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面语段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要塞(sài) 凛列 振聋发聩 锐不可当(dǎng)
B.颁发(fēn) 仲栽 殚精竭虑 屏息敛声(liǎn)
C.悄然(qiāo) 镌刻 眼花撩乱 摧枯拉朽(xiǔ)
D.翘首(qiáo) 凌空 惨绝人寰 一丝不苟(gǒu)
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是个音乐才子,这是无可置疑的。
B.每次我向老师请教时,他都和颜悦色地给我解答。
C.跑完了5 000米,同学们个个筋疲力尽。
D.在上学的路上,他把昨天看到的故事惟妙惟肖地讲给我听。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学习,我们每个人都要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B.为了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各级部门要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
C.《朗读者》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D.10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各地读者纷纷来到图书馆、书店等地,阅读图书,品味书香。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C.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D.秋天的枫叶,远远看上去好像一团火焰,近看又像一只只金黄的蝴蝶在树上翩翩起舞。
6、下列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但是这句话也并不是永远是真的,因为奥古斯都大帝与泰特思都是精神崇高、志向远大的人,然而也是当时最美的男子。
②无疑地,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娇丽,然而形体娴雅、气概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
③因此,那些很美的人多是容颜可观而无大志的。
④才德,有如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
⑤同时,很美的人多半不见得在别的方面有多大的才德,好像造物主在它的工作中但求无过,不求十分的优越似的。
⑥他们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颜而不是才德。
A.②⑤③①⑥④ B.②③⑤⑥①④
C.④②③⑤①⑥ D.④②⑤③⑥①
7、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
⑴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⑵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⑶_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⑷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了到达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⑸_____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⑹默写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颔联和颈联。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陆羽,字鸿渐,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
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①,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②,作诙谐数千言。
天宝中,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貌陋,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今接舆③也。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不就职。贞元末,卒。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选自《新唐书·陆羽传》,有删改)
(注)①旁行书:横写的文字,古泛指外国文字。文中指佛经。②优人: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③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隐士。
1.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 B.使执粪除圬以苦之
C.太守李齐物见,异之 D.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
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羽自幼被弃在水滨,他的名字是自己按照《易经》上的卦取的。
B.陆羽小时候,不屈服于老师的惩罚,他暗中在牛背上用竹枝写字。
C.陆羽隐居在苕溪边,闭门读书,终于成为朝廷器重的学者和。
D.陆羽精于茶道,被卖茶的人尊为茶神,制成陶像供在烘炉烟囱间。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畜之
②危坐
③天下益知饮茶矣
④始驱马市茶
4.翻译句子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捞月亮的母亲
①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②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③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④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⑤“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⑥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⑦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⑧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⑨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⑩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⑾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⑿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巳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⒀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
⒁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⒂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⒃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⒄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⒅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⒆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巳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⒇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21)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
(有删改)
1.本文主要写了与“我”有关的四件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出其他三件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跟着母子俩去她家住宿,了解了她家的情况。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联系全文,请简要分析第⑩段“我”“泪流满面难以自抑”的原因。
