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规定
(一)混凝土保护层
纵向受力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且应符合表9.2.1的规定。
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 表9.2.1 |
环境类别 | 板、墙、壳 | 梁 | 柱 | ||||||||
≤C20 | C25-C45 | ≥C50 | ≤C20 | C25-C45 | ≥C50 | ≤C20 | C25-C45 | ≥C50 | |||
一 | 20 | 15 | 15 | 30 | 25 | 25 | 30 | 30 | 30 | ||
二 | a | - | 20 | 20 | - | 30 | 30 | - | 30 | 30 | |
b | - | 25 | 20 | - | 35 | 30 | - | 35 | 30 | ||
三 | - | 30 | 25 | - | 40 | 35 | - | 40 | 35 | ||
注: 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 |
预制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钢筋端头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0mm;预制肋形板主肋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按梁的数值取用。
第9.2.3条 板、墙、壳中分布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本规范表9.2.1中相应数值减10mm,且不应小于10mm;梁、柱中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第9.2.4条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
处于二、三类环境中的悬臂板,其上表现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第9.2.5条 对有防火要求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处于四、五类环境中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二)钢筋的锚固
(三)钢筋的连接
钢筋的连接可分为两类:绑扎搭接;机械连接或焊接。机械连接接头和焊接接头的类型及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受力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在同一根钢筋上宜少设接头。
(四)钢筋的比重
1、冷轧扭钢筋
冷轧扭钢筋直径 | 冷轧扭钢筋比重 |
6.5 | 0.232 |
8 | 0.356 |
10 | 0.536 |
12 | 0.733 |
12 | 0.768 |
14 | 1.042 |
冷轧带肋钢筋直径 | 冷轧带肋钢筋直径比重 | 8 | 0.395 |
4 | 0.099 | 8.5 | 0.445 |
4.5 | 0.125 | 9 | 0.499 |
5 | 0.154 | 9.5 | 0.556 |
5.5 | 0.186 | 10 | 0.617 |
6 | 0.222 | 10.5 | 0.679 |
6.5 | 0.261 | 11 | 0.746 |
7 | 0.302 | 11.5 | 0.815 |
7.5 | 0.347 | 12 | 0.888 |
普通钢筋的直径 | 普通钢筋的比重 | 16 | 1.578342 |
3 | 0.0554886 | 18 | 1.99759 |
4 | 0.098 | 20 | 2.46616 |
5 | 0.154135 | 22 | 2.984054 |
6 | 0.2219544 | 25 | 3.853375 |
6.5 | 0.2604881 | 28 | 4.833673 |
7 | 0.3021046 | 30 | 5.54886 |
8 | 0.3945856 | 32 | 6.31337 |
9 | 0.4993974 | 36 | 7.990358 |
10 | 0.61654 | 38 | 8.9028376 |
12 | 0.8878176 | 40 | 9.8 |
14 | 1.208418 | 50 | 15.4135 |
1、有关规定
(1)钢筋工程,应区别线现浇、预制构件及不同钢筋和规格,分别按设计长度乘以单位重量,以吨计算
(2)计算钢筋工程量时,设计已规定钢筋搭接长度的,按规定搭接长度计算;设计未规定搭接长度的,以包含在钢筋的损耗率内,不另计算搭接长度
2、钢筋长度确定
钢筋长=构件长-保护层厚*2+弯钩长*2+弯起钢筋增加值*2
(六)弯起钢筋的增加长度
弯起钢筋的弯起角度,一般有30°、45°、60°三种,其弯起增加值是指斜长与水平投影长度之间的差值,
(七)钢筋的弯钩长度
HPB235级钢筋末端需作180°、135°、90°弯钩时,其圆弧弯曲直径D不应小于钢筋d的2.5倍,平直部分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
180°弯钩每个长=6.25d(弯曲拉伸值3.25d)(新增)
135°弯钩每个长=4.9d(弯曲拉伸值1.9d)
90°弯钩每个长=3.5d(弯曲拉伸值0.5d)
(八)箍筋的长度
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用Ⅰ级钢筋或冷拔低碳钢丝制作的箍筋,其弯钩的弯曲直径应大于受力钢筋直径,且不小于箍筋直径的2.5倍;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对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有抗震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箍筋长度=构件断面外边周长-保护层+箍筋弯钩+箍筋调整值
钢筋工程量计算
(一)梁构件
(1)在平法楼层框架梁中常见的钢筋形式有几种?
