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药物的临床使用过程中,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光敏反应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由于光敏反应对于光敏性皮肤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必须要引起大家的重视。本文阐述了药物光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临床表现及研究概况,并对药物光敏反应的防治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健词:药物;光敏反应;光毒性;光变态
药品既有预防、治疗疾病,消除身心病患,维护人体健康的作用,同时也能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不良反应,也就是说药品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药品的临床使用过程中,
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对于药物的特殊的不良反应—光敏反应,相关的文献报道较少。近年来,药物所导致的光敏反应的事件时有发生,故对药物光敏反应的发生机理及其防治办法作一探讨。
1 药物的光敏反应
药物的光敏反应是用药后,机体暴露于阳光中,皮肤对光线产生的不良反应,包括光毒性反应和光变态反应两大类。光毒性反应系指药物吸收的紫外光能量在皮肤中释放,导致皮肤损伤。光毒性反应是一种非免疫性反应。任何个体只要存在某种光敏物,再经过适当波长(UVA或UVB)和时间的光照后即可发生反应。皮肤暴露部位呈日晒斑或日光性皮炎症状:刺痛感、红斑、水肿甚至水疱、大疱,继之脱屑、色素沉着,甚至可发展到非照射部位。发病急,病程短,消退快,病变主要在表皮。此是由于光敏物到皮肤后,因光动力作用而发生能量传递,产生光化学反应所致。而光变态反应是一种迟发性变态反应,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的人,系指药物吸收光能后呈激活态,并以半抗原的形式与皮肤中的蛋白结合,形成的药物-蛋白质结合物(全抗原)经表皮的郎格尔汉斯细胞传递给免疫活性细胞,引起过敏反应的作用。病情反复发作,病变部位主要在真皮。前者的发病时间通常较短,一般在光照24h左右或更短时间内即可发生,而后者的发病时间则相对较长,且有一定的潜伏期[1-2]。光毒性反应与光变态反应临床上不易区分,两者之间可相互转变,也可以同时并存。
2 光敏反应产生的机制
2.1 光毒性反应的机制:光毒性是致光敏剂吸收光量子后,再将能传递给周围分子,引起细胞损害。按其致病和对氧的依赖性可分为氧依赖性和非氧依赖性。目前认为光毒作用的靶位点可能是细胞膜、细胞器以及DNA,补体在此作用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2 光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目前用动物试验已证明,用光接触致敏或系统给药引起光变态反应的动物的淋巴细胞进行被动转移试验均获得阳性反应,从而进一步证明光变态反应是一种由淋巴细胞介导的延迟性超敏反应。
3 引起光敏反应的药物 可引起光敏反应的药物主要包括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类、磺酰脲类、利尿药、吩噻嗪类、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及局部用药等。可致光毒反应的药物有胺碘酮、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药。而噻嗪类和苯佐卡因常可引起光变态反应。挪威的一项报告显示在799份皮肤不良反应报告中有例(8%)为光敏反应[3]。
3.1 喹诺酮类抗菌药 据统计,临床上沙星类抗生素导致光毒性反应的发生率为0.1%—3%,主要表现为在光照皮肤处出现红肿、发热、瘙痒、疱疹等症状。美国临床试验发现,在1585名使用沙星类抗生素的患者中,有126名发生了光毒性反应,有人口服一次即可发生。这类药物有包括诺氟沙星、氟罗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司帕沙星、培氟沙星等。一般而言,氟喳诺酮类药物的光毒性反应程度为克林沙星>司帕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曲伐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
3.2 四环素类抗菌素 该类药物引起的光敏反应类似于轻至重度烧伤。患者可出现红斑、水肿、丘疹、荨麻疹,甚至起泡。使用去甲金霉素的光敏反应发生率尤其高。可引起光敏反应的其他四环素类药物为金霉素、强力霉素、土霉素、甲烯土霉素、二甲胺四环素。但四环素本身光敏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3.3 非甾体抗炎药 据报道,非甾体抗炎药也能引起光毒性反应。对吡罗昔康的反应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在治疗的早期就出现光毒性反应,而有些患者在治疗14d以后才出现。萘普生可出现假卟啉症反应,表现为早期挫伤、手和脚的疤痕、水泡及皮肤脆弱。有关布络芬和舒林酸的光毒性反应报道很少。
3.4 噻嗪类利尿药 目前我国常用的含有噻嗪类利尿药的药物有:双氢克尿塞、珍菊降压片、复方降压片、常药降压片、开富特(复方卡托普利)、复哌嗪片、复方罗布麻片。文献报道噻嗪类所致的光敏性皮肤损害的形态多种多样,可表现为红斑、皮炎,、红斑狼疮样反应、苔藓样斑块和瘀点瘀斑[4]。
3.5 中药和中成药 目前报道的不多,可引起光敏感反应的药物有:连翘、竹黄、前胡、三九胃泰、补骨脂,马齿苋,紫云英等[5]。
