时的因素可能是酶、有机物、ADP、磷酸等。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       ,生成       或       ,释放出       幷生成   ATP的过程。也称为呼吸作用。

二、细胞呼吸的方式(         和         两种)

(一)有氧呼吸(必须有   的参与):细胞在       的参与下,通过多种   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       氧化分解,产生       和    ,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1.过程图解

 

2. 有氧呼吸总反应式

        

3. 场所:(主要场所)       、细胞质基质

 4.能量: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可使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5.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

比较项目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场所               
反应物      
生成物
产生ATP量

与氧的关系
(二)无氧呼吸: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进行不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酒精或乳酸等中间产物,释放少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氧气的存在抑制了无氧呼吸的进行

1.过程图解

  

2. 无氧呼吸总反应式

    ①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酵母菌、水稻长期水淹、苹果储藏过久)

     

②C6H12O6               2C3H6O3+少量能量(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胡萝卜的叶子、玉米的胚、  

  乳酸菌、动物骨骼肌等)

    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酒精发酵、乳酸发酵)

 3. 场所:           ,          

 4.能量: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1moL葡萄糖经无氧呼吸后,共释放出196.65kJ

的能量,可使61.08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三).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项目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和         ,         

       ,

条件需       、酶

不需       、需酶

产物CO2、H2O

       和CO2或       ,

能量       ,

       ,

特点有机物彻底分解,能量完全释放有机物没有彻底分解,能量没有完全释放
相同点联系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阶段完全相同
实质分解       ,释放       ,合成       ,

意义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       ,

注意:

(1)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产生的[ H ]将丙酮酸还原成为C2H5OH和CO2或乳酸的过程。

(2)在有氧呼吸中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的物质是H2O,在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有产生而在无氧呼吸中只在第一阶段产生的物质是ATP。有H2O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有CO2生成 一定不是乳酸发酵。

(2)部分真核生物细胞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如蛔虫。

(3)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直接原因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根本原因在于控制酶合成的基因不同。

(4)无氧呼吸只释放少量能量,其余能量储存在分解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或乳酸中。

(5)水稻等植物长期水淹后烂根的原因是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玉米种子烂胚的原因是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三、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1.内部因素

   (1)植物种类:阳生>阴生

   (2)发育阶段:幼苗、开花期>成熟期

   (3)不同部位:生殖器官>营养器官

2.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与呼吸作用相关的       的活性而影响呼吸作用。一般而言,在一定范围内,  呼吸作用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

(2)氧气浓度:绿色植物或酵母菌在完全缺氧条件下进行       ,在低氧条件下通常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并存,O2的存在对无氧呼吸起       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有氧呼吸强度随氧浓度的增加而       。关于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①当氧气浓度为0时,细胞只进行       ,Q点对应的纵坐标大小表示       。

②当氧气浓度在0~10%之间,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并存,随着氧气浓度增加,无氧呼吸强度       ,有氧呼吸强度       。

③当氧气浓度大于或等于10%时,无氧呼吸     ,此后只进行        。但当氧气浓度达到一定值后,有氧呼吸强度不再随氧气浓度的增大而增强。

④当氧气浓度为C时,有机物消耗量相对较少,在该氧气浓度下保存瓜果蔬菜效果较好。

⑤氧气吸收量也可以表示有氧呼吸产生CO2的量,所以,两条实线间的距离可表示       的强度,当两曲线重合时(距离为0),无氧呼吸强度为       。

(3)水:在一定范围内,细胞的含水量越高,细胞呼吸作用       。

(4)CO2:在一定范围内,环境中CO2浓度越高,细胞呼吸       。

3.细胞呼吸原理的实践应用

  (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

 (2)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有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

     利于产生酒精

  (3)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

     吸。

  (4)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的吸收供应能量;无土栽培

     时要及时通入空气,避免因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烂根。

  (5)贮存粮食水果的条件——低氧(不是无氧)、低温;但二者差别在含水量方面,粮食要晒干 

    入库,水果要保持一定湿度。

  (6)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

第3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提醒:  

 1、 叶片是绿色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叶绿素是类胡萝卜素含量的三倍;二是色素不吸收绿光被反射回来。秋天叶片变黄是低温使叶绿素遭到破坏,呈现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变红则是液泡中花青素的颜色。

2、温室补充光源用何种单色光最有效?为什么不用绿色薄膜或绿色光源? 补充红光和蓝紫光,因为色素主要吸收上述两种单色光,最不吸收的是绿光。

3、海洋中藻类分布的分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从浅到深依次为绿藻→褐藻→红藻;不同藻类主要吸收光的波长不同。

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探究历程:1771年普利斯特利(英)——植物可以               →1779年英格豪斯(荷)——光合作用需       (条件)→18年萨克斯(德)——光合作用的产物         →1880年,恩格尔曼(美)——光合作用的场所       →1939年鲁宾和卡门(美)——用                法证明       中氧原子来源→20世纪40年代        (美)——CO2形成(CH2O)的途径

三、光合作用的概念

 指绿色植物通过      ,利用    ,把    和    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      ,并且释放出      的过程。

4、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5、光合作用的场所:

          (它内部的巨大膜表面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六、光合作用的过程:

1、根据反应过程是否需要光能

光反应暗反应
场所      叶绿体类囊体包膜                 

    叶绿体基质       

条件光、 色素       、酶等

酶等
物质变化①水的光解:2H2O          ,       

②ATP的合成:ADP+Pi     ,     

①CO2的固定:C5+CO2           ,

②C3的还原:2C3+[H]           ,     

能量变化光能→活跃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           ,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

