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给水工程设计说明书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19:27:51
文档

给水工程设计说明书

给水处理厂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净水厂课程设计,巩固学习成果,加深对给水处理课程内容的学习与理解,掌握净水厂设计的方法,培养和提高计算能力、设计和绘图水平。在教师指导下,基本能完成一个给水处理厂工艺设计,锻炼和提高分析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二、课程设计的要求基本要求:完成设计计算书明书一份,工艺扩初设计图纸2张(1#),其中:净水厂平面布置图及工艺流程程图1张,单体构筑物图1张。学生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示书,教师先介绍设计方法,安排设计进度表,学生以完成为主,教师定时答
推荐度:
导读给水处理厂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净水厂课程设计,巩固学习成果,加深对给水处理课程内容的学习与理解,掌握净水厂设计的方法,培养和提高计算能力、设计和绘图水平。在教师指导下,基本能完成一个给水处理厂工艺设计,锻炼和提高分析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二、课程设计的要求基本要求:完成设计计算书明书一份,工艺扩初设计图纸2张(1#),其中:净水厂平面布置图及工艺流程程图1张,单体构筑物图1张。学生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示书,教师先介绍设计方法,安排设计进度表,学生以完成为主,教师定时答
给水处理厂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通过净水厂课程设计,巩固学习成果,加深对给水处理课程内容的学习与理解,掌握净水厂设计的方法,培养和提高计算能力、设计和绘图水平。在教师指导下,基本能完成一个给水处理厂工艺设计,锻炼和提高分析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要求

基本要求:完成设计计算书明书一份,工艺扩初设计图纸2张(1#),其中:净水厂平面布置图及工艺流程程图1张,单体构筑物图1张。学生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示书,教师先介绍设计方法,安排设计进度表,学生以完成为主,教师定时答疑,共性问题集中讲解。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

1、原始资料的分析、整理。

2、结合城市建设,综合考虑,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水厂厂址。

3、根据水质、水量、地区条件、施工条件和一些水厂运转情况选定处理方案和确定处理工艺流程。

4、进行方案比较。

5、构筑物的选型。

6、处理构筑物的初步设计,定出各构筑物和主要构件的尺寸,设计时要考虑到构筑物及其构造、施工上的可能性,并符合建筑模数的要求。

7、水厂的平面和高程布置。根据各构筑物的确切尺寸,确定各构筑物在平面布置上的确切位置,并最后完成平面布置。

8、写出设计说明书及计算说明书。

四、课程设计的成果

1、设计说明计算时(包括技术经济比较、方案选择、构筑物的选型、定位及竖向布置的说明等)。

2、给水处理厂平面布置图1张(1:500);

3、净水构筑物高程布置图及主要设备、材料和必要的图纸说明1张;

4、一个主要水处理构筑物的扩初设计图纸1张;

五、课程设计原始资料

1、水厂水源采用**水库水,此水库是集雨区积蓄的雨水,水质较好,平均色度和浊度分别为5~6HU和2.6NTU,偶遇浊度峰值也在30FTU以下,出水浊度要求0.3FTU,日产水量为23万m3/d。

2.城市自然状况

城市土壤种类为黏质土,地下水水位深度为3m,年降水量为1200mm。城市最高温度为36.9℃,最低温度为5℃。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给水处理厂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第一部分 混凝处理

一、混凝药剂的选择

生活用水处理用的混凝剂,不得使处理后的水质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的影响,用于生产用水处理时,不得含有对生产有害成分。

混凝药剂种类很多,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无机和有机两大类。无机混凝剂主要是铁盐和铝盐及其水解聚合物,如硫酸铝、明矾、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铝、三氧化铁、硫酸亚铁、聚合硫酸铁、聚合氯化铁等。无机混凝剂品种虽少,但在水处理中应用最多。有机混凝剂是高分子物质,品种多,在水处理中用量比无机的少。

