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暨2022年备考指导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19:27:33
文档

202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暨2022年备考指导

202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暨2022年备考指导作者:焦文林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21年第11期        2021年高考,山东、江苏、湖北等省采用全国新高考Ⅰ卷,海南、辽宁等省采用全国新高考Ⅱ卷;贵州、云南等省采用全国甲卷;河南、安徽等省采用全国乙卷。此外还有浙江卷、北京卷等单独命题。        综观2021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着眼“立德树人”        选文内容涉及宽厚爱民、公正执法、抗敌卫国等方面,“立德树人”导向明显。如全国新高
推荐度:
导读202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暨2022年备考指导作者:焦文林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21年第11期        2021年高考,山东、江苏、湖北等省采用全国新高考Ⅰ卷,海南、辽宁等省采用全国新高考Ⅱ卷;贵州、云南等省采用全国甲卷;河南、安徽等省采用全国乙卷。此外还有浙江卷、北京卷等单独命题。        综观2021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着眼“立德树人”        选文内容涉及宽厚爱民、公正执法、抗敌卫国等方面,“立德树人”导向明显。如全国新高
202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暨2022年备考指导

作者:焦文林

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21年第11期

        2021年高考,山东、江苏、湖北等省采用全国新高考Ⅰ卷,海南、辽宁等省采用全国新高考Ⅱ卷;贵州、云南等省采用全国甲卷;河南、安徽等省采用全国乙卷。此外还有浙江卷、北京卷等单独命题。

        综观2021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着眼“立德树人”

        选文内容涉及宽厚爱民、公正执法、抗敌卫国等方面,“立德树人”导向明显。如全国新高考Ⅱ卷选取东晋初期著名的北伐将领“祖逖北伐”的故事,祖逖展现的奋发努力、忧国忧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对今天的青年具有激励意义和示范作用。

        ◆选文命题变化明显

        选文打破了《二十四史》中选取人物传记的传统,代之以《通鉴纪事本末》相关篇目中不同段落,组合成“篇”。改变了以写人为主的文本样式,杂以叙事、写人、议论,呈现表达方式多元化追求。冠名“全国”的新高考卷、新课标卷共四张试卷,第3题,都由过去的“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改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偏向于转述原文中人物的观点、看法、性格等,改变了过去先“概括”个性品质、性格特点,后“分析”“说明”的语言模式。选项内容表述走出格式化,趋于灵活多样。

        ◆题型稳定重视基础

        文言文阅读题型相对稳定,总体上看多采用客观、主观题搭配的方式,从数量上看,客观题多于主观题。全国课标甲卷与乙卷,保持近年来三客观、一主观的格局。全国新高考Ⅰ卷、Ⅱ卷,也保持与2020年全国新高考三客观、两主观一致。文言文试题重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在2021年试卷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高考卷和新课标卷共四张试卷,都将断句、词语解说、内容概述,文句翻译作为考查点,新高考试卷专设简答题,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出较深层次的问题。

        【考向预测】

        2022年文言文试题,将会坚持“价值引领、素养导向”的原则,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选材,体现爱国亲民,廉洁正直、公正执法、奋发有为,责任担当精神,对青年成长起正面引导作用的文章,仍是选文热点。选文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可以是《二十四史》,也可以是《资治通鉴》,但又不局限于此,文人创作的优秀史传文、史论文、杂记文,各类应用文等,都可能出现在高考试题中。题型与设题方式,会呈现“稳中求变”的趋向,断句、词语解说、内容概述、簡答等会得到延续,也可能会有创新的形式。

        【备考指导】

        1. 诵读教材,积累必备知识

        坚持诵读教材文言文、古代诗歌等。要有详细的诵读计划,先读教材原文,再读课文注释。在诵读中培养语感,积累知识。短课文一次读完,较长的课文,可分若干次读完。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2400字,诵读便可分为三次。

        诵读过程中,积累文言实词、文化知识等。

        例、多义词“信”字的意义总结:

        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言语真实

        ② 言必信,行必果。——讲信用

        ③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信任

        ④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据

        ⑤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送信的,此指媒人

        ⑥ 西忆岐阳信——音讯、消息

        ⑦ 半封京信半题诗 ——书信

        ⑧ 低眉信手续续弹 ——副词随意,随便

        2. 依托教辅,掌握必备知识

        句法方面的知识,教辅一般都有较为详细的讲解与训练。考生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理解、训练,提高掌握并运用句法必备知识和运用能力。句法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将知识条理化、网络化。

        例、被动句的类型与例句。

        ①“被”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于”字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前赤壁赋》)

        ③“见”字句,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为”字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⑤“受”字句,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⑥“为……所”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解题技巧】

        1. 断句题——依照句意,分析结构

        断句要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前提下进行,专有名词、话语称谓、文言虚词,句子结构是断句的最主要的依据。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动补之间、同位语之间等,都不能断开。

        客观类断句题,分两步走:第一步,借助选项对比,发现选项中断句相异处。第二步,根据句意并借助相关知识,进行理性分析。借助“专有名词、话语称谓、文言虚词”等,发现当断不断处;借助句子结构分析,确认不应断开处。

        2. 词语解说题——调动积累,依文推断

        解答词语解说题,注意两点:一是要善于调动平时积累的古代职官、礼俗、科举、地理、典籍、服饰、器物、历法、刑法、音乐、作品、作者等文化、文学方面的文化知识。二是要利用上下文的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排查。

        例、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

        A. 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 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 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的编制单位。

        D. 傳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答案:C项。

        【技巧运用】调动平时积累,给合文意推断。A项,“京口”可调动学习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积累,确认正确;B项,根据上文的“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下文“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等句,文中遗民指中原“沦陷区的人民”理解是正确的。C项,根据上文“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和本句“逖将其部曲百家渡”,“部曲”理解为“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是正确的,选项“文中是指的编制单位”是不正确的。D项,“传檄”,调动积累,平时文言文阅读训练中会见到,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黄宗羲《柳敬亭传》、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也都用过此意,结合“传檄天下称……”所讲内容,也可以判断“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理解是正确的。

        3. 内容概述题——抓住关键,细心对比

        本题题干由“概括分析”改为“内容概述”,选项“因文设题”,文本以人物活动为主的,仍然会考查对人物个性、事件细节、故事时序、地点的概括与分析;对话较多、论述性强的,则侧重于人物观点及发表观点的背景、对事物进程的影响等内容的概括与叙述。

        根据2021年高考设题情况,解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选项与原文之间的对比:

        (1)对比观点与背景。将选项人物观点及其提出观点背景展开对比,考察内容是否一致。

        例: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2021年高考全国新高考I卷)

        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技巧运用】唐太宗针对“请重法以禁之”谈自己的观点,主张“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这些内容原文与选项是一致的。致于太宗说的“安用重法”,是没有必要的意思,并没有说“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2)对比态度与作用。将选项人物对待特定人物、事物的态度及其作用展开对比,考查内容是否一致。

        例: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2021年高考全国新高考Ⅱ卷)

        原文: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技巧运用】选项说司马睿对祖逖北伐的态度是“尽力支持”,其作用是“坚定了祖逖的斗志”,从原文“不给铠仗,使自召募”来看,要去打仗,却不给兵器,也不给士兵,谈不上“尽力支持”,那么“坚定了祖逖的斗志”也就无从说起。

        (3)对比原因与结果。对比事件发生的原因与结果,或者对比原文中人物对重大历史事件包含的原因与结果关系评说。

        例: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诚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

        原文: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 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技巧运用】选项说唐太宗认为“臣不尽忠”导致“隋朝灭亡”,而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原因时,提到“君臣”两个方面,选项在分析因果关系时,以偏概全。

        (4)对比主动与被动。对比矛盾双方激化或缓和矛盾时,哪一方是主动的,哪一方是被动的,以便进一步了解矛盾的发展变化。

        例、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

        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技巧运用】选项说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而原文是说“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可见议和是契丹先派遣李兴议和,而后宋朝皇帝同意议和。

