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健康领域发展目标部分提出幼儿应“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笔者执教的小班,不少幼儿由于家庭教养方式的原因,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表现为:午睡前将脱下的衣裤揉成一团塞在垫被底下;起床后不会将脱反的裤子翻一面穿而是依赖成人的帮助;区域活动后不会收拾整理玩具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尝试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小班幼儿收纳整理能力的发展。
一、设置贴近生活的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对收纳整理持续的兴趣
《指南》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为幼儿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境,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原先,我们将层架、托盘以及衣服裤子投放在单独设置的生活区中,希望幼儿通过游戏学习如何整理收纳衣物,却发现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不高,我们意识到过于单调枯燥的游戏情境无法激发幼儿持久的游戏兴趣。于是,我们对游戏情境进行了调整
。
为了营造一个能让幼儿主动参与的游戏情境,
我们将生活区整合到娃娃家,新增了橱柜、衣物篮
等,让幼儿在玩过家家角色游戏中不知不觉提升收
纳整理水平。幼儿游戏前,教师以游戏的口吻引导
幼儿:“妈妈、宝宝们要把衣服折叠好收拾整齐,娃
娃家才会变得干净整洁。”幼儿游戏时,教师有意识
地以客人的角色到娃娃家做客,表扬妈妈、宝宝们
把家里的物品收拾得很整齐,幼儿表现出较高的学
习热情,能较主动地将娃娃家的物品收纳整理
好。
随着游戏的推进,在娃娃家投放的衣服逐渐增
多,单纯靠娃娃家的妈妈或宝宝来收拾衣服有一定
的难度。我们发现班上的幼儿特别喜欢看动画片
《汪汪队立大功》,最喜欢汪汪队队员们的一句口
号:“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汪汪队。”于是我们
请幼儿来当汪汪队收纳小能手,来娃娃家帮忙收纳
整理衣服。每次游戏前,教师会和幼儿说:“娃娃
家的衣服有点乱,妈妈遇到困难了,需要汪汪队收
纳小能手帮忙,你们谁愿意帮忙?”幼儿个个积极
举手参与,在娃娃家将凌乱的衣服裤子一件件地折
叠好,整齐地摆放在托盘里,再放进橱柜中。当幼
儿收拾整理结束后,教师会请幼儿和自己的劳动成
果合影,增加游戏的仪式感,幼儿特别有成就感。
原本重复枯燥的收纳整理练习,有了特定的游戏情
境,幼儿都能认真地收纳整理,能持续游戏15耀20
分钟
。
当游戏进行到一定阶段,我们发现幼儿在游戏
中常常自发地和同伴比赛。为了给幼儿一个展示的
舞台,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我们专门开展了“翻裤
子、折裤子”比赛,大部分幼儿信心满满,你追我
赶,很快地将反的两条裤管翻出来,并快速地用对
折两次的方法折叠好。在午睡准备环节,我们也鼓
励幼儿比比看谁的衣服折叠得快、收拾得整齐,并
给予适当的奖励。经过一段时间后,幼儿在午睡环
节都养成了将衣服折叠整齐后摆放在垫被底下的良
好习惯。
38
教学jiɑo xue
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与发展阶段,循序渐进地提升幼儿收纳整理能力
幼儿收纳整理衣物的能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衣物的折叠方法;二是学习将叠好后的衣物归类摆放的方法。结合平时观察,我们发现幼儿收纳整理的能力存在横向个体差异以及纵向发展阶段差异。为此,我们借助持续追踪观察等方法把握幼儿收纳整理能力的水平差异与发展阶段,循序渐进地提升幼儿的收纳整理能力
。
由于精细动作发展水平、收纳整理经验、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幼儿在折叠衣物和收纳摆放能力方面存在个体差异。结合平时的观察,我们发现幼儿折叠裤子的能力表现为四种水平,收纳摆放裤子的能力表现出三种水平。
幼儿折叠裤子的四种能力水平:能用对折两次的方法把裤子折叠得较为平整;能、较为随意地折叠裤子,但折得不平整;会寻求教师帮助,在教师指导下能自己将裤子折叠平整;会寻求教师帮助,但在教师指导后仍然不会折。
幼儿收纳摆放裤子的三种能力水平:能将叠好的裤子同向整齐叠放在托盘中;能将叠好的裤子较整齐地叠放在托盘中,但没有同向摆放;将裤子随意放进托盘里,未整齐叠放。
在了解幼儿收纳整理能力水平差异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相应的观察记录表,用于记录幼儿的收纳整理情况,以此作为分析把握幼儿收纳整理能力水平并给予相应支持的依据。
经过一个阶段的游戏,教师将观察记录的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后,便可以知道所有参与游戏的幼儿在收纳整理能力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把握下一阶段幼儿游戏的指导重点。