4 光敏反应的预防和治疗 光敏反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具有
各体差异性,有的人在短暂接触光线后就可能出现水疱,但大多数人的症状比较轻微,甚至难以察觉。一般来说,易发生光敏反应的人群为:皮肤娇嫩者、因痤疮正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少儿、老人、女性,以及人体免疫缺陷病、红斑狼疮、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
4.1 光敏反应的预防 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避免光敏反应的损害。①用药前询问患者是否有光敏反应史,有光毒反应史者要慎用此类药物;②给患者宣传用药防护知识,如告知患者在用药期间及停药后5d内,应该尽量避免过度暴露于阳光中,可采取一些屏蔽阳光,尤其是UVA和UVB的措施,以减少光敏反应的发生;③调整给药时间,避免日光照射。如培氟沙星在晚上睡前给药,可以减少光照量以保证用药期间的安全性,减少光敏反应的发生。
4.2 光敏反应的治疗 一旦发生光敏反应,应该要立即停药,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①做好患者的心理辅导,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绪及心理负担,为疾病早日痊愈创造基础。②对于症状较轻者,迅速将患者置于阴暗处,避免阳光照射,给予抗组胺类进行治疗,若出现小水泡,可用1%庆大霉素湿敷[6]。③对重症患者,立即停药后要给予抗过敏治疗。对于严重的光毒性反应,局部或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口服抗组胺药可缓解有关症状。④饮食控制。本病属湿热证、饮食上宜以清热、生津、养阴为原则,饮食宜清淡,忌油腻,宜食寒凉、平性食物,忌食温燥伤阴的食物 此类病人均需忌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病人因水疱破馈.渗液较多,蛋白质消耗较大.故应鼓励病人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有营养的饮食[7]。如适当补充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是多种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A元,具有抗过敏作用,国外已用其治疗红细胞源性原卟啉症。β胡萝卜素对人体有营养价值,无毒且有防癌作用,如与消炎痛和抗组胺药合用,期望能获得更满意的临床效果[8]。⑤中药治疗。根据中医理论采用凉血解毒祛风利湿法,选用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葎草,除湿解毒药龙葵、蜀羊泉、黄芩,祛风通络活血药忍冬藤,加凉血活血之品生地、紫草、虎杖组方,达治疗目的[9]。⑥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与龙胆泻肝丸口服结合治疗。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50ml+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静滴,1次/d),并口服龙胆泻肝丸,剂量为每次6g,3次/d[10]。
5 讨论 药物引起皮肤光敏反应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患者、医生和药厂已开始重视药物的光敏性,国外正试图将药物光敏性的检测列入药品毒性试验的一部分。对于能够引起光敏反应的药物,在临床使用时,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光敏反应史;药师在调配处方时,应该要详细地向患者说明使用此类药物的注意事项,从而避免药物光敏反应的发生,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
参考文献:
1方翼,王睿,周筱青.司帕沙星的光毒性和心脏毒性[J].药学报,2004,20(4):286-288
2张婷,屠曾宏.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光遗传毒性[J].癌变、畸变、突变,2003,15(2):125
3卜秀玲,梁敏,刘英.药物不良反应—光敏反应[J].中国药事,2003,17(11):716-717
4马莉,廖康煌,阎春林.噻嗪类利尿药所致光敏感性皮炎22例临床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1,30(5):299-300
5方岚,陈林芳.药物致光敏感性和光毒性反应[J].儿科药学杂志,2004,10(2):11
6汪细和,王世平.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光毒性[J].医药导报,2004,23(8):607-608
7杨静颖.光毒性皮炎的护理[J].黑龙江护理杂志,1999,5(9):76-77
8王耐勤,刘彤,赵雅丽,孟松娘.β胡萝卜素对皮肤光敏反应的对抗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0,6(4):260-263
9 冯国强,宋瑜,李咏梅.中药治疗30例光敏性皮肤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2(1):43
10 于艳涛.丹参注射液与龙胆泻肝丸结合治疗光敏性皮肤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3):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