        (5)对比话语与目的。对比选项对原文人物话语内容与目的分析,准确理解话语内容和讲话的目的等。

        例: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

        原文: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佛肸(xǐ),人名,与孔子同时。)

        【技巧运用】选项称作者说的关于仲尼、孟子内容,目的劝说谢景山“不攀附孔、孟圣人”,其实“其称仲尼……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是请谢景山不要相信前世高位所说的孔孟试图自谋仕进的说法,并为孔孟辩解他们不过“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并非自谋仕进。

        4. 文句翻译题——译对词语,转换句式

        翻译题综合强,但从得分的角度看,翻译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准确翻译实词意义,二是将特殊句式转化成现代句式。

        (1) 多义词的临时意义。多义词,往往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的语句中,它只能有一个意义,这便是它的临时意义。确定临时意义,要注意句子的语意条件,如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语意之间的逻辑关联等,遵守“词不离句”的原则,否则,很可能会出现意义的偏差。

        D. 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答案:C项。

        【技巧运用】调动平时积累,给合文意推断。A项,“京口”可调动学习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积累,确认正确;B项,根据上文的“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下文“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等句,文中遗民指中原“沦陷区的人民”理解是正确的。C项,根据上文“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和本句“逖将其部曲百家渡”,“部曲”理解为“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是正确的,选项“文中是指的编制单位”是不正确的。D项,“传檄”,调动积累,平时文言文阅读训练中会见到,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黄宗羲《柳敬亭传》、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也都用过此意,结合“传檄天下称……”所讲内容,也可以判断“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理解是正确的。

        3. 内容概述题——抓住关键,细心对比

        本题题干由“概括分析”改为“内容概述”,选项“因文设题”,文本以人物活动为主的,仍然会考查对人物个性、事件细节、故事时序、地点的概括与分析;对话较多、论述性强的,则侧重于人物观点及发表观点的背景、对事物进程的影响等内容的概括与叙述。

        根据2021年高考设题情况,解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选项与原文之间的对比:

        (1)对比观点与背景。将选项人物观点及其提出观点背景展开对比,考察内容是否一致。

        例: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2021年高考全国新高考I卷)

        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技巧运用】唐太宗针对“请重法以禁之”谈自己的观点,主张“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这些内容原文与选项是一致的。致于太宗说的“安用重法”,是没有必要的意思,并没有说“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2)对比态度与作用。将选项人物对待特定人物、事物的态度及其作用展开对比,考查内容是否一致。

        例: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2021年高考全国新高考Ⅱ卷)

        原文: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技巧运用】选项说司马睿对祖逖北伐的态度是“尽力支持”,其作用是“坚定了祖逖的斗志”,从原文“不给铠仗,使自召募”来看,要去打仗,却不给兵器,也不给士兵,谈不上“尽力支持”,那么“坚定了祖逖的斗志”也就无从说起。

        (3)对比原因与结果。对比事件发生的原因与结果,或者对比原文中人物对重大历史事件包含的原因与结果关系评说。

        例: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诚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

        原文: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 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技巧运用】选项说唐太宗认为“臣不尽忠”导致“隋朝灭亡”,而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原因时,提到“君臣”两个方面,选项在分析因果关系时,以偏概全。

        (4)对比主动与被动。对比矛盾双方激化或缓和矛盾时,哪一方是主动的,哪一方是被动的,以便进一步了解矛盾的发展变化。

        例、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

        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技巧运用】选项说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而原文是说“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可见议和是契丹先派遣李兴议和,而后宋朝皇帝同意议和。

        (5)对比话语与目的。对比选项对原文人物话语内容与目的分析,准确理解话语内容和讲话的目的等。

        例: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

        原文: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佛肸(xǐ),人名,与孔子同时。)

        【技巧运用】选项称作者说的关于仲尼、孟子内容,目的劝说谢景山“不攀附孔、孟圣人”,其实“其称仲尼……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是请谢景山不要相信前世高位所说的孔孟试图自谋仕进的说法,并为孔孟辩解他们不过“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并非自謀仕进。