(2)在平法中楼层框架梁常见钢筋的计算方法
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的长度=各跨长之和-左支座内侧-右支座内侧+锚固+搭接长度
端支座锚固长度的判别条件:
1、当支座宽度-保护层>=Lae且>=0.5hc+5d时,锚固长度=max(Lae,0.5hc+5d)
2、支座宽度-保护层 端支座负筋 上排钢筋长度=Ln/3+锚固 下排钢筋长度=Ln/4+锚固 (注: Ln为梁净跨长,锚固同梁上部贯通筋端锚固) 中间支座负筋 上排钢筋长度=2*Ln/3+支座宽度 下排钢筋长度=2*Ln/4+支座宽度 架立筋 架立筋长度=Ln/3+2*搭接(现在平法中搭接是150MM) 下部钢筋 框架梁下部钢筋=净跨长度+2*锚固(或0.5Hc+5D)注:HC指柱宽,D指钢筋直径 梁侧面钢筋(以通长为例) 梁侧面钢筋长度=各跨长之和-左支座内侧-右支座内侧+锚固+搭接长度 (当为梁侧面构造时,搭接与锚固长度为15*D; 当为梁侧面受扭纵向钢筋时,锚固长度同框架梁下部钢筋) 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2*d 拉筋根数=(梁跨净长-50*2)/箍筋非加密间距*2+1) 吊筋和次梁加筋 吊筋长度=2*20D(锚固长度)+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 注:当梁高≤800时,斜段长度=(梁高-保护层*2)/sin(45°) 当梁高>800时, 斜段长度=(梁高-保护层*2)/sin(60°) 箍筋 箍筋长度=2*(梁高-2*保护层+梁宽-2*保护层)+(11.9*2+8)d 根数计算=2*【(加密区长度-50)/加密间距+1】+(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间距-1) 注:当为一级抗震时,箍筋加密长度为Max(2*梁高,500) 当为二~四级抗震时,箍筋加密长度为Max(1.5*梁高,500) (3)悬臂梁的钢筋计算 箍筋长度=2*【(H+Hb)/2-2*25+B-2*25】+(11.9*2+8)d 根数计算=(L-次梁宽度-2*50)/箍筋间距+1 上部上排钢筋=Ln/3+支座宽+L-25+Hb-2*25(>=12d) 上部下排钢筋=Ln/4+支座宽+0.75L 下部钢筋=15d+XL-25(软件按照锚固长度计算) (4)屋面框架梁的钢筋计算 屋面梁纵筋端部锚固=柱宽-保护层+梁高-保护层 (注:其他同楼层框梁) (二)柱构件 平法柱中钢筋主要是纵筋和箍筋两种钢筋形式,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构造要求。每种类型的柱,其纵筋都会分为首层、中间层与顶层三个部分来进行设置。 基础部位 中间层 顶层部位 (1)基础部位的钢筋计算 基础插筋=基础高度-保护层+基础弯折+基础钢筋外露长度Hn/3 (Hn系指楼层净高) 注: 其中基础弯折的取值见下表 (2) 首层柱钢筋计算 柱纵筋长度=首层层高-基础柱钢筋外露长度Hn/3+本柱层钢筋外露长度max(≥Hn/6,≥500,≥柱截面大边尺寸(圆柱直径))+与上层钢筋连接(如采用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3) 中间层柱钢筋计算(变截面柱钢筋连续通过) 柱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下层柱钢筋外露长度max(≥Hn/6,≥500,≥柱截面大边尺寸(圆柱直径))+本层柱钢筋外露长度max(≥Hn/6,≥500,≥柱截面大边尺寸(圆柱直径))+与上层钢筋连接(如采用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4) 顶层钢筋计算 柱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下层柱钢筋外露长度max(≥Hn/6,≥500,≥柱截面大边尺寸(圆柱直径))-层顶节点梁高+锚固 锚固取值:顶层柱因其所处位置的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三类各类柱纵筋的顶层锚固长度也因此各不相同。 (一)当为中柱时, 当柱纵筋的直锚长度,即伸入梁内的直段长,小于 LaE时,我们使用弯锚形式:柱纵筋伸至柱顶后弯折12d。其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 当柱纵筋的直锚长度,即伸入梁内的直段长,不小于 LaE时,我们使用直锚形式:柱纵筋伸至柱顶后截断。其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二)当为边柱时 以常见的B节点为例,边柱钢筋分2根外侧钢筋锚固和2根内侧钢筋锚固。 外侧钢筋锚固.>=1.5LAE 内侧钢筋锚固同中柱纵筋锚固 (三)当为角柱时, 以常见的B节点为例,角柱钢筋分3根外侧钢筋锚固和1根内侧钢筋锚固。 外侧钢筋锚固.>=1.5LAE 内侧钢筋锚固同中柱纵筋锚固 (5) 中间层(变截面)插筋 (1)墙身变截面插筋长度=1.5LAE+本层露出长度+与上层钢筋进行搭接(如采用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2)墙身变截面下层竖向钢筋长度=层高-下层钢筋露出长度max(≥Hn/6,≥500,≥柱截面大边尺寸(圆柱直径))-节点梁高+锚固(0.5*la+200+截面宽度差值C-保护层)见03G101-1P38 (6) 柱箍筋计算 (一)、柱箍筋根数计算 (1)基础层柱箍筋根数=在基础内布置间距不小于500且不少于两道矩形封闭非复合箍/设计自行给定 (2)楼层柱箍筋根数=Ceil((墙柱高度 - 2 * (加密长) - (结点高) - 2 * 搭接长) / 箍筋非加密间距) + Ceil((2 * (加密长) + (结点高) + 2 * 搭接长) / 箍筋加密间距)。 注: (1)增加Ceil为取整函数, (2)柱钢筋采用焊接时,搭接长度取为0, (3)加密长度结合平法底层柱根加密取Hn/3,楼层中板上梁下取max(柱长边尺寸(圆柱直径),≥Hn/6,≥500) (4)节点指的是梁柱节点最大梁高 (二)柱箍筋长度计算 箍筋分为非复合箍筋和复合箍筋。(注:bhc指保护层,lw指弯钩, d指箍筋直径) 1、非复合箍筋 非复合箍筋常见类型如下: 计算方法如下: 1) 矩形箍筋长度:L=2×(a+b)+2×弯钩长度+ 8×d 2) 箍筋一字形长度: L= a +2×弯钩长度+ 8×d - 2×保护层 3) 圆形箍筋长度: L=3.14 ×(a+2×d-2×保护层) +b +2 * 弯钩长度 4) 梯形箍筋长度: L=(a+b+c-6×保护层)+6×d+sqrt[(c-a)2+ (b+2×d)2] +2× 弯钩长度 5) 六边形箍筋长度: L=2×a – 4×bhc +2×sqrt[(c-a)2+ (b+2×d)2]+4d+2×弯钩长度 6) 平行四边形箍筋长度: L=2 ×sqrt[ (b+2d-2×保护层)2+ (a+2d-2×保护层)2 ] + 2× 弯钩长度 7) 八边形箍筋长度: L=2× ( a+b-4×保护层 ) +2×sqrt[ (d-b)2+ (c-a)2 ]+ 8×d+2×弯钩长度 8) L= ( a+b+c-2×保护层) + 2×弯钩长度 9) L= ( a+b )+2×弯钩长度 10)L= a-2×保护层+2×(c+b)+2×弯钩长度 11)螺旋箍筋长度: L= (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sqrt(π×(构件直径-保护层×2+箍筋直径)2+加密区间距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sqrt(π×(构件直径-保护层×2+箍筋直径)2+非加密区间距2)+3×π×(构件直径-保护层×2+箍筋直径)+12.5×箍筋直径 12)L= 4×(H/2)2+(B/2)2)+2 ×弯钩长度 2、复合箍筋 复合箍筋常见类型如下: 1)3×3 外箍筋L=(B-2*bhc+H-2*bhc)×2+2×Lw+8d 内箍筋L=H-2*bhc+2×Lw+2d(横向、纵向各设置一道) 