本水厂处理水属于水库集雨区积蓄的雨水,水质较好,平均色度和浊度分别为5~6HU和2.6NTU,偶遇浊度峰值也在30FTU以下,可以选用三氯化铁处理效果较好。

二、混凝剂投量计算

  用于生活饮用水厂的混凝药剂首先应满足以下要求:对人体健康无害;混凝效果好;货源充足、运输方便。

  原水水质不同,其适用的混凝药剂和最佳用量也不同。

  当同一水源已有建成水厂时,混凝药剂和投量可参照已建水厂的资料,对水质相似的已建水厂的资料,亦可参照。但在参照时,应对照混凝条件的差别(如混合、反应、投药点等),进行适当的调整。

  混凝剂投量计算:

                        T = aQ/1000

式中 T--日混凝剂投量(kg/d);

       a--单位混凝剂最大投量(mg/L);

Q--日处理水量(m³/d)。

  设计中取Q = 230000×1.1 = 253000 m³/d,(式中1.1为水厂自用水系数)采用三氯化铁,根据原水水质,参考某地水厂,投量取a=5mg/L。

                    T = 5/1000×253000 = 1265kg/d

三、水的pH值和碱度影响

三氯化铁除浊的最佳pH值范围在3.5-5之间,其对胶粒具有十分优异的絮凝作用。由于三氯化铁水解过程中不断产生氢离子,而导致水的pH值下降。为使pH值保持在最佳范围内,应使水中具有足够的碱性物质与氢离子中和。当原水碱度不足或混凝剂投量多时,会使水的pH值大幅下降并影响三氯化铁继续水解。为此,需向水中投加碱剂,通常投加的碱剂为CaO.

由水质资料知,原水中碱度为0.2mmol/L。三氯化铁投量为5mg/L,市售石灰纯度为50%。

 FeCl₃分子量为162.5,投药量相当于5×92% /162.5 =0.0283mmol/L。

 Ca0投量

            [CaO] =1.5[a]-[x]+[δ]

式中 [a]---混凝剂投量( mmol/L);

[x]---原水碱度,按mmol/L CaO计;

[δ]---保证反应顺利进行的剩余碱度,一般采用0.25-0.5mmol/LCaO。设计中取[δ] =0.25mmol/L

[CaO] =1.5×0.0283-0.2+0.25=0.0925mmol/L

    CaO分子量为56,则市售石灰投量为:0.0925×56/0.5=10.36mg/L。

四、混凝剂的配制和投加

  1.混凝剂投加方法

  混凝剂投加方法有湿投和干投,干投应用较少,本设计采用湿投方法。在药剂湿投法系统中,首先把固体(块状或粒状)药剂置人溶解池中,并注水溶化。

2.混凝剂调制方法

  混凝剂采用湿投时,其调制方法有水力、机械搅拌方法,水力方法一般用于中、小型水厂,机械方法可用于大、中型水厂,为增加溶解速度及保持均匀的浓度,一般采用水力、机械及压缩空气等方法搅拌,投药量较小的水厂也有采用人工进行搅拌调制的。本设计采用机械方法调制混凝剂。

  3.溶液池与溶解池容积

设计药剂溶解池时,为便于投置药剂,溶解池的设计高度一般以在地面以下或半地下为宜,池顶宜高出地面1m左右,以减轻劳动强度,改善操作条件。

溶液池

溶液池是配制一定浓度溶液的设施。通常用耐腐泵或射流泵将溶解池内的浓药液送入溶液池,同时用自来水稀释到所需浓度以备投加。采用两个溶液池,以便交替使用,保证连续投药。溶液池容积按下式计算:

W2=(24×100aQ)/(1000×1000cn)=aQ/417cn

W2——溶液池容积,m³;

Q——处理的水量,m³/h;

a——混凝剂最大投加量,mg/L;

c—溶液浓度,一般取5%-20%(按商品固体重量计);

n——每日调制次数,一般不超过3次。

此设计中c取15%,n取2

W2 = (5×10541.67)/(417×15×2)=4.213m³

溶液池尺寸:L×B×H=2×2×1.8,超高0.3m,沉渣高度0.3m,则有效容积L×B×H=2×2×1.2=4.8m³

溶解池

溶解池一般建于地面以下以便于操作,池顶一般高出地面约0.2m左右。溶解池容积W1按下式开算:

