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
一、原文
武,字子卿。少以(因为)父任(被任用),兄弟并为郎。稍(渐渐)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匈奴),数通使(互派使者)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十几批)。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相抵)。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长辈)行(辈)也。”尽归(使动,使……回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做事合乎情理),乃遣武以中郎将(以+官职,凭借……身份)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于是)厚赂单于,答(答谢)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临时委任)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一同前往),既至匈奴,置币遗(赠与)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陷入不能脱身)胡中,及卫律所将(率领)降者,阴(暗中)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私下拜访)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名作状,用弓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希望)蒙(受到)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财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手),其一人夜亡(逃跑),告(告发)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活捉)。单于使卫律治(审理)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暴露),以状(情况)语武。武曰:“事如(到)此,此必及(牵连)我,见(被)犯乃死,重(更加)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牵扯)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使动,使……投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供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坑),置煴火,覆武其上,蹈(通“搯”,拍打)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名作动,用车载送)归营。单于壮(意动,认为……豪壮)其节,朝夕(名作状,在早晚)遣人候问(问候)武,而收系(逮捕监禁)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派遣)使(使者)晓武,会论(判罪)虞常,欲因(趁机)此时降(使动,使……投降)武。剑(名作状,用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判处)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应当)相坐(连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比划)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蒙受)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名作动,滋润)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通过)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通“叛”,背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你)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使动,使……投降)之。乃幽(囚)武置大窖中,绝(断绝)不饮食。天雨(下)雪。武卧啮雪,与旃(通“毡”,毛织的毡毯)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公羊),羝乳(名作动,生子)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通“弆”,收藏)草实而食之。杖(名作动,拄着)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名作动,结网)纺缴,檠(名作动,用檠矫正)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通“无”,没有)人之地,信义安所见(通“现”,显现)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台阶),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使动,使……受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像)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通“无”)常,大臣亡(通“无”)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通“无”)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遭受)斧钺汤镬,诚甘乐(意动,以……为乐)之。臣事(名作动,侍奉)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遗憾),愿无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一定)听陵言!”武曰:“自分(料想)已死久矣!王必欲降(使动,使……投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名作状,向上)通于天!”因(于是)泣下沾衿(通“襟”,衣襟),与武决(通“诀”,辞别)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详细)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按照)惠语以让(责备)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通“已”,已经)降及物故(死亡),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在)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二、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通“弆”,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通“无”,没有)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通“襟”,衣襟;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通“已”,已经)
