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译文及赏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19:31:07
文档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译文及赏析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一、《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代文学家。本文选自《艺文类聚》。在译文中划出加点词的解释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是一篇词句清丽的写景小品文。作者先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富春江的美景就是在这样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中展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的所见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在美景面前,作者不禁触景
推荐度:
导读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一、《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代文学家。本文选自《艺文类聚》。在译文中划出加点词的解释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是一篇词句清丽的写景小品文。作者先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富春江的美景就是在这样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中展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的所见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在美景面前,作者不禁触景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一、《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代文学家。本文选自《艺文类聚》。

 在译文中划出加点词的解释

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是一篇词句清丽的写景小品文。作者先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富春江的美景就是在这样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中展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的所见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在美景面前,作者不禁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课文最后四句,仍结在写景上。清幽淡雅,余音缭绕。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原文:译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没有一丝风,烟雾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现出一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由它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都能一直向下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流湍急比箭还快,惊涛骇浪像飞奔的马一样势不可挡。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苍翠的树,使人看了生出寒意。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山峦凭借地势争相向上,仿佛互相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它们争夺高处,笔直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则是长久不断的鸣叫,猿也是长久不停地啼叫。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见到一丝阳光。
二、《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东晋诗人——《陶渊明集》在译文中划出加点词的解释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文章在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之后,便以一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接着作者便开始讲述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字为一篇眼目。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原文:译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于是用它作了自己的号。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过分深究一字一句的解释;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就高兴的连饭都忘了吃。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他生性特别喜欢喝酒,家里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设了酒宴叫他来喝。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他一到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喝醉以后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舍不得离开。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他经常写文章来自我消遣娱乐,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赞评论道:黔娄的妻子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又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三、《马说》——韩愈——唐代文学家,“唐宋家”之一——《韩愈文选》 

在译文中划出加点词的解释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通篇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本文结构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文章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见”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用一组排比句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原文:译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这样之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经常有,但伯乐不是经常能碰上。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光一石粮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通晓它的意思,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反而)拿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四、《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明初文学家——《宋学士文集》 

在译文中划出加点词的解释

宋濂告老返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正在太学院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开篇即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作者最后以“勤且艰”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

原文:译文:
余幼时即嗜学。我小时候就喜欢学习。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到书来看,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常常向藏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块,手指冻得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写。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给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出一句话来顶撞他;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有所收获。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我踏着几尺深的大雪,脚上的皮肤开裂了还不知道。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居住在旅店主人那里,每天只吃两顿饭,从来没有新鲜肥美的美味可以享受。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带装饰的缀着珠宝的帽子,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腰佩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五、《小石潭记》——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家”之一——《柳河东集》 

在译文中划出加点词的解释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原文:译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为之感到快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道路,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高耸的大石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彼此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阳光向下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似与游者相乐。

好像同游人互相逗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坐在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环绕包围着,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我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久留,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一同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跟随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六、《岳阳楼记》——范仲淹—北宋政治家——《范文正公集》 在译文中划出加点词解释

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进士,交谊颇厚,滕子京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范仲淹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说滕子京“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3-4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景与情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文章的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本文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结合,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炼。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原文:译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荒废的事情都兴办起来。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原来的规模,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在楼上刻了唐代贤士和当代人的诗赋。
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观赏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都在这洞庭湖中。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水势浩浩荡荡,宽阔无边;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早晨阳光照耀,傍晚一片昏暗,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景象无穷无尽。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虽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降职远调的官吏和不得志的诗多在这里聚会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了自然景物产生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像那阴雨连绵,连续几个月不放晴,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头冲向天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高山隐没了形体;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时近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吼叫猿猴悲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的情绪,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只觉得满眼萧条的景象,感概到极点而禁不住悲伤起来了。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洞庭湖湖面平静,波浪不起,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边;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成群的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千里大地,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微风时,浮动的月光闪耀着金色,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真是高兴到了极点啊。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在朝廷上做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他的君王担忧。
是进亦忧,退亦忧。

这样,进入朝廷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唉!(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七、《醉翁亭记》——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家”之一——《欧阳修散文选集》 在译文中划出加点词的解释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第1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全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醉”和“乐”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化在宴饮之中。

第2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先写早晚晴阴烟云变化,后写四时景物的不同。用对偶句描写,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最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作总结陈述,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总归为“乐亦无穷”,余韵不绝。

第3段写滁人游乐和太守宴饮。这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写宴饮之乐,从捕鱼酿酒写起,意在夸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简朴。写“起坐而喧哗”的野趣,也是朱门高第的宴饮得不到的欢乐。最后,作者以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醉在其中,是因为乐在其中。

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有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托出全文的主旨“醉能同其乐”。接下来写“乐”的几种情境:一是“禽鸟之乐”,二是“游人之乐”,三是“太守之乐”。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却大量地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作者出语自然,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的痕迹,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与《岳阳楼记》不同的是,本文运用骈句,除了句中自对、两两相对外,还注重大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用了25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而”字的使用,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原文:译文:
环滁皆山也。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它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美丽,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峰之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命名的。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在那山光水色中啊。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像那太阳出来了,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洞穴就显得昏暗了,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这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春天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好的树木发荣滋长,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秋天天气高爽,霜色洁白,到了冬天,水流减少,石头裸露,
山间之四时也。这些景象,便是山间四季的景色。
朝而往,暮而归,早上上山,傍晚返回,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四季的景色不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老小小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百姓在出游啊。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用酿泉的水做酒,泉水清酒水甜,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的,是太守在摆宴席啊。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宴会尽兴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射者中,弈者胜, 