 2、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

注意:

(1).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腔内。错,分布在类囊体膜上。

(2).光合作用需要的酶只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错;类囊体膜上和叶绿体基质中都有。

(3).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错;是全部场所。

(4).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两种重要物质:[H]和ATP,[H]既作还原剂又可提供能量;暗反应为光反应也提供两种物质:ADP和Pi,注意产生位置和移动方向。

(5).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所以晚上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生命活动也就不能持续进行。

(6).色素只存在于光反应部位——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但光反应和暗反应都需要酶参与,所以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存在于两个部位——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和叶绿体基质中,但暗反应中酶的种类、数量多。

(7).若同一植物处于两种不同情况下进行光合作用

甲:一直光照10分钟;乙:光照5秒,黑暗5秒,持续20分钟,则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甲<乙(暗反应时间长)。

(8).CO2中C进入C3但不进入C5,最后进入(CH2O),C5中C不进入(CH2O),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

3、元素去向

H2O        O2

CO2           (CH2O)

  (1)氧元素

  (2)碳元素:CO2      C3     (CH2O)

  (3)氢元素:H2O      [H]    (CH2O)

4、分析光照、CO2浓度骤变对植物细胞内C3、C5、  [H]、ATP、C6H12O6合成量影响 

条件C3

C5

[H]、ATP

C6H12O6合成量

 停止光照、CO2供应不变

增加减少减少减少
增加光照、CO2供应不变

减少增加增加增加
停止CO2供应、光照不变

减少增加增加减少
增加CO2供应、光照不变

增加减少减少增加
七、化能合成作用(化能自养生物:硝化细菌)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比较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本质都能将CO2和H2O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区别能量光能氧化无机物放的化学能             

代表生物绿色植物硝化细菌等微生物
注意:①以上两类生物代谢类型都是自养型,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都是生产者。

②硝化细菌生存的气体环境条件有NH3和O2(两种气体)。

③农业中松土可使硝化细菌在O2充足条件下将更多的NH3转化成NO或NO,提高肥效。

八、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曲线分析

光合作用强度表示方法:

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产生        的 数量。

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吸收        的量。

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放出        02的量。

1.光照强度               

 

(1)特点:

A点:光照强度为0,只进行        ,细胞内的代谢特点如图2所示,释放的CO2量可表示此时        的强度。

AB段:呼吸作用强度        光合作用强度 (如图3所示)。

B点:光       点, 即光合作用强度=细胞呼吸强度(如

图4所示)。光照强度只有在        点以上时,植

物才能正常生长。

BC段:光合作用强度        呼吸作用强度。

D点:光        点。B点以后的细胞代谢特点可用图5表示。

 (2)应用:阴生植物的B点前移,C点较低,如图中虚线所示,间作套种农作物的种类搭配,林带树种的配置,可合理利用光能;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可增加大棚作物产量。

2.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1)点含义:①图1中A点表示                           时的CO2浓度,即CO2        点。

②图2中的A′点表示进行光合作用所需CO2的        。

③图1和图2中的B和B′点都表示CO2        点。

(2)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通过“正其行,通其风”,增施农家肥等增大CO2浓度,提高光合作用速率。温室栽培,晴天适当增加CO2浓度,施有机肥(农家肥)、施用NH4HCO3肥料、CO2发生器 。

3.温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1)曲线分析:温度主要是通过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        活 

性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

(2)应用:冬天,温室栽培可适当提高温度,也可适当降低温度。晴天,白天调到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晚上适当降低温室的温度,以降低细胞呼吸,保证植物有机物的积累。连续阴雨天:白天和晚上均降温。

4.必需元素供应

 

(1)曲线分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增大必需元素的供应,可提高光合作用速率,但当超过一定浓度后,会因土壤溶液浓度过高而导致植物渗透失水而萎蔫。

(2)应用: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增施肥料,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5.水分

 (1)影响: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缺水既可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又会导致叶片气孔关闭,CO2进入叶片,从而间接影响光合作用。

(2)应用: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合理灌溉。

6.叶龄

 (1)曲线分析:①随幼叶不断生长,叶面积不断增大,叶内叶绿体不断增多,叶绿素含量不断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断增加(OA段)。

②壮叶时,叶面积、叶绿体、叶绿素都处于稳定状态,光合速率基本稳定(AB段)。

③老叶时,随叶龄增加,叶内叶绿素被破坏,光合速率下降(BC段)。

(2)应用:摘除老叶、残叶。

7.多因子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1)曲线分析:P点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应为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随其因子的不断加强,光合作用速率不断提高。当到Q点时,横坐标所表示的因素,不再是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子,要想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可适当提高图示中的其他因子。

 

(2)应用:温室栽培时,在一定光照强度下,白天适当提高温度的同时也可适当提高CO2浓度以提高光合速率。当温度适宜时,可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以提高光合速率。

             

文档

1.5高中生物必修1第5章知识点笔记总结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1.细胞代谢:指细胞内的统称,是细胞的基础。2.关于变量(1)变量:是指实验过程中的因素。(2):是指的变量,如氯化铁和肝脏研磨液。(3):是指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如H2O2的分解速率或酶活性。(4):是指除自变量外,其他对实验结果的可能因素,如H2O2浓度,肝脏研磨液新鲜程度等。3.对照实验:除了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它一般要设置组和组。4.活化能:分子从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状态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