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Nov.2010第16卷 第6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 olia U niversity for N ationalities
Vo l.16N o.6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赵 欣
(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
摘 要 本文从发展阶段和空间结构两个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进行了回顾,并在发展历史轴线角度和层次结构角度以及空间尺度角度上对其进行了具体总结。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发展历史轴线;层次结构;空间尺度
中图分类号 F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5149(2010)06-0054-02
对于任何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都占据核心位置,因为它是解决其它问题的基础,所以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科学的核心研究内容
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是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
一般规律和协调发展规律的理论。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先驱是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李斯特,他掀起了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热潮。我国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开展的较晚,但这方面也不乏见解。本文从发展阶段和空间结构两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进行回顾与总结。
一、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主要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历史时期,揭示各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指明区域经济发展历程中所显示的一般发展规律及发展方式,也为发展中经济指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2
德国历史学家费里德希 李斯特在1841年的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体系 一书中,以生产部门的发展状况为标准,通过兼用历史分析、制度与结构分析以及部门分析方法,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原始未开化阶段;畜牧业阶段;农业阶段;农业和制造业阶段;农工商阶段。马克思分别从社会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演进的两个角度观察和划分经济发展阶段。按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整个人类社会及各个国家一般都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主义社会五个阶段;按社会生产方式划分为手工生产、简单机器生产、机器大工业生产等阶段。德国历史学家施穆勒根据国民统一程度,划分出 村落经济 、 都市经济 、 地域经济 、 国民经济 四个阶段。美国制度学派的凡勃仑从进化科学的角度将经济发展划分为蒙昧阶段、野蛮阶段、手工
业阶段和机器阶段。
1930年,克拉克和费希尔将佩蒂 克拉克定理运用到区域层面,指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第一产业的相对重要性下降,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对重要性上升,因此认为部门结构相对重要性的变动会带动经济增长。1949年,在论文 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胡佛和费雪从产业结构和制度背景出发,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分为五个阶段: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结构变迁阶段;工业化阶段;服务输出阶段。1960年,罗斯托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以经济 起飞 为核心概念,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1965年,威廉姆逊在其发表的 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 一文中提出了倒 U 型理论,他通过实证分析指出,无论是截面分析还是时间序列分析,结果都表明发展阶段与区域差异之间存在着倒 U 型关系。H.H.科洛所夫斯基从苏联的经济区产生和发展过程,按照资源开发程度、专业化水平、综合发展程度,把经济区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生产发展水平低,很少参与地域分工的后备地区;经济初步发展地区;拥有大型基地的经济发展地区;拥有强大基地的经济发展地区;已形成综合体的经济发达地区。日本学者井村干男参照西方发展阶段的划分理论,提出按基本条件与工业化进展程度、贸易结构变化相结合的思路划分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分为:资源型大国;自然资源大国型;资源中等型;石油输出型。德国旧历史学家希尔德兰德,按照物质资料交换的机能形成不同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三个阶段。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按照人与自然界相互竞争关系把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后工业化社会。
54 收稿日期 2010-04-29
作者简介 赵欣(1982-),女,吉林双辽人,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硕士,从事区域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是在长期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2 ,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或者制约作用。
核心 边缘理论。美国区域发展与规划专家弗里德曼于1966年在 区域发展 中提出该理论,在1972年 极化发展的一般理论 中对其做进一步修改和提炼。该理论是他对委内瑞拉区域发展演变特征的研究,以及根据缪达尔和赫希曼等人有关区域间经济增长和相互传递的理论而提出的,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点 轴渐进扩散理论。该理论和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聚集,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空间结构的变化可划分为:均匀分布状态;点线形成状态;轴线形成状态;中心和轴线系统形成状态。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 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提出,由法国地理学家布代维尔将其引入地理空间。认为区域发展不是均匀的在各个地方同时发生的,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的一些区位得到优先发展,增长极通过聚集效益吸引周边地区的各要素和资源不断壮大经济,形成区域中心,实现快速发展,最后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发展。
圈层结构理论。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 孤立国 一书中提出农业布局呈圈层式分布,从中心向外围分别为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轮作农业区、谷草农作区、三圃农作区和畜牧业区。1925年,美国社会学教授伯吉斯提出城市五大功能圈,自城市中心向外围有序配置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从中心向外分别是中心商业区、过渡性地区、工人阶级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高级或通勤人士住宅区。20世纪50年代后期,狄更斯和木内信藏提出近似的城市地域分异三地带学说,认为大城市圈层是由中心地域,周边地域和城市郊外的广阔腹地三大部分组成,它们从中心向外有序排列。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者在大量的区域规划实践基础上,深化和发展了经济活动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用圈层结构来描述由城市到乡村的空间变化形态。
三、小结
从整体上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具体总结如下:
(1)发展历史轴线角度。通过以上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回顾,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属于历史经验学派,大多根据欧美等发达西方国家区域发展的历史进程而总结出来的,这种理论的实践指向表现为对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地位上升、经济高速增长目标的追求;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属于现代化学派区域发展理论,受发展经济学中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表现为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核心,并开始注重发展农业和乡村地域,强调地域均衡、小规模和分散化。从整体上看,各理论研究的时间长度也不相同,如马克思研究了整个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从原始社会到主义社会,时间跨度非常大;而钱纳里研究了工业化程度的五个阶段,相对来说时间跨度是很短的。
(2)空间尺度角度。各学者研究区域的范围大小也不尽相同,宏观尺度的研究理论有马克思、李斯特、贝尔等人的研究,他们以整个人类社会经济为研究对象,范围最大;中观尺度的研究理论有斯莱特、阿明、施穆勒、井村干男等人的研究,是以整个国家为研究范围;另外,唐富藏、伯吉斯、科洛所夫斯基等人以一个经济区为研究范围,属于微观尺度上的研究。
(3)层次结构角度。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是以结构变革的标准对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的,如李斯特是从生产部门结构方面,克拉克是在产出结构方面,胡佛和费雪是从产业结构和制度结构方面,罗斯托是从产业结构和制度结构方面,威廉姆逊是在分配结构方面,凡勃仑是在贸易结构方面等等。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是以空间结构的变化为划分标准的,如点 轴渐进扩散理论重点分析了基础设施的空间结构变化,圈层结构理论分析的是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增长极理论着重分析了要素和资源的空间组合关系,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更增加了对区域空间类型以及区域交通通讯水平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苗长虹.区域发展理论:回顾与展望 J .地理科学进展,1999,
12.
2 崔功豪,魏清泉.区域分析与规划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 吴克烈.区域经济学 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 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 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 丁焕峰.区域发展理论回顾 J .生产力研究,2005,1.
6 李小建.新产业区与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研究 J .地理科学进
展,1997,3.
7 杨开忠.区域发展研究的兴起与演变 J .经济地理,1990,3.
责任校对 龚田彪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