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十月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19:37:22
文档

十月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十月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试说明】1、二月、《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十月胜利的意义2、战时主义的主要内容、实施新经济的必要性、新经济的主要内容与作用3、“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4、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5、苏联解体【课标要求】1.概述十月胜利的主要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体会列宁等者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积极探索的精神。2.了解战时主义的
推荐度:
导读十月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试说明】1、二月、《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十月胜利的意义2、战时主义的主要内容、实施新经济的必要性、新经济的主要内容与作用3、“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4、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5、苏联解体【课标要求】1.概述十月胜利的主要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体会列宁等者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积极探索的精神。2.了解战时主义的
十月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考试说明】

1、二月、《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 、十月胜利的意义

2、战时主义的主要内容、实施新经济的必要性、新经济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3、“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4、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

5、苏联解体

【课标要求】

1. 概述十月胜利的主要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体会列宁等者

  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积极探索的精神。

2. 了解战时主义的特殊性,了解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认识战时主

  义向新经济转变的必要性。体会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勇气和创造精神。

3.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体会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在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开创性精神。

4.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培养勇于革新和自强不息、自我完善的精神和意志。

 【知识点扫描】

1、十月

1、二月

   时间:1917年3月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

   结果:推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2、《四月提纲》

   内容: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任务。

   意义:为指明方向

3、彼得格勒武装(1917年11月6日—7日)

4、十月胜利的意义

    对历史的影响

    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鼓舞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同步分析与思考:

   、中国道路的不同点及原因?

   马克思曾提出必需在几个发达国家同时进行才能胜利,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个 

       落后的建立,这说明了什么?

2、战时主义和新经济

1、两主要内容

项目战时主义    

新经济
内容    

作用
农业余粮收集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轻农民负担,缓解政

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部分私有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贸易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分配制度实行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
2、新经济必要性: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3、新经济的评价:

(1)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2)是列宁根据的国情,是找到的一条适合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发展了马

     克思主义。

(3)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的必要性和长期性

     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的执行。

同步分析思考:

   比较两种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管理方式、所有制)

   新经济“新”在哪里?

   通过两经济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3、‘斯大林模式”

1、经济表现

(1)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5年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8年,新经济终止。

   1928年起连续实行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

(2)农业集体化

   1926年,苏联农业由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  ”和“  ”。

   30年代初,苏联各地出现集体化浪潮

   1932-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2、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的通过

3、特征:

  所有制: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经济管理: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

  分配:单一的按劳分配原则,平均主义严重

  经济发展战略: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压缩轻工业,形成重、轻、农的发展

                序列

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功绩: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国民素质得到提高;

        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

  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造成企

        业经济效益低下 ;牺牲农民利益,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同步分析思考:

   50年代中国工业建设与苏联有何相同点及原因?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质?与中国的哪一经济相似?

   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

       什么经验教训?

4、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改革

内容

政治改革: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改革-----重点在农业

经济改革:首先进行经济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治改革:1988年提出(     )

          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

          1990年,苏共"二"通过(    )

后果苏组织瓦解、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结束
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的改革是必要的。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5、苏联解体

1、原因: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的弊端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概况:

3、影响:两极格局结束

同步分析思考:

    回顾1917至1991年苏联的经济。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苏联解体有何教训(启示)

【疑难知识解析】

   1.对苏俄新经济的评价。

    新经济的实施,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2、从列宁、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经济经历的变化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变化:

    由列宁的战时主义、新经济到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最后到戈尔巴乔夫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对计划管理和整个经济实行根本改革。

启示:

    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向;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的指导等。

  3、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①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制度建立后,还需要在改革中自我完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要求有创新意识,要树立坚持改革,追求社会进步的信念。

②要认识国情、尊重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③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求有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④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特别注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中的一切积极因素,这就要求有开放的思想意识。 

⑤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向更高的阶段过渡,而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和文化前提。

⑥我们要借鉴苏联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史论共享

  十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的改造创造了重要前提;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它还突破了无产阶级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的理论。

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也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对苏联改革的认识:

  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它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成效甚微,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1991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巩固练习:

1、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一“不同的办法”是

  A.进行全面的改革            B.实行新经济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建立苏维埃政权

2、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3、在1919年的,一位城市居民用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请判断这种现象是真是假?其依据是什么?

