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称 | 小壁虎借尾巴 | |||||||
科目 | 语文 | 教学对象 | 一年级学生 | 提供者 | 郝耀 | |||
课时 | 一课时 | |||||||
一、教材内容分析 | ||||||||
本节课教学的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一册第20课《小壁虎借尾巴》课文部分。 它是一篇童话故事,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连环画形式讲述了小壁虎向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终因它们各自的尾巴都有用处而借不到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小学生认识到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分别有不同的作用,了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特点。 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学生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大量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跨越式提高。 | ||||||||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 ||||||||
1. 会认“壁、虎”等9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3. 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 ||||||||
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对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作如下的分析: 1.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识字、阅读能力,对识字、阅读、写话等语文学习活动非常感兴趣。 2.学生能借助课件自主学习,能上网查找阅读材料并进行浏览,会正确使用留言板。 | ||||||||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
本节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教学策略,利用网络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 ||||||||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 ||||||||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 专门为本课制, 作的多媒体课件。 | ||||||||
六、教学过程 |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 ||||||
(一)回顾问题,导入新课。 (二)利用网络资源 学习新课。 (三)拓展阅读,自由打写。 (四)总结课文 | 导入:上一节课同学们围绕题目提出了以下问题“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它向谁借尾巴,借到了没有?”下面我们就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教师 提出要求 1. 教师点击“资料城”。 2. 要求学生交流阅读后的感想(小组——班级) 3. 点击“小作家”,学生在“留言板”打写。 。 | 1.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课文。 2.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出示课文句子,指导学生朗读)。 3. 分角色朗读,评议 学生自由阅读短文。 学生交流阅读后谈感想(小组——班级) | 设计意图: 1.孩子们通过自由读、赛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把这个故事读出情、读出味。 2.以读代讲,去除繁琐的提问,让学生在充分地多形式的读中感知课文的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为了能使孩子在正式进入对白配音时,做到“胸有成竹”,我鼓励孩子们把课文中的话变成自己的话来说。 | |||||
布置作业 | 1.会认“壁、虎”等9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 |||||||
教学流程图 | ||||||||
七、教学评价设计 | ||||||||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学习本课内容有了很大的兴趣,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高,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能上网查找阅读材料并自主学习,能正确使用留言板。 | ||||||||
八、帮助和总结 | ||||||||
通过这个故事,小学生认识到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分别有不同的作用,了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特点。 |