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课
教材简介: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分别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二自然段按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以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形象地写出飘浮于庐山不同方位的云雾的独特姿态。第三自然段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以“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和“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着力刻画出云雾变化之多;用“刚刚还……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了……”等词句,强调庐山云雾的变幻之快。最后用“……”含蓄地表明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
全文层次分明,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第2、3自然段总分的写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第2、3自然段总分的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一组云雾飘渺的庐山图,字幕:云遮雾罩的庐山啊,真令人流连忘返。
问: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问: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让作者留恋不止,舍不得回去呢?(板书:庐山的)
二、整体感知庐山云雾的神秘。
1.师提出问题,生自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问:庐山都有什么景色?作者最喜欢什么?(板书:云雾)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2.生带上问题,自读课文后找出相应词句并勾划下来。
3.问答中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神秘。
师:庐山都有什么景色?(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
师: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什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
师:你是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更、神秘)
师: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4.播放庐山不断变幻的云雾,启发想象: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飘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架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你感觉 ?
生:很神奇…
生:很美妙…
生:感觉自己像孙悟空一样会腾云驾雾了…
5.师指导朗读,体会这种情景。(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上……)
过渡:庐山的云雾就是那么的令人神往,它还有两大特点呢,感受过庐山云雾的特点后,你一定会更加神往的,请大家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说说庐山云雾的特点。
三、品读课文,学习庐山云雾的特点,感受庐山云雾的绮丽。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1.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板书:千姿百态)
2.“千姿百态”指姿态各种各样,都有哪些姿态呢?(像白色绒帽;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是茫茫的大海;又是巨大的天幕。)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山头——山腰——山谷——山峰)
师: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生:笼罩山头的云雾 (像白色绒帽)
缠绕半山的云雾 (像一条条玉带)
弥漫山谷的云雾 (像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 (像巨大的天幕)
(板书,播放不同姿态的庐山云雾)
4.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
5.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
6.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让学生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说出心中庐山的美景)
7.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深情朗读)
8.学习写法:作者先总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再具体写各种各样的姿态,这就是(总——分)的构段方式。
9.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过渡:我们采用:读——划——品——读的方法学习了第二自然段,感受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让我们继续看看庐山云雾还有什么特点。
(二)、精读课文第三段,感受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师:运用刚才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这一段仍然是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的。本段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板书:瞬息万变)。
1.庐山云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瞬息万变),那是怎样的情景呢?师读第三段,故意漏读“刚刚、转眼间、明明、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请生提意见,体会庐山云雾变化的快。请生读出来这些词语
生: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引领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体会庐山云雾变化之快。
3师: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更进一步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4.云都变成些什么样子?(“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
5.大声朗读,感受云雾的瞬息万变。
6. 作者看到的这些景象,是真的吗?(是作者的想象),
7.这一段的末尾有一个省略号,大家想一想,省略了什么?发挥你的想象,把你想到的告诉大家。
生:像小狗、像小鸟、像老虎……
师:学生都想到动物了呀,庐山的云雾除了像这些“动物”,还会像什么?(想洁白的棉花、像柔软的棉被、像漂亮的房子、像奔跑的汽车……)
师:同学们想到的这么多奇异的景致,让老师感到惊讶,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
8.欣赏图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感情升华
师:是啊,庐山的云雾就是这样的神秘、梦幻、多变,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引读: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作者简直被这美景迷住了,都舍不得离开了,你呢?
请生谈感受。
过渡:难怪历代诗人墨客纷纷慕名而来,并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四、知识拓展
1.出示关于庐山的相关图片。出示古诗:
(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 苏轼 《题西林壁》
(3)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板书:流连忘返)
五、课后作业:
1.自己查阅资料,继续深入了解庐山。
2.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习作练笔要求:有顺序、有重点、有条理,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板书设计:
山头 像绒帽
千态姿态 半山 像玉带 流
庐山的云雾 山谷 像大海 连
山峰 像天幕 忘
瞬息万变 眼前……刚刚……转眼间…… 返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