(二)古今异义
1.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2.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3.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4.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5.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6.以货物与常。
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7.卧起操持
古义:操、持,拿着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8.召诸贵人议
古义:贵族今义:尊贵的人
9.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古义:死的委婉说法今义:不幸运、失望
(三)词类活用
1.单于壮其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2.诚甘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3.欲因此时降武(使动用法,使……投降)
4.空以身膏草野(名作动,滋润)
5.反欲斗两主(使动用法,使……争斗)
6.单于愈益欲降之(使动用法,使……投降)
7.何久自苦如此(使动用法,使……受苦)
8.王必欲降武(使动用法,使……投降)
9.天雨雪(名词做动词,下)
10.羝乳乃得归(名词做动词,生子)
11.杖汉节牧羊(名词做动词,拄着)
12.武能网纺缴,檠弓弩(名词做动词,结网;名词做动词,用檠矫正弓弩)
13.惠等哭,舆归营(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14.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名词做状语,向上)
15.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名作状,用弓弩)
16.剑斩虞常已(名作状,用剑)
17.朝夕遣人候问武(名作状,在早晚)
(四)一词多义
1.使(1)数通使相窥观(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出使)(3)单于使使晓武(派;使者)
2.语
(1)以状语武(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说的话)
3.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动)
(3)恐前语发(被揭发)
4.辞
(1)莫辞更坐弹一曲(拒绝,推辞)
(2)我从去年辞帝京(辞别)
(3)召武受辞(询问)
(4)何辞为(辞别、告辞)
(5)听其狱讼,察其辞(口供)
(6)固辞不受(推辞,不接受)
(五)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佣众数万
2.状语后置
(1)为降虏于蛮夷。
(2)效死于前。
3.宾语前置
(1)何以汝为见
(2)子卿尚复谁为乎
(3)何以复加。
(4)信义安所见乎
(5)何久自苦如此
(6)引佩刀自刺
(7)空自苦亡人之地
4.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5.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得生
三、翻译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作了皇帝的侍从官。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天汉元年,且鞮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已经到了匈奴那里,备办了一些礼品送给单于。单于渐渐倨傲,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匈奴正要派送苏武等人的时候,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以及卫律所带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中,暗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告发了这件事。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另外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掘野鼠、收草实来吃。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一共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猎。苏武擅长结网和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矫正弓弩,於靬王颇器重他,供给他衣服、食品。三年多过后,於靬王得病,赐给苏武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圆顶的毡帐篷。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迁离。这年冬天,丁令部落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穷困。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怀有歉意的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四、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范杲字师回,父正,青州从事。