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能够折好裤子或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折裤子的幼儿比例较高,经过一个阶段的游戏,大部分幼儿都掌握了折叠裤子的方法,超过半数幼儿能够整齐地收纳裤子。从幼儿参与游戏的持续时间来看,诸多幼儿对游戏的兴趣较为短暂。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对游戏情境设置、材料投放等方面进行了反思,并对下一阶段幼儿游戏的支持策略进行了调整
。
幼儿收纳整理能力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关注横向的个体差异,还应及时地
进行幼儿收纳整理能力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如经过一个阶段游戏后,教师通过纵向数据对比便可以了解每一名幼儿在整理收纳能力方面的提升情况。
通过前后对比,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更加浓厚且能够持续游戏,同时在将裤子折叠和收纳摆放整齐方面也有明显的进步,但仍有少部分幼儿游戏兴趣不浓、收纳整理的能力有待提高。可见,教师在第一阶段游戏后采取的调整策略较为有效,但也提示教师应关注少部分兴趣不浓、能力待提高的幼儿,以及投放更具挑战性的新材料(如上衣)满足大部分幼儿的发展需求。
三、基于观察给予幼儿有效的支持
在生活区游戏“我是收纳小能手”开展过程中,我们主要以儿童视角解读幼儿的兴趣需要,在了解幼儿收纳整理能力水平的基础上从言语支持与非言语支持两个维度入手审慎地把握互动节奏
。
言语是教师支持幼儿游戏的主要媒介。教师的语言对幼儿的行为具有定向性和鼓励的作用。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三种类型的言语支持策略。
(1)描述。教师的描述式言语能够传递教师对幼儿的关注,起到肯定和鼓励的作用。如当教师看到小航将折叠好的裤子和衣服一件件分别摆放在不同的盘子里的时候,教师用语言描述了他的行为:“小航,你把一件件衣服、裤子分盘子摆放好,做得很好!”听了教师的话,小航情绪高涨地继续游戏。
(2)建议。教师以同伴的身份介入幼儿游戏,并采用态度温和的建议式言语指导幼儿游戏,会让幼儿感觉到教师就像朋友一样与他们商量、合作,从而较好地促进幼儿收纳整理能力的提升。如扮演“汪汪队”队员的小宇在娃娃家折了两条裤子后,就准备去别的区域游戏。教师观察到这一情况后,走过去蹲下来轻声地对他说:“你看,汪汪队其他小伙伴还在帮助娃娃家收拾,有了你的帮忙大家的任务才能更快地完成,你是不是要和大家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呢?”听了教师的话,小宇点点头,又回到娃娃家和大家一起收纳整理了,并情绪愉悦地玩到游戏时间结束。
(3)开放式提问。为了了解幼儿的需要和真实想法,教师在游戏中应尽可能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提升收纳整理能力。如在发现部分幼儿分不清衣服裤子的正反面时,教师
39
教学jiɑo xue
提问:“你从哪些地方发现裤子是反的?
”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给出答案,有的说商标在外面裤子就是反的;有的说口袋在外面就是反的;有的说线很多的就是反的;还有的说扣子不好扣了就是反的。开放式的提问可以较好地激发幼儿积极地思考,让幼儿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
除了言语支持策略,教师还可以采取非言语支持策略,通过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等对幼儿的游戏起到支持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非言语支持策略支持幼儿在游戏中学习。
(1)眼神、手势。教师特定的眼神、手势能传递出对幼儿的关注、认可,能够有效地激发或保护幼儿的游戏兴趣,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平时较为胆小不自信的阳阳正在娃娃家扮演汪汪队队员帮助收纳整理衣服,刚开始阳阳先在一旁观察同伴收纳整理衣服,观察了一会儿后开始尝试一手抓住裤头,一手从裤头往裤管里伸,伸了好一
会儿才抓到了裤脚,然后顺势把一条裤腿翻了过来。当阳阳抬起头四下观望时,教师走了过去摸了摸他的头,并微笑着伸出大拇指给他一个“赞”的手势。得到教师肯定的阳阳露出了微笑,饶有兴趣地继续伸手去翻另一个裤管,另一个裤管很快就翻了出来,接着他用对折两次的方法将裤子折好,又去衣物篮里找了一条裤子专心地把裤子折叠整理好。
(2)动作提示和示范。模仿是幼儿学习新的行为的重要方式,越是小的幼儿,成人和伙伴的行为越能够对他们起到榜样或示范的作用。在幼儿学习折叠衣服的时候,许多幼儿觉得有难度,常常寻求教师的帮助,此时教师或通过动作提示的方式给予幼儿帮助,或以平行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示范,帮助幼儿掌握折叠衣服的技能。
综上所述,虽然小班幼儿年龄较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弱,但通过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情境,结合观察分析的情况给予幼儿有效的支持,教师便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收纳整理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