W1= (0.2-0.3) W2

式中W2---溶液池容积。

W1=0.3×W2=5.25m³

溶解池尺寸:L×B×H=1×1×1.8 超高0.3m,沉渣高度0.2m,则L×B×H=1×1×1.3=1.3m³

  溶解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药液一般都具有腐蚀性,所以盛放药液的池子和管道及配件都应采取防腐措施。内壁采用环氧树脂进行防腐处理,底坡设0.02坡度,池底设DN100mm的排渣管,采用硬聚氯乙烯管。给水管管径DN80mm,按10min放满溶解池考虑,采用硬聚氯乙烯管。

五、溶解池搅拌设备

溶解池搅拌设备采用机械搅拌,搅拌桨为平桨板,中心固定式。

六、投加方式

    混凝剂的湿投方式分为重力投加和压力投加两种类型。重力投加方式有泵前投加和高位溶液池重力投加。压力投加方式有水射器投加和计量泵投加。

水射器用于抽吸真空、投加药液、提升和输送液体。加注式水射器多用于  向泵后的压力管道投药。水射器的进水压力一般采用2. 4516×105 Pa。  虽然水射器效率较低(15% ~ 30%),  但设备简单,使用方便,工作可靠。所以本设计采用水射器投加。

七、计量设备

     计量设备有孔口计量、浮杯计量、定量投药箱和转子流量计。设计采用耐酸泵与转子流量计配合投加。

  计量泵每小时投加药量

                   q= W1/12

式中 q一计量泵每小时投加药量(m³/h) ;

     W1一溶液池容积 (m³)。设计中取W1 =4.213 m³

 

  q= 4.213/12=0.351 m³/h

八、混合设施

混合的主要作用,是让药剂迅速而均匀地扩散到水中,使其水解产物与原水中的胶体微粒充分作用完成胶体脱稳,以便进一步去除。按现代观点,脱稳过程需时很短,理论上只要数秒钟。在实际设计中,一般不超过2min。

  对混合的基本要求是快速与均匀。“快速”是因混凝剂在原水中的水解及发生聚合絮凝的速度很快,需尽量造成急速的扰动,以形成大量氢氧化物胶体,  而避免生成较大的绒粒。“均匀”是为了使混凝剂在尽量短的时间里与原水混合均匀,以充分发挥每一粒药剂的作用,并使水中的全部悬浮杂质微粒都能受到药剂的作用。

  1.混合方式的选择

混凝药剂投人原水后,应快速、均匀的分散于水中。混合方式有水泵混合、管道混合、静态混合器、机械搅拌混合、扩散混合器、跌水混合器等。

根据下表,本设计中采用管式静态混合器。

  2.混合设备的计算

   静态混合器的水头损失一般小于0.5m,根据水头损失计算公式

               h = 0.1184nQ^2/d^4.4

式中  h---水头损失(m);

      Q---处理水量(m³/d);

d---管道直径(m);

      n---混合单元(个)。

  设计中取d=1.5m,Q=2.928 m³/s,当n为2时,h=0.341m,满足要求,所以选DN1500内装2个混合单元的静态混合器。加药点设于靠近水流方向的第一个混合单元,投药管插人管径的1/3处,且投药管上多处开孔,使药液均匀分布

第二部分 往复式隔板絮凝池

一、往复式絮凝池的选择

往复式絮凝池也称隔板絮凝池,为一般常规的水平或垂直式水力絮凝反应池。即在流水渠中加装了横折或竖折档板,使加药混合后的水流形成近似于弦形弯曲。池内挡板或隔板的间距的安置使水流的速度梯度位分布呈逐步递减。底部还有一定的坡度以保持水深。此种形式的池可在相当宽广的流量范围内得到合理的成效。机械絮凝器相比,絮凝时间由于更为均匀的剪力场,故而常只需要前者的一半。往复式隔板絮凝池的构造简单,管理方便。因此本设计采用往复式隔板絮凝池。