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在欢乐啊。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啊。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夕阳落在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茂密成阴,鸟到处鸣叫,这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游人的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用文章记述这种快乐的人,是太守啊。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八、《满井游记》——袁宏道——明代文学家——《袁中郎集笺校》 

在译文中划出加点词的解释

袁宏道无意仕途,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文章第一段,写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写山写水,既有白描手法,又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作者总括的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险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这一句也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从中可以看到的是袁宏道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的抒发。

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原文:译文: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剩余的寒气还很厉害。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冷风时常刮起来,一刮起风就是飞沙走石。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都不能够。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每次冒风快走,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在河堤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放眼望去,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在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好得好像刚擦过一样, 

 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娇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柳梢在风中散开,麦苗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虽然还不多,但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风力虽然还很强,但走路就出汗湿透衣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凡是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那些)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那么能够)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人,也只有我这个官儿了。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并且这个地方正好离我居住的地方近,我的游览生活将从现在开始,怎能没有记录? 

 己亥之二月也。这是己亥年二月。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赏析: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径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这首酬赠诗不仅表达了诗人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还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颔联上句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旧友的不满。下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颈联以“沉舟”和“病树”比喻自己,作为反衬,以“千帆”和“万木”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后人用此诗句,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2.《赤壁》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这首咏史诗,前两句叙事,写兴感之由。折断的戟埋在沙堆里,铁还没有完全锈蚀。自己拿起来经过磨光洗净,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后两句发议论和感慨,说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诗中表现诗人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他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反映他的抑郁不平。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3.《过零丁洋》文天祥(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此诗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首写身世,写了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起兵抗元。颔联用比喻手法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颈联的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体现诗人的民族气节。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词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填此词时作者在密州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写诗人在“天上”、“人间”之间的徘徊、矛盾与难以抉择,下片写对月怀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表现了作者从心有所结到尽力开释的心理过程,人事固多变化,月轮也有盈亏,这原是从古以来就难得完全的事啊。最终诗人发出了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若是人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因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诗人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闷与惆怅。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5.《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赏析:这首散曲是作者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这首散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潼关的险要,暗示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

6.《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潜(东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键在“心远”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最后两句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全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然欣赏,写出作者心情的闲适、恬静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表现作者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7.《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本诗主要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诗歌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展示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的思想历程,表现出倔强、自信和执着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前四句写酒宴时的情绪,“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五、六句正面写“行路难”,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世途艰难,寓含无限悲慨。七、八句运用典故,想到曾经坎坷而后崛起的吕尚和伊尹,诗人又增强了信心。最后两句表明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脚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特别是诗人在诗中发出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用理想战胜现实,用意志战胜叹息,表达了一种体察人间冷暖,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这首诗作于诗人在轮台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期间。诗的开始写胡天飞雪的图景,接着写中军帐里的告别宴会,最后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形。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仿佛是一夜强劲的春风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这个新奇的联想既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画面开阔;“百丈冰”是夸张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鲜明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人的乡土之思。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最后两句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①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②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③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不同之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错杂;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

1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复杂心境:因对清朝统治者失望而决然辞官,回归故里,既有离别的忧伤,也有回归的愉快,更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诗的后两句,作者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形象体现出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

11.《赠从弟》刘桢(东汉)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赏析: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其堂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1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这是一首格调高昂、笔力雄健、感情真挚的送别诗,可以说是唐人赠别诗中的佼佼者。整首诗既充满对友人的真挚情谊,又给人一种乐观向上、清新健康的感觉。

13.《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本诗表现怀才不遇的诗人,面对辽阔的山河,前思古人,后念来者,于悠悠天地间,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表现诗人心情郁郁悲愤的情怀。

14.《终南别业》王维(唐)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隐居山间,自然闲静,不问世事的诗人,形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视山间为乐土,随时随处领略大自然的美好;结句写与老翁的忘情谈笑,又为本诗增添了令人亲近的生活气息。

1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唐)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赏析:这首七言古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诗的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中间部分作者情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五、六句引用典故,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并、称许李云和自己;最后两句诗人虽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却也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豁达乐观的精神。

1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赏析:前两句表现作者体察景物之精细,写出京城街道的小雨滋润得如同乳汁一般,春草远看一片近看却又若隐若现的特点。后两句诗人又说那烟柳满城的盛夏时节又怎能比得了这早春景色。全诗表现出作者对早春的喜欢之情。

17.《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赏析:全诗可分两层:前四句写男主人公向女主人公诉说难舍难分的感情和爱情的坚贞;后四句写男主人公对别后的设想和希望。首联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又以花残比喻美好年华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的悲凄气氛。颔联以春蚕为喻,并运用了谐音的方法,组成名句,表达对爱情的至死不渝。颈联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真切表现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

18.《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五代南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赏析: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上片三句,首句写出词中人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二、三句摹画其人所见楼外之景。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下片暗用丝作喻体,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剪不断,理还乱”现在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现在人们常说“别有滋味”,“别有一番滋味”,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感受。

19.《登飞来峰》王安石(北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赏析:这是一首哲理诗。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地点,言出塔高,第二句进一步突出“千寻塔”之高。这两句是铺垫。后两句是说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它体现了作者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普遍的意义。

20.《苏幕遮》范仲淹(北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赏析:这首词上片描写登高所见的秋景,下片抒发浓烈的思乡愁绪,虽是常见的题材,意境却是阔大雄浑,感情深沉幽远。

文档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译文及赏析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一、《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代文学家。本文选自《艺文类聚》。在译文中划出加点词的解释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是一篇词句清丽的写景小品文。作者先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富春江的美景就是在这样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中展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的所见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在美景面前,作者不禁触景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