4.小说标题为“捞月亮的母亲”,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捞月亮”的理解。
2、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
孙思杰
①外婆从不怨天尤人。记忆中,外婆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关于天的坏话,哪怕是愁苦惨淡的日子,她也只是说,老天爷是有眼睛的,我们的苦,他都会看在眼里。
②外婆是很能吃苦的。至少在幼小的我看来,外婆这一生,过得实在太难。外婆五岁时,老外婆就去了,从此外婆没能再见母亲一眼。童年丧母的痛楚,远比那些刚出生就见不到母亲的人痛苦,因为曾经拥有了,感受了,然后失去,就是精神上的失去。
③在那个封建落后的年代,外婆的“诗意”便显得有些特别和负罪:三从四德,没能阻碍她对镜贴花黄;男尊女卑,也没能埋没她对读书的渴望。那时候,外婆是乡里的一枝花,也是墙角的一株草;是男人心底的痒痒挠,也是女人心里的一根针。
④后来等到外婆嫁人,本以为可静心生活,那一年却又遇上大饥荒。外婆四个孩子,最大的那个因为疾病死了,母亲也差点因为饥荒而丧命。那时候,外婆常对着天喃喃自语:老天爷啊,你擦擦眼吧,我快熬不下去了。可外婆,又都咬着牙一次次地挺了过来。
⑤饥荒过后,外婆便在老屋前栽了一排苦瓜。灰突突的村庄,一下就被这绿色给点活了。从屋外走过的人们,都忍不住要瞟一眼。
⑥外婆很喜欢苦瓜。喜欢吃苦瓜,也喜欢养苦瓜。她说,苦瓜是孝子,一生下来就知道土地的苦楚,苦瓜心疼土地,所以要把土地的苦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她说,苦瓜既是好菜,也是好药,它清火、解毒、和胃、护肝、养心。她还说,苦瓜,苦瓜,土地的苦孩子。
⑦外婆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正坐在老屋前的台阶上,感受到日暮和黄昏在我的背后流转,无尽的岁月轰鸣声中,我看见外婆的那双手,那双渐渐变得苍老的手,那双曾托起我一个个梦境的手,正轻轻拂过苦瓜,为它拭去眼角的泪痕。
⑧劳动,是人们低下头来对世界的一次妥协和皈依,也是外婆潜意识里的祈祷仪式。
⑨苦瓜要搭架的时候,外婆便扛着铁锨去松土。她用农具总是含蓄式的,像在土地上雕花,一次下去,翻起的泥土是叶,再一次下去,钩出的草屑是伏笔。如此反复,苦瓜便在一个仁慈的环境里蓄势待发。
⑩等到苦瓜结果,外婆永远是最高兴的那一个。她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土地的果实摘下来,捧在怀里,孩子般高兴,有时会抬起头喃喃说,老天爷,真好。
⑪外婆的苦瓜,不管是煨汤,还是配菜,贫苦的生活里,总能让我们觉出一丝甜来。最喜欢的,还是看外婆弯腰进灶房的背影。当初老屋的奠基仪式,是在鸡鸣狗吠的鞭炮声里欢呼起来的,风水先生说,这是一座吉宅,坐北朝南,负阴抱阳。而外婆的灶台,也是老屋光荣的参加者,又或许,它的身份比老屋尊贵,因为一座房屋站起来,炊烟升起,许多记忆也围绕着这个灶台开始生长。
⑫外婆煨的苦瓜汤,便是我童年记忆的最深来源。少油,一点盐,苦瓜只切一段;温火,加几瓣梨,孩子的口水便出来了。那时家里没有别的给孩子做吃食,外婆的苦瓜汤便成为我最期待的美味,日子一长,那平淡生活里的点点苦意,已在不知不觉中浸入了我的血液,构成了我的筋骨,形成了我的品性。
⑬老屋前的苦瓜架又冒新绿了,我知道,那是外婆先前的苦难开出的花。她这一生受了无尽的苦,却又把心里的苦转化为世上的善,世代相传。
⑭外婆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就是一座教堂。她热爱,且怜惜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一切美好的事物,又启示、丰富、培育了她的内心。外婆接受了苦瓜,所以内心渐渐清淡,归于平和。我们随从了外婆,所以也嗅到了苦瓜的清香。
⑮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7年第4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说说文题“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的含义。
2.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加点的词和句子。
(1)她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土地的果实摘下来,捧在怀里,孩子般高兴。
(2)那时候,外婆是乡里的一枝花,也是墙角的一株草。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外婆是个怎样的人。
4.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四、写作题(40分)
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凌,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有时是甜,有时是苦,有时是幸福,有时是酸楚……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物,都有不变的地方。
请以“不会变的是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在横线处填写一个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
(2)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3)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参:
一
D
D
D
D
D
老骥伏枥 江入大荒流 日暮乡关何处是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庭下如积水空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二
1. D
2. C
3. ①养育、培养 ②正、端正 ③逐渐、渐渐 ④买
4. (1)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一点没有(全然没有/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2)(陆羽)和人家有约定,(即使)下雨下雪,路上有虎有狼也不逃避。
三
1. ①“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母子俩; ②“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捞月亮; ④“我”深受触动,回城后接母子俩医治眼患。
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情;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母亲无钱为儿子医治眼病)的情节作铺垫(伏笔);与结尾“捞起迷途之心”的内容相呼应(与文末“我”的转变形成对比)。
3.母亲不惜自己的命也要为儿子治好病的那番话震撼了“我”;母亲辛勤劳动,拼命攒钱为儿子治眼病的行为打动了“我”;母亲的善良、真诚、淳朴及对“我”的热情招待感动了“我”;母亲为儿子捞月亮的举动唤醒了“我”,让“我”懂得要珍惜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4.“捞月亮”既指母亲给儿子捞起映在水中的月亮,给了儿子生活的希望与期待;也指母亲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表达了母亲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愿望;还指母亲的言行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拯救了“我”的灵魂。
1.既指外婆种的、伴随着我们走过艰难岁月的苦瓜,又指善良、坚韧、乐观的外婆。
2.(1)小心翼翼,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文中描写了外婆小心谨慎地把成熟的苦瓜摘下来的情态,生动地表现了外婆对苦瓜的珍视。
(2)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把外婆比作“一枝花”,又把外婆比作“一株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意”的外婆带给人们的美好印象,也写出了“诗意”的外婆为当时的环境所不容。
3.①外婆是个善良和平的人。生活再苦,她也从来不抱怨。②外婆是个很能吃苦的人。生活的一次次艰难,她都咬着牙一次次地挺了过来。③外婆是个勤劳的人。她热爱劳动,细心种苦瓜,劳动是“外婆潜意识里的祈祷仪式”。④外婆是个能干的人。在贫苦的生活里,她能把苦瓜做得让“我们”觉出一丝甜来。⑤外婆是个热爱生活、乐观的人。艰难的岁月没能阻止她将生活过得“诗意”,没能埋没她对读书的渴望。她热爱,且怜惜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4.①抒发作者对苦瓜、对外婆的感激、怀念之情,点明主旨,升华主题;②照应题目;③委婉、含蓄,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寄托作者情感,发人深思。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