二、往复式絮凝池的设计计算

1、设计水量

Q1=Q/24n

设计中取Q=253000 m3/d,n=4个

Q1=253000/24*4=2635.42 m3/h=0.732 m3/s

2、设计计算

(1)、絮凝池有效容积

V=QT

设计中取T=25min

V=2635.42*25/60=1098.09m3=1100 m3

设计中絮凝池与平流沉淀池合建,所以有效水深取3m.池宽取12.0m。

(2)、絮凝池长度

L`=V/H`B

设计中取超高0.3m,H`=3m,B=12m

L`=1100/(3*12)=36.67m

(3)、隔板间距

设计中将絮凝池中流速分为4段:v1=0.5m/s,v2=0.4m/s,v3=0.3m/s,v4=0.2m/s

a1=Q1/(3600*n*v1*H`)

设计中将H`=3m,n=1,

A1= Q1/(3600*n*v1*H`)=0.586m

设计中:a1=0.5m,实际流速v`1=0.488m/s

        a2=0.6m,实际流速v`2=0.407m/s

        a3=0.8m,实际流速v`3=0.305m/s

        a4=1.2m,实际流速v`4=0.203m/s

各段隔板条数分别为:13,11,13,11,池子长度:

     L`=13*0.5+11*0.6+13*0.8+11*1.2=36.7m

隔板厚度按0.2m计算,则池子总长:

L=36.7+0.2*(48-1)=46.1m

(4)、水头损失计算

hi=ζmivit2/2g+vi2*li/Ci2Ri

曼宁公式计算:

R1=a1H`/(a1+2H`)=0.5*3/(0.5+2*3)=0.231

C1=R1/6/n=0.2311/6/0.013=60.2

C12=3630.3

其他段计算结果为:

R2=0.273,C2=61.9,C22=3837.3

R3=0.353,C3=.7,C32=4181.6

R4=0.5,C4=68.5,C42=4696.5

廊道转弯处的过水断面面积为廊道断面积的1.2-1.5倍,此处设计取1.4,则转弯处流速为:

vit=Q/(1.4*ai*H`*3600)

各段的转弯处流速为:

v1t=0.349 m/s

v2t=0.291m/s

v3t=0.218 m/s

v4t=0.145 m/s

各段的转弯处宽度为:0.7、0.84、1.12、1.68

各段廊道长度为:146.9m、122.76m、141.44m、103.2m

段数miLi

RivitviCiCi2hi
113

146.9

0.231

0.349

0.48860.2

3630.6

0.284

211

122.76

0.279

0.291

0.407

61.9

3837.3

0.162

313

141.44

0.353

0.218

0.305

.7

4181.6

0.104

410

103.2

0.5

0.145

0.203

68.5

4696.5

0.034

合计h=∑hi=0.584

(5)、GT值计算(t=20℃)

G=√p*h/(60*u*T)

G=√1000*0.584/(60*1.029*25*10-4)=61.5s-1

GT=61.5*25*60=92266.6(满足要求)