2)4×3 外箍筋L=(B-2*bhc+H-2*bhc)×2+2×Lw+8d 内箍筋 A、矩形箍L=( (B-2*bhc-d)/3*1+d+ (H-2*bhc-d)/3*1+d)×2+2×Lw+8d B、一字型箍L=H-2*bhc+2×Lw+2d(横向设置一道) 3)4×4 外箍筋L=(B-2*bhc+H-2*bhc)×2+2×Lw+8d 内箍筋L=( (B-2*bhc-d)/3*1+d+ (H-2*bhc-d)/3*1+d)×2+2×Lw+8d(横向、纵向各设置一道) 4)5×4 外箍筋L=(B-2*bhc+H-2*bhc)×2+2×Lw+8d 内箍筋 A、横向箍筋L=( (B-2*bhc-d)/3*1+d+ (H-2*bhc-d)/3*1+d)×2+2×Lw+8d B、纵向矩形箍L=((B-2*bhc-d)/4*1+d+(H-2*bhc-d)/4*1+d)×2+2×Lw+8d C、纵向一字型箍L=H-2*bhc+2×Lw+2d 5)5×5 外箍筋L=(B-2*bhc+H-2*bhc)×2+2×Lw+8d 内箍筋 A、横向矩形箍L=((B-2*bhc-d)/4*1+d+(H-2*bhc-d)/4*1+d)×2+2×Lw+8d B、横向一字型箍L=H-2*bhc+2×Lw+2d C、纵向矩形箍L=((B-2*bhc-d)/4*1+d+(H-2*bhc-d)/4*1+d)×2+2×Lw+8d D、纵向一字型箍L=H-2*bhc+2×Lw+2d 6)6×6 外箍筋L=(B-2*bhc+H-2*bhc)×2+2×Lw+8d 内箍筋 A、横向箍筋L=((B-2*bhc-d)/5*1+d+(H-2*bhc-d)/5*1+d)×2+2×Lw+8d(设置两道) B、纵向箍筋L=((B-2*bhc-d)/5*1+d+(H-2*bhc-d)/5*1+d)×2+2×Lw+8d(设置两道) 7)6×5 外箍筋L=(B-2*bhc+H-2*bhc)×2+2×Lw+8d 内箍筋 A、横向矩形箍L=((B-2*bhc-d)/4*1+d+(H-2*bhc-d)/4*1+d)×2+2×Lw+8d B、横向一字型箍L=H-2*bhc+2×Lw+2d C、纵向箍筋L=((B-2*bhc-d)/5*1+d+(H-2*bhc-d)/5*1+d)×2+2×Lw+8d(设置两道) 8)7×6 外箍筋L=(B-2*bhc+H-2*bhc)×2+2×Lw+8d 内箍筋 A、横向箍筋L=((B-2*bhc-d)/5*1+d+(H-2*bhc-d)/5*1+d)×2+2×Lw+8d(设置两道) B、纵向矩形箍L=((B-2*bhc-d)/6*1+d+(H-2*bhc-d)/6*1+d)×2+2×Lw+8d(设置两道) C、纵向一字型箍L=H-2*bhc+2×Lw+2d 9)7×7 外箍筋L=(B-2*bhc+H-2*bhc)×2+2×Lw+8d 内箍筋 A、横向矩形箍L=((B-2*bhc-d)/6*1+d+(H-2*bhc-d)/6*1+d)×2+2×Lw+8d(设置两道) B、横向一字型箍L=H-2*bhc+2×Lw+2d C、纵向矩形箍L=((B-2*bhc-d)/6*1+d+(H-2*bhc-d)/6*1+d)×2+2×Lw+8d(设置两道) D、纵向一字型箍L=H-2*bhc+2×Lw+2d 10)8×7 外箍筋L=(B-2*bhc+H-2*bhc)×2+2×Lw+8d 内箍筋 A、横向矩形箍L=((B-2*bhc-d)/6*1+d+(H-2*bhc-d)/6*1+d)×2+2×Lw+8d(设置两道) B、横向一字型箍L=H-2*bhc+2×Lw+2d C、纵向矩形箍L=((B-2*bhc-d)/7*1+d+(H-2*bhc-d)/7*1+d)×2+2×Lw+8d (设置三道) 11)8×8 外箍筋L=(B-2*bhc+H-2*bhc)×2+2×Lw+8d 内箍筋 A、横向箍筋L=((B-2*bhc-d)/7*1+d+(H-2*bhc-d)/7*1+d)×2+2×Lw+8d(设置三道) B、纵向箍筋L=((B-2*bhc-d)/7*1+d+(H-2*bhc-d)/7*1+d)×2+2×Lw+8d(设置三道) 3、箍筋弯钩长度计算 1)箍筋、拉筋135度弯钩长度Lw : A、当为抗震:(I、II、III、IV级) Lw = 2×max(11.9×d,75+1.9×d) B、普通箍筋: Lw = 2×6.9×d 2)箍筋、拉筋180度弯钩长度Lw : A、当为抗震:(I、II、III、IV级) Lw = 2*13.25d B、普通箍筋: Lw = 2*8.25d 3、箍筋、拉筋90度弯钩长度Lw : A、当为抗震:(I、II、III、IV级) Lw = 2*10.5d B、普通箍筋: Lw = 2*5.5d (三)板构件 (1)板筋的分类 板内钢筋常见的主要有: (1)板水平受力底筋,竖向受力底筋(板中间层筋), (2)板水平受力面筋,竖向受力面筋 (3)支座非贯通纵筋(边支座与中间支座) (4)分布筋 (5)温度筋 (6)板内马登筋或拉筋 (7) 板洞口加强钢筋 (2)板中钢筋的计算 板受力底筋 受力钢筋长度=板跨净长+两端锚固(在梁宽/2,5*D中取大值) 受力钢筋根数=(板跨净长-2*50)/布置间距+1 板受力面筋 受力钢筋长度=板跨净长+两端锚固 受力钢筋根数=(板跨净长-2*50)/布置间距+1 板受力面筋在端支座的锚固结合平法和施工实际情况大致如下四种构造: (1)直接取La (2)0.4*la+15*d (3)梁宽+板厚-2*保护层 (4)梁宽/2+板厚-2*保护层 板负筋 (一) 板边支座负筋 板边支座负筋长度=左标注/(右标注)+左弯折/(右弯折)+锚固(同面筋的锚固取值) (二)板中间支座负筋 板边中间支座负筋长度=左标注+右标注+左弯折+右弯折+支座宽度 板分布钢筋 以中间支座下的分布钢筋为例; 分布筋长度为=L净跨-两侧负筋的标注之和+2*300;(根据图纸实际情况) 数量为:(左标注-50)/分布筋间距+1+(右标注-50)/分布筋间距+1 板内温度钢筋 依据GB50010-2002中10.1.9,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取为150~200MM,并应在板的未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温度收缩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构造钢筋网,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见下图 温度筋的长度=净跨-两侧负筋伸入板内的净长+2*搭接(计算设置中所设定的搭接长度) 温度筋的根数= (净跨-两侧负筋伸入板内的净长)/温度筋的布置间距+1 马登筋 当板为双层双向配筋的板时,往往会在板中设置构造钢筋,在板上下受力钢筋之间支撑起来,我们俗称马登筋.施工图上,常见的马登筋有两种型号,如图所示,结合下面平面图我们来看看马登筋的计算. 如2号:马登筋=马登筋横向长 + 2 *马登筋垂直高度 + 2 *马登筋底部弯折长 马登筋根数= (本跨净长 - L1 - L2)/ 马登筋布置间距 *马登筋布置排数 板中洞口加强钢筋 (1)板中洞口加强钢筋长度=洞口宽/高+2*LA (2)如遇板跨较短时, 洞口加强钢筋直接锚入两边支座,根据锚固构造 板中洞口加强钢筋长度=板跨净长+2*LA(5*d,la/2) (四)墙构件 (1)在平法中按墙身的构件不同分别列出了构件中的钢筋形式 墙身:水平钢筋,垂直钢筋,拉接钢筋。 墙柱:纵筋,箍筋,拉接钢筋。 墙梁(暗梁、连梁):纵筋,箍筋,拉接钢筋。 (2)墙身 水平钢筋的长度和根数 (一)当剪力墙身端部为端柱时 1,外侧钢筋连续通过,伸至墙对边。长度=墙长-保护层 2,内侧钢筋锚入柱内。长度=墙净长+锚固 注:柱宽-保护层≥lae时,锚固=lae 柱宽-保护层 (1)外侧钢筋有连续通过结点和搭接通过节点两种构造要求,通常放在端部暗柱纵筋的外侧。 长度=墙长-保护层 (2)内侧钢筋伸至柱对边弯折15*D。 长度=墙长-保护层+15*D*2 (三)墙身端部为暗柱(暗柱丁交) (1)外侧钢筋伸至柱对边弯折15*D。长度=墙长-保护层+15*D*2 (2)内侧钢筋伸至柱对边弯折15*D。