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重庆一中2016-2017学年上学期八年级(上)物理定时作业(解析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19:40:00
文档

重庆一中2016-2017学年上学期八年级(上)物理定时作业(解析版)

2016-2017学年重庆一中八年级(上)物理定时作业一、选择题(3分×10=30分)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我校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播放一边校歌所用时间大约为50sB.正在考试的一张物理试卷的厚度为5mmC.大学城至朝天门地铁1号线列车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60m/sD.正常情况下,用秒表测量,测得脉搏每跳动1次所用的时间约为10s2.如图所示是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A.手在墙上形成手影B.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C.景物在镜中成像D.山
推荐度:
导读2016-2017学年重庆一中八年级(上)物理定时作业一、选择题(3分×10=30分)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我校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播放一边校歌所用时间大约为50sB.正在考试的一张物理试卷的厚度为5mmC.大学城至朝天门地铁1号线列车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60m/sD.正常情况下,用秒表测量,测得脉搏每跳动1次所用的时间约为10s2.如图所示是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A.手在墙上形成手影B.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C.景物在镜中成像D.山
2016-2017学年重庆一中八年级(上)物理定时作业

 

一、选择题(3分×10=30分)

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我校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播放一边校歌所用时间大约为50s

B.正在考试的一张物理试卷的厚度为5mm

C.大学城至朝天门地铁1号线列车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60m/s

D.正常情况下,用秒表测量,测得脉搏每跳动1次所用的时间约为10s

2.如图所示是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

A.手在墙上形成手影    B.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C.景物在镜中成像    D.山在水中形成“倒影”

3.甲乙两车作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2:3,运动的时间之比为2:1,若甲车的速度为15m/s,那么乙车的速度是(  )

A.5m/s    B.11.25m/s    C.45m/s    D.12m/s

4.在下列描述中,你认为合理的是(  )

A.正在进站的和谐号动车可近似的看做匀速直线运动

B.误差是由于不遵守测量操作规则所引起的

C.由v=可知,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静止

5.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共用了1h的时间,前15min内的平均速度是40km/h,后40min内的平均速度是60km/h,中途因堵车停留了5min,则该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  )

A.40km/h    B.45km/h    C.50km/h    D.60km/h

6.描自然界中有许多有趣的光现象,下列优美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粼粼是湖面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

C.“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的“浓阴”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句中的“彩云”是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

7.站在平面镜前6m的人,沿着与平面镜的镜面垂直的方向匀速走向平面镜,若此人行走的速度为0.5m/s,经过4s,则人相对自己的虚像的速度和人与自己像的距离分别是(  )

A.0.25m/s,4m    B.1m/s,4m    C.2m/s,8m    D.1m/s,8m

8.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水,直到加满的过程中,光斑将(  )

A.仍在原来位置    B.向右移动后静止

C.向左移动后静止    D.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动

9.在竖直升降电梯的顶棚上悬挂一个物体,电梯静止时物体自由下落至电梯地板所需时间为t1;电梯在匀速下降过程中,物体从顶棚上脱落,到达电梯地板所需的时间为t2,则(  )

A.t1=t2    B.t1<t2    C.t1>t2    D.无法判断

10.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正确的是(  )

A.两同学在0~15s内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C.在0~20s内,两同学的平均速度相等

D.在0~15s内,乙同学追上甲同学并在100m处相遇

 

二、填空作图题(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作图题20题4分,21、22题各2分,共8分)

11.著名英国物理学家霍金2016年4月13日在纽约宣布,将与合作伙伴开发以激光推进的微型星际“飞船”,力争以光速五分之一的速度,在二三十年内就可以飞越4光年以上,即“突破摄星”计划,其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  m/s,光年是  (填写物理量)的单位.

12.2016年2月12日,人类首次宣布探测到引力波,引力波是100年前一位著名物理学家根据其建立的“相对论”作出的预言.建立“相对论”的物理学家是  ,2016年人类首次宣布探测到引力波是来自于距离我们13亿光年处的两个巨大黑洞的“相撞”.本次探测到引力波是  年前发出的.

13.用如图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cm,所测的物体的长度为  cm.

14.高速路网全面推行区间测速以来,车辆超速行驶得到了一定遏制.如图所示,一辆小汽车进入测速路段后,乘客发现测速提示牌往后退,他是以  为参照物.测速设备测得小汽车在通过9.45km的测速区间用时270s,其平均速度为  km/h.根据该路段限速100km/h的规定,该车驾驶员  (填“受到了”、“没受到”)处罚.