3、往复隔板絮凝池布置

   絮凝池与沉淀池设过渡段,宽2.0m,过渡段设DN200排泥管,每条隔墙底面设200*200mm排泥孔两个。

第三部分  平流式沉淀池

一、平流式沉淀池的选用

平流式沉淀池沉淀效果好,使用较广泛,但占地面积大。常用于处理水量大于15000立方米/天的污水处理厂。本设计中处理水量为23万立方米/天,故可采用平流式沉淀池。

二、平流式沉淀池计算

1.设计流量

Q=Q设*(1+k)/24n          

K——水厂用水量占设计日用水量的百分比一般采用5%—10%。

n——沉淀池个数,一般不少于2个。 

设计中Q设=230000m³/d,k=10%,n=4。

Q=Q设*(1+k)/24n =230000*(1+0.1)/24*4=2635.42m³/h=0.732m³/s

2.平面尺寸设计

(1).沉淀池有效容积

                        V=QT

T——停留时间,一般采用1—3h。

设计中T=2.1h。

V=2635.42*2.1=5534.382m³。

(2).沉淀池长度

                        L=3600VT

V——水平流速,一般采用0.01—0.025m/s。

设计中V=0.02m/s

                        L=3600*0.02*2.1=152m

(3).沉淀池宽度

                        B=V/Lh

h——沉淀池有效池深,一般采用3—3.5m。

                        B=5534.382/152*3=12.14m,设计中取12m

长宽比L/B=12>4,满足要求。 

长深比L/h=152/3=50.67>10,满足要求。

复合沉淀池中水流的稳定性,计算佛劳德数

                        Fr=V²/Rg

设计中ρ=B+2h=12+2*3=18m,ω=Bh=12*3=36m。

                        Fr=18*0.02²/36*9.8=0.00002

Fr介于0.0001—0.00001之间,满足要求。

3.进出水系统

(1).沉淀池进水部分设计

                        A=Q/v1

v1——孔口流速,一般取值不大于0.15—0.2m/s。

设计中v=0.2m/s

                        A=0.732/0.2=3.66㎡

每个孔口尺寸设计为15cm*8cm,孔口数为305个。进口水损

                        h1=&v1²/2g

&——局部阻力系数

设计中&=2

                        h1=2*0.2²/2*9.8=0.004m

此处数值很小,为了安全我们取值0.05m。

(2).沉淀池出水部分设计

沉淀池出水采用薄壁溢流堰,渠道断面采用矩形,溢流堰总长

                        l=Q/q

q——溢流堰上的堰上负荷,一般不大于500m³/(m*d)

设计中q=250m³/(m*d)

                        l=2635.42*24/250=253m

出水堰采用指形堰,共6条。

                        h2=1.73 *3√Q²/gb²

设计中b=0.8m

                        h2=1.73* 3√0.732²/9.8*0.8²=0.762m

出水渠总深为1m,跌水高度0.21m,渠内流速

                        v2=Q/bh2=0.732/0.8*00.762=1.2m/s

沉淀池出水管管径DN900mm,此时管内流速

                        v3=4Q/πD²=4*0.732/3.14*0.9*0.9=0.843m/s

(3).沉淀池放空管

                        d=√0.7BLh^0.5/t

t——放空时间

设计中t=2h

                        d=√0.7*12*3^0.5/2=0.5542m

管径取DN600mm。

(4).排泥设备选择

沉淀池底部设泥斗,每组沉淀池设8个泥斗,泥斗顶宽1.25m,底宽0.45m,斗深0.4m,采用HX8-14型行斗式虹吸泥机,驱动功率为0.37*2kW,行车速度1m/min。

(5).沉淀池总高度

                        H=h3+h4+h

h3——沉淀池超高,一般采用0.3—0.5m。

h4——沉淀池污泥斗高度

设计中h3=0.5m,h4=0.4m

                        H=0.5+0.4+3=3.9m

第四部分、普通快滤池

一、普通快滤池的选择

普通快滤池是目前水处理工程中常用的滤池形式之一。普通快滤池每一池上装有浑水进水阀,清水出水阀,反冲洗进水阀,反冲洗排水阀共四个阀门。普通快滤池运行稳妥,出水水质较好;缺点是阀门较多,阀门易损坏;必须有全套的冲洗设备。

普通快滤池适用于大、中、小型水厂,单池面积不易大于100㎡,以免冲洗不均匀,在有条件时尽量采用表面冲洗或空气助冲设备。

二、普通快滤池的设计计算

1.平面尺寸计算

1.1 滤池总面积

F---滤池总面积(㎡)

Q--设计水量()

v--设计滤速,石英砂单层滤料一般采用8--10 m/h , 双层滤料一般采用10--14 m/h

T--滤池每日实际工作时间(h)

--滤池每日工作时间(h)

--滤池每日冲洗后停用和排放初滤水时间(h)

-- 滤池每日冲洗时间(h)

设计中,单层滤料v取10 m/h。n取2次,取0.1h

T=24-2*0.1=23.8

F=23000*1.1/(10*23.8)

 =1063.03㎡

1.2  单池面积

f=F/N

f--单池面积(㎡)

F--滤池总面积(㎡)

