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地区霍城县三宫中心学校 学员姓名马秀梅
课题名称 | 《矩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 ||||
科 目 | 数学 | 年 级 | 八年级 | ||
教学时间 | 一课时 | ||||
学习者分析 | 本班有学生42人,男女生各占一半,纪律较好。学生对数学课还比较喜欢,学习热情也较高,但有极少部分学生较懒,学习习惯差,不愿思考问题,较被动。 | ||||
教学目标 |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2、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的思考的习惯。 | ||||
二、过程与方法 1. 经历矩形定义、性质定理的观察、猜想、证明的教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的概括思维能力; 2、形成解决有关矩形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
三、知识与技能 1.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2.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
| |||||
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矩形的定义、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活用矩形性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 ||||
教学资源 | 多媒体课件,自制活动平行四边形教具 | ||||
教学过程 | |||||
教学活动1 | 导入新课1.展示生活中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实际应用图片(推拉门,活动衣架,篱笆、井架等),想一想:这里面应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性质? 生:回答(略) 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思考:拿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轻轻拉动一个点,观察不管怎么拉,它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生:回答(略) 师: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脚踏实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才能学有所获。 3.再次演示平行四边形的移动过程,当移动到一个角是直角时停止,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图形?(小学学过的长方形)引出本课题及矩形定义.矩形的定义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矩形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通常也叫长方形). 矩形具备平行四边形性质; 师:鸟无翅膀不能飞,人无知识无所为。 | ||||
教学活动2 | 1. 1) 二、教学新课 1矩形是我们最常见的图形之一,例如书桌面、教科书的封面等都有矩形形 2、操作,思考、交流、归纳后得到矩形的性质. 探究 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作出对角线),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① 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 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它的其他内角是什么样的角?它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略) 师: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矩形性质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性质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生:回答(略) 师:如果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希望你多下功夫,在中学中大展身手。 图形 | 对称性 | 边 | 角 | 对角线 |
平行四边线 | |||||
矩 形 | |||||
教学活动3 | . 三、例题分析 例(教材P95例1)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4cm,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生:分析:因为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具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特殊性质,根据矩形的这个特性和已知,可得△OAB是等边三角形,因此对角线的长度可求. 师:学习犹如大海行舟,一个人只有顽强拼搏,才有驶向金色海岸。 解:∵ 四边形ABCD是矩形, ∴ AC与BD相等且互相平分. ∴ OA=OB. 又 ∠AOB=60°, ∴ △OAB是等边三角形. ∴ 矩形的对角线长AC=BD = 2OA=2×4=8(cm). | ||
教学活动4 |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1)矩形的定义中有两个条件:一是 ,二是 . (2)已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与一边的夹角为30°,则矩形两条对角线相交所得的四个角的度数分别为 、 、 、 . (3)已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长为10cm,两条对角线的一个交角为120°,则矩形的边长分别为 cm, cm, cm, cm. 2.(选择)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B)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C)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D)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对角线把矩形分成的三角形中全等三角形一共有( ). (A)2对 (B)4对 (C)6对 (D)8对 3.已知:如图,O是矩形ABCD对角线的交点,AE平分∠BAD,∠AOD=120°,求∠AEO的度数. 五、反思小结(略) 师:如果生命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希望大家继续耕耘,继续收获,希望让我们的生命之树长青。 六、布置作业 1、课本练习题第二题(必做) 2、课本复习题第6、7题(选作一题) 七、拓展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