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隔震结构设计-实例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19:28:19
文档

隔震结构设计-实例

隔震结构工程设计1工程概况某商业办公楼,地上6层,首层5.1m,其余层高度皆为3.6m,总高24.6m,隔震支座设置于基础顶部。上部结构为钢框架结构,楼盖为普通梁板体系,基础采用基础。丙类建筑,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0.15g,场地类别Ⅱ类,地震分组第一组,不考虑近场影响。表1.1上部结构重量及侧移刚度层号重力荷载代表值(KN)侧移刚度(KN/mm)17760815277607963776079776079657760796651007962初步设计2.1是否采用隔震方案(1)不
推荐度:
导读隔震结构工程设计1工程概况某商业办公楼,地上6层,首层5.1m,其余层高度皆为3.6m,总高24.6m,隔震支座设置于基础顶部。上部结构为钢框架结构,楼盖为普通梁板体系,基础采用基础。丙类建筑,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0.15g,场地类别Ⅱ类,地震分组第一组,不考虑近场影响。表1.1上部结构重量及侧移刚度层号重力荷载代表值(KN)侧移刚度(KN/mm)17760815277607963776079776079657760796651007962初步设计2.1是否采用隔震方案(1)不
隔震结构工程设计

1工程概况

某商业办公楼,地上6层,首层5.1m,其余层高度皆为3.6m,总高24.6m,隔震支座设置于基础顶部。上部结构为钢框架结构,楼盖为普通梁板体系,基础采用基础。丙类建筑,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0.15g,场地类别Ⅱ类,地震分组第一组,不考虑近场影响。

表1.1 上部结构重量及侧移刚度

层号重力荷载代表值(KN)

侧移刚度(KN/mm)

17760815
27760796
37760796
47760796
57760796
65100796
2 初步设计

2.1是否采用隔震方案

(1)不隔震时,该建筑物的基本周期为0.45s,小于1.0s。

(2)该建筑物总高度为24.6m,层数6层,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3)建筑场地为Ⅱ类场地,无液化。

(4)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未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

以上几条均满足规范中关于建筑物采用隔震方案的规定。

2.2确定隔震层的位置      

隔震层设在基础顶部,橡胶隔震支座设置在受力较大的位置,其规格、数量和分布根据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应保持稳定,不宜出现不可恢复的变形。隔震层橡胶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宜出现拉应力。

2.3隔震层上部重力设计 

上部总重力为如表1.1所示。

3 隔震支座的选型和布置

  确定目标水平向减震系数为0.50,进行上部结构的设计,并计算出每个支座上的轴向力。根据抗震规范相应要求,丙类建筑隔震支座平均应力不应大于15MPa,由此确定每个支座的直径(隔震装置平面布置图如图1.1所示,即各柱底部分别安置橡胶支座)。

图1.1 隔震支座布置图

3.1确定轴向力

竖向地震作用                          =19261kN

柱底轴力设计  

中柱柱底轴力                        

边柱柱底轴力                        

3.2确定隔震支座类型及数目

中柱支座:LRB600型,竖向承载力2673KN,共20个。

边柱支座:LRB600型,竖向承载力2673KN,共20个。

其支座型号及参数如表3.1。

表3.1 隔震支座参数

型号标准竖向荷载

竖向刚度

水平性能

屈服后刚度kN/mm

屈服力kN

等效刚度kN/mm

等效阻尼比%

LRB600267332111.236622.3124
4 水平向减震系数的计算

多遇地震时,采用隔震支座剪切变形为50%的水平刚度和等效粘滞阻尼比。

由式

由式         

     。

由式             

   。

       

       

由式       

             

即水平向减震系数满足预期效果。

5 上部结构计算

5.1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非隔震结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由式            

     

5.2隔震层分布的层间剪力标准值

由式               

                 

计算层间剪力标准值,其结果见表5.1。   

表5.1上部结构层间剪力标准值

层数/kN

/kN

/kN

/kN

65548.3829785.652023.40368.82275.36
55600.45380.45380.45
457.86400.65781.10
36095.78414.101195.20
26095.78414.101609.30
16095.78414.102023.40
5.3上部结构层间位移角

表5.2上部结构层间位移角

层数/KN

侧移刚度(KN/mm)

层间位移(mm)

层高

(mm)

层间位移角限值
6275.365970.5839001/311/550
5380.455970.39001/5650
4781.105971.3139001/2752
31195.205972.0039001/1799
21609.305972.7039001/1336
12023.405973.0051001/1207
由表5.2可知,上部结构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6 隔震层水平位移验算

罕遇地震时,采用隔震支座剪切变形不小于250%时的剪切刚度和等效粘滞阻尼比。

6.1计算隔震层偏心距

本结构和隔震装置对称布置,偏心距=0。

6.2隔震层质心处的水平位移计算 

根据场地条件,特征周期为。

由式                 

            

由式           

             

由式              

             

设防烈度7度(0.15g)罕遇地震下。

由式       

         

6.3水平位移验算(验算最不利支座) 

本工程隔震层无偏心,对边支座。

由式             

       

验算支座LRB600                         

故支座变形满足要求。

文档

隔震结构设计-实例

隔震结构工程设计1工程概况某商业办公楼,地上6层,首层5.1m,其余层高度皆为3.6m,总高24.6m,隔震支座设置于基础顶部。上部结构为钢框架结构,楼盖为普通梁板体系,基础采用基础。丙类建筑,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0.15g,场地类别Ⅱ类,地震分组第一组,不考虑近场影响。表1.1上部结构重量及侧移刚度层号重力荷载代表值(KN)侧移刚度(KN/mm)17760815277607963776079776079657760796651007962初步设计2.1是否采用隔震方案(1)不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