15.某同学先后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五次精确测量,记录结果如下:1.375m,1.374m,1.384m,1.373m,1.376m.根据数据分析,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本次测量的结果应记作  .

16.如图所示,建筑物在河中的“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选填“实像”或“虚像”),这些“倒影”看起来比建筑物本身要“暗”一些,主要是因为有一部分光在水面上发生了  .

17.夜幕来临,当重庆长江大桥上的灯点亮时,长江水上实景与江中“倒影”相交辉映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案.若长江大桥下长江水深5m,桥上一彩灯距水面12m,则该彩灯的“倒影”是  (选填“虚”或“实”)像,距水面  m;若长江水上涨0.5m,则该彩灯与其对应“倒影”相距  m.

18.如图所示,在竖直墙CM与水平地面MB之间斜放一平面镜MN,平面镜与墙成45°角.一个小球A向右运动,那么,小球在镜中的像沿墙的位置向  (填“上”或“下”)运动;身高1.6m的小明头顶镜面站直在镜前的地面上,他的脚站在镜中的像的位置离M点的距离是  m.

19.一束从左边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O点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经反射后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了  度角.若要使反射光线向左水平射出,则平面镜应绕O点沿  时针方向转动  度角.

20.如图所示是一条经水面反射后的光线,在图中画出其入射光线的准确方向及对应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1.如图所示,S′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图中已画出了一条入射光线和它的反应光线,请你在图中画出另一条入射光线SA的反射光线.

22.如图甲所示,渔民看到水中S′处有一条鱼,为了叉到鱼,他们不是对准图乙中的S′,而是对准位置更深的S叉去,为了弄清原因,请在图乙中作出渔民看到鱼的光路图.

23.S为点光源,A和B为S发出的两条光线的反射光线,作出平面镜位置.

 

三、实验探究题(共26分)

24.在我校大学城新校区建设中,学校的主教学楼沿长廊AB方向铺有4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甲.

(1)小勇用最小分度值是1mm的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的长度如图乙所示,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  cm.

(2)小勇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丙,他所用的时间是  s.

(3)根据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v=  ,算出小勇的步行速度为  m/s.

25.如图所示,小华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1)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利用光的  (选填“镜面反射”“漫反射”)以便显示光路.

(2)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当光贴着纸板沿AO入射时,  (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

(3)试验中用可折转的纸板主要目的是:  .

(4)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当  .

(5)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

(6)试验中,同组的小新利选择不同的入射角分别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如表所示.经检查,四次试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  .

实验次数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70° 

 2

 30°

60° 

 3

 45°

45°

 4

 60°

30°

26.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高为7cm.

(1)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  (选填“平面镜”“平板玻璃”),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  .

(2)试验中提供的平板玻璃有两种,你应该选择  (选填“厚”“薄”)玻璃板进行试验,理由是  .

(3)试验中,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好,实验室光纤应该  (选填“较亮”“较暗”)一些,实验中的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是否相等.

(4)在竖立的玻璃板前后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选填“前”或“后”)方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在实验中,小贾同学用右手将放在玻璃板前的A蜡烛点燃,发现玻璃板中的自己是用  (选填“左”“右”)手点燃蜡烛的.

(5)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  (选填“能”“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选填“虚”“实”).

(6)保持蜡烛A静止,将玻璃板向蜡烛A以3cm/s靠近时,则蜡烛A的像以  cm/s向A靠近,其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7)同组的小于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其可能的原因是  .

(8)为了证实上述有关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该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重复试验.

 

四、计算论述题(4+8+6=18分)

27.如图,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是世界首座大型公路和轻轨两用的城市大桥,桥头谷路上有如图的标志,一辆小轿车通过该桥,最短用时为2.4min.求:

(1)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长度为多少米?

(2)轻轨以20m/s的速度完全通过该桥需145s,求轻轨车厢的长度为多少米?

28.重庆市交管局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在高速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2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7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求: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

(2)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行驶的距离;

(3)此路段限速为100km/h,试计算说明汽车在此路段是否超速?

29.如图为激光简化图,激光装在离地面5m的小转台上M点,其距离车库顶部的距离为3m,激光可在竖直的平面内逆时针匀速转动,使激光束在竖直平面内扫描,已知激光转一周所需时间为6s.

(1)开始时,激光正好射到小车上,经过0.75s后光束又射到小车上同一位置,则小车的运动速度为多少?

