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 第三单元 第八课 兰亭集序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19:30:16
文档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 第三单元 第八课 兰亭集序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学习目标考点提炼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其序文特点2.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及常见文言句式辨析名词作动词能力目标1.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2.概括归纳文中的观点态度情感目标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知作者]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玡(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
推荐度:
导读[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学习目标考点提炼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其序文特点2.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及常见文言句式辨析名词作动词能力目标1.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2.概括归纳文中的观点态度情感目标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知作者]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玡(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考点提炼
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其序文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及常见文言句式

辨析名词作动词
能力目标1.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概括归纳文中的观点态度    

情感目标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知作者]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玡(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主要作品: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知背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东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致使士大夫人人自危,普遍崇尚老庄思想,追求清静无为,感叹人生无常,在文章中常流露出消极情绪,而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知常识]

(1)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如鲁迅的《〈呐喊〉自序》等。

(2)赠序。古代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3)诗序。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前面的一段序。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乐生痛死这个人所共有的感情,彻底否定了老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表达了一种积极处世的人生态度。

一、阅读第1、2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一] 基础梳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2)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3)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自然界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4)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用来。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作宾语)。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

(1)修

(2)次

(3)觞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

(1)映带左右(名词作动词,环绕)

(2)一觞一咏(名词作动词,喝酒)

(3)足以极视听之娱(动词作名词,眼睛和耳朵)

(4)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浮)

(5)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舒展;使……放开)

(6)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7)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年纪小的人;年纪大的人)

(8)足以极视听之娱(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辨析名词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了宾语,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名词作动词。

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为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为动词。

名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形式:

(1)名词+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主谓结构)。

如: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军”本是名词,用于“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名词+代词。如:名之者谁(《醉翁亭记》)。“名”本是名词,这里用在代词“之”前,活用为动词,是“命名”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

(4)名词用“而”“则”“以”与动词相连接。如: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衣冠”本是名词,用于连词“以”前,这时“衣冠”变为动词,意思为“穿衣服戴帽子”。

(5)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因为“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这里的“罾”字是名词用作动词,作“捕”“捞”讲。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译文: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译文:仰起头可以观览到浩大的宇宙,低下头可以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

(3)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

译文:引清流激湍作为流觞的曲水。

[步骤二] 文意理解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属于“信可乐”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③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④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解析:选C ①交代集会这件事;②兰亭山美,是“乐”之原因;③兰亭水美,是“乐”之原因;④这次集会天美,是“乐”之原因;⑤集会人贤,是“乐”之原因。

6.对这两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段共有六句话,从时间、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受等六方面记叙了这次盛会的状况。

B.“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句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暮春之初”交代了聚会的时间,领起下文由“天”“气”而及下文的“宇宙”。

C.“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景美,是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也是乐。

D.“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

解析:选C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情真;“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为景美。

二、阅读第3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一] 基础梳理

1.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通“趋”,趋向,取向)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2)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

(1)期

(2)以

(3)于

(4)之

(5)因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

译文: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

[步骤二] 文意理解

5.下列选项中能表现出由“乐”到“悲”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解析:选D A、B两项是人很快度过一生的表现;C项是对表现的一个总结。

6.下列语句分编为四组,全能表现作者认为人生“痛”的观点的一组是(  )

①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②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⑤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解析:选D ①表现人生之短;②表现人不同的生活方式;③表现年老来临,兴致不再;④表现时间之短,美景易失;⑤表现人难免一死;⑥表现人应该正确对待人生。排除②⑥即可。

7.对文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

B.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地时光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可以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

C.“不知老之将至”,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为“痛”的感觉。

D.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作者通过这个递进关系的句子,把本段与前两段连成一个整体,使全文意脉相连。

解析:选B “人可以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错,不符合本段内容,本段是表现“人不可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

三、阅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一] 基础梳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所以兴怀

古义:……的原因。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作宾语)。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

(1)致

(2)临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

(1)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是等同的,把……看作相等)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是一样的,把……看作一样)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

译文:不能在心中明白。

[步骤二] 文意理解

5.下列句子中表现作者“生死观”的一句是(  )

A.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C.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解析:选B A项,是作者读古人文章时的感慨;C项,是后人对今人的看法;D项,是作者说后人也会因这篇序文产生自己的感慨。

