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优质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19:26:54
文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优质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优质教案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以及娱乐和传统节⽇上的新的发展和特点。了解宋元时期宋词、元曲的代表⼈物及发展成就。了解或掌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过程与⽅法1.搜集有关宋元都市⽣活的历史资料,逐步学会阅读、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形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2.对优秀宋词作品进⾏分析和讨论,提⾼对作品的鉴赏能⼒;充分利⽤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的观察⼒,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情感、态度与
推荐度:
导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优质教案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以及娱乐和传统节⽇上的新的发展和特点。了解宋元时期宋词、元曲的代表⼈物及发展成就。了解或掌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过程与⽅法1.搜集有关宋元都市⽣活的历史资料,逐步学会阅读、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形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2.对优秀宋词作品进⾏分析和讨论,提⾼对作品的鉴赏能⼒;充分利⽤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的观察⼒,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情感、态度与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优质教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以及娱乐和传统节⽇上的新的发展和特点。了解宋元时期宋词、元曲的代表⼈物及发展成就。了解或掌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过程与⽅法

1.搜集有关宋元都市⽣活的历史资料,逐步学会阅读、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形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

2.对优秀宋词作品进⾏分析和讨论,提⾼对作品的鉴赏能⼒;充分利⽤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的观察⼒,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宋元⽂化的繁荣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民的聪明才智。这时期⽂学艺术⾼度发展,留给后⼈的不仅是⼀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是⼀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如李清照和⾟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汉卿同情⼈民疾苦的情结等。

重点

宋词、元曲。

难点

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繁荣的原因。

《唐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图⽚、《清明上河图》中的⽡⼦图⽚等、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新课

【导⼊⼀】

每年春节,开封城内红红⽕⽕年味⼉浓,这⾥成了欢乐的海洋。热闹⾮凡的庙会,原汁原味的民俗⽂化节,璀璨夺⽬的⼤宋上元灯会……让游客尽享⼤宋年⽂化的⽆穷魅⼒,在喜庆、祥和、热闹的节⽇氛围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主探究:假如你⽣活在宋代都城开封,有朋友来访,你打算怎样宴请他们?你⼀定会给他们介绍开封城的风⼟⼈情和奇闻轶事吧!

【导⼊⼆】

《清明上河图》中有这样⼀个场景:⼀家馒头店铺门⼝放着⼀只⽊桶,⾥⾯是堆得满满的准备出售的馒头。—个⼩贩放下担⼦,掏出钱买馒头,店⼩⼆拿着馒头正要递给他。如此⽣动

的画⾯,反映的只是北宋东京(开封)街头⽣活的⼀个侧⾯。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宋元时期⼈们的都市⽣活是怎样的吗?

●新课讲解⼀、繁华的都市⽣活

宋元时期有很多⼤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化、教育等⽅⾯⼗分发达,⽽且在社会⽣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1.闻名世界的⼤都市

师:宋元时期在当时世界上著名的⼤都市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回答。

材料据估计,汴京⼈⼝最⾼达150万以上,⽐唐朝⾸都长安的⼈⼝多1/3;临安⼈⼝最多达120万。现代学者周继中在论⽂《元⼤都⼈⼝考》中认为,元朝中后期元⼤都城中的⼈⼝超过110万。

⽣: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和元朝时的⼤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都市。

师:下⾯我们就以北宋开封的⼤相国寺为例,来了解⼀下宋代都市的繁华。

2.北宋开封的⼤相国寺的繁华

宋代相国寺建筑宏伟豪华。作为佛寺,极其热闹,在这⾥定期举⾏庙会。相国寺庙会,既是⼤型的定期交易市场,也是⼤型的⽂化娱乐集市。每逢庙会,远近四⽅的商⼈汇聚到这⾥,出售货物。

师引导学⽣结合图⽚和课本内容,总结得出:

(1)⼤相国寺场地宽阔,可容万⼈,每⽉举办多次庙会。

(2)寺庙内外⼈流如潮,进⾏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

(3)元宵节时,相国寺的⼤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吸引着众⼈前来观赏,热闹⾮凡。

师:⼤相国寺反映出北宋开封的繁华景象。

3.⽡⼦

师:(1)⽡⼦产⽣的原因有哪些?

(2)⽡⼦的功⽤是什么?

(3)⽡⼦⾥有哪些活动?