果少孤,刻志于学,与姑藏李均、汾阳郭昱齐名,为文深僻难晓,后生多慕效之。以荫补太庙斋郎,再迁国子四门博士。尝携文谒陶谷、窦仪,咸大称赏,谓杲曰:“若举进士,当待汝以甲科。”及秋试,有上书言阀阅之家不当与寒士争科第,杲遂不应举。稍迁著作佐郎,出为许、邓二州从事,坐事免。太平兴国初,迁著作郎、直史馆。俄上书自言其才比东方朔,求显用,以观其效。太宗壮之,擢知制诰。杲家贫,贷人钱数百万,母兄晞性盘,尝为兴元少尹,居京兆,殖货钜万。亲故有自长安来者,给杲曰:“少尹不复靳财物,已挥金无算矣,”杲闻之喜,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移知寿州,上言:“家世史官,愿采直笔,成国朝大典。”召为史馆修撰,求掌语词,帝从之。时翰林学士宋白左迁郎州,贾黄中、李流参知政事,苏易蠡转承旨,杲迹致书相府,求为学士,且言于宰相李昉日;“先公尝授以制诰一编,谓果才堪此职。”因出示昉,昉屡开解之。未几,太宗飞白书“玉堂”额以赐输林,杲又上《玉堂记》,因请备职。太宗恶其躁竟,改右谏议大夫。初,太宗以太祖朝典策未备,乃议召杲。闻命喜甚,以为将加优擢,晨夜趋进。至宋州,遇朗州通判钱熙,杲问以“朝议将任仆何官”,熙言:“重修《太祖宝录》尔。”杲默然久之。
感疾,至京师,旬月卒,年五十六。太宗悯之,录其二子。杲性虚诞,与人交,好面誉背非,惟与柳开善,更相引重,始终无间。不善治生,家益贫,杲端坐终日,不知计所出。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八》,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呆视事逾年/境内不治/
B.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果视事逾年/境内不治/C.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
D、因上吉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各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姑臧,地名,古文在交代人物时经常在姓名前加上地名,表示人物籍贯,汾阳郭昱也是如此。
B.秋试,科举时代地方性考试,唐宋为州府考试,明清为省级考试,因在秋天举行,故名秋试。
C.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许多年号宜示皇帝治国理念,寄托国泰民安的愿望,大多是四个字。
D.旬月,十天为一旬,旬月连用,有时表示一个月,有时表示十个月,有时表示十天至一个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杲颇有文名,受到称赏。他笃志于学,能写出深奥难懂的文字,有好多效仿者;他普带着文章拜谒名流,得到赞许,并被认为如参加科举将录入甲科。
B.范杲凭借文才,以求仕进。他上书称家庭世代做史官,希望自己能被召入朝中任修撰,为朝廷撰写国朝大典;他还多次写信要求担任学士。
C.范杲无心做事,一心求官。为重修《太祖宝录》,宋太宗召他人朝修撰,并打算委以重要职务,他便日夜兼程赴京,在宋州却被钱熙泼了一盆冷水。
D.范杲为人虚伪,至交甚少。他性情虚伪怪诞,与人交往,善于阴奉阳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只与柳开是至交,相互推重,关系始终十分亲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俄上书自言其才比东方朔,求显用,以观其效。
(2)亲故有自长安来者,绐杲曰:“少尹不复靳财物,已挥金无算矣。”
5.秋试举行时,范杲为什么没有参加考试?请简要说明。(3分)1.D(“因上言兄老”中,“兄老”是“上言”的内容,作“上言”的宾语,应在其后开,排除A;“杲既至”中,“杲”作“既至”的主语,“杲”前断开,排除B;“而暖吝如故”和“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为并列的两件事情,分别成句,应在“且”前断开,排除C。整段话翻译为:于是上奏说兄长上了年纪(需要照料),请求主管京兆以便照顾哥哥。太宗准奏了他的请求。范杲到任以后,而哥哥依然吝啬,并且经常以不合法的事情干预公府。范杲非常后悔。范果任职一年多,境内没治理好)
2.C(“大多是四个字”错。古代年号大多“两个字”)
3.C(“并打算委以重要职务”错。原文说“杲闻命喜甚,以为将加优播,晨夜趋进”,说明这只是范杲的主观臆测,不是客观上宋太宗打算委以重要职务。)
4.(I)不久,范杲上书自陈才能堪比东方朔,请求被重用,来显示自己做官的成效。
(2)有从长安来的亲戚朋友,哄骗范呆说:“少尹不再吝惜财物,已挥金钱无数了。”
5.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举,范杲出身于功勋世家,因此他没有应试。
参考翻译:
范杲字师回,父亲范正,任青州从事。范杲动小时丧父,马志求学,与姑减李均、汾阳郭昱齐名,写文章艰深冷僻不易理解,许多年轻人美基效仿他。因父祖功劳补任太庙斋郎,两次升迁后任国子四门博士。范杲曾拿着文章拜谒陶谷、实仪,两人都很称赞欣赏他,对范采说:“如果参加进土考试,应把你录为甲科。”等到举行秋试,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举,范杲于是没有应试。范杲逐渐升为著作佐邮,外放担任许、邓二州从事,因事获罪免官。太平兴国初年,范呆升为著作郎、直史馆。不久,范果上书自陈才能堪比东方朔,请求被重用,来显示自己做官的成效。太宗认为他很有勇气,提升他任知制诰。范杲家境贫寒,借人几百万钱。哥哥性情吝音,曾担任兴元少尹,居住在京兆,经商获利巨万。有从长安来的亲域朋友,哄骗范果说“少尹不再吝惜财物,已挥霍金钱无数了。”范果听后很高兴,于是上奏说上了年纪(需要照料),请求主管京兆以便照顾哥哥,太宗准奏了他的请求。范杲到任以后,而兄长依然吝音,并且经常以不合法的事情干预公府。范果非常后悔。范呆任职一年多,境内没治理好。转任寿州知州,上奏道:“家庭世代任史官,希望能执正直之笔,写成国朝大典。”被召担任史馆修撰,范杲坚持请求任掌诰词,皇帝答应了他。当时翰林学土宋白贬官鄜州,贾黄中、李流任参知政事,苏易蠡转任承旨,范果接连发送书信到相府,请求出任学士,并且对宰相李昉说:“先父曾授我制语一编,认为我有这方面的才能。”于是取出给李昉看,李昉多次开导功解他。不久,太宗用飞白书书写“玉堂”质额踢给翰林,范杲又呈上《玉堂记》,趁机请求任职。太宗厌恶他急于进取争竞,改任他为右谏议大夫。起初,太宗因太祖朝廷礼仪制度的策书还不完备,就决定召范杲。范杲闲命非常高兴,认为将提升官职,昼夜兼程快速前来、到宋州,遇到朗州通判钱熙,范果拿“彰廷决定将任命我什么官”的话问他,钱熙说:“重修《太祖宝录》罢了,”范杲不说话,坐了很久。感染重病,到了京师,不长时间去世,时年五十六岁。太宗可怜他,录其儿子。
范杲性情虚假,喜欢当面赞誉背后说坏话,只有和柳开交好,互相吸引,始终亲密无间。不善治理家业,家境日益贫困,范果整天端坐,不知道从哪里想出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