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论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与课堂教学改进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19:27:30
文档

论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与课堂教学改进

《论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与课堂教学改进》——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政治课教材中的运用作者:张忠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1711:56:47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6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概括与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但以学习者易懂的通俗语言呈现。设计先行组织者可以改进教材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提高教材的可懂度和教师口授教材的可懂度,以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一、运用陈述性组织者组织教材,有助于知
推荐度:
导读《论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与课堂教学改进》——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政治课教材中的运用作者:张忠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1711:56:47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6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概括与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但以学习者易懂的通俗语言呈现。设计先行组织者可以改进教材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提高教材的可懂度和教师口授教材的可懂度,以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一、运用陈述性组织者组织教材,有助于知

《论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与课堂教学改进》
——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政治课教材中的运用

作者:张忠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17 11:56:47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6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概括与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但以学习者易懂的通俗语言呈现。设计先行组织者可以改进教材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提高教材的可懂度和教师口授教材的可懂度,以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一、运用陈述性组织者组织教材,有助于知识的综合贯通。

先行组织者可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设计陈述性组织者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从而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当所学的新命题包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几个已知概念时,形成上位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关系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这时就可以设计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的组织者。让学生先学习这一组织者,以便获得一个可以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这样的组织者就是陈述性组织者。由于陈述性组织者通过移植一些适当的组织者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因而加强了其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这就使学生的认识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较大的受控性和较好的系统性,从而有助于所学知识的综合贯通。例如:在讲高二《思想政治》“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框时,教材的组织结构是先介绍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的变化发展,然后得出结论:世界是变化发展的,最后才给出发展的定义。但由于在学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这一新材料时,学生认知结构中并没有“发展”的概念,因而他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为什么都是“发展”的,就感到难以理解,无从把握。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因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能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因而不能把将要学习的新观念与起固定作用的旧观念组织起来,使新知识与其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这就增加了学生理解教材的难度。我先向学生呈现可起引导作用的材料:什么是发展,在学生理解、掌握发展概念之后,再向他们呈现具体材料,即以大量翔实的事例,并结合教材内容,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到人类思维的各个方面,紧紧围绕发展概念去分析说明,为什么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通过运用组织者技术,在学生已知的知识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使他们形成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怎样运用发展观点去观察分析问题”这样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比较牢固的认知结构,从而加深了他们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

二、采用比较性组织者呈现教材,能提高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运用比较性组织者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的比较,进而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具体来说,就是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但原有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学生难以应用,或者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这时,就可以设计一个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的组织者,这种组织者就是比较性组织者。例如:在讲高一《思想政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框时,对教材出现的市场经济概念,不少学生出现了认知误差,他们搞不清楚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什么关系,学生之所以出现认知误差,是因为在他们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可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但由于他们对商品经济概念的掌握不清晰、不巩固,因而在学习市场经济这一新知识时,原有的概念就对新知识的理解产生干扰或抑制作用,影响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先和学生一起复习了商品经济概念,然后向学生呈现比较性组织者:“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异同”,并要求学生指出新知识“市场经济”与原有知识“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如何。由于这一比较性组织者将学生正在学习的新材料与其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进行了明确而清晰的联系,就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接纳新的知识提供了观念支架,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三、运用具体模型作为先行组织者,能使教材脉络更加清晰。

运用具体形象化的模型(如实物、符号或图式)作为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因为具体模型直观、形象,它通过类比方式呈现教材,使教材知识间的脉络更加清晰,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教材体系的把握和理解。例如:在讲高一《思想政治》 “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一框时,针对教材内容较细、头绪较多、学生不易理清脉络的实际,我采用了具体模型组织者技术。我先把本框内容中最关键的词汇、术语抽出来,将它们组织成一个网络图,即用框图、箭头和连线表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这一图式(组织者)向学生呈现,并要求学生参照网络图式,结合教材内容,用自己的术语来表达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这一组织者图式对教材的呈现简洁明了,清晰地反映了这些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联系,因而促进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少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参照组织者框架,准确地表述出三者间的关系,这样,借助具体模型组织者,通过图式,帮助学生较好地把握了教材体系,巩固了所学知识。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新材料感到脉络较多、不易把握时,运用具体模型组织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以直观、形象的形式重现教材内容,能使学生较好地理清教材线索,把握新材料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促进知识的学习、保持和迁移。

文档

论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与课堂教学改进

《论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与课堂教学改进》——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政治课教材中的运用作者:张忠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1711:56:47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6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概括与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但以学习者易懂的通俗语言呈现。设计先行组织者可以改进教材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提高教材的可懂度和教师口授教材的可懂度,以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一、运用陈述性组织者组织教材,有助于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