⽣:(1)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市民的⽂化⽣活也丰富起来。

(2)⽡⼦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称为“勾栏”。

(3)娱乐活动有说书、唱曲、演杂剧、耍杂技、表演蹴鞠;商业活动有卖饮⾷、药材、古玩、字画的,还有剃头、相⾯、算卦的。师:⽡⼦和勾栏的出现,反映出宋代⽂化⽣活的丰富,同时也说明宋代城市的繁华。

出⽰图⽚:

师:上述图⽚呈现出勾栏中娱乐的活动,反映出宋代⽂化⽣活的丰富。

4.杂剧

(1)元朝杂剧的地位怎样?

(2)杂剧包含的内容有哪些?

(3)杂剧演出的场所有哪些?

(4)说说杂剧形成、兴盛及扩展的情况。

⽣:(1)杂剧是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

(2)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戏等技艺在内。

(3)在⼤城市和地⽅郡⾢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舍等场所进⾏演出。

(4)形成于宋代,元朝建⽴后,元杂剧在以⼤都为中⼼的北⽅地区兴盛起来。元朝南北统⼀后,元杂剧传⼊南⽅,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民众所喜爱。

师:在宋代,丰富多彩的⽂化⽣活不仅体现在娱乐活动中,还体现在节⽇的风俗习惯中。

5.节⽇与风俗

(1)今天的传统节⽇有哪些在宋代已经有了?

(2)流传⾄今的节⽇习俗有哪些?

(3)请你说出今天的春节和宋代的元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

⽣:(1)今天的传统节⽇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其中最受重视的是春节,在宋代称为元旦。

(2)⼀些节⽇的习俗,如春节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吃粽⼦、赛龙⾈等,⼀直流传⾄今。

(3)古代传统节⽇:

元旦:(现在的春节)正⽉初⼀。中国民间最盛⼤的节⽇。

①放爆⽵②吃年饭、饮屠苏酒③更⾐拜年④贴春联,贴门神⑤换新桃符

现在过春节:

①放爆⽵②吃年夜饭,饮酒③更⾐拜年④贴春联,贴门神⑤除⼣守岁看春晚⑥包饺⼦

师:宋朝元旦和今天的春节相同点更多⼀些,这就说明我们今天的传统节⽇是从古代承袭⽽来,并加⼊了许多新的元素。

(4)民族节庆应该如何继承呢?让我们来⼤胆创新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味地复古,呆板地保护,绝不是我们的最佳出路。在保留民族特⾊内涵的基础上应该不断创新形式,创新载体。所以不是保护春节,⽽应该是发展春节。

师:宋代⼈民⽇常⽣活的⽅⽅⾯⾯是宋代⾼度发达的社会⽂明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个经济发展、⽂明发达的时期。

⼆、宋词元曲

师:苏轼的《念奴娇·⾚壁怀古》属于什么⽂学体裁?

师:是⼀⾸词。诗与词的不同在形式上表现为诗的句式很整齐,或五⾔,或七⾔,⽽词的句式长短不⼀,⽐较⾃由多变。宋朝是词最为繁荣的时期。

1.宋词

(1)词是什么?词的出现和流⾏分别在何时?

词是⼀种新体诗歌;词在唐朝时已出现;经过五代到两宋,词得到很⼤发展;词成为宋代主要的⽂学形式。

(2)宋代的著名词⼈有哪些?

⽣:苏轼、李清照、⾟弃疾。

(3)介绍三位词⼈的⽣活时代及词的特点。

①苏轼的简介:

苏轼(1037-1101),字⼦瞻,⼜字和仲,号“东坡居⼠”,眉州眉⼭(今四川眉州)⼈,是北宋著名⽂学家、书画家、散⽂家和诗⼈。豪放派代表⼈物。

与苏轼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是另⼀种风格。

②李清照的简介:

号“易安居⼠”,南宋杰出的⼥⽂学家,⼭东济南⼈,是婉约派词⼈,历史上与济南历城⼈⾟弃疾并称“济南⼆安”。她⽣活在两宋之交,前期由于⽣活安定舒适,题材多为闺情⼀类;后期由于⾦兵南下,亲遭战乱,题材多为凄凉⾝世,怀念中原故⼟。

南宋虽然偏安江南,但在词的⽅⾯也颇有成就,其代表⼈物为⾟弃疾。

③⾟弃疾的简介:

⾟弃疾(1140-1207),南宋词⼈。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历城(今⼭东历城)⼈。与苏轼齐名,并称“苏⾟”。⼀⽣关⼼抗⾦事业,曾参加过抗⾦义军,多次上书要求恢复中原,但未被采纳。

④师对宋词进⾏⼩结:

代表⼈物朝代代表作词风

共同

情怀

苏轼北宋《念奴娇·⾚

壁怀古》

《⽔调歌

头·明⽉⼏时

有》

达到“⽆意不可⼈,⽆事不可

⾔”的境界,豪

迈奔放

爱国主义情怀

李清照两宋

之交

《如梦令·昨

夜⾬疏风骤》

《声声慢·寻

寻觅觅》

委婉含蓄、清新

淡雅

⾟弃南宋《菩萨蛮·书慷慨激昂,豪迈

疾江西造⼝壁》

《破阵⼦·醉

⾥挑灯看剑》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

2.元曲

(1)元曲是⼀种什么样的⽂学形式?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杂剧把⾳乐、歌舞、动作、念⽩融合在⼀起,成为⼀种综合性的艺术。

师:散曲是⼀种新诗歌,只有清唱,没有动作、道⽩,散曲在句式的长短表达上更为⾃由,更接近⼝语。元曲是⼀种能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因为它不仅在内容上能反映⼈民群众的⽣活,⽽且其表演⽅式也通俗易懂。

(2)师:为什么元朝会出现这种接近⼈民⽣活的艺术形式呢?

⽣:这是元朝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宋⾦以来,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在⼀些⼤城市中,⼯商业发达,⼈⼝众多,⽂化昌盛,为剧作家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也对⽂化⽣活提出需要,所以产⽣了这种来源于⽣活⽽⼜反映⽣活的艺术形式。

(3)师:元代最优秀的剧作家是谁?其代表作是什么?

⽣:元朝戏剧家中最优秀的是关汉卿。他⼀⽣创作⼤量剧本,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与他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朴、王实甫等。马致远、郑光祖、⽩朴、王实甫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家”。

(4)师:宋元⽂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是起点⾼,是在隋唐⽂化⾼度发展基础上的继续发展。⼆是宋元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为⽂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宋朝结束了晚唐及五代⼗国割据长期混战的局⾯,农业、⼿⼯业和商业都有显著提⾼,城市空前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的统⼀,疆域空前辽阔,对外海陆交通空前发达。中外经济⽂化交流⼗分频繁。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材料⼀王安⽯当政,推⾏新法,司马光极⼒反对,其意见不被采取,乃求外任。熙宁三年(1070),以端明殿学⼠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改判西京(今河南洛阳东)御史台。从此居洛阳⼗五年,六任闲职,皆以书局⾃随,专意编纂《资治通鉴》。

——摘编⾃《中国⼤百科全书》材料⼆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叙事上起周威烈王⼆⼗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详略得宜,史料翔实,⽂笔简洁。以述事论⼈为主,兼及制度、⽂化、地理、民族,为⼀部极好的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在书中对⼀些王朝的兴亡或帝王的成败多所评论,虽以儒家正统观点为指归,但其批妄疾恶、倡导明治的精神,在封建社会中是有积极意义的。

——摘编⾃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师:根据上⾯的介绍,在教材中寻找有关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内容。

⽣: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资治通鉴》这⼀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称为“史学两司马”。

师⼩结:

本课向我们展⽰了宋元时期的社会⾯貌,介绍了宋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物质和⽂化⽣活,反映了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阐释了经济的发展与⼈们⽣活的密切关系。宋元时期⽂化灿烂,⽂

学⽅⾯,词和戏曲在这⼀时期发展成熟,并产⽣了许多精彩的作品。⾯对祖国优秀⽽悠久的⽂化与传统,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奋发努⼒,振兴祖国。

本课主要是以教材为依托,从学⽣的实际⽣活出发,教学贴近学⽣的⽣活并尽⼒与现实有机结合,让学⽣体验⼀种真正“有⽣活”的历史,从⽽使学⽣感受到历史是亲切的、触⼿可及的、有益的,让历史课堂迸发出⽣命的活⼒。基于这⼀教学理念,通过学⽣⾃主、合作、探究,引导他们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让学⽣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与学⽣共同感受宋代社会⽣活的丰富多彩和⽂学艺术的突出成就。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

1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物;知道史学家司马光和史学名著《资

治通鉴》

过程与⽅法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宋朝⼤都市的繁华和市民⽣活的丰富多彩;通过史料研习,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搜集宋词名篇、元曲代表作

节选,体会其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和城市⽂化繁荣;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学艺术的奇葩【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教学难点:宋元繁荣的都市⽣活和宋词、元曲出现的原因。

2教学过程

⼀、导⼊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吗?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师:中国⼈最看重的传统节⽇是哪个?

⽣:春节。

师:⼈们在春节⾥都有哪些习俗?