(2)如果想使小车再经过1.25s后又被光束照射到,则小车的速度必须变成多少?

 

2016-2017学年重庆一中八年级(上)物理定时作业

参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3分×10=30分)

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我校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播放一边校歌所用时间大约为50s

B.正在考试的一张物理试卷的厚度为5mm

C.大学城至朝天门地铁1号线列车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60m/s

D.正常情况下,用秒表测量,测得脉搏每跳动1次所用的时间约为10s

【考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

【分析】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叫估测法.

【解答】解:A、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间在50s左右,故A正确;

B、一般纸张的厚度在75μm左右,故B错误;

C、地铁的速度不是很大,一般在15m/s左移,故C错误;

D、人的脉搏大约1s跳动一次,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2.如图所示是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

A.手在墙上形成手影    B.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C.景物在镜中成像    D.山在水中形成“倒影”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解答】解:A、手在墙上形成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

B、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故B错误;

C、景物在镜中成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山在水中形成“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常见光现象的区分,掌握其本质和相关事例是解题的关键,是中考的热点题型.

 

3.甲乙两车作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2:3,运动的时间之比为2:1,若甲车的速度为15m/s,那么乙车的速度是(  )

A.5m/s    B.11.25m/s    C.45m/s    D.12m/s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要判断速度之比,要根据速度公式v=,由题目的路程、时间之比来求速度之比;已知甲车的速度,根据两车的速度之比求出乙车的速度.

【解答】解:

甲、乙的路程之比s甲:s乙=2:3,所用时间之比t甲:t乙=2:1,

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甲乙速度之比:

===1:3;

所以乙车的速度为:v乙=3v甲=3×15m/s=45m/s.

故选C.

【点评】本题是由路程和时间之比,求速度之比,与计算速度一样,都是根据速度公式来求解.

 

4.在下列描述中,你认为合理的是(  )

A.正在进站的和谐号动车可近似的看做匀速直线运动

B.误差是由于不遵守测量操作规则所引起的

C.由v=可知,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静止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参照物及其选择;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分析】AC、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B、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

D、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就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运动,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静止.

【解答】解:A、正在进站的和谐号动车的速度变小,所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故B错误;

C、对于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是不变的,所以不能说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故C错误;

D、同步卫星的“同步”指的正是它与地球自转周期、角速度相同的意思,它和地球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误差的理解及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判断,是一道综合题.

 

5.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共用了1h的时间,前15min内的平均速度是40km/h,后40min内的平均速度是60km/h,中途因堵车停留了5min,则该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  )

A.40km/h    B.45km/h    C.50km/h    D.60km/h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前15min和后40min走的总路程,知道总时间,利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平均速度.

【解答】解:t1=15min=15×h=0.25h,

s1=v1t1=40km/h×0.25h=10km,

t2=5min=5×h=h,

由题意知.s2=0km,

t3=40min=40×h=h,

s3=v3t3=60km/h×h=40km,

则该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

v=====50km/h.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6.描自然界中有许多有趣的光现象,下列优美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粼粼是湖面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

C.“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的“浓阴”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句中的“彩云”是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

【考点】光的反射;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色散.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金柳的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A错误;

B、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镜面反射形成的,故B正确;

C、“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中“浓阴”是树木的影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在不透明物体后面形成影子,故C正确;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彩云”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

 

7.站在平面镜前6m的人,沿着与平面镜的镜面垂直的方向匀速走向平面镜,若此人行走的速度为0.5m/s,经过4s,则人相对自己的虚像的速度和人与自己像的距离分别是(  )

A.0.25m/s,4m    B.1m/s,4m    C.2m/s,8m    D.1m/s,8m

【考点】平面镜的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像与人向镜面靠近的速度相等,并结合速度的公式判断人与像的距离.

【解答】解:沿着与平面镜的镜面垂直的方向匀速走向平面镜,人的速度为0.5m/s,所以像靠近镜面的速度也为0.5m/s,则人与像靠近的速度为0.5m/s×2=1m/s;

人4s通过的距离:s=vt=0.5m/s×4s=2m,人与镜面的距离为6m﹣2m=4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5m,所以人与像之间的距离为4m×2=8m.

故选:C.

【点评】此题将物体的运动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结合,同时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速度公式的运用,在分析时,只要细心,难度不大.

 

8.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水,直到加满的过程中,光斑将(  )

A.仍在原来位置    B.向右移动后静止

C.向左移动后静止    D.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动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分析】容器内加水后,就会发生折射现象,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然后分析光斑的移动情况.