  A.假的,余粮收集制,农民没有剩余粮食

  B.真的,新经济,恢复了自由贸易

  C.假的,战时主义取消一切自由贸易

  D.真的,余粮收集制,农民出售了自己的剩余粮食

4、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改革

  A、都没有突破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B、都没有彻底改变苏联的经济状况

  C、都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               D、导致苏联走向解体 

5、下表是苏联1960—1985年经济增长率百分比

1961——1965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
6.5

7.8

5.7

4.3

3.6

                                          ——根据1985年的《苏联国民经济年鉴》

造成苏联25年来出现这种经济变化趋势的原因不包括

  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                   B.长期争霸

  C.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     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6、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是

  A.举行全国性武装         B.结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临时 D.使资产阶级民主过渡到社会主义

7、十月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内涵是

  A.是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    D.推动了被压迫民族运动

8、1917年3月,二月的功绩是

  A.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B.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

  C.推翻了沙皇制度        D.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

9、二月后,掌握国家实际权力的是

  A.资产阶级临时              B.工农苏维埃

  C.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D.人民委员会

10、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B.成为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11、苏俄新经济的“新”主要表现在

  A.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B.改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D.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2、关于新经济的认识正确的是

  A.是列宁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B.标志着苏俄全面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    、

   C.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D.彻底改变了人民的生活

13、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工业化,下列关于苏联工业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1925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B.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c.采取计划经济以确保工业化      D.最终农、轻、重实现了协调发展

14、斯大林时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积极作用明显,对此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使苏联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农业国

  B.“二五”计划使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c.计划经济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D.计划经济为苏联奠定了强大的工业基础

15、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A.工业化的实现B.农业集体化的实现C.二五计划的完成D.1936年新

16、斯大林模式影响深远,对此叙述正确的有

  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工业化模式②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③其积累 

   起来的经济实力,成为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④对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依然有指导意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7、斯大林模式的本质特征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B.c.高度集权,通过行政手段实施计划经济D.单一公有制

18、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  B.改革无任何效果  

   C.没有根本改变                  D.农业是改革的重点

19、戈尔巴乔夫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其直接影响包括①主义势力掀起否定苏联、否定党和社会主义的浪潮②民族主义势力泛滥③两极格局结束④苏内斗争激烈并公开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导致苏联社会历届领导人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提出的口号与目标不切实际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的束缚

   c.把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D.放弃党的领导地位

21、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直接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C.西方和平演变策略       D.苏联社会经济、政治危机的总爆发    

2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_r-,_lk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实施农业集体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

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有何突破?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3、根据相关资料回成下列问题.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

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5分)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联系加强。

(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5分)

改变了欧亚非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10分)

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

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

24、伴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它促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从一国走向了多国。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指出马克思在1848年和1867年的主要理论建树(著作)。

(2)十月胜利后列宁先后推行了哪些经济?分别说明当时推行这些的必要性。

(3) 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1978年他在为统一人

们思想和理论探索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为什么说1992年的南方谈话是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

言?

(1)《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发表。

(2)战时主义;当时处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必须集中全国的人力和物力。新经济;大规模战争基本结束,经济和社会秩序面临严重危机,必须探索新的经济。

(3)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又一次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改革开放的方向。

文档

十月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十月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试说明】1、二月、《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十月胜利的意义2、战时主义的主要内容、实施新经济的必要性、新经济的主要内容与作用3、“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4、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5、苏联解体【课标要求】1.概述十月胜利的主要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体会列宁等者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积极探索的精神。2.了解战时主义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