学⽣畅所欲⾔(吃、穿、⾏、娱乐等⽅⾯)

师:好,刚才⼏个同学从办年货、吃年饭、放爆⽵、拜年等⽅⾯讲述了我们过年的情景。那么,宋朝时⼈们⼜是如何过春节的呢?和我们现在⼀样吗?让我们⼀起⾛进历史,体会宋元时期的都市⽣活和⽂化。

⼆、新课讲授

⽬标导学⼀:繁华的都市⽣活

1.阅读教材“繁华的都市⽣活”⼀⽬,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

2.⽡⼦见闻记(⾓⾊体验,感悟东京社会⽣活的丰富多彩)

师:如果你是北宋东京的⼀个市民,你最喜欢去哪⾥娱乐?

⽣1:相国寺,那⾥热闹⾮凡。

⽣2:⽡⼦,那⾥吃喝玩乐什么都有。

师:在宋代,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那么,请你们说说,在⽡⼦⾥,你都看到了什么?

⽣1:我看到了⼩吃摊点、饭馆、茶楼、商铺,有卖药材、字画的,还有剃头的、算卦的。

⽣2:在勾栏内,我看到了各种艺⼈卖艺谋⽣,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还有表演杂技、舞蹈的。

⽣3:商店门前悬挂的⼴告旗⼦迎风飘扬,我是在《清明上河图》上看到的。

师:在⽡⼦内,你会听到什么?

⽣1:商贩的各种吆喝叫卖声。

⽣2:说书、杂剧演唱声。

⽣3:车马声、驴叫声、讨价还价声……

师:⾯对此情此景你想到了什么?

⽣1:我想到了北宋城市的发达,商业市场的繁荣。

⽣2:我想到了社会的安定,⼈民的悠闲。

⽣3:我想到了当时⽂化娱乐的丰富,⼈民对精神⽣活的追求。

师:热闹繁华的⽡⼦和勾栏,确实给当时的⼈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活,就连我们都不禁羡慕起来。现在,我希望⼤家进⼀步想想,这样的⽣活与当时社会的哪些因素有关呢?(分⼩组讨论,然后发⾔)

⽣1:因为城市⼈⼝多,经济⽂化发达,商业贸易繁荣。

⽣2:因为市民阶层壮⼤,对⽂化娱乐⽣活的需要多样。

师⽣共同总结:商业繁荣、⼈民⽣活⽔平提⾼、市民阶层壮⼤,归根结底,都与当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分不开。

3.图⽚展⽰

杂剧演员

4.学⽣根据图⽚和教材抢答宋元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提⽰:杂剧。

5.学⽣抢答图⽚展⽰的是什么节⽇。在宋元时期还有什么节⽇?提⽰:春节(宋代叫元旦)。还有元宵节、中秋节等。

6.你知道以下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吗?

明⽉⼏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

提⽰:依次为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

⽬标导学⼆:宋词

1.经典展⽰

念奴娇·⾚壁怀古

苏轼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故垒西边,⼈道是,三国周郎⾚壁。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如画,⼀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扇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华发。⼈⽣如梦,⼀尊还酹江⽉。

2.阅读教材,了解宋词相关内容,教师简要介绍词的基本情况。

⽬标导学三:元曲

1.阅读教材,了解元曲相关内容。

提⽰: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杂剧把⾳乐、歌舞、动作、念⽩融合在⼀起,成为⼀种综合性的艺术。

2.学⽣抢答元曲的代表⼈物。

提⽰:(1)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他的代表作是《窦娥冤》。(2)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朴、王实甫等。(3)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朴四⼈,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家”。

⽬标导学四: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1.阅读教材“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了解其基本情况。

提⽰: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编写,是⼀部编年体通史,共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2.学⽣根据教材回答《资治通鉴》的地位。

提⽰: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称为“史学两司马”。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起去宋元时代感受了⽓象万千的都市⽣活。在宋元时代,⽂学领域的主要成就是宋词和元曲。⽣活在今天的我们,在社会物质⽣活极其丰富的条件下,应该树⽴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培养社会责任感!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教师⾓⾊展⽰的精华之⼀就在于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升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预设情况,善于在学⽣合作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拓展学⽣思维,训练学⽣能⼒,善于发现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引导学⽣完成学科能⼒⽬标;及时依托学习内容进⾏恰当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教育,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标。

文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优质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优质教案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以及娱乐和传统节⽇上的新的发展和特点。了解宋元时期宋词、元曲的代表⼈物及发展成就。了解或掌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过程与⽅法1.搜集有关宋元都市⽣活的历史资料,逐步学会阅读、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形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2.对优秀宋词作品进⾏分析和讨论,提⾼对作品的鉴赏能⼒;充分利⽤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的观察⼒,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情感、态度与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