长度=墙长-保护层+15*D*2 (四) 墙身水平分布钢筋的根数 (1)楼层水平分布筋根数 =层高-一个水平分布筋布置间距/水平分布筋布置间距+1 (2)基础水平分布筋根数=在基础部位布置间距小于等于500且不小于两道水平分布筋与拉筋见平法04G101-3P32/45/设计另行给定 竖向钢筋 在03G101-1P48剪力墙墙身竖向分布钢筋连接构造中, (1)当各种抗震等级竖向钢筋采用绑扎连接时,竖向钢筋伸出楼地面,基础地面的距离大于等于0; (2)当各种抗震等级竖向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时,竖向钢筋伸出楼地面,基础地面的距离大于等于500。如下示意图。 (一) 基础层插筋 长度=基础高度-保护层+基础底部弯折+伸出基础顶面外露长度+与上层钢筋连接(如采用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注:其中弯折长度的取值如下图,来自04G101-3P32。 (二) 中间层构造(变截面连续通过) 中间层竖向钢筋的长度=层高-露出本层的高度+伸出本层楼面外露长度+与上层钢筋连接(如采用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三)顶层构造 顶层竖向钢筋的长度=层高-露出本层的高度-板厚+锚固lae(la) (四)中间层(变截面)插筋 (1)墙身变截面插筋长度=1.5LAE+本层露出长度+与上层钢筋进行搭接(如采用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2)墙身变截面下层竖向钢筋长度=层高-下层钢筋露出长度-板厚+锚固lae(la) (五)竖向钢筋根数 墙身竖向分布钢筋根数=墙身净长-1个竖向间距(或2*50)/竖向布置间距+1 拉接钢筋 长度=墙厚-2*保护层+2*11.9*d+2*d 根数=(墙面积-门洞总面积-暗柱所占面积-暗梁面积-连梁所占面积)/(横向间距*纵向间距) (3)墙柱 剪力墙墙柱在03G101-1中按受力的要求分了共10种柱,但我们从预算的角度出发只需考虑两种柱即我们所称的暗柱和端柱。钢筋形式主要是柱纵筋和箍筋。 注:暗柱纵筋与箍筋的构造同墙身竖向筋 端柱、小墙肢的纵筋与箍筋构造同框架柱。 (一)基础层插筋 基础插筋的长度=基础高度-保护层+弯折+基础露出长度+与上层钢筋进行搭接(如采用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注:其中弯折长度的取值如下图,来自04G101-3P32。 (二)中间层(无边截面和变截面连续通过时) 中间层纵筋长度=层高-本层露出长度+上层露出长度+与上层钢筋进行搭接(如采用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三)顶层(与剪力墙竖向筋的顶部构造同) (1)顶层暗柱纵筋长度=层高-露出本层的高度-板厚+锚固lae(la) (2)顶层端柱纵筋构造同框架柱构造(分边中角柱算内外侧锚固长度,见框柱顶层锚固构造) (四)中间层(变截面)插筋 (1)暗柱变截面插筋长度=1.5LAE+本层露出长度+与上层钢筋进行搭接(如采用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2)暗柱变截面下层钢筋长度=层高-下层钢筋露出长度-板厚+锚固lae(la) (3)端柱变截面构造同框柱见03G101-1P38 (五)箍筋构造 (1)基础层柱箍筋根数=在基础内布置间距不小于500且不少于两道矩形封闭非复合箍/设计自行给定 (2)楼层柱箍筋根数=Ceil((墙柱高度 - 2 * (加密长) - (结点高) - 2 * 搭接长) / 箍筋非加密间距) + Ceil((2 * (加密长) + (结点高) + 2 * 搭接长) / 箍筋加密间距)。 注: (1)增加Ceil为取整函数, (2)柱钢筋采用焊接时,搭接长度取为0, (3)加密长度结合平法底层柱根加密取Hn/3,楼层中板上梁下取max(柱长边尺寸(圆柱直径),≥Hn/6,≥500) (4)节点指的是梁柱节点最大梁高 箍筋长度(柱中的基本箍筋形式)同框架柱 (六)拉筋 拉接钢筋长度L := B - 2 * 保护层 + 2*11.9*d+2*d(两个135度弯钩) 数量:N := (上加密区长度 /加密区间距 + 下加密区长度 /加密区间距 +2 * 搭接长/加密区间距+ (层高 –加密区段长) / 非加密区间距) *拉筋的排数 (4)墙身暗梁 暗梁是墙体里面的一条加劲带,暗梁中的钢筋主要有纵筋和箍筋,拉筋。