【解答】解:当容器内加水时,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线将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即向下偏折,也就是在容器底的光斑向左移动如下图,当水加满后,光斑就停止移动;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规律,注意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是靠近法线,不能记错.

 

9.在竖直升降电梯的顶棚上悬挂一个物体,电梯静止时物体自由下落至电梯地板所需时间为t1;电梯在匀速下降过程中,物体从顶棚上脱落,到达电梯地板所需的时间为t2,则(  )

A.t1=t2    B.t1<t2    C.t1>t2    D.无法判断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1)当电梯静止时,物体从电梯顶自由下落到电梯底部,物体经过的路程是电梯的高度;

(2)从静止电梯顶部自由下落的物体相比,由于惯性,从匀速下降的电梯顶部下落的物体的初速度等于电梯的下降速度(以地为参照物),所以在两种情况下,以电梯为参照物,物体在对应时刻的运动速度是相同的.所以下落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同的;

(3)两种情况下,物体都是自由下落,经过距离相同,所以下落时间也相同.

【解答】解:

当物体和电梯以一定的速度匀速下降时,物体从电梯顶自由下落到电梯底部,物体经过的路程是电梯的高度;这和当电梯静止时,物体自由下落经过的路程相等,所以下落时间相同.

故选A.

【点评】物体在匀速下落、上升的电梯上、在匀速直线行驶的火车上的运动情形和在静止的电梯、火车上是相同的,类似现象:一位乘客在一列匀速沿直线行驶的火车上坐着不动,在他的正上方挂着的一块湿毛巾上有一滴水将落下来,这滴水会落在乘客的头上等.

 

10.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正确的是(  )

A.两同学在0~15s内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C.在0~20s内,两同学的平均速度相等

D.在0~15s内,乙同学追上甲同学并在100m处相遇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1)在s﹣t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2)在s﹣t图象中乙同学的路程和时间,可以计算出乙同学的速度;

(3)利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分别计算出两个同学的平均速度即可;

(4)据图分析即可判断.

【解答】解:A、据图可知,乙同学在10﹣15s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

B、据图可知,乙同学在前10s做匀速直线运动,故速度是:v===10m/s,故B正确;

C、据图可知,甲同学20s的平均速度是:v甲==≈6.7m/s;

乙同学的平均速度是:v乙===5m/s;故C错误;

D、据图可知,在0~15s内,甲同学追上乙同学并在100m处相遇,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由s﹣t图象比较物体的速度大小、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由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找出物体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作图题(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作图题20题4分,21、22题各2分,共8分)

11.著名英国物理学家霍金2016年4月13日在纽约宣布,将与合作伙伴开发以激光推进的微型星际“飞船”,力争以光速五分之一的速度,在二三十年内就可以飞越4光年以上,即“突破摄星”计划,其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 3×108 m/s,光年是 长度 (填写物理量)的单位.

【考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分析】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为3×108m/s;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叫做光年.

【解答】解: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3×108m/s;

光年是光在一年内所的路程,是长度单位.

故答案为:3×108;长度.

【点评】本题关键知道光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年的意义,基础题目.

 

12.2016年2月12日,人类首次宣布探测到引力波,引力波是100年前一位著名物理学家根据其建立的“相对论”作出的预言.建立“相对论”的物理学家是 爱因斯坦 ,2016年人类首次宣布探测到引力波是来自于距离我们13亿光年处的两个巨大黑洞的“相撞”.本次探测到引力波是 13亿 年前发出的.

【考点】人类探究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

【分析】通过对相对论的了解写出答案,根据光年的定义:光一年所走的距离完成.

【解答】解:建立相对论的物理学家是爱因斯坦,根据光年是光一年所走的距离,则本次探测到引力波是13亿年前发出的.

故答案为:爱因斯坦;13亿.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物理相关热点的了解,属于基础题.

 

13.用如图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0.1 cm,所测的物体的长度为 2.52 cm.

【考点】长度的测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个方面的知识:(1)对最小分度值的认识.

(2)对如何正确估读的了解.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其数据由准确值和估读值组成,但只准确到分度值所对应的那一位,如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则准确到毫米级,毫米级以下为估计值

【解答】解:由图可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mm,被测物体的起始刻度值为:6.00cm,终了刻度值为8.52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2.52cm.