N--滤池个数,一般N>4

         设计中取N=12,布置成对称双行排列

f=1063.03/12=88.59㎡

实际L=10m,B=9m,滤池的实际面积10*9=90㎡,

实际滤速

v=230000*1.1/(12*90*23.8)=9.84m/h

当一座滤池检修时,其余滤池强制滤速

=12*9.84/11=10.73m/h

2.滤池高度

H--滤池高度(m),一般3.2-3.6m

--承托层高度(m),一般按GB50013-2006表9.5.9确定

--滤料层厚度(m),按GB50013-2006表9.5.8确定

--滤层上水深(m),一般采用1.5-2.0m

--超高,一般采用0.3m

设计中采用=0.4,=0.7,=1.8,=0.3

H=0.4+0.7+1.8+0.3=3.2m

3.配水系统

3.1反冲洗强度  按GB50013-2006表9.5.17,单层滤料反冲洗强度12-15 L/(S*㎡),设计中取14 L/(S*㎡)。

3.2反冲洗水量  

              

        --反冲洗干管流量(L/s)

              =90*14=1260L/s

3.3干管始端流速

           

--干管始端流速,一般1.0-1.5 m/s

--反冲洗水流量(L/s)

D--干管管径(m)

设计中D=1.2m

=1.104m/s

3.4配水支管根数

              

--配水支管根数

L--滤池长度

a--支管中心距,一般0.25-0.3m

设计中取a=0.25

nj=2*10/0.25=80 根

3.5 单根支管入口流量

            

  --单根支管入口流量(L/s)

qj=1260/80=14 L/s

3.6 支管入口流速

            

--支管入口流速,一般1.5-2.0 m/s

--支管管径

设计中取=0.1m

       =2  m/s

3.7单根支管长度

            

   --单根支管长度

B--单个滤池宽度

D--配水干管管径

Lj=0.5*(9-1.2)=3.9m

3.8 配水支管上孔口总面积

                 =K*f

    --配水支管上孔口总面积

K--配水支管上孔口总面积与滤池总面积之比,一般0.2%-0.28%

         设计中取k=0.25%

                    =0.25%*90=0.225

3.9  配水支管上孔口流速

                     

--配水支管上孔口流速(m/s),一般5.0-6.0 m/s

            =1.26/0.225=5.6 m/s

3.10 单个孔口面积

                