6.对文段中作者的情感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紧承上段感伤的结尾,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和今人的完全不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

B.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遗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

C.最后一句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

D.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

解析:选A “古人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和今人的完全不相同”错,应是“古人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和今人的完全相同”。

王羲之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到了死亡。这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

观点1:                                    

                                    

                                    

观点2:                                    

                                    

                                    

观点3:                                    

                                    

                                    

答案:观点1: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则是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

观点2:我认为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致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

观点3: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够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的人生是短暂的,好景是易逝的。

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1.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以用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词,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2.使用典故,恰当生动

典故分析
死生亦大矣引用《庄子·德充符》中的“死生亦大矣”来证明快乐比痛苦好,生比死好的观点,颇有说服力

齐彭殇彭、殇分别代表了长寿和短寿,他们的寿命长短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将这两个极端看作一样,自然是荒谬透顶
在写作中巧妙地引用典故,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既使文章典雅风趣、含蓄有致,又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3.借题发挥,立意高远

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他的生死观,并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作者借题发挥带有鲜明的抒情色彩。情缘事发,所以先叙事,前段叙事分两层:前一层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后一层转入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第三段开头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匆匆,此段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便是作者见解的高远之处。

素材主题珍爱生命
[课内·提炼]

通过一次兰亭集会,王羲之感到生命的快乐,也感到生命的可贵。他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认识到混同生死乃虚妄之言,生而为人,决不能忽视生命的长度而毫不珍惜生命,应该努力增加生命的厚度,给生命留下可以纪念的东西。

王羲之把兰亭集会的诗作记录下来,以便与后人进行精神交流,也充分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珍爱。

[课外·拓展]

1.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比尔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眼睛受了伤,视力不断下降,几个月后将完全失明。妻子为了给他能见到光明的日子里留下点什么,决定把家具和墙壁粉刷一遍。油漆匠工作很认真。他虽是断了半只胳膊的残疾人,但他很快乐,一边干活一边吹着口哨。一个星期后他完成了粉刷工作,其间也知道了比尔的情况。比尔对油漆匠说:“你天天那么开心,也让我感到高兴。”算工钱时,油漆匠少算了100美元。比尔不解:“你少算了工钱。”

油漆匠说:“我已经多拿了,一个即将失明的人还这么平静,你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勇气。”

比尔却坚持要再给油漆匠100美元,他说:“我知道了残疾人也可以自食其力,活得很快乐。”

2.情绪万花筒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年轻时体质较差,加上工作紧张,用脑过度,身体十分虚弱,多方求治也不见效。后来,一位名医给他进行了检查。医生并没有给他开药,只送了一句话:“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名医。”法拉第细细品味这句谚语,悟出了其中的奥妙。从此,他经常抽空去看马戏和喜剧。精彩的表演,总是令他开怀大笑。他还到野外和海边度假,调剂生活,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久而久之,法拉第的身体逐渐地康复了。

3.名言警句

(1)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的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孟德斯鸠

(2)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罗丹

(3)假如你觉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不要去指责生活,而应该指责你自己。——里尔克

(4)生命是美好的,一切物质是美好的,智慧是美好的,爱是美好的!——杜伽尔

(5)人生就像打橄榄球一样,不能犯规,也不要闪避球,而应向底线冲过去。——罗斯福

(6)人生是要活的,必须活得兴致勃勃,充满好奇心,无论如何也决不要背对着生活。——安娜·罗斯福

(7)有理想、充满社会利益的,具有明确目的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和最有意义的生活。——加里宁

(8)即使断了一条弦,其余的三条弦还是要继续演奏,这就是人生。——爱默生

[运用·点拨]

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会有很多的不如意,但这也只能算我们生命里的一个个挫折。挫折只会教导我们,不会让我们在朦胧的生命里迷失方向。我们要从乐观的角度去看每一个问题,挫折与痛苦只会引导我们走向光明之路。只要我们珍爱生命,我们就可以得到所想要的东西。只要我们不荒废生命,这样的生命对我们来说就是有意义的,这样的生命也是长久的。

文档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 第三单元 第八课 兰亭集序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学习目标考点提炼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其序文特点2.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及常见文言句式辨析名词作动词能力目标1.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2.概括归纳文中的观点态度情感目标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知作者]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玡(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