故答案为:0.1:2.52.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认准最小刻度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4.高速路网全面推行区间测速以来,车辆超速行驶得到了一定遏制.如图所示,一辆小汽车进入测速路段后,乘客发现测速提示牌往后退,他是以 汽车 为参照物.测速设备测得小汽车在通过9.45km的测速区间用时270s,其平均速度为 126 km/h.根据该路段限速100km/h的规定,该车驾驶员 受到了 (填“受到了”、“没受到”)处罚.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1)判断参照物是研究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逆过程,是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以“谁”为参照物;

(2)根据速度计算公式v=计算出速度大小.

【解答】解:

以汽车或自己为参照物,测速提示牌对于汽车的位置不断发生改变,是运动的,所以他会感觉测速提示牌往后退;

该车的平均速度为:v===126km/h,

因为该路段限速100km/h,小汽车的速度大于限速,所以该车驾驶员是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故答案为:汽车;126;受到了.

【点评】本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和速度的计算,属于基础题;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关键在于参照物的选择,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得到的结果可能不同.

 

15.某同学先后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五次精确测量,记录结果如下:1.375m,1.374m,1.384m,1.373m,1.376m.根据数据分析,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 cm,本次测量的结果应记作 1.375m .

【考点】长度的测量.

【分析】(1)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说准确值是准确的,分度值所对应的下一位数据(最后一位)是估读的;

(2)准确值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删去错误读数,取其余4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测量结果.

【解答】解:

(1)观察5个测量值数据发现,数据1.384m与其余四次记录的数值偏差太大,此测量数据是错误的;

(2)由题中测量数据知:数据单位是m,小数点后由三位数,则测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cm;

(3)物体的长度为=1.3745m≈1.375m.

故答案为:1;1.375m.

【点评】(1)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去掉出现错误的测量数值,求剩余正确数值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值,这样测量值更接近物体长度的真实值.

(2)在求平均值时,若出现除不尽的情况,并不是小数点后的小数点位数越多越好,而是保留和题目给出数据的小数点位数相同.

 

16.如图所示,建筑物在河中的“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虚像 (选填“实像”或“虚像”),这些“倒影”看起来比建筑物本身要“暗”一些,主要是因为有一部分光在水面上发生了 折射 .

【考点】光的反射.

【分析】①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成的像是虚像,是由光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是人的主观感觉,不能用光屏承接.

②光射到水面时,一部分光线发生了反射,另一部分发生了折射而进入水中.

【解答】解:①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建筑物在河中的“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②光射到水面时,一部分光线发生了反射,另一部分发生了折射而进入水中,所以这些“倒影”看起来比建筑物本身“暗”一些,

故答案为:虚像;折射.

【点评】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现象;看见的景物是景物反射的光线,而倒影是景物反射的光线到水面,在被水面吸收一部分后再反射出来,所以亮度肯定不及景物本身了.

 

17.夜幕来临,当重庆长江大桥上的灯点亮时,长江水上实景与江中“倒影”相交辉映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案.若长江大桥下长江水深5m,桥上一彩灯距水面12m,则该彩灯的“倒影”是 虚 (选填“虚”或“实”)像,距水面 12 m;若长江水上涨0.5m,则该彩灯与其对应“倒影”相距 23 m.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分析】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所以所成的像是虚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

【解答】解:

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所成的像是虚像;

因为彩灯距水面12m,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则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也是12m,若江水再上涨0.5m,则彩灯距水面的距离为12m﹣0.5m=11.5m,那么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也是11.5m,则该彩灯与其对应“倒影”相距11.5m+11.5m=23m.

故答案为:虚;12;23.

【点评】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光的反射原理,要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18.如图所示,在竖直墙CM与水平地面MB之间斜放一平面镜MN,平面镜与墙成45°角.一个小球A向右运动,那么,小球在镜中的像沿墙的位置向 上 (填“上”或“下”)运动;身高1.6m的小明头顶镜面站直在镜前的地面上,他的脚站在镜中的像的位置离M点的距离是 1.6 m.

【考点】平面镜的应用.

【分析】首先要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根据小球的运动,做出像点,即可得出镜中的小球运动的方向.

【解答】解:根据题意,当小球水平向右运动时,小球的像达A点时,像到达A′点,小球到达B点时,像到达B′点,则镜中的小球运动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如下图;

因为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小明身高1.6m的小明头顶镜面站直在镜前的地面上,他的脚站在镜中的像的位置离M点的距离是1.6m.