     -- 配水支管上单个孔口面积 

     --配水支管上孔口直径,一般9-12mm

设计中取=12mm

               =113.04

3.11 孔口总数Nk= / =225000/(113.04)=1991个

—总孔口面积

—单个孔口面积

干管顶部再开两排孔,每排60个孔,孔间距e1=12/60=0.2m

3.12 每根支管上孔口数nk=(1991-2*60)/80=23.4,取24个,45°向下开孔,交错两排排

3.13 孔口中心距e2=lg/(nk/2)=3/(44/2)=0.14m

lg—支管长度

nk—每根支管上孔口数

3.14 孔口平均水头损失

hk=

q—冲洗强度

—孔口系数,取0.62

K—开孔比,大阻力配水系统取0.2%-0.28%

则hk==3.787m

4. 配水系统校核

实际孔口数N=60*2+24*80=2040

实际孔口面积f′=2040*11.3*10-5=0.2305m2

实际孔口流速v′=qg/f′=1.26/0.2305=5.47m/s

+==0.087+0.136=0.223<0.29

—干管截面积

—支管截面积

--孔口实际面积

满足配水率95%要求。

5. 洗砂排水槽

    (1)每条洗砂排水槽长

l0=(B-b)/2

b—中间排水渠宽度,取0.8m

B—滤池宽度

则l0=(9-0.8)/2=4.1m

每侧洗砂排水槽设置4条,

(2).排水槽间距

a0=L/n/2=10/4=2.5m

(3).每条洗砂排水槽排水量

q0=qg/n=1260/8=157.5L/s

(4)洗砂槽采用标准三角排水槽,

断面模数x=0.45Q0.4=0.25m

膨胀率e取45%,

(5)则槽顶距未膨胀时砂面高度

H=eh2+2.5x+δ+0.07=1.07m

h2--滤料层厚度

δ—排水槽底厚度,取0.05m

(6)排水槽面积与滤池总面积之比

F0/f=(2*0.25*4.1*8+0.8*10)/90=27.1%

此值约等于25%,满足要求。

(7)中间排水渠底距排水槽底高度

Hc=1.73+0.2=1.294m

qg—反冲洗流量

g—重力加速度

6.滤池反冲洗

(1).冲洗用水量

W=qft/1000,其中冲洗时间t取7min。

Q—反冲洗强度

f—单池面积

W=14*90*7*60/1000=529.2m3

(2)反冲洗采用水泵反冲洗,则水泵流量Q=1260L/s。

扬程H=H0+h1+hw2+hw3+hw4+h5=7+2+3.53+0.12+0.68+2=15.33m

H0—清水池最低水位到排水槽顶高程差,一般取7m

H1—水泵吸、压水管水头损失

hw2—配水系统的水头损失

hw3—承托层的水头损失

hw4—滤层水头损失

h5—安全水头

参考水泵选型手册,选择WL2670-818型水泵两台,一用一备。吸水管采用DN900钢管,压水管采用DN700钢管。

7.进出水系统

(1)进水总渠、出水总渠流量Q均为2.79m3/s。设进出总渠渠宽均为1.7m,水深1.2m,则流速v1=1.37m/s。

(2)单个滤池进出水流量q=0.279m3/s,取DN700,则管中流速v2=0.73m/s。

(3)反冲洗进水管流量qg=1260L/s,选管径DN700,则管中流速v3=3m/s。

(4)排水渠流量qg=1260L/s,选择断面选择宽B2=1.2m,水深1m,则流速v4=0.98m/s。

第五部分  氯消毒及其投加设备

 一、消毒方法的选择

氯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的消毒剂,消毒能力强且还起氧化作用,价格便宜,设备简单,余氯测定方便,便于加量调节,在管网中有持续消毒杀菌的作用,生活中的自来水消毒处理大都采用加氯法消毒。

二、加氯量计算

q =Qb

其中:q—每天的投氯量(g/d)

Q—设计水量(m³/d)

b—加氯量(g/m³),一般采用0.5~1.0g/m³

设计中取Q=253000m³/d,b=1.0g/m³

q=1.0*253000=253000g/d=253kg/d

三.加氯设备的选择

 1.自动加氯机选择

选用ZJ-II型转子真空加氯机2台,1用1备,每台加氯机加氯量为0.5~9kg/h。加氯机的外形尺寸为:宽*高=330mm*370mm。加氯机安装在墙上,安装高度在地面以上1.5m,两台加氯机之间的净距为0.8m。

 2.氯瓶

采用容量为500kg的氯瓶,氯瓶外形尺寸为:外径600mm,瓶高1800mm。氯瓶自重146kg,公称压力2MPa。氯瓶采用两组,每组8个,1组使用,1组备用,每组使用周期约为36d。

3.加氯控制

根据余氯值,采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投氯量。

控制方式如图所示:

四.加氯间和氯库

加氯间是安置加氯设备的操作间,氯库是贮备氯瓶的仓库。采用加氯间与氯库合建的方式,中间用墙分隔开,但应留有供人通行的小门。加氯间平面尺寸为:长3.0m,宽9.0m;氯库平面尺寸为:长12.0m,宽9.0m。加氯间与氯库的平面布置如图所示。

                  

 

加氯间在设计时应注意:

(1)氯瓶中的氯气气化时,会吸收热量,一般采用自来水喷淋在氯瓶上,以供给热量。设计中在氯瓶内设置DN25mm的自来水管,位于氯瓶上方,帮助液氯汽化。

(2)在氯库和加氯间内安装排风扇,设在墙的下方。同时安装测定氯气浓度的仪表和报警设施。

(3)为了使氯与水混合均匀,在加氯点后安装静态管道混合器。

第六部分 清水池

经过处理后的水进入清水池,清水池可以调节水量的变化并且储存消防用水。此外,在清水池内有利于消毒剂与水充分接触反应,提高消毒效果。

一.平面尺寸计算

(1)清水池有效容积

清水池的有效容积,包括调节容积、消防贮水量和水厂自用水的调节量。清水池的总有效容积

V=kQ

其中:V—清水池的总有效容积(m³);

k—经验系数,一般采用10%-20%;