        4. 文句翻译题——译对词语,转换句式

        翻译题综合强,但从得分的角度看,翻译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准确翻译实词意义,二是将特殊句式转化成现代句式。

        (1) 多义词的临时意义。多义词,往往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的语句中,它只能有一个意义,这便是它的临时意义。确定临时意义,要注意句子的语意条件,如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语意之间的逻辑关联等,遵守“词不离句”的原则,否则,很可能会出现意义的偏差。

        D. 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答案:C项。

        【技巧运用】调动平时积累,给合文意推断。A项,“京口”可调动学习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积累,确认正确;B项,根据上文的“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下文“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等句,文中遗民指中原“沦陷区的人民”理解是正确的。C项,根据上文“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和本句“逖将其部曲百家渡”,“部曲”理解为“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是正确的,选项“文中是指的编制单位”是不正确的。D项,“传檄”,调动积累,平时文言文阅读训练中会见到,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黄宗羲《柳敬亭传》、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也都用过此意,结合“传檄天下称……”所讲内容,也可以判断“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理解是正确的。

        3. 内容概述题——抓住关键,细心对比

        本题题干由“概括分析”改为“内容概述”,选项“因文设题”,文本以人物活动为主的,仍然会考查对人物个性、事件细节、故事时序、地点的概括与分析;对话较多、论述性强的,则侧重于人物观点及发表观点的背景、对事物进程的影响等内容的概括与叙述。

        根据2021年高考设题情况,解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选项与原文之间的对比:

        (1)对比观点与背景。将选项人物观点及其提出观点背景展开对比,考察内容是否一致。

        例: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2021年高考全国新高考I卷)

        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技巧运用】唐太宗针对“请重法以禁之”谈自己的观点,主张“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这些内容原文与选项是一致的。致于太宗说的“安用重法”,是没有必要的意思,并没有说“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2)对比态度与作用。将选项人物对待特定人物、事物的态度及其作用展开对比,考查内容是否一致。

        例: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2021年高考全国新高考Ⅱ卷)

        原文: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技巧运用】选项说司马睿对祖逖北伐的态度是“尽力支持”,其作用是“坚定了祖逖的斗志”,从原文“不给铠仗,使自召募”来看,要去打仗,却不给兵器,也不给士兵,谈不上“尽力支持”,那么“坚定了祖逖的斗志”也就无从说起。

        (3)对比原因与结果。对比事件发生的原因与结果,或者对比原文中人物对重大历史事件包含的原因与结果关系评说。

        例: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诚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

        原文: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 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技巧运用】选项说唐太宗认为“臣不尽忠”导致“隋朝灭亡”,而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原因时,提到“君臣”两个方面,选项在分析因果关系时,以偏概全。

        (4)对比主动与被动。对比矛盾双方激化或缓和矛盾时,哪一方是主动的,哪一方是被动的,以便进一步了解矛盾的发展变化。

        例、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

        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技巧运用】选项说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而原文是说“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可见议和是契丹先派遣李兴议和,而后宋朝皇帝同意议和。

        (5)对比话语与目的。对比选项对原文人物话语内容与目的分析,准确理解话语内容和讲话的目的等。

        例: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

        原文: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佛肸(xǐ),人名,与孔子同时。)

        【技巧运用】选项称作者说的关于仲尼、孟子内容,目的劝说谢景山“不攀附孔、孟圣人”,其实“其称仲尼……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是请谢景山不要相信前世高位所说的孔孟试图自谋仕进的说法,并为孔孟辩解他们不过“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并非自谋仕进。

        4. 文句翻译题——译对词语,转换句式

        翻译题综合强,但从得分的角度看,翻译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准确翻译实词意义,二是将特殊句式轉化成现代句式。

        (1) 多义词的临时意义。多义词,往往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的语句中,它只能有一个意义,这便是它的临时意义。确定临时意义,要注意句子的语意条件,如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语意之间的逻辑关联等,遵守“词不离句”的原则,否则,很可能会出现意义的偏差。