故答案为:上;1.6.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

 

19.一束从左边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O点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经反射后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了 60 度角.若要使反射光线向左水平射出,则平面镜应绕O点沿 逆 时针方向转动 75 度角.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以及几何知识就可以解决问题.

【解答】解:(1)根据题意,一束从左边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O点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时,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是30°,如果不反射光线将沿虚线方向射出,反射后方向改变了30°+30°=60°.

(2)若要使反射光线向左水平射出,根据光的反射定律,重新确定镜面位置,如下图所示:

此时反射角等于=15°,法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反射光线与镜面夹角等于90°﹣15°=75°,因为反射光线是水平的,所以平面镜与原位置比较沿O点逆时针方向转动了75°.

故答案为:60、逆、75.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以及平面镜的转动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光的反射规律的特点,是一道结合了几何知识的中档题目.

 

20.如图所示是一条经水面反射后的光线,在图中画出其入射光线的准确方向及对应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分析】图中告诉的反射光线.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做出对应的入射光线;根据做出的入射光线,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做出对应的折射光线.

【解答】解:根据图示的反射光线和法线,确定了反射角的大小以及反射光线在法线的右侧,利用光的反射规律可以做出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左侧,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根据做出的入射光线,在法线的左侧,以及入射角的大小,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以做出对应的折射光线:位于法线的右侧,由于是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所以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答案如下图所示;

【点评】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时要注意:不管光从哪种介质斜射向哪种介质,在光疏质(密度比较小的物质)里面的角(入射角或折射角)较大;在光密质(密度比较大的物质)里面的角(入射角或折射角)较小,即“疏大密小”.角度越小,光线越靠近法线.

 

21.如图所示,S′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图中已画出了一条入射光线和它的反应光线,请你在图中画出另一条入射光线SA的反射光线.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物体和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好像从镜子里的像发出的,根据这个规律完成光路.

【解答】解:连接S′A,并作其延长线,然后过入射点沿S′A的延长线的方向作出另一条光线的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完成反射光路,是画反射光线的另一种方法,是中考的热点之一.

 

22.如图甲所示,渔民看到水中S′处有一条鱼,为了叉到鱼,他们不是对准图乙中的S′,而是对准位置更深的S叉去,为了弄清原因,请在图乙中作出渔民看到鱼的光路图.

【考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分析】人看到的鱼在水中,光是从水中折射入空气中进入了船上的人的眼睛,当光从水、玻璃等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船上的人感觉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逆着光看去,好像是从光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处来的,比实际位置偏高.

【解答】解:人之所以能看到水中的鱼,是由鱼反射的光线经水面折射后进入人眼,因此光的传播方向大致为S→A;

鱼的像是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到的,所以直接连接AS′,与水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连接S和入射点即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生活中的折射现象,要求学生能学以致用,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考查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3.S为点光源,A和B为S发出的两条光线的反射光线,作出平面镜位置.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出)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的,因此,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必过像点,由此先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发光点S的像点S′,连接S′S,做出S′S的垂直平分线即可.

【解答】解:作出AB的反向延长线(虚线)、交于一点S′、连接SS′,作出镜面MN,并使平面镜垂直平分SS′,如下图所示:

【点评】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作图.关键是要确定出像点的位置.

 

三、实验探究题(共26分)

24.在我校大学城新校区建设中,学校的主教学楼沿长廊AB方向铺有4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甲.

(1)小勇用最小分度值是1mm的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的长度如图乙所示,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 60.00 cm.

(2)小勇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丙,他所用的时间是 20 s.

(3)根据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v=  ,算出小勇的步行速度为 1.2 m/s.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的测量;长度的测量.

【分析】(1)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读数应准确到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根据图乙所示刻度尺读出其示数;

(2)秒表分针与秒针示数之和为秒表的示数,由图丙所示秒表读出其示数;

(3)求出小勇的路程,应用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小勇步行的速度.

【解答】解:

(1)刻度尺分度值为1mm,由图乙所示刻度尺可知,其示数为60.00cm,则地砖长度L=60.00cm;

(2)由图丙所示秒表可知,秒表分针示数为0min,秒针示数为20s,则秒表示数为20s,小勇的运动时间t=20s;

(3)小勇通过的路程s=nL=40×0.6000m=24m,小勇的速度v===1.2m/s.

故答案为:(1)60.00;(2)20;(3);1.2.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与秒表的读数、求速度等问题,注意:小勇的路程是地砖的总长度,应用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小勇的速度.

 

25.如图所示,小华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1)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利用光的 漫反射 (选填“镜面反射”“漫反射”)以便显示光路.