Q—设计供水量(m³/d)。

      设计中取k=15%,Q=253000m³/d

V=0.15×253000=37950m³

清水池共设4座,则每座清水池的有效容积V1为:

V1=V/4=37950/4=9487.5m³

(2)清水池的平面尺寸

每座清水池的面积

A=V1/h

其中:A—每座请水池的面积(㎡);

h—清水池的有效水深(m)。

设计中取h=4.0m

A=9487.5/4.0=2371.875㎡

取清水池的宽度B为30m,则清水池长度L为:

L=A/B=2371.875/30=79.06m,设计中取80m

则清水池实际有效容积为80×30×4=9600m³。

清水池超高h1取为0.5m,清水池总高H:

H=h1+h=4.0+0.5=4.5m

二.管道系统

(1)清水池的进水管

D1=√Q/(4×0.785×v)

其中:D1—清水池进水管管径(m)

v—进水管管内流速(m/s),一般采用0.7-1.0m/s。

设计中取v=0.8m/s

D1=√1.215/(4×0.785×0.7)=1.079m

设计中取进水管管径为DN1000MM,进水管内实际流速为0.77m/s。

(2)清水池的出水管

由于用户的用水量时时变化,清水池的出水管应按出水最大流量计:

Q1=KQ/24

其中:Q1——最大流量(m³/h);

K ——时变化系数,一般采用1.3-2.5;

Q ——设计水量(m³/d)。

设计中取时变化系数K=1.6

Q1=(1.5×253000)/24=15812.5m³/h=4.39m³/s

出水管管径

D2=√Q1/(4×0.785×v1)

其中:D2——出水管管径(m)

v1——出水管管内流速(m/s),一般采用0.7-1.0(m/s)。

设计中取v1=1m/s

D2=√4.39/(4×0.785×1)=1.18m

设计中取出水管管径为DN1200mm,则流量最大时出水管内的流速为0.98m/s。

(3)清水池的溢流管

溢流管的直径与进水管管径相同,取为D1000mm。在溢流管管端设喇叭口,管上不没阀门。出口设置网罩,防止虫类进入池内。

(4)清水池的排水管

清水池内的水在检修时需要放空,因此应设排水管。排水管的管径按2h内将池水放空计算。排水管内流速按1.2m/s估计,则排水管的管径D3

D3 =√V/(t×3600×0.785Xv2)

其中:D3——排水管的管径 (m);

T——放空时间(h);

v2——排水管内水流速度 (m/s)。

设计中取t=2h

D3 =√9600/(2×3600×0.785×1.2)=1.18m

设计中取排水管管径为DN1200mm。

清水池的放空也常采用潜水泵排水,在清水池低水位时进行。

三.清水池布置

(1)导流墙

在清水池内设置导流墙,以防止池内出现死角,保证氯与水的接触时间不小于30min每座清水池内导流墙设置2条,间距为5.0m,将清水池分成3格。在导流墙底部每隔1.0m设0.1×0.1m的过水方孔,使清水池清洗时排水方便。

(2)检修孔

在清水池顶部设圆形检修孔2个,直径为1200mm。

(3)通气管

为了使清水池内空气流通,保证水质新鲜,在清水池顶部设通气孔,通气孔共设12个,每格设4个,通气管的管径为200mm,通气管伸出地面的高度高低错落,便于空气流通。

(4)覆土厚度

清水池顶部应有0.5-1.0m的覆土厚度,并加以绿化,美化环境。此处取覆土厚度为1.0m。

清水池的平面及剖面如图所示

 

文档

给水工程设计说明书

给水处理厂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净水厂课程设计,巩固学习成果,加深对给水处理课程内容的学习与理解,掌握净水厂设计的方法,培养和提高计算能力、设计和绘图水平。在教师指导下,基本能完成一个给水处理厂工艺设计,锻炼和提高分析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二、课程设计的要求基本要求:完成设计计算书明书一份,工艺扩初设计图纸2张(1#),其中:净水厂平面布置图及工艺流程程图1张,单体构筑物图1张。学生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示书,教师先介绍设计方法,安排设计进度表,学生以完成为主,教师定时答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