        D. 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答案:C项。

        【技巧运用】调动平时积累,给合文意推断。A项,“京口”可调动学习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积累,确认正确;B项,根据上文的“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下文“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等句,文中遗民指中原“沦陷区的人民”理解是正确的。C项,根据上文“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和本句“逖将其部曲百家渡”,“部曲”理解为“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是正确的,选项“文中是指的编制单位”是不正确的。D项,“传檄”,调动积累,平时文言文阅读训练中会见到,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黄宗羲《柳敬亭传》、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也都用过此意,结合“传檄天下称……”所讲内容,也可以判断“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理解是正确的。

        3. 内容概述题——抓住关键,细心对比

        本题题干由“概括分析”改为“内容概述”,选项“因文设题”,文本以人物活动为主的,仍然会考查对人物个性、事件细节、故事时序、地点的概括与分析;对话较多、论述性强的,则侧重于人物观点及发表观点的背景、对事物进程的影响等内容的概括与叙述。

        根据2021年高考设题情况,解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选项与原文之间的对比:

        (1)对比观点与背景。将选项人物观点及其提出观点背景展开对比,考察内容是否一致。

        例: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2021年高考全国新高考I卷)

        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技巧运用】唐太宗针对“请重法以禁之”谈自己的观点,主张“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这些内容原文与选项是一致的。致于太宗说的“安用重法”,是没有必要的意思,并没有说“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2)对比态度与作用。将选项人物对待特定人物、事物的态度及其作用展开对比,考查内容是否一致。

        例: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2021年高考全国新高考Ⅱ卷)

        原文: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技巧运用】选项说司马睿对祖逖北伐的态度是“尽力支持”,其作用是“坚定了祖逖的斗志”,从原文“不给铠仗,使自召募”来看,要去打仗,却不给兵器,也不给士兵,谈不上“尽力支持”,那么“坚定了祖逖的斗志”也就无从说起。

        (3)對比原因与结果。对比事件发生的原因与结果,或者对比原文中人物对重大历史事件包含的原因与结果关系评说。

        例: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诚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

        原文: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 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技巧运用】选项说唐太宗认为“臣不尽忠”导致“隋朝灭亡”,而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原因时,提到“君臣”两个方面,选项在分析因果关系时,以偏概全。

        (4)对比主动与被动。对比矛盾双方激化或缓和矛盾时,哪一方是主动的,哪一方是被动的,以便进一步了解矛盾的发展变化。

        例、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

        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技巧运用】选项说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而原文是说“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可见议和是契丹先派遣李兴议和,而后宋朝皇帝同意议和。

        (5)对比话语与目的。对比选项对原文人物话语内容与目的分析,准确理解话语内容和讲话的目的等。

        例: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

        原文: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佛肸(xǐ),人名,与孔子同时。)

        【技巧运用】选项称作者说的关于仲尼、孟子内容,目的劝说谢景山“不攀附孔、孟圣人”,其实“其称仲尼……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是请谢景山不要相信前世高位所说的孔孟试图自谋仕进的说法,并为孔孟辩解他们不过“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并非自谋仕进。

        4. 文句翻译题——译对词语,转换句式

        翻译题综合强,但从得分的角度看,翻译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准确翻译实词意义,二是将特殊句式转化成现代句式。

        (1) 多义词的临时意义。多义词,往往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的语句中,它只能有一个意义,这便是它的临时意义。确定临时意义,要注意句子的语意条件,如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语意之间的逻辑关联等,遵守“词不离句”的原则,否则,很可能会出现意义的偏差。

文档

202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暨2022年备考指导

202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暨2022年备考指导作者:焦文林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21年第11期        2021年高考,山东、江苏、湖北等省采用全国新高考Ⅰ卷,海南、辽宁等省采用全国新高考Ⅱ卷;贵州、云南等省采用全国甲卷;河南、安徽等省采用全国乙卷。此外还有浙江卷、北京卷等单独命题。        综观2021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着眼“立德树人”        选文内容涉及宽厚爱民、公正执法、抗敌卫国等方面,“立德树人”导向明显。如全国新高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