(2)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当光贴着纸板沿AO入射时,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

(3)试验中用可折转的纸板主要目的是: 为了证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4)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当 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 .

(5)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光路是可逆的 .

(6)试验中,同组的小新利选择不同的入射角分别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如表所示.经检查,四次试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 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反射角了 .

实验次数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70° 

 2

 30°

60° 

 3

 45°

45°

 4

 60°

30°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1)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而进入我们的眼里;

(2)没有平面镜光就不会发生反射,在纸板上将不能看到反射光;

(3)为了证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应把反射光线所在纸板前后翻折;

(4)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5)为了证明光路是可逆的,应该让光线沿着反射光线方向传播,看光线能否原路返回;

(6)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应等于入射角,由表中数据可知,他所测量的角不是反射角,而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解答】解:(1)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屏表面凹凸不平,光在这里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2)没有平面镜光就不会发生反射,就不能看到反射光;

(3)为了证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将纸板NOF前后翻转,观察纸板NOF是否有反射光线;

(4)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应当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

(5)为了证明光路是可逆的,让光线沿着FO方向射向镜面,若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则光路是可逆的;

(6)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入射角分别为15°、30°、45°时,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即反射角也应分别是15°、30°、45°,不是75°,60°45°,而75°,60°,45°正好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所以原因是将反射角看成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故答案为:(1)漫反射;(2)不能;(3)为了证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4)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5)光路是可逆的;(6)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反射角了

【点评】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研究过程,需要学生能规范的用物理语言表达.

 

26.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高为7cm.

(1)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 平板玻璃 (选填“平面镜”“平板玻璃”),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 像的位置 .

(2)试验中提供的平板玻璃有两种,你应该选择 薄 (选填“厚”“薄”)玻璃板进行试验,理由是 玻璃板两面都可以成像,较厚的玻璃板会出现了两个不重合的像,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

(3)试验中,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好,实验室光纤应该 较暗 (选填“较亮”“较暗”)一些,实验中的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是否相等.

(4)在竖立的玻璃板前后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前 (选填“前”或“后”)方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等效替代法 .在实验中,小贾同学用右手将放在玻璃板前的A蜡烛点燃,发现玻璃板中的自己是用 左 (选填“左”“右”)手点燃蜡烛的.

(5)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 不能 (选填“能”“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虚 像(选填“虚”“实”).

(6)保持蜡烛A静止,将玻璃板向蜡烛A以3cm/s靠近时,则蜡烛A的像以 6 cm/s向A靠近,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7)同组的小于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其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

(8)为了证实上述有关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该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B .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重复试验.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根据“较薄的平板玻璃”、“较厚的平板玻璃”的特点进行分析,例如较厚的玻璃板两面,都可以成像,会出现了两个不重合的像,从而影响实验效果等;

(3)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成像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并且物体越亮,物体成像会越清晰;

(4)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物像大小相等,上下不颠倒,左右颠倒;

(5)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6)平面镜所成的像,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即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

(7)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可能玻璃板和水平面不垂直;

(8)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解答】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都可以成像,玻璃板如果薄,两个像距离近,测量误差小,实验效果好;反之,较厚的玻璃板两面,都可以成像,会出现了两个不重合的像,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3)实验时,蜡烛点燃,环境较黑暗时,成像的蜡烛和环境对比度比较大,并且蜡烛比较亮,蜡烛在玻璃板中成像会更清晰;

(4)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左右颠倒的,小贾同学用右手将放在玻璃板前的A蜡烛点燃,所以小贾同学发现玻璃板中的“自己”是用左手点燃蜡烛;

(5)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6)若蜡烛A以3cm/s速度向平面镜靠近,同时像也以3cm/s速度垂直向平面镜靠近,则像对于蜡烛A的速度是两速度之和,即6cm/s,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不变;

(7)如果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A蜡烛所成的像可能偏高或偏低,这样B蜡烛与A蜡烛的像就无法重合了;

(8)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所以应采取B操作.

故答案为:(1)平板玻璃;像的位置;(2)薄;玻璃板两面都可以成像,较厚的玻璃板会出现了两个不重合的像,从而影响实验效果;(3)较暗;(4)前;等效替代法;左;(5)不能;虚;(6)6;不变;(7)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8)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四、计算论述题(4+8+6=18分)

27.如图,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是世界首座大型公路和轻轨两用的城市大桥,桥头谷路上有如图的标志,一辆小轿车通过该桥,最短用时为2.4min.求:

(1)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长度为多少米?