其中暗梁的侧面纵向钢筋长度计算同墙水平分布钢筋。暗梁中的钢筋主要有 (1)暗梁纵筋 (2)暗梁箍筋 (3)暗梁拉筋 纵筋长度 (一)暗梁与端柱相连接 暗梁纵筋长度=暗梁净长+两端锚固 注:(1)暗梁净长指自从柱边开始算 (2)直锚时取Lae;弯锚时取柱宽-保护层+15*d) (二)暗梁与暗柱相连接 暗梁纵筋长度=暗梁的纵筋伸至自身所附墙的端部-两端保护层+两端弯折15*D 箍筋长度和根数 (以双肢箍为例) 长度=(暗梁宽+暗梁高)*2-8*保护层+8*D+2*11.9*d 根数=暗梁净长/暗梁箍筋布置间距+1 拉接钢筋 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2*D 根数=暗梁净长/间距 (5)墙身连梁 剪力墙门洞上方需配置连梁,根据洞口的位置有跨中单洞口连梁,跨中双洞口连梁,墙端部洞口连梁等。连梁中钢筋主要有 (1)连梁纵筋 (2)箍筋 (3)拉筋 纵筋长度 连梁纵筋长度=洞口宽+左右两边锚固(直锚,弯锚) 箍筋长度和根数 中间层连梁箍筋根数=(洞口宽-50*2)/箍筋配置间距+1 顶层连梁箍筋根数(两端为直锚时)=(洞口宽-50*2/箍筋配置间距+1)+(连梁锚固直段长-100/150+1)*2 连梁箍筋的长度=(梁宽 + 梁高 - 4 * 保护层) * 2 + 11.9*D*2+8*D 拉接钢筋 长度= 梁宽-保护层+2*11.9*D+2*D 根数=排数*((洞口宽-100)/间距) (五) 楼梯 楼梯中的钢筋形式主要有: (1)梯板下部纵筋, (2)下梯梁端上部纵筋, (3)上梯梁端上部纵筋, (4)梯板分布钢筋 。。。 以AT为例介绍楼梯钢筋的计算。AT型楼梯钢筋见下示意图: 如果钢筋级别为一级钢筋,则计算公式中需要‘+12.5*d’或‘+6.25*d’数据项。即两端弯勾加上'12.5*d',一端加‘+6.25*d’ (1)梯板下部纵筋长度=梯板斜长+2*梯板厚 梯板下部纵筋根数=(梯板净宽-2*保护层)/梯板纵筋间距+1 (2)下梯梁端上部纵筋长度=梯板斜长/4+梯板厚-保护层+锚固(La) 下梯梁端上部纵筋根数=(梯板净宽-2*保护层)/下端负筋间距+1 (3)上梯梁端上部纵筋长度=梯板斜长/4+梯板厚-保护层+锚固(0.4*La+15*D) 上梯梁端上部纵筋根数=(梯板净宽-2*保护层)/下端负筋间距+1 (4)梯板分布钢筋长度=梯板净宽-2*保护层+ 12.5*D (5) 梯板分布钢筋根数=(梯板斜长-2*保护层)/梯板分布筋间距+1+(梯板斜长/4-2*保护层)/梯板分布筋间距+1】*2 (六)基础构件 (1)基础 基础的配筋有:横向钢筋与纵向钢筋 《简明钢筋混凝土构造手册》P409中提到: 1、当条形基础、基础的宽度或长度≥2500mm时,钢筋长度=宽度或者长度×0.9 2、当条形基础、基础的宽度或长度<2500mm时,钢筋长度=宽度或长度-两个保护层,如下图所示: (2)桩基 桩基础分为预制桩与灌注桩,这两类桩都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桩身与桩护壁,其配筋也比较简单。桩身钢筋主要分为: (1)桩纵筋、 (2)螺旋箍筋 (3)加劲箍、 (4)交叉筋、 (5)圆形箍 1、桩纵筋 桩纵筋的根数由具体设计规定,其长度=桩身长度+伸入承台内的锚固长度,其中“伸入承台内的锚固长度”由设计规定。 2、螺旋箍筋 参看第二章第二节KZ柱的配筋构造相关部分。 3、加劲箍 加劲箍的数量由具体设计规定,其长度=π×(桩直径-保护层×2-桩纵筋直径×2+箍筋直径)+10×箍筋直径。 4、交叉筋 交叉筋的数量由具体设计规定,其长度=桩直径-保护层×2+135°弯钩长度×2。 5、圆形箍 圆形箍又名内环定位箍,其在螺旋箍筋布置范围内每隔1~2m设置一道,且直径≥ф12。 其长度=π×(桩直径-保护层×2+箍筋直径)+10×箍筋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