(2)轻轨以20m/s的速度完全通过该桥需145s,求轻轨车厢的长度为多少米?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1)由图读出小轿车的最高速度,根据s=vt计算出桥的长度;

(2)根据s=vt计算出车通过的路程,则可计算出车厢的长度.

【解答】解:(1)由图知,车运行的最大速度为70km/h,

由v=可知,大桥的长度s桥=vt=70km/h×2.4×h=2.8km=2800m;

(2)轻轨车的速度v′=20m/s;

145s内车通过的路程:s′=v′t′=20m/s×145s=2900m;

则车长s车=2900m﹣2800m=100m.

答:(1)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长度为2800m;

(2)轻轨车厢的长度为100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注意限速牌的单位为km/h.切记要注意文明出行,遵守交通规则.

 

28.重庆市交管局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在高速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2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7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求: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

(2)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行驶的距离;

(3)此路段限速为100km/h,试计算说明汽车在此路段是否超速?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行驶的距离和相应的时间:

①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1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1s的时间;

②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行驶了0.4s;

③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再找出行驶这段时间所用的时间(汽车运动的时间为从第一次与超声波相遇开始,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结束.求出这个时间,就是汽车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即可得解.

【解答】解:(1)由v=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0.1s=34m;

(2)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0.2s=68m;

(3)因此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s′=s2﹣s1=68m﹣34m=34m;

这34m共用了:t′=△t﹣t1+t2=0.7s﹣0.1s+0.2s=0.8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42.5m/s=42.5×3.6km/h=153km/h.

153km/h大于100km/h,故超速.

答:(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是34m;

(2)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行驶的距离68m;

(3)此路段限速为100km/h,试计算说明汽车在此路段速度是153km/h,大于100km/h,超速.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应用,如何确定汽车运动的时间,是此题的难点.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虽然是0.7秒,但汽车在接收到两次信号时其其通过的路程所对应的时间不是0.7秒.要从起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开始计时,到第二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结束,由此来确定其运动时间.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对应上是解决此题关键.

 

29.如图为激光简化图,激光装在离地面5m的小转台上M点,其距离车库顶部的距离为3m,激光可在竖直的平面内逆时针匀速转动,使激光束在竖直平面内扫描,已知激光转一周所需时间为6s.

(1)开始时,激光正好射到小车上,经过0.75s后光束又射到小车上同一位置,则小车的运动速度为多少?

(2)如果想使小车再经过1.25s后又被光束照射到,则小车的速度必须变成多少?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1)由图知激光器的光束逆时针转动,小车向右匀速直线运动,根据激光器转动的角度分析计算小车速度;

(2)激光器继续转动后光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后可再次射到小车上,由此图,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速度公式计算.

【解答】解:

(1)激光器光束逆时针转动0.75s后光束射到小车上,光的传播路径如图所示:

此时激光器转动的角度=×0.75s=45°,

所以小车通过的距离AN=MN=5m,

小车速度:v==≈6.67m/s;

(2)使小车再经过1.25s后又被光束照射到,激光器转动的角度=×(0.75s+1.25s)=120°,由光的反射定律作出光的传播路径如图所示:

所以∠CMO=180°﹣120°=60°,

在Rt△COM中,∠COM=30°,CO====3m,

在△ONB中,∠DOB=60°,OD=CM+MN=3m+5m=8m,

BD====8m,

此时小车恰好运动到B点,所以小车通过的总路程:BN=CO+BD=3m+8m=11m,

所以小车在后1.25s内通过的路程:AB=BN﹣AN=11m﹣5m≈14.05m,

所以小车速度变为:v′===11.24m/s.

答:(1)小车的运动速度为6.67m/s;

(2)如果想使小车再经过1.25s后又被光束照射到,则小车的速度必须变成11.24m/s.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和光的反射的理解、应用,能根据题意画出光路图是解题的关键,有一定难度.

 

文档

重庆一中2016-2017学年上学期八年级(上)物理定时作业(解析版)

2016-2017学年重庆一中八年级(上)物理定时作业一、选择题(3分×10=30分)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我校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播放一边校歌所用时间大约为50sB.正在考试的一张物理试卷的厚度为5mmC.大学城至朝天门地铁1号线列车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60m/sD.正常情况下,用秒表测量,测得脉搏每跳动1次所用的时间约为10s2.如图所示是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A.手在墙上形成手影B.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C.景物在镜中成像D.山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